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朱熹《周易本义》卷首九图与《易学启蒙》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的易学体系在于熔象数义理于一炉,而重点则是通过象数的研究以补<程传>之不足.<本义>卷首九图与<启蒙>四篇是朱熹所编出的象数大略,构成他的易学体系的主干.朱熹认为,河图洛书是天地自然之易的象数,伏羲八卦是先天之学的象数,文王八卦是后天之学的象数,卦变图是孔子之易的象数.这四种象数虽然层次历然,不可混淆,其实皆不外乎阴阳奇偶之动静循环,至于其动其静,则必有所以动静之理,这就是所谓太极.因而太极阴阳之妙就成为这四种不同象数的共同的本质.太极是理,阴阳是气,所谓太极阴阳之妙,实质上就是一个理与气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朱熹理学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1.高仲华精通易学高明,字仲华,江苏高邮人,历主师大政大国文研究所,著作满家,于易有《连山归藏考》、《易图书学溯原》、《读易随笔》、《易学史》上篇、《五十年来之易学》、《周易研究》、《孔子的易教及易象探原》,其论易则博综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乃至随唐宋元明清,以及民国以来之易字。皆探其赜而研其精,蕴百家之精义,述一己之所得,以易为推天道以明人事之书。故象数义理不可偏废,据象数于易之本经本传,而务求归本于人事之日用,以指明内圣外王之道为极归。其学易之方,以为宜自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疏之《周易注疏》李鼎祚之《周易集解》及程子《易传》三书读起。 2.林尹以为“易道初生源于阴阳终于开物成务”  相似文献   

3.
宋南渡象数易学是在象数本体论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并呈现出汉易复兴之貌和象义和融之势。它与时代的脉搏共息律动,与南渡时期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思潮相激荡,从而形成易象的尚变性思维、易图的理式化建构和易数的理数精微化范式之特质。其兴盛可归因于宋室的君臣讲易,资政求贤;世人的推崇筮占,弥纶天地;易学的师门传授,良知绳墨;士子的党争惧祸,忧患著易。宋南渡象数易学实现了易学版图的重组、易学风尚的转变与易学文化格局的重构,是象数易学发展史上第二个高潮期的开端,在易学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过渡与传承作用。  相似文献   

4.
胡渭的《易图明辨》是考辨图书易学的集大成著作。以往关于《周易》图书之学是否属于易学正统的问题,只要指出对方有道家思想,那便等于宣判对方为异端。此书的好处在于,它并不是简单指出图书易学属于道家之学,而是具体指出它属于道家内丹养生学,并提出以修炼内丹养生为宗旨的图书易学,与文王、周公、孔子以来的圣人之《易》,"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这一立场便使得胡渭对图书易学的论断较时贤高出一筹。  相似文献   

5.
宋代儒学的发展已经从汉代经学式的文本传承转向了儒家之道的传承,知识的传承不再依靠师生和文本的传授,而是直承孔孟儒家之精神。《周易》作为宋代理学建立的根底,是儒家思想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文献来源。朱震作为二程后学,精研《周易》,基于理学和易学发展的角度对易学传承谱系重新梳理,叙述了传自孔子的象数义理之儒家系统和宋代始自陈抟的图书系统,确立"北宋五子"在易学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并以《程氏易传》为本,融合张载、邵雍,采取汉魏以降的易学观点,试图建立融象数、义理及图书为一体的庞大的易学体系,以弥缝易学天人之道。  相似文献   

6.
倪南 《周易研究》2003,(4):32-44
从"推天道以明人事"这个易道的根本"法门"来说,以"象"、"数"为特殊符号形式和运算法则,以操作者个体的超常心智活动为根本运算机制,从现象"推衍"出某种可以决定现象变化方向和结果的规律性普遍原则,是象数易学的主要内容.象数易学最突出的特点是观念的形式建构,汉代的象数易学通过改变卦序结构,附会律历之学,在阴阳之气的基础上运演阴阳五行的结构变化以体现"一阴一阳"之易道(天道),这种试图将易道完全形式化努力的最终结果是"入于祥",成为一套牵强附会的繁琐哲学,其症结就在于形式化的共识建构对于其成立条件的强烈依赖.只有寻"理"而不执于"理",方有可能实现由知识之"理"向智慧之"道"的飞跃.  相似文献   

7.
太极与胎     
《易传》为大《易》六十四卦总论,其《系辞》上下篇统摄《易经》卦爻象数,实是纲中之纲。《系辞》上释大《易》道、象、理、数,尝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显见是以“太极”为归宗。但《系辞》于“太极”究竟为何物未曾详解,遂为后世留下一悬案。《说文》云:“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焉,象人形”,又云:“极,栋也”。后人依文求义,有“大栋”之说出,立论虽似平实,但置《易经》象数而不顾,则未免拘泥文辞之嫌。求诸两汉、三国易学,马融云:“太极,北辰也。”虞翻亦以为:“太极,太乙也。分为天地,故生两仪也”。  相似文献   

