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李四龙 《中国宗教》2022,(11):62-65
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既与印度佛教一脉相承,又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进而成为东亚佛教的核心。印度佛教融入中国文化、中国社会,这是世界文明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佛教在中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形成了适合中国农耕文明、宗族社会的佛教形态。  相似文献   

2.
光泉 《法音》2014,(12)
正今年3月2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并特别强调:"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而且使佛教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中韩日三国同属汉传佛教文化圈,据载,中国前秦苻坚遣使派僧到高句丽,是为佛教输入韩国之始。至中国唐代,佛教  相似文献   

3.
正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  相似文献   

4.
佛教创生于印度,传入中国已有2000年。佛教传入中国,全面地影响了中国社会方方面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可以说改变了中国社会,中国佛教徒在弘扬佛教中充分吸收与改造外来佛教,又结合中国传统思想做了创造性地发挥,撰写大量经书,建造大量寺院,创立中国宗派,为繁荣中国传统文化做出贡献,并  相似文献   

5.
佛经的翻译,不仅是建立中国佛教的重要基础之一,同时,佛经的翻译过程,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谈到我国的传统文化,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儒、释、道三家。作为三家之一的佛教,自从印度传入中国以后,经过逐渐的适应,缓慢的流传,到东晋时趋于繁荣;南北朝时出现了众多学派;隋唐时进入鼎盛阶段。  相似文献   

6.
评《日本佛教史》黄心川佛教是世界宗教,也是亚洲地区的主要宗教之一。印度佛教自创立后不久,越南及斯里兰卡,然后再进至东南亚诸国;印度佛教北达中国,又入越南(也有部分南传佛教)、朝鲜、日本等国,一部世界佛教史,或者说亚洲佛教史,乃至说各国的佛教史,无不包...  相似文献   

7.
中国佛教界人士认为:当前国内举办的"纪念佛教传入中国二千年"的活动,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它有利于研讨二千年来佛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相融合的历程,展现社会主义中国的佛教风貌;有利于加强中国在亚洲、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增强海外3000万华人及亚洲众多佛教信众的凝聚力;有利于显示中国共产党宗教政策的英明正确,回击海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诽谤和攻击。一编者1998年是中国佛教历史_t最值得记载的一年,因为它是佛教传人中国二千年的纪念年。中国佛教界对这一年的到来欢欣鼓舞,举办了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本刊…  相似文献   

8.
广西的佛教与少数民族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南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佛教从海路传入我国最早的地区之一。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时期广西的环北部湾沿岸与东南亚和印度等地已有了海上航线。结合文献记载及东汉至南北朝早期佛教文化遗物的考古发现,可以推测大约在西汉时期佛教就已经传到了广西地区。到了唐代,广西佛教空前繁荣,其中桂林是我国南方佛教的中心之一,是中原地区高僧大德向往的佛教胜地。宋元明清时期,广西佛教缓慢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桂平等地的佛教进一步发展,成为广西两个重要的佛教文化传播地。佛教传入广西后,对壮、瑶、仫佬、侗等少数民族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与少数民族固有的原始宗教信仰等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地方和民族特点的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宗教》2015,(4):28-33
亚洲拥有丰富的宗教生态,世界性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宗教等皆发端于此,至今广为流布。历史上,宗教也是亚洲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交流互鉴的桥梁纽带,对于推动亚洲文明进程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各宗教具有"尚和"的传统,并形成了关于"和"的丰富理论和实践,可以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挑战提供重要启示。在当今全球治理体系大变革的背景下,如何发挥宗教向善的力量,挖掘其  相似文献   

10.
世纪的钟声在耳畔响起,历史的车轮又载着我们进入新的世纪。20世纪已成为过去,过去的,将会成为永远,历史将会记下过去的一切。面对新的世纪,人类在欢欣鼓舞,期盼着新的世纪将是一个美好的百年!两千五百多年前,伟大的释尊创立了佛教,他的智慧光明,照耀着在苦海中升沉起落的人们。从此,佛教沿着摸摸黄钞的丝绸之路,向北传入东方文明古国——中国,形成了灿烂的中国佛教文化,并且逐渐传入韩国、日本等地团同时,佛教飘洋过海,南传至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等东南亚地区。特别是近百年以来,佛法从亚洲传播到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广…  相似文献   

11.
正"伊儒会通"目前已经成为学术界的通行概念,不少学者就此发表了意见,可谓百花齐放。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所作的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中,用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来论述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至此,我国伊斯兰教学术界对于"伊儒会通"的探讨更加热烈。  相似文献   

