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话说佛画     
中国佛画是印度佛教绘画艺术与中国绘画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其内容包括非情节性的(如佛、菩萨、罗汉等)和情节性的(如佛传故事、经变故事等)两类。佛画于汉代传入中国,晋袁宏《后汉纪》说:“初,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侠天竺,而问其道术,遂于中国而图其形像焉。”《魏书·释老志》记载更为具体:“自治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寺庙,寺中所作壁画,当是中国最早的佛画。据史载,汉代蔡惜、康僧会等人均从西域带回佛像画本。画家曹不兴最早接受这种来自西域的佛画的影响,堪称中国佛画的始…  相似文献   

2.
我国佛教绘画始于汉,兴于魏晋,盛于唐,历代擅画佛像者不胜枚举,其精湛的技艺与独特的艺术风格不断推动着佛教绘画艺术的发展。佛教绘画以其生动的佛教形象,对社会大众及社会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代表了当时的社会精神面貌。随着朝代的更迭,中国的佛教绘画艺术附着于本土的文化不断融合与创新,其佛画艺术形象已经完全融合于我国传统的人物画形象,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佛画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3.
佛教约在西汉末东汉初传入中国,佛教艺术为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运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来描绘佛教壁画。莫高窟北朝壁画则是融合印度、西域绘画技法和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这样一个重要时期的作品,其线描、色彩、布局构图等技法的运用深受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佛教文化艺术有近两千年的灿烂历史,其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形式之一,就是佛教绘画艺术。它通过艺术媒介从事佛教义理的阐释,并借助佛教经典进行审美意识的再创造,使佛教世界充满了“神异和灵性的光环”,吸引众多的崇拜者皈依佛门,甚至形成以佛画来教化民众的宗教活动。由于历代高僧和许多帝王贵族、文人学士出于他们利用佛教的各种目的,大力推行佛画创作,使佛画艺术作品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创造的结晶,成  相似文献   

5.
明代万历九年(1581)西方传教士与西方绘画的传入,对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肖像画以波臣派为代表,其在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笔墨基础之上,借鉴西方绘画以造型为主的特点,创作出不同于西洋画风的明暗画。在南朝梁画家张僧繇"凹凸法"和传教士西画"明暗法"之间,走出了一条别出心裁的绘画道路,对拓展中国人物画的表现语言和艺术形式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六朝亦称魏晋南北朝,是中华民族大分裂、大融合的战乱时代。在汉族帝王与诸胡豪酋纷争扩张之际,从西域传入我国的印度佛教艺术,犹如异花传粉,在中国大地上呈现出光耀后世的佛画艺术奇葩,使绘画艺术首次与广大劳动人民发生了密切联系,并且给中国绘画史开创了新纪元。一秦汉两朝礼教极盛,以儒家学说为政教标准,使当时的绘画思想受到很大的制约,其作品主要反映“成教化,助人伦”,表现的内容和形式也大都在合乎礼教的范畴之内,并不注重绘画自身的价值和审美情趣。王充在《论衡》中说:“宣帝之时,图画烈士,或不在画上者,子孙耻之。父祖不贤,故图不画图也。”显而易见,秦汉之际的绘  相似文献   

7.
法苑谈丛     
五、佛教文化艺术 (一) 佛画佛画从其目的而论,可分为三类:第一是备佛教徒供养敬奉之用;第二是备寺院殿堂庄严之用;第三是供人欣赏的画家写意之作。由于佛画的目的不同,佛画的内容也各不同。佛教徒供养的佛画,一是尊像画,就是一尊或多尊的佛菩萨像,或坐或立,庄严妙好。二是经变画,根据佛经所叙佛国庄严,绘画成图,如极乐净土变、药师佛净土变、灵山净土  相似文献   

8.
路航 《中国宗教》2023,(4):78-79
<正>在版画艺术发展史上,佛教的影响举足轻重:唐代雕版印刷术发明后,主要用于佛经佛画的刻印,佛教壁画“经变图”由此演变为佛教版画;通过大量刻印佛教典籍,版画技术不断得到改良和发展,宋元时期已经趋于成熟;至明清时期,佛教版画经众多名家之手进一步发展,对中国版画的题材、审美等方面均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戴逵与宗炳     
张总  牛鹤 《佛教文化》1995,(3):14-15
佛教传入中国后,不仅与中国的思想产生了冲突和交融,而且与中国的艺术也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佛像及造物等艺术品的输入和刺激,中国也随之有了寺塔。石窟佛像和佛画,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艺术。 由于中国佛教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的艺术家和匠师也必然投身佛像艺术的创制之中,这些艺术家和匠师也必然受到佛教思想的薰染。但是,艺术和宗教毕竟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佛教版画包括佛经版画和独幅雕版佛画。佛经版画主要指用于佛教经书中的插图版画作品,包括扉画、经中插图画和拖尾画。当前我国保存下来的佛教版画主要是佛经版画;而独幅雕版佛画指的是佛教中用于流通宣传、供奉敬拜或装饰用单独刻印、使用的版画作品。中国佛教版画艺术源远流长,至今至少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它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展而兴起,并在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诸多属于版画领域首创的制版和印制方法,如填色法、夹缬法、漏版等技法,是广大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国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  相似文献   

