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是崇尚黄老思潮的历史产物,它尊奉老子为道祖,《道德经》为祖经,在一千多年的流变和发展中,其神学世界观和成仙方法等都随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但却一直将《道德经》作为信奉的主要经典和各个道派共同的理论旗帜。道教的最高信仰是修道成仙,超越世俗世界,享受神仙世界的永恒幸福是道教徒追求的目标。所以,道教学者注疏《道德经》一般着重阐明神仙世界的存在,成仙的可能和神仙修炼  相似文献   

2.
江苏茅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是历史上茅山宗的活动中心,被誉为道教的"第八洞天,第一福地".据《茅山志》记载,茅山之中洞穴相连,有神仙洞府位于其中.茅山洞府蕴含着道教特有的文化意蕴. 神仙洞府,崇尚阴柔 贵阴尚柔是道家、道教文化的一大特色.从《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①到《庄子》"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②;从《管子·心术上》"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到《淮南子·原道训》"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这些无不体现道家贵阴、尚柔、主静、崇无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道德经》既是中国道教的圣典, 也是东方智慧的结晶。为深入阐发和传播《道德经》的和谐理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道教事业的整体发展,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和中国道教协会定于  相似文献   

4.
文摘     
《道德经》返朴归真思想的现代意义周高德在2007年第1期《中国道教》上发表文章《老子〈道德经〉中的返朴归真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作者认为,道教始祖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中,蕴含着丰富的返朴归真思想。这些思想对后世  相似文献   

5.
《老子想尔注》──道教祖师宣道的金科玉律唐明邦一、《想尔注》是道教祖师传道的经典《老子想尔注》(又称《老子道德经想尔注》,以下简称《想尔注》)是道教创建初期的珍贵文献,道教祖师张陵、张衡、张鲁共同撰述的道教经典。对老子《道德经》进行别开生面的诠释,全...  相似文献   

6.
《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的宝典,中国道教的圣典,也是人类文化史上最具原创精神的典籍之一,被翻译成多种外文版本,广泛流传于世界。4月22日至27日,筹备已久的首届国际道德经论坛,在西安、香港两地隆重举行,这不仅是中国道教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和谐”是《道德经》的基本精神,“和谐世界,以道相通”作为首届国际道德经论坛的主题,反映了《道德经》的基本精神和它带给人类的新希望。本期,我们邀请6位道教界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展开了多角度的论述。我们热情地期待,首届国际道德经论坛,在向世人彰显《道德经》的独特魅力与恒久价值的同时,也将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正在以往的研究中,我曾提到可以用"可持续性"来解释"恒道"。这样解释旨在表明,根据《道德经》文本,"可持续性"保留在人们的内心理念中。这一观点与《道德经》中所阐述的"恒道"的不可见性是相一致的,除此之外,它还对道教中的一个著名论点"无为而无不为"提供了一个论据。究竟什么样的可持续性是《道德经》中要表述的,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弹性"。"弹性"不仅是个人的技能和个性,也是保持"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8.
唐玄宗御本《道德经》,即唐玄宗御书或诏令唐朝中央机构、道教宗师书写的《道德经》文本,有隶书经文本、三体真本、楷书注本、楷书疏本等。唐玄宗亲自书写之外,集贤院、礼部、国子监等官方机构也缮写制作御本《道德经》。唐玄宗御本《道德经》多收藏于宫禁、京城道观之中,或作为向天下颁布的标准本而流传于诸道诸郡,现存敦煌写卷P.3725《唐玄宗御注老子道德经》,是保存至今由国子监、礼部缮写校对的写本或传写本,是向天下颁布的写本之一。唐玄宗御本《道德经》的制作目的,有的是为李氏宗族祈福,有的是为道教宫观书写,更重要的是为推行李唐王朝尊奉老子和《道德经》的文化政策。  相似文献   

9.
《道德经》已在西方传播数百年,各种译本达600种以上,但西方译者无论是对《道德经》语言文字的把握,还是对老子之"道"深刻内涵的领悟,都与原文化存在很大差异。《道德经》首句既是老子开篇立"道"之言,又贯穿全篇,句法严密,用词精妙,本文以此句为例,分析西方译者如何翻译老子之"大道"、"可道"、"常道"核心概念,进而探讨中华文化在西方传播中的误译误释问题。  相似文献   

10.
道教音乐是道教斋醮活动中采用的音乐,也称"法事(道场)音乐".它在发展初期曾经深受道家神秘主义、相对主义思想的影响.《道德经》称"五音令人耳聋","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在老子看来,只有所谓"天籁"才是绝妙的"至乐".  相似文献   