8.
在六十四卦的多种排序之中,传本<周易>卦序、京房八宫卦序和宋人伏羲卦序最为突出.它们分别代表了三种治易思想:阴阳、五行、图数.易学在传统上被划分为象数与义理两类.通过对三种卦序及其和关思想的研究,我们认识到,易学研究所呈现的实际上是以象致与义理的两分法为经,以<周易>经传文、五行原理与图数的三分法为纬所形成的纵横交错的学术形态.所谓学术流派之分只是治学特色的区别,学者唯有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才能充分认识易道.  相似文献   

9.
陈淳易学绍承朱熹,他申明"四圣三贤"的易道渊源论,强化了朱子学派的道统地位;他的"太极"观融浑理气,可视为朱熹理气观的一种发展;在治易上,他强调象数、义理不可二分,并对朱熹易学的传播作出贡献;出于对朱熹的崇敬,他认为易学至朱熹已发挥"无余蕴",这一点则显得较为保守。朱彝尊将陈淳列为朱熹传《易》弟子是有根据的,而朱熹、陈淳的易学思想亦影响了漳南后学如蔡逢甲、黄道周、何楷等人。  相似文献   

10.
论文从易学起源、易学本质、象辞关系、象理关系论述了来知德以易象为核心的易学思想.来知德易学提出易起源于象、舍象不可以言易、立象系辞、假象寓理,确立了易象在易学研究中的地位,批判了王弼和宋明儒者重理不重象的倾向.来氏的"假象寓理",不仅有以象为本、无象则无理的意义,也内涵以象为工具、以彰显理为易学归宿的意蕴."主宰者理",是言理主宰世界一切,易象只是理解和解释义理的工具而已,以此克服了汉儒将易学研究局限在易象层面的倾向.来知德从无象则无易到假象寓理、主宰者理,完成由象数到义理、由天道到人道的论证,阐发了以太极或理为本体、贯通天人的义理之学,从而与宋代程朱易学和明代以阐发程朱易学为宗旨的官学易学区别开来.来氏虽提出了许多不同于程朱易学的观点,但在许多方面仍未超越程朱易学.同时,来氏错综理论以至其整个易学,也吸收了汉儒互体之说、京房八宫说、虞翻卦变与旁通说、孔颖达非覆即变说等象数思想.  相似文献   

11.
《周易》是一部內容博大精深、穷尽了天道、地道人道的专著。其理论渗透到中国古代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被誉为古代群经之首。医易相通,中医学是吸取易学象数理论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易·说卦传》有“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学界较多注意到了来知德的易学贡献,却少有人关注和阐发来知德的儒学思想,遑论来氏学术的整体逻辑。事实上,来知德首先是一个儒学理论上颇有自得之处的大儒,其次才是卓有建树的易学大家,而贯穿其儒学和易学的理论基础则是太极之学。来氏太极之学以理、气、数三概念为基础展开哲学建构,简言之,理为本体,理不离气,有气则有数,理气数结构是宇宙万物的存在方式。太极之学进入来氏儒学论域,既以理、气、数解释宇宙、社会和人生,又以理气存在论为基础展开理欲之辨,进一步提出格物克己、躬行明德的修养方法,并指出天理流行境界为修养归宿。太极之学进入以来氏易图学、来氏易象学和来氏义理易学为基本构成的来氏易学论域,太极之理成为来氏义理易学的目标和归宿,太极之气成为来氏易图学、来氏易象学的基础,太极之数(象数)成为来氏易象学的建构基础和基本内容。而从思想渊源看,来氏太极之学整合并发展了邵雍太极观和朱熹太极观,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智旭乃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其《周易禅解》乃禅门解易的代表作。他以禅门佛法中之核心理念会通周易的基本观点。他以真如之性来解太极本体;他以成佛的境界来喻乾之六爻;他以佛性来喻乾之健性;他以自觉觉他来喻内圣外王;他以禅门佛法之成佛途径来喻易中的图书象数。最终,佛法之理同天人合一之道化合。此乃佛学史易学史上的奇观。智旭成为佛儒合一的关键性人物。  相似文献   