11.
民国辅仁大学"艺人之家"艺术团体绘制了大量"中国化"的天主教绘画作品。在绘画中,画家将中国传统绘画方法与圣经题材相结合,这种绘画形式造就了中西文化融合的新尝试。本文以该艺术团成员所绘制的《圣母像》系列绘画为例,从艺术作品的文本分析、文化解读、中西绘画对比、艺术批评等多角度对《圣母像》系列作品的中国化形式进行分析,用绘画语言和艺术表现的形式来呈现中西文化交流中所存在的张力。通过重构画家的创作语境,以揭示基督教艺术中国化的诠释难点在于两种文化语境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在朱汉明带之际佛教由印度经西域传到中国,此后在中国传播流转千余年之久。佛教艺术种类繁多,题材丰富,其中就有飞天这个题材。飞天,即佛教中以歌舞香花等供养请佛菩萨的天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飞天形像,几乎贯穿我国各地、各个时期的石窟、寺院。以不同风格,不同表现手段,不同绘制时间,形成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其著名者如龟兹壁画及普陀洛山等处实例外,以敦煌飞天为最精。敦煌佛教绘画中的人物造型,大概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佛像画,它是以佛祖释迦牟尼为主,有严格仪轨,供人顶礼膜拜的偶像,其中包括:佛、菩萨、罗汉、…  相似文献   

13.
唐风和样     
(续上期)镰仓时代后,禅宗的勃兴,对日本美术史开拓了新生局面。佛教绘画艺术源于印度,盛于中国。东晋的大画家顾消之、唐代的“画圣”吴道子皆为佛画名家,中唐至宋元,禅宗盛行。禅宗的幽深精远、超然后漠的生活情趣,任运旷达的人生哲学,“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简素宗旨,不仅吸引各个时代的士大夫、文人墨客耽于禅悦,而且还促使中国传统的山水画的表现内容和艺术形式、风格发生转变,逐渐形成逸笔疏放、超然洒脱、恬淡高远的崭新水墨画风。至五代、两宋以后,山水画大兴,成熟为自由自在地表现宗教、哲学的思想概念,以及人生情…  相似文献   

14.
戴斌  李婧 《中国宗教》2023,(6):78-79
<正>由于西夏王朝地处各种文化的交汇点,因此其佛教壁画具有多元融合的艺术特色,不仅保存了中原、西域、吐蕃的艺术风格,还汲取了古印度波罗王朝时期的佛教艺术风格。不同艺术元素融合,形成了西夏佛教壁画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5.
唐代是中国古代绘画全面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展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具有自由开放、华丽壮美的时代特征,使得唐代文化异常灿烂夺目,宗教思想、文学艺术、史学、科学技术等领域成果辉煌,促使中国绘画艺术全面繁盛,造就吴道子、阎立本、王维、钱国养、殷季友、张萱、周昉、杨宁等杰出画家。另外,社会风气开放,民间生活多姿多彩,都使得唐朝呈现出高度的文明气象。唐代绘画是中国封建社会绘画的巅峰,画坛活跃,名家辈出,风格纷呈。这一时期,宗教画的生活气息越来越浓厚,佛教绘画世俗化,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分科独立,绘画史论随之丰富,显示了唐代美学理论的深度。  相似文献   

16.
彩色波状纹是以汉译佛典为依据绘制成的一种佛光纹饰。该纹饰最早兴起于南北朝的陇右,盛行于唐至西夏时期的敦煌,流传于高昌回鹘时期的西域;其影响,近及青海,远播日本。彩色波状纹是中国内部以及中外之间文化交流的见证。其出现及流传体现了中国佛教艺术具有的优秀创造力和影响力,也表明中国佛教艺术正是在各民族、各地区的互动、交流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以来,时局动乱,战争不断,政权分裂,因此引起了社会思潮的变化。玄学的日趋成熟以及佛教的流传都体现了重神轻形的思想。这样的社会背景,使得神形之说渗透于人物品评当中。通过东晋著名的画家、绘画理论家顾恺之的论述,将"传神论"的层次提升到了美学的高度,不断地充实着艺术理论。他提出了两个著名的美学观点,即"以形写神"和"迁想妙得"在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之后,经历了中国化的过程,其中儒家文化的影响至关重要。这一影响在佛教绘画艺术上也有所体现。如果将古印度佛教绘画与中国佛教绘画比较,就可以直观地发现两者之间在风格上的差异。笔者拟从古印度阿旃陀石窟壁画和敦煌壁画的风格对比角度出发,对此进行简要说明。一、古印度绘画"情""味"的美学范畴古印度佛教注重对于现世的出离解脱。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淡化了出离的色彩,更加强调出世间与世间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9.
飞天在佛教石窟壁画艺术的发展中,不但是一个宗教艺术形象,更是多种文化元素融合的结果。在中国各地石窟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文化与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演变的结果,其形象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佛教美术在中国民族化、本土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王征 《佛教文化》2011,(1):50-60
中国有着丰富的佛教美术古代遗存,佛教美术考古是涉及佛教、美术、历史等多个学科的学问.在中国佛教美术中,对西域佛教美术考古研究又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首先它是认识、了解中国早期佛教文化的重要线索.其次,西域又遗留有众多的佛教文物,尤其是石窟壁画、塑像、建筑等文物.这些文物展现了当时的古代佛教文化艺术的辉煌面貌,他们的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