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属于西方基督教一支的景教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宗教文化,但不久又衰微不显。作者认为,景教初传中国是以佛教作为载体,因为佛教始终处于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主体地位,且具有开放脑性格,所以成为景教传入最好的依附对象。景教的经典采取了佛典的形式,景教与佛教在未来解脱的理论和目的非常接近,都主张善恶宗教伦理道德观,于是为景教经典翻译提供了参考及利用的材料。景教与佛教在思想理论上的表述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这是在利用了佛教的一些基本教义以后才表述出自己的主张。汉译景经完整地介绍了景教的教义和神学思想,虽然其中掺杂有佛教的东西,但主要教义和观点并没有改变,所以对景教的研究,不能仅注意景教碑,景经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这是应引起学术界注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正>2006年,《洛阳景教经幢》因盗墓在洛阳李楼乡城角村东北出土,经幢底部已残损,但大部完好,为一石灰岩质青石制成的八棱石柱,整个经幢缺少了幢顶、幢体下半部和幢座。残存部分包括了《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和《经幢记》,以及完整的十字架、天使等图像,内容十分丰富。这是继西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之后,有关唐代景教石刻的最重大考古发现,特别是残存的《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与敦煌残本《大秦景教宣元本经》可以互补,使人们对这一景教早期经典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学术界根据唐代的两则诏令,一直认为经教是景教的别名。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发现唐太宗贞观十二年七月诏令远将经教中经教与《景教碑》远将经像中经像构成异文的语言现象,结合唐代经教、经像的使用情况,确定其意义应该是一个中性名词,即对某一宗教经典典籍的称呼,儒道释教均可称呼本教经典典籍为经教。因此,景教称呼本教经典典籍为经教也在情理之中,从根本上否定了经教是景教别名的可能,纠正了前人对于景教名称的误读。  相似文献   

4.
唐贞观年间(635)有聂斯脱里派景教士阿罗本从"大秦"("大秦"是我国古代对罗马帝国的称呼,"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派系)来到中国长安传教,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礼遇,派宰相房玄龄"总仗西郊,宾迎入内,翻经书殿,问道禁闱,深知真正,特令传授"。景教寺院除翻译经典外,景教士们既传教,也有行医施药活动,如:"病者疗而起之,死者葬而安之"。上述史实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碑文之中。  相似文献   

5.
徐晓鸿 《天风》2015,(2):68
<正>景教碑,全称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明天启三年(1623年)出土于西安,今存西安市碑林博物馆。该碑是一通记事碑,唐建中二年(781年)由景净撰文,吕秀岩书并题额,立于景教的寺院中。碑文记述了唐贞观九年(635年)以来,景教发展的历程和波折,介绍了景教的主要教义,碑文融会儒佛道,本土化痕迹明显。该碑的出土,成为基  相似文献   

6.
高峰 《天风》2016,(4):4-7
正基督教中国化不是近几年才探讨的问题,这是一个历史性命题。其实基督教自传入中国就已经在面临这一问题。例如,最早传入唐朝的景教,在其经典翻译中,采用许多中国道教和佛教的词汇和语言。"对景教教义的解释亦利用了相关佛教教理",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叙述了汉学家慕阿德对于景教在中国传播和兴衰的历史研究。慕阿德在中国传教十一年,回英国后任剑桥大学第三任中国语言与历史教授,他一生从事汉学研究,出版至少5部有关汉学的著作和50多篇论文,是西方最多产的汉学家之一。《公元155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1930)以详尽的史料、缜密的考证梳理了基督教自唐朝至明朝近九百年的兴衰,获得法国文学院汉学儒莲奖。他曾发表《西安府的景教碑——附亚洲文会会刊1858-1917年目录》(1918)、《中国景教》(1933)、《中国景教:勘正和增补》(1940)等论文,对1625年西安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铭、北京房山十字寺展开深入研究,并对杭州景教教堂的地址进行追溯。他的一系列著述为景教在中国的传播、"一带一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线索。  相似文献   

8.
新发现的《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及幢记》石经幢提供了关于唐朝景教经典与教徒的重要资料。本文将此经幢后半部分《经幢记》中记录的洛阳大秦寺三位来自中亚米国和康国的高级教士,与西安《米继芬墓志》中的大秦寺僧思圆联系对比,并且初步考察了《经幢记》中记录的移居洛阳的一个安国景教家族,证实8-9世纪景教已经在中亚地区具有相当的基础,移居唐朝的粟特人中不仅确有信仰景教者,而且东都洛阳的景教领袖全部是粟特人。  相似文献   

9.
十字架是景教典型的文化符号,天使形象也是基督教的代表性标志。洛阳景教经幢上端左右簇拥十字架的人像图形,究竟是佛教"飞天"还是景教"天使",长期未定。本文通过比较辨识,认为景教经幢上两对人物造型虽与佛教随舞飘动的"飞天"有相似感,但可能出自洛阳当地惯于雕刻佛教艺术的工匠之手,最关键是景教粉本上"天使"形象走样失真变成了类似"飞天"。笔者认为,景教传教士不会轻易放弃神学立场改变中心形象与外在文化符号,不会套用佛教"飞天"形式去新造神祗,倘若景教符号也用佛教标签那无疑是宗教传播的失败,所以天使不可能被飞天替代,"华化"不等于"佛教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朱谦之已经较为深入地触及了景教溯源研究的学统维度,突破了以聂斯托利为景教肇祖的传统偏见,并能够在景教溯源研究的法统维度上避免套用佐伯好郎篡改之后的世系框架。不过,由于主客观的原因,景教溯源研究未能成为朱谦之的中国景教研究的核心诉求,因此他对聂斯托利的评价还存在着自相矛盾的地方。总结朱谦之在景教溯源研究方面的理论得失,有助于景教研究范式向内在研究路线转移。  相似文献   

