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高僧立传,在中国史学界和佛学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以史学界而论,自北齐魏收《魏书》开正史立“释老传”之先河,在历代正史、方志中,僧侣传为不可或缺的内容。从佛学界来看,由僧人编修的高僧传也屡见不鲜,如梁释慧皎《梁高僧传》、唐释道宣《唐高僧传》、宋释赞宁《宋高僧传》、明释如惺《明高僧传》,合称《四朝高僧传》,此外,还有《补续高僧传》、《新续高僧传》等。这些由史家和僧侣完成的高僧传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史学和佛学研究的宝库。不过,要撰写一部成功的高僧传也殊非易事…  相似文献   

2.
张与弛 《法音》2022,(4):68-71
<正>高僧保志,又名宝志,在南梁慧皎所撰《高僧传》中有梁京师释保志传,唐道宣《续高僧传》中也有数言[1],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钟山道林真觉大师传》中云:“(南朝梁)敕谥广济大师……(唐代)谥曰妙觉……(宋)太宗皇帝……赐号道林真觉大师。”[2]保志不仅被历代皇帝追赠谥号,关于他神力的记载也愈加玄妙。梁《高僧传》中,保志被归入“神异”高僧,  相似文献   

3.
晋孝武帝是晋代信奉佛教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一直礼遇高僧,经常与著名的高僧来往问道。他还听从尼僧的建议来管理朝政,并以皇帝的命令厚葬那些圆寂的高僧。作为九五之尊的帝王,孝武帝还皈依在高僧门下受持五戒,成为一名虔诚的佛弟子。下面就对晋孝武帝与佛教的关系作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4.
僧肇(384—414)是佛教著名高僧,被后世佛徒尊为“圣师”。他的著作自南北朝至现在,一直被佛教僧侣所颂扬。只有五台山两位高僧对他的《物不迁论》进行了批驳。这两位高僧是清凉国师澄观(738—839)  相似文献   

5.
五代时期,佛教在南方获得较大发展,僧侣阶层人数众多,其中涌现了一批佛学高僧。正是他们对佛学的深入钻研、阐发、弘传,促进了这一时期佛教的发展。这时期众多佛学高僧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它是南方经济发展和统治者大力扶持佛教、礼遇高僧,以及僧人广泛参学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金刚经》自东晋名僧鸠摩罗什传译到中土,历代高僧大德对其研究注疏层出不穷,民间社会也形成了广泛的信仰。现就学术界金刚经研究状况分类进行综述,并指出亟待加强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7.
有唐一代,佛教兴盛,高僧辈出,流芳百世。历代画家以如椽之笔,为高僧造像传神,给我国佛教文化留下传世珍品。  相似文献   

8.
《法音》1992,(12)
稻城县是四川西部民族地区著名的贫困县,隶属甘孜藏族自治州,全县近九千农牧民过着困苦的生活。为了帮助他们早日脱贫,该县一千余名僧侣发扬佛教“救苦救难,济世济民,广施善行,普度众生”的精神,积极参与扶贫开发,解决贫苦农牧民的温饱问题。四川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县人大常务委会副主任、县佛教协会副会长、贡岭寺住持扎戈扎波活佛带头承包了贡岭区赤土乡的扶贫开发重任。在他的带领下,全寺一百多名僧侣踊跃参加该乡的农田基本建设和改善贫困户生活条件的工作。自1990年至1992年10月。他们义务投工三千余个劳动日,并和当地人民一起,完成了二口蓄水池、六户贫困牧  相似文献   

9.
思齐 《法音》2010,(8):49-51
<正>翻开中国历代的高僧传记,我们会发现这些高僧都具有常人难以做到的德行。他们中有的以淡泊名利被人称颂;有的是惜福节俭受人爱戴;有的以严持戒律为人师表。他们之所以能成为流芳百世的高僧,是  相似文献   

10.
殿试,又称廷试或御试,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是中国封建王朝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由皇帝亲自主持,在金殿举行。应考者只有通过殿试才能成为进士。殿试试卷是中国封建帝王选拔高级人才的重要凭证,自科举制度发端以来,历代殿试原卷在内阁填榜后,都要保存在内阁大库,由于普通人难得一见而充满了诸多传说和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11.
茶与佛教,因缘深长,在我国茶业发展史上,佛教的作用不可低估。据考证,在唐代前后我国茶业的兴盛发展阶段,茶产区主要就集中在佛教盛行的寺庙附近。僧侣种茶,四川蒙顶、河北仙人掌、庐山云雾、武夷岩茶、黄山毛峰、普陀佛茶等一大批名茶,都由寺庙众僧创制。浙江天台国清寺还是中国茶叶东传日本的发源地。“自古高僧爱斗茶”,佛教崇茶,历代通晓茶事的高僧不乏其人,如唐代诗僧皎然即是一位有名的茶僧。皎然(?~785),名书,字清昼,俗姓谢,系南朝谢灵运十世孙,长城(今浙江长兴)人。在唐代诗僧中,皎然的文名最高,文章隽丽,诗风清淡轻松,常与颜真卿、韦应物唱和往还,传世的除诗集《皎然集》外,还有诗话《诗式》,在诗专著中享有一定地位。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历代高僧运用老庄等本土文化阐释佛典,经"格义佛教""学派佛教"和"宗派佛教"等过程,使佛教义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逐步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儒家所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由人兴,亦由人行。新昌佛教在佛教中国化历程中的地位凸显,也是以历代高僧大德为依托的。  相似文献   