12.
周勇 《中国宗教》2023,(1):40-41
<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宗教工作,并就宗教中国化在国内外多个重要场合发表重要论述,作出了“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而且使佛教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的重要论断。  相似文献   

13.
王雷泉 《法音》2013,(1):18-24
一、佛教复兴中的围墙困境当前中国大陆佛教,正处在蓄势待发的复兴临界点。蓄势待发,指中国社会最近三十多年的急剧变革和日益融入世界文明体系,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变迁过程中,民众对佛教产生爆发性的宗教需求。尚处于复兴临界点,指社会对佛教的需求,与现存的体制性障碍形成巨大张力。这一围墙困境,导致  相似文献   

14.
在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中,南传佛教具有鲜明的区位优势。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可以发挥南传佛教的宗教正能量,发挥南传佛教的文化战略支点作用,依托南传佛教的宗教网络组织,以世界文明之间的平等、宽容理解和交流互鉴为文化合作机制的前提,在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平台上,打造南传佛教的文化软实力,建立深层次的世界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形成平等包容的国际对话模式。同时,努力以宗教力的区位优势来持续打造文化区位优势,补充经济区位动力的不足,形成文化与经济区位优势互补的交流机制。  相似文献   

15.
正佛教在传播中逐渐形成了南传和北传两大支系,南传的一支在亚洲南部,包括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我国的傣族地区,因其所用经典语言采用巴利语,故南传佛教也被称之为巴利语系佛教,东南亚各国和南亚斯里兰卡称之为上座部佛教,中国称之为"小乘佛教",日本称之为南方佛  相似文献   

16.
作为近代东西文明对话中反映在东亚佛教领域的知识重构,"大乘佛教"概念的形成及其演变,能够给我们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东方佛教学者、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木村泰贤的"大乘佛教"观,带有强烈的日本佛教意识,其强调在家主义、批判出家主义,目的在于为日本佛教的在家主义倾向寻找"合法性"依据。西方哲学家、世界轴心文明论者雅斯贝尔斯积极吸收当时欧洲和日本的佛教研究成果,关注佛教的哲学智慧,主张"大乘佛教"是佛教的一部分,其在亚洲的传播,印证了佛教是一个宽容的宗教。雅斯贝尔斯的目的,在于建构一种试图超越西方中心主义和基督教中心主义的全新的"历史哲学"。二人的文化背景和学问取向尽管不尽相同,但透过他们的言说,可以从一个侧面对比了解佛教知识在近代东西方是如何被重构、如何回应现代性的。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是个海洋大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很早就开始了海上交通和海上贸易,并逐渐在东西方之间形成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使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宗教交流更加频繁、通畅。早期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都曾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儒家、佛教、道教也沿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了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妈祖等中国民间信仰还随着中国移民传至东南亚地区。因此,海上  相似文献   

18.
《法音》1992,(1)
一、弘扬佛法的重要性弘扬佛法的宗旨是普度众生。而作为众生中的主体——人,既是如法者,又是弘法者。在历史的长河里,佛教为创造东方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人类思想宝库中的一朵巨葩。佛教丰富的内涵,在哲学、德学、文学、医学、建筑、艺术、生命科学等许多领域内,都曾谱写优秀篇章。做为佛教第二发祥地的中国,离开了佛教就无法完整地撰写中国历史。迄今为止的人类史上,出现过形形色色的理论和学说,都逃脱不了生灭的局限性,佛教却能历几千年而不衰;而现代科技的发展进一步证实佛教具有更深刻更  相似文献   

19.
菩提 《法音》2003,(5):4-10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二十一世纪的新人类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在一切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思想催化与作用下,以家庭伦理为基础的社会道德观念,正在不断地蜕化与演变。佛教——一种理智的宗教,在新的历史时期,能否一如既往地为家庭的幸福与康宁,社会的安定与团结,国家的繁荣与进步,人类的文明与和谐,作出应有的贡献?本文拟以佛教家庭伦理观为主轴,辐射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剖析佛教存在于当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探索佛教家庭伦理观的真实内涵。以《阿含经》等早期佛典为线索,辅以中国儒家的伦理思想,结合现代人类的实际…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佛教教育问题百年来一直受到教界、学界乃至整个社会的持续关注。今天,这一问题在新的历史境遇下愈发重要。因为营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离不开佛教文明的要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佛教文明的力量;而化解当代世界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更离不开佛教的智慧。一、当代中国佛教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初窥一是清末以来佛教界人才匮乏稀缺的状况愈发严重。传统的僧教育中宗门(禅)教育如龚自珍所言的"禅门愈降愈滥,愈诞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