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朝阳门桥东行不远的朝阳路南侧,一座横跨神路街的琉璃过街牌楼屹立在众多的现代化楼群之中,它的建筑风格与其周边建筑是那么的不相融合,但却令人有现代楼群中的明珠之感。牌楼,古代叫“绰楔”,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样式,是从牌坊演变而来。牌坊只用华表加横梁,而牌楼在横梁之上还修斗拱屋檐如同楼顶,大都做为古建筑群的附属建筑,通常坐落在古建筑群的导入部分,能把整个建筑烘托得更加华丽和层次分明。一部分牌楼自成一体设置于街心、桥头、路口、墓前,成为纪念性建筑。宗教建筑群,特别是道教,常以牌楼为门或将牌楼放在导入部分。在海…  相似文献   

2.
正由于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靠师徒口传心授,能够传世的古建筑专著可谓凤毛麟角;在现今宋代建筑实物遗存较少的情况下,《营造法式》的记载可以让后人对宋代建筑有更为详细的了解,而这部著作对于宋代佛教建筑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深入挖掘研究。《营造法式》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为北宋李诫"奉敕编修",颁行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这部著作参阅了大量文献和旧有的规章制度,收集了各工种操作规程、技术要领及各种建筑物构件的形制、加工方法,是中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之一,被梁思成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课本"。本文以《营造法式》的记载为例,介绍宋代佛教建筑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正一明代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清真寺建筑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清真寺建筑在"整体布局、建筑类型、建筑装饰、庭院处理等各方面,都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冯今源:《中国清真寺建筑风格赏析》)作为明朝前期的都城,南京(应天府)的清真寺极具代表性,敕赐修建的净觉寺就是其中之一。据元张铉撰《至正金陵新志》记载,净觉寺的历史可追  相似文献   

4.
《离》卦美学对中国古代建筑有重要影响。《离》卦以"丽"、"明"二义为主。"丽"蕴含着相互附丽、利贞后亨的文化思想,呈现联系、利贞之美;"明"蕴含着上下重明、前后继明的文化思想,呈现"重明丽乎正"、"大人继明照于四方"之美。《离》卦揭示的丽、明的美学思想,将天文之明和人文之明建立联系,以人文之明德传承发展为旨向,成为中国古代建筑门窗艺术的文化根基,是中国古代建筑门窗艺术的美学根源,明德相继是门窗艺术"活"的生命,对当今的建筑门窗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北京故宫建筑为世界五大宫之首,是世界现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群。"象"与"意"的概念源自于《周易》,也是中国古代美学史艺术精神的总括。在建筑中,建筑的"象"是指其形式,"意"则可以理解为建筑所表达的精神。从北京故宫建筑的整体布局、色彩特征、装饰特征这三个方面入手,可以更好地解读北京故宫建筑中所蕴含的艺术特征及其蕴含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6.
吐娅 《美与时代》2013,(1):57-59
《黄土高原的村庄——声音·空间·社会》是一本介绍黄土高原一村庄米脂杨家沟村的典型民俗志。井口淳子在撰写本书时是以"声音"为切入口引出村落的历史和村民的空间认识问题的。由于相望的"山"和其间的"沟"形成的"V"字形空间,还有建筑在山上的窑洞,也塑造了黄土高原村落独特的声音环境,具备了村中发出的声音能为整个村落所共有的条件。新中国成立前有三种声音是村落整体的象征声音,分别是大钟、牌楼的铃和庙里的钟声。1966年后,代表村庄的象征性声音"牌楼的铃"、"大钟"消失了,"道教音  相似文献   

7.
正作品说明:《动融变生》,表现了道法自然,万物之本,太极之精华;通过字体变化融合太极拳突出表现道与太极之式的海报设计。《厚载——济南后宰门街传统建筑民宿设计》,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观点融入建筑设计中,情赋予物,使建筑增加温度。通过改造,解决大部分问题提供便利,使老建筑更加活泼有生命力,使年轻人可以对老建筑产生兴趣,  相似文献   

8.
正云台观位于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安居镇云台山上,为川内第二大道观,也是明代著名的官制道观,又是川内最大的真武道场。云台观建筑群云台观的建筑格局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从玉带桥到三合门的区域,在这里,沿着上山的道路建有多处殿堂、牌楼,属于"序景"部分。第二部分为从三合门到玄天宫的院落围合区域,是云台观的主体,也是充分体现建筑礼制思想的部分。整个院落内殿堂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展开,于中线两侧对称设置配殿。云台观各主体建筑均位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进入三合门后依次经过券拱门、青龙白虎殿、灵官殿、降魔殿、朝经阙、藏经楼、香亭、玄天宫等建筑,两侧对称设置有配殿和厢房。  相似文献   

9.
李秀霞 《中国宗教》2022,(11):82-83
近代山东天主教堂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建筑布局多为山东地区传统合院式形式;建筑样式融入硬山顶、卷棚顶、影壁、牌楼、攒尖钟塔顶等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建筑装饰采用中国传统题材和绘画技法;建筑材料通常具有明显本土化特征。山东是近代天主教在华传播的重要区域,建造了大量不同等级的教堂,其中很多西式教堂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形成了具有独特风貌的中西合璧式天主教堂,体现了我国近代建筑文化中西融合的特征。本文主要从建筑布局、建筑风格、建筑装饰、建筑材料四个方面,阐述山东近代天主教堂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  相似文献   