11.
徐晓鸿 《天风》2016,(4):27-28
正根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简称"景教碑",下同)的记载,基督教第一次传入中国应在唐贞观九年(635年),来自大秦国(叙利亚)的传教士阿罗本"远将经像,来献上京",这被认为是基督教首次传入中国的铁证。至于景教一名,碑文解释说"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景教碑出土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尽管钱大昕等人考证它应在万历年间出土,但多数学者并  相似文献   

12.
《天风》2016,(3)
正《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中有一段话:"惟道非圣不弘,圣非道不大。道圣符契,天下文明。"要理解这句话,必须首先确定"道"与"圣"之确切含义。《景教碑》中,此句话的前文乃是"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根据文义,"道"显然指景教。那么,"圣"指什么呢?有西方学者将该字翻译为"先知"(prophets)。若照此理解,上文的意思即:景教和先知相处和谐。这话显然不通。  相似文献   

13.
正这些绘画作品是东西方绘画艺术融合的实物记载,对于研究东西艺术交流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们不仅具有美术意义的研究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且也为后人记载了当时不同文化融合的盛况。景教绘画遗存是景教文字史料的重要补充,它通过艺术形式反映了当时高昌地区景教的状况,通过这些艺术作品,汉译景教经典中所体现的中国化特色,可以被更加直观地表现出来。古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的商道,同时也是文化交往的通道。宗教文化是古代文化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丝绸之路上数量众多的  相似文献   

14.
正景教绘画艺术的中国化演变,是景教注重"随方设教"传播方式的自然结果。即,结合所在地区的文化习俗,尊重并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对于直观的绘画艺术而言,当然更是如此。景教是唐代对基督宗教聂斯脱里派的称谓。唐贞观十二年(638),唐太宗诏称:"大秦国大德阿罗本……远将经像,来献上京。"(《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这是关于景教绘画的最早记录。随着景教在唐代的流行,其绘画当然也多有流  相似文献   

15.
基督教音乐在中国的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督宗教的音乐传入中国,按已知史料考证,最早可以追溯到8世纪唐代景教盛行时期。在现存景教文献中有作于8世纪的《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和《大秦景教大圣通真归法赞》,前者作为景教赞美诗歌词乃中国最早的基督宗教赞美诗,按其"无上诸天深敬叹,大地重念普安和"之歌词,  相似文献   

16.
元代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有景教和罗马天主教两部分,它们在传播目的,传播方式,传播地域上都有不同,导致其传播效果也有很大不同:表现在经典文本翻译多少的不同,墓葬形式和墓葬碑铭风格的不同,文化领域传播程度的不同。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虽然罗马天主教在中国有一定程度的本土化,但景教表现的更丰富,更具有典型性。景教的本土化是其能在中国传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种对中土文化的亲近和接受,导致了景教虽然没有天主教有组织的传教,但其传播范围与影响远远大于天主教。  相似文献   

17.
严锡禹 《天风》2016,(5):28-29
圣经翻译,既是传教的重要手段,又是基督教融入传教目的地文化的有效途径.因此,传教士来到中国,通常都会在第一时间着手圣经翻译,唐代的景教士也是如此. 以阿罗本为代表的景教传教士一入长安,就立即着手两项工作:一是向皇帝唐太宗及其近臣讲解景教教义,《景教碑》称“问道禁闱”;二是经典翻译,即所谓“翻经书殿”.  相似文献   

18.
基督宗教在中国的传播曾经有四次,敦煌就占了两次,而且是前两次,这对中国文化史和宗教史研究而言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地方。正是通过敦煌景教文献,后人才得以窥见中国早期基督教的基本经典与面貌。本文主要通过敦煌景教文献文物的发现,探讨其对丝绸之路宗教研究的启示与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基督教中国化是历史的必然,从历史的角度看,基督宗教曾四次传入中国。景教虽然早在唐朝就已传入中国,然而对于大唐帝国而言,这些"夷寺""外道",始终是不入流的,流行的对象也主要是波斯人、粟特人、回鹘人等,虽然那时的传教士们也想进行中国化的努力,如翻译经典,在宫廷中讲论,但始终未融入主流文化,最终在武宗灭佛的影响下在中原消失;元代的也里可温包括了景教和来华的天主教,但由于选错了  相似文献   

20.
石勇 《中国宗教》2015,(2):54-55
"景教",是唐代对基督宗教聂斯脱利教派(Nestorianism)的称谓。景教通过丝绸之路,由中亚到中国的新疆地区,在唐朝的时候又进一步传播到中原地区。据记载当时景教传播的情形是"法流十道"、"寺满百城",而这通常也被看作是基督宗教传入中国之始。景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实际上也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这一段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具体情形,反映在各种写本经书、碑刻、绘画等景教遗存中。尤其是在新疆吐鲁番高昌遗址、罗布泊米兰遗址,甘肃敦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