14.
易道辩正     
倪南 《学海》2005,(4):93-100
易道是易学思想的精髓或内在精神,其最根本的特征是所谓的“一阴一阳之道”。作为易学结构基元的易卦卦象符号,与阴阳观念具有先天性的亲和力,从而使得阴阳观念有了一个可以符号化表征的形式系统。在汉代,阴阳五行与易学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两汉的象数理论试图将易道(天道)完全形式化努力的最终结果是“入于礻几祥”,成为一套牵强附会的繁琐哲学。魏晋以后,诸如“时”、“中”一类具有明显的个人独知默会、参悟修证意义的命题,逐渐成为一阴一阳、生生不息的“易道”最为生动的表征。道之真谛,若以易理言之,就是“自强不息”,“与时偕行”。  相似文献   

15.
王弼通过对言、象、意三者关系的讨论创立"得象忘言、得意忘象"的解《易》原则,这是王弼将易学诠释重心由象数转向义理的关键。这个原则是王弼在《周易》文本的基础上,吸收了庄子思想以及当时盛行的"言不尽意"理论,对易学当中言、象、意三者关系进行的重新思考。这种思考源自于王弼以本体论的视角来解读《周易》,认为在《周易》中存在无形无象却又统御万物的形上之道,他通过"得意忘象"将对道的体悟转化为对圣人之意的认知,并以此沟通形上本体与形下世界。提出普通人与圣人五情同、神明通,以"得象忘言、得意忘象"作为普通人理解《易》之义理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论程大昌的易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大昌是南宋时期图书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著有<易原>、<易老通言>两部易学专著,他以刘牧所论的黑白点图式的河图洛书为<周易>之原,以"太极"为制变之祖.本文指出,在尚未对河图洛书的来源与内容上进行理性求证的情况下,程大昌提出"卦画之智发于图书",并将圣人作<易>看成是天地用心"以数发智"的结果,为<周易>的源起抹上了浓厚的神秘色彩,而他解"易有太极"为"变易之道有立乎其极者焉",释"四象生八卦"为四气生八卦"出震终艮"更迭之序,将<周易>之"太极"与<老子>之"一"贯通理解,则拓展了<周易>文本的诠释空间.  相似文献   

17.
清代乾嘉学人继承了清初以来批评宋儒"图书"易学的学术传统,但是也表现二种不同的学术取向:一是通过批评宋儒"图书"易学这一途径来完成向汉易探求的转换,同时对其"先天"、"太极"之学所显现的思想内涵也着力予以维护,其"图书"易学本身已由文献的真伪诘辨,逐渐转向阐发其思想内涵的价值,并且从哲学的角度予以重新审视"图书"易学。二是从本质上颠覆了宋儒的"图书"易学,虽然貌似回归传统的象数之学,事实上却是创拟了一种有别于宋儒"图书"易学的新"图书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朱熹的易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是宋代理学的最高范畴,理学之得名即因这个范畴而来。“理”也叫做“道”,故理学亦名为道学。此道即《周易》所说的包括天地人在内的三才之道,此三才之道统称为性命之理。北宋五子作为理学的代表人物,同被列入道学传之中,皆以《易》为宗,致力于对此三才之道、性命之理的研究,因而就他们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而言,也就具有理学的共同的特色。但是,在北宋五子中,周敦颐、邵雍的易学属于象数派,张载、二程的易学属于义理派,由于象数与义理判为两途,尽管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相互之间过从甚密,在易学思想上却是无法交流,不…  相似文献   

19.
郭雍是兼山学派的代表人物,学术思想属于程门支流.郭雍秉承义理解易之风,推崇二程、张载而又自成一家.郭雍反对象数派的<河图><洛书>衍生大易的观点.他认为<易>为圣人明道之书.到了春秋时期,大道不行,卜筮成为主流.<易>为包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圣人所作.对"道、象、数"的关系,郭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郭雍还认为汉代以来,象数之学附会于<易>,圣人之道熄灭无传.直到程颢、程颐、张载三先生发挥易理精奥,圣人之道才得以重现.郭雍的父亲郭忠孝是程颐的学生,郭雍作<郭氏传家易说>的目的就是继承程颐和其父的解<易>传统,阐明圣人之道也.  相似文献   

20.
清初图学批判运动与乾嘉汉学复萌之间相隔数十年,两者在批判宋代以先天、河洛为代表的图书易学上秉持一致态度,但在对治《易》正途的理解上,前者认为当效法王弼、程颐之易学,以义理研习为务;而后者则高扬“汉学”大旗,力主恢复两汉象数易学的传统。因此,图学批判运动实与“汉学”无涉,清代易学中之“汉学”范畴理当适度缩减,将其起点延后至惠栋。“汉宋之争”说和“两派六宗”说分别将两汉象数易与宋代图书易、义理易与象数易相对立,然而两说均无法在二分法中合理安置象数易学、义理易学与图书易学的位次及关系。以象数、义理、图书三分,可以成为对历史上易学类型划分的修正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