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弼易学的根核在其"本体论"思维方式,此思维方式构成了魏晋玄学不同于两汉经学的特有思维形式,而王弼易学中的"生成性思维"则远承《周易》,是延续中国哲学本身普遍具有的思维方式,具有超时代性。王弼的"适时说",是以爻为主,"适""卦时",表现了一种主体与所处大时势之共律关系;"主一说",则是以卦为主,统爻之众,体现了一种从"至变"之源统摄万变之纷的思维方式。两种思维方式,都体现了《周易》内在的"生成性思维"。王弼的"言象意"关系理论中,意生象,象生言,较汉易更能符合生成思维之本身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易传》来研究解《易》方法,共分四个部分:一、认为卦名反映一卦之主旨,《杂卦传》《大象传》为探寻卦名意义作过若干努力。二、认为《大象传》反映《周易》之精髓,它揭示了《周易》以六十四卦为形式探讨在不同的境遇下,君子所应具备的境界。三、《说卦传》揭示了《周易》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四、《彖传》《系辞传》揭示了"当位"说、"得中"说、"正应"说、"贵贱"说等解卦方法。  相似文献   

3.
李济马,字务平、子明,号东武,朝鲜咸镜道咸兴人,李朝末期的哲学家兼医学家,著有《东医寿世保元》、《格致藁》等著作.李济马学习了汉医及《东医宝鉴》等书之后,创造性地提出四象医学学说,该学说被认为是朝鲜民族医药学的代表.李氏"天、人、性、命"学说和四象医学的提出及养生学说均受到了儒学思想的影响,现从李济马的知识结构等方面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为了系统合理地解释《周易》通篇的辞句重出问题,清代学者焦循从《周易》经传中"实测"出"旁通""当位失道""时行""相错""比例"五例,最终完成了《易学三书》的象数建构。其中,"比例说"乃是焦循彻底解决《易》辞重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在全面考察"比例说"的定义、《比例图》的计算方法、"十二例"及"实测"等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比例说"的得失。一方面,这一独到创造使得焦氏象数学的增象能力远超汉易;另一方面,其象数体系的根本失误亦在于此。  相似文献   

5.
以象示意是《周易》的鲜明特色。领会《周易》的内涵必须通过易象,脱离易象则无以解《易》。翻译《周易》时,译者应聚焦于易象,积极运用象思维,创造性地传译易象。易象翻译宜采取"象译"策略,择用移象、存象、释象等手段,换象、添象、删象等手段则不宜使用。这样,译文才能将原文蕴含的中国传统思维样式、认识形态和哲学智慧充分地传达出来。  相似文献   

6.
象思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周易>蕴含着丰富的象思维,可以分为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得意忘象三个层面.中国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深受中国哲学的影响.石涛是清初著名画家,以擅长山水画闻名于世.他的画论<苦瓜和尚画语录>和其题画诗清晰地展现了其山水画深受<周易>象思维的影响,认为"画者形天地万物"、"画者从于心者也"、"不似似之当下拜".石涛山水画创作的这个过程与<周易>象思维的三个层面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象数思维管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易》在我国思想史上,形成一脉相承、独具特色的思维传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象数思维方法。象数思维方法,几千年来不断充实,久而弥新,对我国古代的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持久的魁力。象数思维,是一种特殊思维方式,在思维过程中,离不开卦象和交象。八卦即八种象。所谓"卦者,挂也"。挂上一种直观的象,以引起人们的联想与想象,目的是便于论理。《周易》蕴含的象数思维模式,可分两大类。一,"取象"比类,即因象以明理,着眼点在"象",可称为象学;二,"运数"比类,属"极数通变"思维途径,着眼点在'"数",可称为数学。二者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8.
《系辞传》总论《易》卦之象有四,曰:得失之象;曰:忧虞之象;曰:进退之象;曰:昼夜之象。此皆作《易》者设卦所观之象。方以类聚,物以群分,遂成得失之象。分聚必有尊践高下之位,于人成优虞之象。遂有动静之常体——道,变化之总名——易。究其本原,莫不寻言以求象。《左传》所载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与《鲁春秋》及《系辞传》所谓“是敌易者,象也”;今人如台湾易学家吴康先生在其旧作《周易大纲》中尝云:“审是则元和惠氏以《象》为书名,谓《古易》只名为《象》,仪征刘氏谓《周易》本有《象经》,立说  相似文献   

9.
茶山从易学文本出发,通过反思、批评以前易学家的观点与思想,详细地论述了太极演化与《周易》卦象符号(消息卦与衍卦)及大衍筮法的关系,提出太极是"阴阳之胚胎万物之初""《周易》推移之法全俟太极造化""揲蓍之法,必又象之"十二消息卦推移的观点。从自然界的太极演化,推演出八卦、消息推移、从消息推移推演出揲蓍之法,阐明了《周易》卦象符号与大衍筮法的客观依据,建构了以太极为核心的易学哲学逻辑体系。其价值表现在理性批判精神、创新的观点和易学逻辑体系建构。虽然其许多论证不乏牵强,结论也未必完全符合易学文本,然而,茶山太极观,以其理性的批判精神、独特的易学见解和较为严密的易学体系,丝毫不逊色于中国同时期的易学家,不失为东亚易学史上的璀璨明珠。  相似文献   

