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吴容锡韩 《法音》2010,(9):32-32,33-36
<正>佛教自从印度传入中国以后,就不断创新着自己的形式与内容。佛教深知,如果它失去了创造之主体性的话,那么它就不可能在中土扎下根来,更不可能延续到现代社会。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里,佛教是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三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中国佛教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理当由全体中华民族共同来传承和发展。这种传承发展,既不能与传教相混淆,也不允许假借文化之名进行传教活动,但亦不能因为佛教文化有宗教的一面而将其排除在全体社会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之外。因此,适当区分"宗教"和"文化"就十分有必要。宗教对信众有绝对的意义,文化则对所有大众都有普遍价值。基于此,佛教在当代社会及其在未来的发展,就有两个基本向度:一是作为宗教,承担起延续佛陀慧命的责任和使命,二是作为文化,为社会大众提供精神文化资粮。作为宗教的佛教和作为文化的佛教,其实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但两者各有所侧重,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境中,它们可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如此,人们在许多场合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不太愿意甚至不敢明确地提弘扬优秀中国佛教文化的现象就能逐渐得到扭转,中国佛教文化在社会中被广为研究和传播,既不会有传教之嫌,也不会导致佛教的"泛文化"化而影响佛教信徒的宗教信仰。中国佛教文化与儒、道文化一起,经过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将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和全体中国人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法音》2016,(10)
正近现代以来,中国佛教教育伴随着救亡图存、振微起衰的时代浪潮,风雨兼程,艰难行进。当代中国佛教教育从1956年中国佛学院创立至今,经行在传统与现代的教育版图中,依然面临着时代的机遇与社会的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佛教教育只有敢于接受挑战,才可能抓着机遇,焕发出勃勃生机。首先,我们来看机遇:第一,"中国梦"催生了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态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为佛教教育的振  相似文献   

4.
汉传佛教在新加坡的早期传入,是作为"文明象征"与"权力象征",与移民社会、帮权结构紧密相关;二战前后,随着"人间佛教"在新加坡的传播,其菁英色彩与超越性特点获得主流社会的"文化认同"。随着中国大陆佛教输入的停止,汉传佛教作为"地方性宗教"完全"被嵌挂"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上,"人间佛教"的现代性与资本主义获得场域上的暗合。60年代后,汉传佛教在教育、文化、慈善、社团组织等领域有更大的作为,呈现出"人间佛教"背景下性别意识、菁英色彩与社会行动的结合。百余年的新加坡汉传佛教实践脉络,是汉传佛教逐渐放弃农耕文明的"地方性"向现代文明的"世界性"回归;其实践经验亦充分表明汉传佛教现代转型的困境与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5.
佛教的社会建设理论,是从寺庙走向社会,从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进而成为社会建设的一种共同体原理与社会资源。"人间佛教"作为一种佛教型社会理念,自20世纪初太虚和尚倡导以来,历经几代高僧大德的努力,终成当代中国佛教的一种发展模式。在"人间佛教"思想的倡导及其实践过程中,中国佛教界通过各种方式为社会建设及社会服务事业做出了自己独到的贡献。本文以太虚、巨赞和赵朴初三位佛教思想家的相关理论为中心,梳理并讨论"人间佛教"理论中有关"社会建设"的基本观念,探讨20世纪"人间佛教"思想中有益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理论资源,最终体现"人间佛教"作为一种"理论资源"或"社会资本"的建设功能。  相似文献   

6.
理净 《法音》2012,(10):61-65
一、佛教"慈爱"与"孝道"佛教自东汉初传入中国之后,就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融入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新的思想和内容,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佛教同样发挥的淋漓尽致,在很多方面更有甚之。  相似文献   

7.
《法音》2016,(12)
正"祖庭"是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尤其是隋唐时期中国大乘佛教八大宗派的相继创立而产生的,通常是与对佛教有过重大建树或开宗立派的人物——祖师们有密切关联的寺院,被该宗派或佛教四众弟子乃至社会各界所认同,因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影响力,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祖庭文化。祖庭文化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佛教与中华文化融合的结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宗教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具有高度的宗教价值、文化价值与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本刊讯3月26日,首届"全球杰出华人高峰论坛暨第二届全球杰出华人奖颁奖典礼",在香港九龙海逸君绰酒店举行,星云长老荣获"全球杰出华人终生成就奖"。星云长老在典礼上就中国文化与中国梦发表专题讲话。他说,中华文化因为佛教的关系而更加充实,佛教因为中华文化而更加提升。认为中华文化与佛教二者不相违背,如果中华文化与佛教共同努力,对我们国家更加有贡献。  相似文献   

9.
正在以往历史上,佛教所完成的"中国化",主要表现在对民族文化发展、民族统一、人生净化、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贡献上。没有这些贡献的存在,佛教不可能毫无价值地长期寄生式的存在,中国化的进程也就不能以和平的方式完成。正是因为佛教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注重"善知世间"等正确对待社会的理念,所以佛教有很强的适应性与内在转圜空间。随着现代政权的建立和意识形态的更新,在科学发达、全球趋向一体化的今天,佛教文化的价值日益凸显。对中国佛教而言,佛教文化除历史贡献仍具有现实意  相似文献   

