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胡玉明 《天风》2022,(9):13-15
基督教中国化的本质是神学中国化,灵修中国化则是基督教中国化的重要表现.马丁·路德以圣经为最高权威,重申"因信称义"的教义,不仅推动了宗教改革,也回应了时代的挑战.路德以信心为特征的灵修观,是在其灵性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基督教中国化不断走向深入,神学思想建设成果向信仰实践转化时,路德的"信心灵修观"为灵修中国化提供了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正>"灵修中国化"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一是讨论基督教中国化不能只停留在论证重要性、必要性的阶段,很有必要做一些纵深的推进与尝试。二是过于学术性的神学思辨或艰涩的哲学思考,对基层教会牧者来说或许并不太适应,而灵修中国化是一个相对容易"有话可说"的主题。但这不等于说这一主题可有可无。相反,从某种意义上讲,正因为其"接地气"、更具普及性,因此对推进基督教中国化可以产生更大的实践意义。研究与思考中国神学绝对不是在象牙塔里,而是在教会具体生活场景中,它是能指导信徒实际灵性生活的践履之学。  相似文献   

3.
基督徒的灵修生活乃是灵性修养、灵命成长的生活。通过每天的读经(如同灵性的食粮)、祈祷(如同灵性的呼吸)等方式来亲近神、仰望神、等候神、经历神。从而明白神旨、体贴神意,操练品德、培育灵命、灵性丰富、重新得力。灵修生活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灵命及侍奉的好坏。“灵修生活”也简称“灵修”,这是多么广大的题目,这里仅仅就灵修之方法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4.
灵修神学是一门着重"内在"的神学和有"个性"的神学,"内在"反映其教会性,"个性"反映其在处境中的独特思考。教会性和独特性应该是神学必须具备的要素,也是基督教中国化思考中必须具备的要求。本文主要介绍中世纪三位灵修神学家的思想,他们都强调"爱",可称为"爱"的灵修神学传统。我们将从他们的思想中探讨一下神学的启发。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灵修?灵修,就是灵性修养,或者灵性生活。更清楚地说:就是教友信仰生活中的自我培育、自我圣化。因为我们接受了圣教会的信仰,领洗入教,成为基督妙身的肢体、圣教会的成员之一、天主的儿女;因此,我们与世俗事务,在精神上、在信念上是隔离的。虽然我们处身于人世间,生活于社会中,  相似文献   

6.
叶东升 《天风》2001,(7):34
一、什么是灵修 按字面解释,灵修就是“修养灵性”、“修灵”,或者说是灵性生命修习的意思。灵修是内在型的或称为“密室灵交”(歌4:1)。灵修是一个人预备一个安静的时间,专门独自与天父灵交,藉着赞美、读经和祷告与天父有亲密的、和谐的、深厚的属灵相交。  相似文献   

7.
吴恩平 《天风》2009,(11):56-57
作为一个侍奉神的人,也当养成良好的灵修习惯,要有自己定规的灵修原则,才能使自己的属灵生命健康地成长。 清晨 教牧同工灵修生活的第一个时间是在清晨。因为清晨是我们与神交通的最佳时间,是我们汲取神恩典的黄金时段,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坚持每日清晨的灵修,必能使我们的灵性永葆青春活力。每当清晨从梦中醒来,那是一次新生命的开始。因为有关资料表明,世界上有四分之一的人是在睡梦中去世的。全世界平均每天约有15万左右的人肉体闭上眼睛后再也没有睁开,而一个人能在霞光万道的清晨中呼吸新鲜空气,岂不是一件快乐和值得感恩的事!  相似文献   

8.
性格与灵修     
正灵修生活是一种全身心发展,与天主直接往还的生活,其间包括一个自我认识、回归心灵的深处、发现天主在自己的心田中种下生命种子的历程。在这漫长的心路历程中,我们确实需要自由地回应天主爱的带领和邀请。除了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不足,以及分享自己被上主转化的经验外,若能针对个别不同性格的人的灵性需要、灵修生活的重点,而提出意见和方法,相信更有助益。某种祈祷仪式、灵修方法可能对某些人非常适用,但因为性格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本文围绕着基督教灵性或灵修生活的界定、范围、构成要素、基本特征以及对于基督徒的影响与意义做出了系统的分析与评介,指出基督教的灵性实践如同其神学思辨一样对个体基督徒的宗教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司铎灵修     
灵修是每一位神父的基本要素,就如贯穿于念珠的绳子,有之则聚,无之则散。司铎的生活,若无不断深入的灵性生命相伴,则无异于缘木求鱼,是难以善尽职责的。下面就个人管见,略谈灵修心得。一、日读《圣经》,不断祈祷灵修是一个动态的生命旅程。一个活泼而充满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1.
灵修生活的目的乃是“修灵”。中国古人注重“修身养性”,修身是指道德行为的操练与修养,养性是指培养良善正直的本性。这样成为“正人君子”,利国利民。而基督徒的“灵修”乃是通过“修灵”而达到“修身”。如果“修灵”解决不好,“修身”问题也难最终解决好。“心灵”或“灵性”的缺陷也带来人格及行为的缺陷。“灵修”乃是通过敬虔地读经、祈祷、“破碎”、“重塑”来除骄  相似文献   