10.
正《庄子·寓言》篇首言曰:"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由于《庄子》丰富的寓言文字,其中论及的许多历史人物往往也被视作"寓言"主人公或者"重言"的主体。有鉴于此,以往对于《庄子》人物形象的研究习惯于将重点放在个体形象的考证以及形象寓意的分析上。~1其中最具代表性、反复被论及的是《庄子》中的老子、孔子等形象:《庄子》中的老子形象虽然不免寓言色彩~2,但形象相对贯通,可以一言蔽之为  相似文献   

11.
对于"拱北"一词,金宜久先生主编的《伊斯兰教词典》给出的解释是:"阿拉伯文Qubbat的音译。原意‘圆房顶建筑’。盛行于阿拉伯的  相似文献   

12.
在胡塞尔晚期对主体经验的超越论反思中,本能(Instinkt)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并且与舍勒的哲学人类学发生实质共鸣。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C手稿》和《现象学的边界问题》中的质料概念为线索,展示这种亲近关系。本文指出,哲学人类学的视角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胡塞尔的"质料"概念中包含的丰富层次,"质料"概念的多重意涵恰好可以对应于舍勒在《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中对不同生命形式的区分。通过对胡塞尔"质料"概念的澄清和语境化,还可以敞开对胡塞尔晚期"生命"概念的反思。  相似文献   

13.
从《易经》八卦图视角看,陕州地坑院中心点的确立、阴阳鱼鱼眼定位、主体建筑模式、角窑和其他门洞都统署在《易经》卦中等,体现出地坑院建筑与《易经》各卦象之间的关系,对这些关系的研究可以揭示这一古老居住形态和独特建造方式。文章归纳了《周易》中的八卦图式,阐明了其对陕州特色建筑形式的影响,着重说明了八卦图式对于陕州地坑院建筑设计布局的影响,为我国传统特色建筑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易以道阴阳",《周易》实际是向人揭示阴阳对立统一规律的书。《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母体。"阴阳和谐"理论同样也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性格,影响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标准和理想,指导了我国美学的各个领域,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建筑、文学等。因此,可以说,"阴阳和谐"理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15.
早期中国易学的建构历程体现为从《易经》神性观念到"左氏易传"(《左传》《国语》易学)的伦理化转进,再到《周易》大传形而上学的初步完成。"绝地天通"观念开启了形而上学建构的可能性,但《易经》所反映的殷周之际的上帝、天命观念并未完成本体论的建构。经由"左氏易传"的伦理化转进之奠基需求,《周易》大传初步建立了形而上学本体论。《周易》大传确立了"形而上者—形而下者"的基本架构,通由乾坤并建的生生之德证立本体,由"一阴一阳"的运行机制敞开生生与变易的世界;自伦理学的形上学奠基问题言之,《周易》大传提出了具有心性论色彩的"继善成性"观念,自天道下贯而论"善",自主体超越而言"性",故善即性、性即善,这可以被把握为"本体即是主体"的实现历程。  相似文献   

16.
文稿撷英     
冯景源:马克思关于主体理论的批判研究略考 马克思关于主体理论的批判研究,是服从于唯物史观的建构的。这一批判研究,始自《莱茵报》的政治批判,继而进到1843年《手稿》的哲学批判,再进到经济学批判,再进到对鲍威尔等人的英雄史观的批判,再进到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的形而上学历史观的批判。这一批判研究的过程,可以说是马克思唯物史观这一伟大发观的历史过程。下面就几次重要的批判研穷略作考察分析, 第一次重要批判是在1843年《手稿》中,这是马克思从《莱茵报》的政治批判走向了哲学批判,他批判了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实质:“理念(指伦理理念——引者)  相似文献   

17.
五台山现存有明代以来25座牌楼。这些古朴典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牌楼,不仅装饰美化了景区,而且展示了五台山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建筑艺术和精湛的雕刻艺术。  相似文献   

18.
蒙培元,1938年生,1963年、1966年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和中国哲学史专业研究生。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研究室主任、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主要著作有:《理学的演变》、《理学范畴系统》、《中国心性论》、《中国哲学主体思维》、《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主编)等。另有论文80余篇。  相似文献   

19.
正李存山著《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一书于2020年1月由济南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作者关于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研究的代表性文章,共分上下两篇。上篇主题为"传统文化与中国哲学",所收文章有《"知人则哲":中国哲学的特色》《中国哲学的系统及其特点》《孔子与中国哲学"思想范式"》《老子哲学与中华精神》《中国哲学的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国学与中国哲学》等;下篇主题为"儒家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所  相似文献   

20.
《名医别录》是中国本草学的奠基性著作之一,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传统史志多称由陶弘景撰集,清末日人多纪元简父子始提出质疑,近代以来此说于国内亦渐盛行。陶弘景是道教史上的重要人物,对他与《名医别录》关系的确定不仅对中医发展史和本草学研究有重要意义,同时对研究古代道教与医学关系,以及道教史上一些现象的阐释(如中药女青与道教"女青"观念的关系)都有一定意义。本文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梳理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证明《隋志》中称《名医别录》作者为"陶氏"并非是对其作者为陶弘景的否定;第二,通过对主要史料的分析、阐释,证明唐宋时期史料已明确指出《名医别录》作者就是陶弘景;第三,论证《名医别录》就是对《本草经集注》中"名医副品"部分加以补充的单行本,其主体部分的编著者就是陶弘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