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泽蕃山(1619-1691)是日本江户初期阳明学派的代表性思想家,其治《易》虽深,学界却鲜有关注。本文通过考察蕃山的哲学著作《集义和书》、易学研究著作《易经小解》《系辞传》中的"心法",探析其不以"心学"而以"心法"解《易》的特色,从而可以发现其"心法"融合了朱子学思想中的"诚""敬"和阳明学思想中的"知""善",且有意识地融入日本的神道思想,体现了江户时代神儒合一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国家神道"作为近代日本兼具政治和宗教双重性质的国家意识形态,是驱使日本国民参与战争的有力思想武器。但是,近年来,部分保守派学者以《神道指令》为依据,企图歪曲"国家神道"概念,开脱战争责任,并以此对日本国宪法规定的"政教分离"原则进行历史性修正。然而,《神道指令》中"国家神道"一词的最早提出者--加藤玄智,其"国家神道"论,原本便包含着鼓吹"忠君爱目"精神的内容,爱国之精神,并从实质上赋予"国家神道"以日本"国教"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神道”最先是在《观·彖传》中提出来的,历来对它的解释存有分歧,大致为二说:一为神明之道,二为自然之道。本文认为,“神道”可分为三个层次:神明之道、自然之道、道德之道。自然之道为本,为体;道德之道为末,为用;神明之道只是表。《周易》提出“神道”这一概念,落脚点是设教,即设置政教。所谓“神道设教”就是以神道对人民实施教化,以建立一个等差有序又和谐相得的社会秩序。“神道设教”是以天道(自然之道)为依据的,同时又体现出鬼神的意旨,而其实质乃是合乎统治阶级利益同时又有利于整个社会安定、发展的道德之道即人道。从某种意义上看,“神道设教”是《周易》的宗旨。  相似文献   

4.
公元6世纪中期佛教传入日本,自朝而野地影响了日本的宗教信仰。缺乏教理体系的日本原始神道教受到了佛教"本地垂迹"说的全面冲击。14世纪伊势神宫外宫祠官度会行忠、度会常昌创立伊势神道,托名撰写《神道五部书》,从《古事记》《日本书纪》等日本神话与中国道家哲学中援引观点,试图构建可以对抗"本地垂迹"说的理论体系。其中,脱胎于道家哲学的"混沌"观便是伊势神道进行教义延展的支点。本文即是对伊势神道的"混沌"观进行解构,以阐释其理论来源、构成以及构建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2月10日至15日,应日本佛教阿含宗管长桐山靖雄先生的邀请,我随中国国际友好交流协会参访团,赴日本参加了2006年日本阿含宗“星祭”活动。一日本阿含宗是桐山靖雄管长在其佛教团体观音慈惠会的基础上创立的佛教团体。桐山靖雄,原名堤真寿雄,出生于商人家庭。青年时代热衷于文学创作,不少作品被杂志刊载。20世纪50年代中期皈依佛门。为追求真正的佛法,他不断探索,并进行了为期10年的苦行修炼,于1978年4月创立了信奉《阿含经》的“阿含宗”,其宗旨为“维护世界和平,祈愿人类幸福,增进友好往来”。对于中国人来讲,桐山靖雄和日本阿含宗既熟悉又…  相似文献   

6.
近代日本以“神道非宗教论”为依据,使“信教自由”与“国教”(国家神道)相并存。不过,“神道非宗教论”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复杂而曲折的过程。梳理近代日本“神道非宗教论”的历史变迁可以发现:最初由真宗团体从“信教自由”立场出发而提起的“神道非宗教论”,在被政府以“神社非宗教论”的形式采纳后,逐渐从一种“防卫”措施发展成为“信教自由”前提下,国家神道“国教”化的理论依据,为军国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在盟军主导的民主化改革中,“神道非宗教论”失去依附,最终不得不“销声敛迹”。这也意味着近代日本依据“神社非宗教论”所构筑的“世俗主义国家”彻底终结。  相似文献   