11.
自汉初统治者奉行“黄老政治”以后,注释老子《道德经》的著作即纷纷出现。随着道教的出世和玄学思潮的兴起,对《道德经》的注释更日益增多。唐末五代逍士杜光庭在《道德真经广圣义》中,就谈到有西汉至隋唐的六十家。各家注解,各有侧重,通过注释《道德经》表明各自对《道德经》的理解,从而反映出各自的哲学政治观点。其中曹魏时孙登开始“以重玄为宗”,继为道教学者陆续阐发,成为注释《道德经》的重要流派。而论重玄之道的突出代表,则为唐初道士成玄英。  相似文献   

12.
心灵返朴与生命归真——《道德经》养生思想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的养生术滥觞于《道德经》,其养生思想和方法博大精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自古及今注疏《道德经》者对其养生思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  相似文献   

13.
9月11日,由威海市道教协会主办、刘公岛博览园协办的迎中秋道教文化演艺会在威海市新闻大厦隆重举行。本届演艺会的宗旨是"弘扬道教文化,共建和谐社会",特点是"就地取材,各市区、各宫观、各民乐团体共参与",把《道德经》、道教音乐、道教武术、民族音乐结合在一起,内容丰富,  相似文献   

14.
卷首语     
《中国道教》2007,(3):1
为深入阐发《道德经》的思想智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道教事业的整体发展,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和中国道教协会于2007年4月22日至27日在西安和香港举办了以"和谐世界,以道相通"为主题的"国际道德经论坛".  相似文献   

15.
《道德经》是道教最重要的经典,“道”是《道德经》中最重要的概念。老子将“道”视为根源性的存在,宇宙万物包括生命均根源于此。“道”在《道德经》里被提升到了天地之本的高度,获得了宇宙论和本体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对《老子》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完整地保留了《老子》原文,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此书对《老子》的诠释内容和方法取决于其预设的读者。作者隐去自身而托名神人以加强其诠释的权威性,突出身国同治以增加其吸引力,将"自然长生之道"升格为常道,以突破原文边界而开拓出新领域,下启了道教的产生。《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表面上看不过是对《老子》的"解释",其学术地位依附于被解释的《老子》,但它有完全独立的价值,使这部注经作品本身也成为了经典。  相似文献   

17.
李享 《中国宗教》2022,(5):74-7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山水画具有清逸脱俗、简淡玄远的美学风格,追求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审美意趣,讲求气韵生动的表现手法,在各个方面都包含了丰富的道教美学思想,是“道”的艺术体现。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兴起道教美学思想源自老子。《道德经》指出,“道”是最高范畴,当然也就是道教美学的标准。《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其实也是道教美学的总纲:凡是与“道”相协调的,符合自然无为的宇宙规律的就是“美”的。  相似文献   

18.
张粲 《宗教学研究》2017,(1):104-110
雷慕沙是法国首位经院汉学家,他的道教研究基本沿袭了明清之际来华传教士对于道教的贬斥态度,体现了19世纪欧洲人面对异质宗教时的“基督教至上”和“欧洲中心论”的时代偏见。然而他又在欧洲首译道教劝善书《太上感应篇》,率先选译《道德经》,在19世纪的欧洲开启了道经译介和道教研究的序幕。本文尝试通过梳理雷慕沙对于《太上感应篇》及《道德经》的译介与诠释,以及其对于法、英、德等国的道教研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揭示雷慕沙在道家和道教思想于欧洲的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中介角色,再现19世纪前后欧洲对于道教的认识及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19.
1月10日下午,在北京市通州区一所黑瓦白墙的别致小院——“瓜饭楼”中,我们拜访了80多岁高龄的冯其庸先生。当听说今年4月22—27日将在西安和香港举办“国际道德经论坛”时,老人非常高兴。他表示,道家、道教以及《道德经》对中国的影响极其深远,但长期以来,获得的关注与研究相对较少。“你们做的这个工作很有意义,希望可以通过论坛,带动对道家与《道德经》的关注和重新评价”。冯老认为,道家、道教以及《道德经》是在我们本土产生、发展起来的思想宝库,现在的重要问题是怎样挖掘其中的闪光点,古为今用。他说,“我觉得应该特别重视《道德经》…  相似文献   

20.
我们知道:“尊道贵德”是道教根本信仰的行为准则,道教并认为修行者如不讲“德”,既便在其他方面修得再好,也不可得“道”。而知足、寡欲、清静、宽容则是修行者修“德”的主要内容。《道德经》曰:“上德若谷。”就是指有道德的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其心量就如同空谷一般可以涵盖、包容一切。《道德经》又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