10.
《法音》1989,(2)
佛教的产生与发展,必是顺应时代的需要;离开具体的时代需要及人生实践,佛教的存在便毫无价值。目前的中国佛教正面临着历史的转折点。推动佛教事业的发展,积极为人类社会服务,其最关键的便是要有真正体悟佛陀真理并能观察时机善设方便的优秀佛子;中国佛教事业的希望就寄托在新一代真正领悟佛陀精神的优秀佛子的成长!  相似文献   

11.
南传上座部佛教自传入中国云南境内后,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体系,有着不同于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乃至东南亚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地方性"特征。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组织制度与傣族社会组织制度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托的,通过神圣化的仪式和突出等级职责的宗教行为,为世俗社会组织和制度提供着神圣的合法性与政治认同,而世俗社会的组织制度则从政治法律支持、经济支持、信仰支持等方面来维系和扩大佛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宗教经济的积累、宗教消费水平以及宗教经济的管理和运作模式是构成寺院经济体系的几个重要因素。就南传佛教寺院经济而言,村社供养制、南传佛教的寺院管理模式以及寺院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是影响中国南传佛教寺院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变量,它们以三足鼎立的态势影响着南传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本文就围绕着这三个重要支撑点进行研究,分析当代南传佛教寺院经济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其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就面临着如何与中国道教、儒学调适的问题。同时,道教与儒学也面临一个如何回_应佛教挑战的问题。随着三者之间的互动,最终达成了三教合一的社会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从佛教刚刚进入中国就开始了,但是形成明确的共识则是在唐代,宋以后蓬勃发展,到晚明达到了高峰。  相似文献   

14.
五台山号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文殊菩萨"道场,闻名遐迩,举世瞩目。中央领导同志百忙之中还总是惦记着、关心着大家。常言讲"人杰地灵",要把五台山建设成为真正的佛教圣地,就得有一批杰出的僧人。惟贤老和尚(中国佛协咨议委员会副主席)曾对我说:"有庙就要有僧,有好庙就要有好僧,如果光修庙不见僧,  相似文献   

15.
林清凉 《法音》2012,(6):28-35
尽管在中国的汉族地区,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素食与佛教似乎一直就存在着一种无可争议的不解之缘,但同样几乎众所周知的是,藏传佛教、南传佛教以及东传日本的佛教均没有明确要求佛教徒必须素食,素食仿佛只是中国汉传佛教的一项不共传统而已。于是,在佛教界也就常常会出现一些有关素食的疑问和争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佛教宗派的创立,既是汉魏以来中国佛教发展的必然,也与隋唐社会环境和帝王的三教政策密切相关,它是隋唐多元文化格局中与儒佛道三教关系下中国佛教发展的新成果。对于中国佛教宗派如何评价,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例如作为印度佛教中国化的成果,其主流思想如来藏佛性论是否背离了真正的佛教?本文认为,契理与契机是佛教中国化的基本原则。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中国佛教藉着怎样的文化载体,其随机教化的方便与印度是否一样,而在于其根本的宗旨与佛陀创教的本怀是否一致。中国佛教宗派的理论具有儒学化、道学化的特色,但并不能由此而否定或不承认其对印度佛教的继承及与之根本上的一致。中国佛教的儒道化色彩,并不影响中国佛教仍然是"佛教"。  相似文献   

17.
菩提一叶     
佛教传入中国二千年,扎根于中国的沃土,成为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特色之一,便是重孝道,敬祖宗。这是与印度佛教有明显差别的。表现这种特色的,是《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一类的经典。有学究气的专家常指责这些经是“伪经”。其实,就中国佛教而言,这类经典正是佛教在中国传播千载、深入人心的真经。中国人自古重孝道,汉代以来,历代王朝几乎均以孝治天下。孝,顺应人心亲情,是天地之间的正道。中国佛教虽跳出三界外,却不违孝道,所以也就不会脱离社会。本篇所引佛经原文,几乎没有一处是难懂的。与其说是译文,例不如说像中国人自己写…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道教》日译本序任继愈世界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影响着世界广大地区的群众。中国也有三大宗教,即儒教、佛教、道教,这三大宗教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它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家庭生活。佛教、道教、儒教在隋唐...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佛教徒曾经长期以"高尚其迹"相标榜,坚持出家不拜俗的印度传统.一些固守儒家传统的人士攻击佛教"无父无君",损害了封建纲常名教.从东晋至唐朝,朝廷举行了多次关于沙门拜俗的争论,其中以东晋成康、元兴、唐高宗龙朔二年的争论最为激烈.中国佛教僧人在元代彻底地改变了出家人不拜俗的戒条,接受了儒家忠孝至上的政治伦理原则.中国佛教与王权的关系体现了中国佛教以出世的精神服务于现实政治的伦理关怀,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的民主精神和对外来宗教文化的宽容态度,体现了儒家的忠孝伦理在中国传统社会的主导价值,体现了佛教"契机契理"的圆融精神.  相似文献   

20.
<正>佛教,过去是、将来还会是中国文化的润滑剂,它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和而不同"的文化理想,并且给出了理论的说明。为什么佛教是一种文化?佛教的文化价值或文化功能,究竟如何表现?本文旨在立足当代中国,讨论佛教的文化价值。一、"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化难题什么是"文化"?实际上存在不同语境的问题。在中国传统典籍与现代西方文献里,该词有不同的内涵。然而,这两层不同的内涵同时蕴含在我们现在所谓的"文化"概念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