10.
《周易》的思维枢纽在"数",它是《周易》卦爻辞形式化、理性化的内在根据;通过《易传》对《周易》本经的语义转换和理论提升,《易》"数"摆脱原始思维"象数互渗"的神秘性,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范式。从内因说,"数"助推了《周易》古经文本的形式化、理性化;从外因说,又离不开《易传》对《周易》"筮数"原始思维的哲学突破。《周易》数物相生的思维方式实与现代"大数据"原理相通。  相似文献   

11.
论文对古代典籍所载"易象"一名作了新的解读。认为所谓"易象",仅是当时《周易》的另一种称谓而已,它并不神秘;"易象"与今本《象传》没有直接联系,尚无渊源,《象传》"演德","易象""尊礼尚施",至汉代仍保存有以古礼诠释《周易》的传统;古代《周易》原有《象经》,或以《卦下易经》当之,惜已不传;但在清人的《易》著中,至今仍可见其传承的轨迹。  相似文献   

12.
李济马,字务平、子明,号东武,朝鲜咸镜道咸兴人,李朝末期的哲学家兼医学家,著有《东医寿世保元》、《格致藁》等著作。李济马学习了汉医及《东医宝鉴》等书之后,创造性地提出四象医学学说,该学说被认为是朝鲜民族医药学的代表。李氏”天、人、性、命”学说和四象医学的提出及养  相似文献   

13.
一《周易》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古典辩证思维的源头,它的特有的取象思维与整体思维对中国哲学乃至中国传统绘画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易》的认知方式离不开物象,以物象为工具,通过类比、联想和象征,把具体经验普遍化,公式化,进而推诸一切事情,即所谓“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这就形成了《周易》第一个思维特点——观象  相似文献   

14.
王弼通过对言、象、意三者关系的讨论创立"得象忘言、得意忘象"的解《易》原则,这是王弼将易学诠释重心由象数转向义理的关键。这个原则是王弼在《周易》文本的基础上,吸收了庄子思想以及当时盛行的"言不尽意"理论,对易学当中言、象、意三者关系进行的重新思考。这种思考源自于王弼以本体论的视角来解读《周易》,认为在《周易》中存在无形无象却又统御万物的形上之道,他通过"得意忘象"将对道的体悟转化为对圣人之意的认知,并以此沟通形上本体与形下世界。提出普通人与圣人五情同、神明通,以"得象忘言、得意忘象"作为普通人理解《易》之义理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元包》沿用《周易》的卦象、卦名,其卦序则是以《京氏易传》八宫卦为基础并结合"老少仲孟"的原则而形成。《元包》中的《传》,主要融合了《周易》的《彖传》与《大象传》。《元包》遵循"观象系辞"的言说方式,其取象所用之字虽生僻,但性质与《周易》无异。尽管漏洞颇多,《元包》仿照《周易》筮法也制定出一套自己的运蓍卜筮方法。《元包》的思想并未超出《周易》的范围,同时也融入了西汉以来许多流行的观念,如京氏《易》的五行八卦说、气思想等。另外,卫元嵩还通过宣扬公羊学的文质之说来表达他期盼政治统一、天下太平的愿望。《元包》在学术水准上虽远逊于《周易》,但它的存在对于丰富易学史研究及了解南北朝学术思想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6.
“不知易,不足以为太医”。医易相通,久有定论。《周易》象数思维模式,被誉为“宇宙代数学”。其取象、运数比类思维方法,是古代中国人锻炼理论思维能力的手段之一,不失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明的“助产术”。《内经》运用的脏象分析和“比类取象”方法,同《周易》象数思维方法息息相通。《内经》创立整体综合治疗医学体系和“四维”(生理、心理、自然、社会)综合辨证医学思想,既取法了《周易》的比应、互体、旁通等简单象数分析,也渗透着爻辰、纳甲、卦气等象数模式的内容。在思维方法上,不难发现,医与《易》都坚持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协调的中和观、“与时消息”的节律观、“唯变所适”的常变观。此乃医易相通的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17.
《周易》以"易道广大,无所不包"被称为"大道之源",古人往往把《周易》作为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的范式,用以解读现实事物。东汉班固首开以《周易》哲学思想解读围棋的先河,其后以"易"解"弈"者代有其人,形成了具有易学内涵的围棋义理。本文试图通过对《周易》哲学思想影响下围棋之道的剖析,揭示《周易》的现代价值及易学思想观照下的"围棋之道"对现代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象形""会意"等造字思维乃中国传统思维模式滥觞和原型,其对<周易>形成和发展具有内在而深刻影响:"书卦同源"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上,且"书"之发生在前,是为本源;<易>之经文是对卦爻象的意解,主要是运用会意思维的结果;<易传>之<象>主要倾向象形思维,<彖>为会意思维.  相似文献   

19.
《易传》中的"象"字具有两层意涵:一指内在于《周易》古经文本的卦爻之象,二指外在于古经文本的自然、人事之象。在《易传》论"象"诸语中,此二义参差并见。相较于涉乎古经之外的后者而言,前者直观地纯然存于古经之内,更加反映了古经文本的本质特点。因此,较之杂用"象"之二义以至于招致混乱的王弼"言象意"之说而言,《易传》"言象意"之说专门论述卦爻象与"言""意"间的关系,是一种更贴合古经本质特点的学说。  相似文献   

20.
《周易》是我国留传至今的最早的典籍之一。但一提起它人们就与占卜、算卦、封建迷信联系起来。“算卦”成了《周易》的代名词。其实这是对《周易》的曲解。《系辞》讲:“《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可见《周易》作者也不认为它是纯卜筮之书,而是更多地包括了其他内容。当今不少学者认为《周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