7.
“战”之词义,主要有两解:一曰交战,一曰交媾。本文认为“战”在哲学层面上体现为斗争与相合的统一,相合是其本质,“交战”义则违背了“生生之谓易”之至理;征之帛书《周易》和《焦氏易林》.认为“战”确有“交媾”义,怛“交媾”未能传达《易》“战”形神兼备之神韵:“战”既勃发着流宕不羁的野性,又凸现至情至睦之质;既充满情感,又饱含形象性,它是远古时代情蕴的写照。对于这样一个浓缩了《周易》精神的词汇,我们应该从哲学和情感两个层面上把握它。而不应该简单化、机械化地观照它。  相似文献   

8.
神道作为日本人精神层面特殊性和神秘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常常受到西方日本学(Japanology)研究者的特别关注.但从普遍意义上的描述到20世纪之后的现代学术,西方早期日本学中的神道研究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2] 在日欧初识的时代,能够前往日本的西方人还不多,对日本的神道加以关注的主要是西方传教士.自1549年耶稣会传教士沙勿略进入日本传教开始,基督教在日本发展迅速,不少传教士陆续来到日本.传教士们要想使日本人接受这种新的外来宗教,就必须对包括神道在内的日本的本土宗教有相当的了解,这也就成为了西方入神道研究的滥觞.1557年托尔勒斯(Cosme de Torres)撰写的《谬说摘要》中记述了日本神道的创世、神代等神话传说,维莱拉(G.Vilela)在致果阿耶稣会的书信报告中也曾提到神道的创世神话和神道的教派(如"两部神道")、神社等.①但总的说来,传教士们对于神道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及佛教和儒教.即便是以"文化适应"主义传教策略著称的耶稣会远东巡察使范礼安(Alessandro Valignano),在其关于日本的书信和著述中,也几乎找不到关于神道的评说.耶稣会传教士弗洛伊斯(Luis Frois)的巨著《日本史》可算是西方日本学研究的滥觞之作,对日本的方方面面几乎都有涉及,但对神道的记述也非常简略.  相似文献   

9.
<正> 《易·彖传》云:“圣人以神道设教。”高亨先生在《周易大传今注》中解曰:“……圣人……以神道设教,教人信神。”在对这一段传文的意思进行整合的时候,高先生总结出如下三条:“一、指出统治者迷信神道,可以感染臣民;二、曲解自然规律,以证明神道之存在;三、力言以神道设教有麻醉人民之功用。”(见该书第214页)高先生的意思可归结为如下两点:一是“神道”的“神”是指超乎于自然规律之外的主宰。二是“以神道设教,是教人信神”。今人在使用这一条史  相似文献   

10.
“禘”乃历代礼学考究之难点。《论语》中论“禘”之处仅二,后儒原“禘”主要基于文献考证学层面,征引经传子史弄清禘祭制度的本来意义与形态,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尚无定论。而对于殷周禘祭的实态或者说隐藏在禘祭制度中的政治、伦理乃至意识形态的关注甚少,《论语》中的“禘”恰恰又集中于此。再有孔子是否知“禘之说”以及为何“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亦成悬案。因此,对“禘”及其相关问题予以梳理与澄明,意义颇大。  相似文献   

11.
“法”是黄老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文子》则是黄老学派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因此研究《文子》中“法”的思想,有利于加深对黄老,尤其是《文子》思想的认识。我们认为《文子》中的“法”与以商鞅、韩非子为代表传统的法家中的“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文子》中的“法”不仅具备了“法与时变”、“一断于法”等法家的共性特点,而且还具有“自正”、法宽刑缓等个性特征。《文子》中的“法”具有的法家的共性特征是因为它吸收了传统法家的部分思想,它具有“自正”及法宽刑缓等个性特征则是由于《文子》中的“法”是建立在“人性平”的…  相似文献   

