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凭借其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实现了对旧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扬弃,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科学实践观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个理论体系,这中间还存在一个理论的中间环节,即马克思的现实观。作为科学实践观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中间环节,马克思现实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理论原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原则的原初形态;它既表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体论上的创新,又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十多年来,我国哲学理论研究的一个十分重大的积极成果,是确立了这样一个共识: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核心、基础。因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就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关键。然而,正是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这个关键问题上,哲学界还不能说已经有了  相似文献   

3.
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志着马克思哲学形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两个重要文献所表明的是:马克思在哲学上实现的革命变革,并不是像传统的马克思哲学解释者所认为的那样,用除去了唯心主义的黑格尔辩证法去克服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性"的主要缺点,先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然后把辩证唯物主义推广和运用到历史领域,再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而是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和贯彻一条从实践出发去考察自然、人和社会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路线,因而克服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这一主要缺点以及由这一主要缺点所派生出来的形而上学性以及不彻底性等缺点,从而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因而,马克思所开辟的是一条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道路.  相似文献   

4.
随着马克思主义(根据资本主义社会改造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历史必然性)的创立和创造性的发展,在整个社会科学中,在社会科学的一切领域,而且首先和主要地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理论的领域完成了伟大的革命变革。因而便有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5.
在实践概念上,李达把实践理解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而冯契把实践理解为"要求自由"的活动。基于对实践观的理解,李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为"实践唯物论",而冯契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为"实践的唯物主义"。李达侧重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阐发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冯契侧重结合中国传统哲学来阐发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达和冯契都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视域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相似文献   

6.
把实践纳入哲学并使之成为核心概念,并不是马克思的创造。但真正地认识和理解实践并对实践作出科学地分析以用来指导改造世界的活动,却是马克思对旧哲学革命性变革的精神实质。这场变革,既是对以往哲学的总结,又是新哲学发展的起点。在1845年初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及他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就是马克思实现这场变革标志着唯物史观产生的划时代著作。研读这两篇文章,并以马克思哲学科学实践观的基本精神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马克思实践观是对旧实践观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心理学的相互关系马克思论心理学人类心理学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关于实践活动的学说和心理学马克思的思想对当代心理学的涵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心理科学的指南心理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矛盾观是打开心理学大门的钥匙马克思有关心理学的论述摘录在心理学研究中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从社会心理学的遭遇看心理学家掌握 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开创心理学发展的新局面 播款 刘泽如 车文博 赵璧如美C.拉特纳林方译 马文驹 李铮 高玉祥 心理所四室 汪青83…  相似文献   

8.
全国报刊部分哲学论文索引(1993年11月11日至同年12月10日)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研究1989年之后对马克思主义的再思考八英]塞耶斯.S著;赵培杰译//哲学译丛(北京).1993,6.52~54,9哲学形态观的一次伟大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形...  相似文献   

9.
命运观     
该著通过对命运原理、命运观原理、命运的微观机制、命运的宏观机制、中国传统命运观、西方传统命运观、自然科学家命运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命运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命运观的分析,历史和逻辑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命运观发端、演变、成熟和发展的理论轨迹和马克思主义命运观所建树的理论业绩。这对于人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命运观在命运观史上所完成的革命变革的实质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1985年3月15日至17日,安徽省哲学学会在合肥召开了哲学现代化讨论会。与会者就新条件下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哲学现代化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提出哲学现代化的依据是什么?大家一致认为,哲学现代化是时代的要求。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今天,改革不仅是中国的大趋势,也是世界性潮流,还有新技术革命的潮流,它与改革的潮流汇聚一起,形成汹涌澎湃的时代潮流。变革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协调精神成了今天的时代精神。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怎么能不体现这  相似文献   

11.
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哲学上的伟大的革命变革——是由科学和实践的整个发展过程所准备和推动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除了在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工人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以外,同样也需要科学理论的前提条件,其中包括自然科学的前提条件。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前,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材料。这些材料证明了马克思以前哲学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的、机械的局限性,阐明了自然界现象的客观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提出了必须创造新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造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时就是以这些自然科学的材料为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是我们党的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少奇同志一贯坚持唯物主义的原则,坚持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他特别善于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联系实际,周密考察,具体分析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全部革命活动,卓有成效地进行革命工作。少奇同志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始终是中国共产党认识和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自身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发展进步艰苦卓绝奋斗的90年,也是在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同时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90年。在这90年的伟大历程中,党既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实践生产力观的当代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从实践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不是以实体思维方式或客体思维方式思考生产力问题的生产力观,而是以实践思维方式思考生产力问题的实践的生产力观(简称实践生产力观)。实践生产力观对旧哲学生产力观的变革和创新,实质上是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从实践角度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把人理解为从事自由自觉活动的人,即实践的人;把作为人的活动对象的自然理解为人的实践本质对象化的自然,即人化自然;把作为人的活动对象的社会理解为人的实践本质对象化的社会,即人类社会;把作为人的活动…  相似文献   

15.
怎样认识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变革的实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及内容构成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这个问题争论已久,认识各异。本文试从历史的角度作一考察,以求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内容是唯物史观。毛泽东哲学的唯物史观,创建了中国革命的道路论、方法论,高扬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揭示了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境界;"四个全面"则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统筹论、实践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顶层设计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形态。  相似文献   

17.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的几种观点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对象问题,是哲学家们莫衷一是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宣告了旧哲学的终结,改变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实现了哲学发展中的革命变革,从而使哲学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与旧哲学的对象不同,这个看法大家是一致的。但如果进一步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是什么,回答就不完全一致了。近些年来,由于实践与科学的发展,使得对这个老问题作新的探讨,具有了新的理论意义。这个问题同  相似文献   

18.
主体和客体问题是贯穿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主线之一。马克思酝酿和建构科学的实践观就是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起步的,它构成了科学实践观的核心。马克思不仅揭示了主体和客体的社会的历史的规定性,而且分析了主客体关系的不同层次和方面,确立了主体和客体范畴在认识论和历史唯物论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当前,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哲学斗争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之一。因此,探究马克思本人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对于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臧峰宇 《哲学研究》2023,(1):5-12+125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实现文明重塑的创造性探索,既是中华文明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伟大变革中的自我更新,也是对西方现代性危机及其文明限度的内在超越。中国式现代化历经器物、技术、制度和文化层面变革的尝试,直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革命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内生动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叠加发展方式实现了“时空压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逻辑,亦是这种结合的哲学确证,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天津市自建国以来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授奖大会于1984年5月10日召开。这次共评选山241项优秀成果,其中哲学、逻辑学、美学、伦理学等共20项成果分获一至三等奖。获一等奖的有:温公颐的《先秦逻辑史》;方克立的《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房良钧的《矛盾的直接同一性的基本含义及其客观普遍性》。获二等奖的有陈晏清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冒从虎的《略论近代德国的哲学革命——兼评德国古典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公式》;杨瑞森的《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贡献》;杨柳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