13.
正殿试,又称廷试或御试,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是中国封建王朝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由皇帝亲自主持,在金殿举行。应考者只有通过殿试才能成为进士。殿试试卷是中国封建帝王选拔高级人才的重要凭证,自科举制度发端以来,历代殿试原卷在内阁填榜后,都要保存在内阁大库,由于普通人难得一见而充满了诸多传说和神秘色彩。据当代著名藏书家傅增湘先生考订,随着清朝末  相似文献   

14.
向华 《中国宗教》2018,(10):74-75
普光寺承禅宗临济宗法脉,历史上常住僧人最多时达百余人,原大庸(张家界原名大庸)近百座寺庙均依止普光寺修行.历代住持中高僧辈出。寺院曾先后6次举行龙华大会传戒,湖南及外省的数千名佛教徒均在此受戒,故有“江南名刹”之称。  相似文献   

15.
俊伟奇诡、钟灵毓秀的庐山,古往今来,不知令多少文人墨客、高士逸民,心驰神往,流连忘返,遁迹栖息,也牵动了高僧名道的心。从东晋至前清卜居庐山数千僧道中,有117位诗僧和29位诗道驻锡庐山并留下了一百多首诗文(据《庐山志》)。这些精文通诗。  相似文献   

16.
考证历代皇帝对神灵封号问题,除应遵循博采群书,排比考校等一般考据学原则外,还应注意皇帝加封神号的规律,即封号字数由少到多、前后有序、层层累积的规律)也就是说后一代皇帝的封号是在承认前一代皇帝封号的基础上再加新号或提高一格加新号,而不会只重复以前皇帝的封号。我们在考证真武——玄帝历代封号时,将遵循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北朝至宋代禅宗三祖僧璨的图像梳理,可知对其形象的表现分为两类,一类为四分之三侧面立像,一类为"禅定僧式"的坐像。前者的代表为河北邯郸水浴寺前壁,僧璨本人督造的供养像;后者的代表为大理国时期张胜温所绘制的《梵像图》局部。僧璨不同的姿态展示了中国古代对于高僧形象不同的表现方式,其背后的意义也截然不同,前者为开窟造像的供养僧,后者为高僧的纪念性标准像,有被供奉的含义。具体到僧璨本人而言,则是体现了他在历史与文献中的两个不同的身份:一个是活动在北朝、作为社邑民众的教导僧侣;一个是文献追溯、建构出的禅宗三祖。  相似文献   

18.
圣凯 《法音》2001,(11):20-29
一、前言知玄法师是唐末极其重要的高僧,曾受到唐代五位皇帝的礼遇,并且对“会昌法难”后佛教的复兴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是唐末佛教的一盏明灯。但由于时代的久远,我们对他了解甚少,大部分人只以为他是《三昧水忏》的作者。有关知玄的资料最主要是《宋高僧传》卷六〈知玄传〉,此外便是《佛祖统纪》、《释氏稽古略》、《佛祖历代通载》及《新唐书》、《旧唐书》等的记载。现在我依据相关资料,以佛教史料为主,以正史记载为辅,对知玄的生平事迹及其特点进行考察。《慈悲三昧水忏》,又名《慈悲道场水忏》、《水忏法》、《三昧水忏》、《…  相似文献   

19.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也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五台山佛教以其传入历史悠久、寺庙建筑规模宏大、历代高僧辈出而闻名遐迩,著称世界。在佛教发展史上,五台山佛教曾出现过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和明清时期三个发展高潮。隋唐时,全山寺庙多达360所,僧人1万余名。华严、天台、禅宗、律宗、净土等宗派各建道场,高僧云集,讲经传法,著述甚丰。明清时,帝王将相垂青眷恋,康熙、乾隆多次巡幸。外国高僧不断朝山拜佛,取经送宝,写下了五台山佛教发展的光辉历史。 建国后,党和政府制定了民族平等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对五台山佛教给予支持和保护,使在抗日战争和土地改革中遭受破坏的佛教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佛教僧尼由建国前的90多人,增加到582人,66处台内寺庙得到维修,法事活动照常进行。  相似文献   

20.
唐代五台山高僧澄观,是华严宗第四祖,曾被唐代皇帝封为“清凉国师”。澄观字大休,俗姓夏侯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卒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一说生于737年,卒于838年。享年一百零二岁,是历史上少有的长寿高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