12.
日本极有权威的百科辞典《万有百科大事典》(平凡社)在从定义、结构、起源、发展、同现代社会的关系等方面详尽地对“宗教”进行了阐述之后,又专门设了“日本宗教”一栏,析释了日本宗教独特的方面。在该栏里,《事典》这样写道: “日本的宗教取一种特殊的形式。日本民族一方面广泛引进接受佛教、儒教、基督教等外来的世界性宗教,另一方面作为民族宗教的神道也一直延续下来。宗教信仰的共同体和家族.村落等日本民族的原有组织形式的吻合是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之一。佛教虽然曾经以一种‘世间虚假,唯佛是真”(圣德太子语)的否定的论理震撼过日本人的心  相似文献   

13.
如何看待易“象”──由虞翻、王弼与朱熹对易“象”的不同看法说起林丽真一、“象”在《易》中的重要性与指涉内涵“象”在《易》中,是相当重要与关键的一项内容。根据《易·系辞传》所述,伏羲仰观俯察所制作的《易》八卦,即取法于自然界的天、地、雷、风、火、水、山...  相似文献   

14.
日本博多栉田神社的祗园山笠祭是日本国三大祗园祭之一.在日本,"山笠"一词的使用始于博多祗园山笠祭.在中国,"山笠"一词意为禅师的法器"笠".本文通过对博多祗园山笠祭起源说的考证,指出中国禅宗"山笠"对日本神道"山笠祭"的影响,阐明日本神道"山笠"源于中国禅宗"山笠",是由留学南宋"禅院五山"之首径山寺的日本禅师圆尔辩圆(圣一国师)借用到博多祗园山笠祭中.  相似文献   

15.
拜读了两本颇为畅销的著作:《中国可以说不》,《中国何以说不》,很有些异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曰简单模仿。提起“说不”,很容易使人想起几年前的日本。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石原慎太郎为代表的日本政界鹰派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先后写出了《日本可以说“不“》、《日本还是要说“不”)、《日本坚决说“不”》三本在美国及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的书,向美国及全世界发出“不”、“不”、“不”的警告性呼声。日本要说“不”,是因为日本人觉得战后40多年里,日本一直受制于美国,没有独立的外交,现在日本经济强大了,腰杆硬了,可以不听美国的“训示”了。它体现了日本人要对过去几十年的所忍所受“翻案”的心态。  相似文献   

16.
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提出“八法四知”说,确立了其理论构架的基本组成部分。目前对其研究大多是建立在技法层面的论述之上,而对于其中所存在的气韵意识却并未有足够的探讨。因此,在通过从其写生观念以及与《小山画谱》下卷立论的关系两个方面来论述邹氏“八法”中的气韵意识。  相似文献   

17.
《天风》2017,(3):55-55
为丰富《天风》内容,本刊现征集牧者在讲台、讲座、劝勉、著作中的精言妙语,要求: ①短句形式(一般一段不超过50字)。 ②内容健康积极,既合乎真理又具有时代韵味,诙谐风趣而又意味深长:如“要常到主面前,别常到主前面”,又如“礼拜要成为习惯,但仅仅习惯性的礼拜,又不是真礼拜”。  相似文献   

18.
史载黄龙慧南“开法同安”,今人将“同安”注解为“福建省同安县崇胜寺”,如《中国佛教》“黄龙派”(作者黄忏华)、《禅宗:历史与文化》“禅宗大意”(作者正果法师)都是如此。我认为,这种注说有误,“同安”应为今江西省永修县同安寺。慧南为临济宗黄龙派祖师,而且,其法嗣祖心之六传为日本僧人明庵荣西,归国后创立日本禅宗(临济宗),故黄龙派无论在中国佛教史还是日本佛教史上都占有十分显要的地  相似文献   

19.
董夙 《四川心理科学》2014,(14):135-135
《菊与刀》是美国女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1946年出版的著作。这本著作深刻的揭示了日本其性格的矛盾性和文化的双重性。本文通过对这本著作的阅读,在日本的“忠”“孝”“耻”“恩”等方面论述日本文化的极端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绘画美学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形”与“神”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优秀的绘画作品既让人惊叹其“形”的工巧,又让人盛赞其“神”的精妙。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形神兼具成为绘画作品追求的准则之一,所以,从“形”与“神”在绘画中的关系、不同历史阶段的美学思想潮流出发,探究其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