12.
董延奎 《天风》2022,(9):15-17
谈及基督徒的灵修,有人用"灵修生活化"或"生活灵修化"来表达,我认为更恰当的表达可用"生活中的灵修",这种表达既有传统的渊源,也使灵修与生活有清晰的分界."生活中的灵修"源于圣依纳爵·罗耀拉的《神操》,是指基督徒从繁忙、嘈杂、烦闷、忧郁中停下来,给自己一些时间与空间进入与神同在的默观,反观自我."生活中的灵修"既出世又入世,是基督徒在时代处境中灵命成长的灵性修为1,也是基督徒不断与主接近的生活见证.  相似文献   

13.
瑛子 《天风》2010,(7):46-47
<正>灵修是基督徒信仰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每日的祷告、读经、默想、听道等一系列活动,提高自身灵性,并与神建立亲密稳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要求学生要牢记"祈祷、勤奋、牺牲、奉献"的院训精神。在人格培育、灵修培育、知识培育和牧灵培育的综合安排上达到全人成长和圣召培育的目的。将人才培养始终建基在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标准上,努力培养爱国爱教的天主教高素质人才,这一准则已成为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针和办学理念。  相似文献   

15.
应德国巴伐利亚州圣本笃会邀请,以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副秘书长郭金才神父为团长的一行18位神父,于2007年1月28日起,对圣城耶路撒冷进行访问,并就圣经学、大公运动和灵修学进行学习交流。出访前,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刘柏年接见了代表团一行,并勉励他们要刻苦学习,虔心朝圣,争取获得学识、灵修双丰收。  相似文献   

16.
两年多的时间让我在神学院学到了不少知识,尤其在神学方面大得造就。然而我却发现自己的灵命没有多大长进,为什么每次来到我们中间的老牧长们,当他们祈祷、讲道时都那么有能力呢?这些问题不得不使我在灵性上进行一次反思。 回顾往事,使我深感惭愧。在校期间我只注重知识的增长,而忽略了灵性的发展。日常生活中我的灵修慢慢成了形式化,读经、祈祷、讲道成了“家常便饭”,没有更好地去重视它。  相似文献   

17.
灵修:Spirituality是指身心修养的专门学识与习修过程。具体的操练方法有:1、圣事礼仪的圣化功能,尤其是感恩圣祭与和好圣事,使灵性生命能借此而与基督密切契合,获得圣化。  相似文献   

18.
关于灵修方面的论著,海内外都有不少,可谓汗牛充栋,而且还有迅速增加的趋势。有研究某一个灵修学派的、有研究各大宗教灵修合一的、有从灵修史的脉络中找出新意的;当然教会的不少传统灵修方式无论对于现代的人或为今后的人还是实用的,不可轻易丢掉,因为任何灵修方法都在于帮助人成为真正的基督徒。有此标准,才能分辨出什么是切实可行的,什么是不当的。 教会过去灵修的特征 教会传统的神修学中,一般都是先提出圣德或成全是什么来作为讨论的开端,努力把圣德、成  相似文献   

19.
灵修的很多基本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相似之处或存在关联,易产生文化共鸣。一些灵修培训组织对成员进行强迫控制,具备膜拜团体的典型特征。奥修教义的反传统性为一些非法组织和团体伤害提供了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0.
刘少康 《天风》2014,(6):26-29
一、以正确的态度开始 不少基督徒的灵修生活实在一团糟,除了没有固定的灵修外,更有些是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其实,这是大有问题的,因为在神的眼中,我们的内心比我们的外表更为重要。"因为耶和华小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参撒上16:7)所以我们灵修,必须从一个正确的态度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