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伦理"与"道德"并非是对同质的或相似的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不同历史话语或概念表达,二者实质上标示着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不同历史阶段与不同历史形态。只有厘清人类社会精神生活从"伦理"走向"道德"这一历史过程中的精神嬗变轨迹和思维转换逻辑,才能对人类当代的社会精神生活有一个具体而真切的把握,从而也才能对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一种自觉的领悟与导引。  相似文献   

2.
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是两种最基本的人类生产活动,共同构成社会生活的基础。人口生产所导致的伦理价值观念既是人类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思想家们展开其社会批判思考的价值坐标。包括法兰克福学派在内的当代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缺陷,是没有意识到人口生产在文明时代也具有与物质生产同等重要的社会地位,没有把当代文明的主要问题归结为两种生产在实现形式上的分离及其所导致的价值观的冲突。两种生产的观点主张对工业文明的社会化大生产形式展开批判,通过揭示这种生产形式的社会历史性,认为人类文明将通过家庭重新实现两种生产在实现形式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伦理精神是民族伦理的深层结构,准确把握儒家伦理精神则必须理解孔孟儒家理论的内在逻辑。理解孔孟儒家理论的内在逻辑及其伦理精神的关键在于厘清孔孟儒家理论的核心关切。而孔孟儒家的核心关切正是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孔孟儒家伦理精神主要包括了:"志道据德"、"为仁由己"与"慎终追远"。其中,志道据德是孔孟儒家伦理的整体价值导向;为仁由己是其伦理实践的执行关键;而慎终追远则为为仁由己提供内在动力。回归孔孟儒家的伦理精神是提升社会道德水平、摆脱当代社会道德困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距离乃是伦理的前提,而加速度使得距离在当今人际关系建构中的作用变得复杂,既对社会认知又对共同体认同(团结)产生了挑战,从而成为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紧迫话题。借助维希留的"距离污染"概念可以阐明高速度座架对人类生存提出的许多重大挑战:不断加速的世界面临"世界孤岛化"(即地点被封闭);资源分配空间不平等;社会关系虚拟化;地方意义消解,这些挑战使得基于空间的生存变得抽象,从而驱逐了伦理。这些挑战是今日伦理学需要面对的核心议题:它既是今日伦理主张的前提条件,又是其必须面对的人类生存难题。  相似文献   

5.
当代社区面临着居民对社区缺乏认同感、居住空间陌生化、居民公德不彰以及由此导致邻里低信任与疏离等困境。必须加大社区制度伦理建设和居民公共精神培养。而创造性地吸收传统里坊伦理精华,则是培育居民公共精神、增进居民价值认同的重要一环。传统里坊伦理以高信任的道德心理与对"仁""义""礼"的信守为基本价值导向,从而助推和强化了居民之间的凝聚力和对共同体的价值认同。弘扬传统里坊伦理精神,有助于化解当代社区伦理建设面临的危机与困境,重建居民间的信任,发展健康和谐的邻里关系。  相似文献   

6.
李妍 《伦理学研究》2020,(3):135-140
社会转型需要价值的引领、道德的支撑。面对社会全面转型,我们唯有构建与之相适的伦理秩序,才能满足社会各领域的多元道德需求,消解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价值矛盾与张力,确保社会在转型中协调发展。在社会经济转型中,经济价值的强势导致道德价值的式微,经济理性的膨胀导致道德理性的缺失,经济文化的蔓延导致道德精神的弱化。新时代社会转型需要整体性伦理秩序的支撑。整体性伦理秩序具有复合型的价值目标、开放的道德姿态,建立在公共理性基础之上。公正与和谐是社会全面转型中伦理秩序的基本维度。伦理秩序以权利平等为价值坐标,以多维正义为基本原则,以互惠共享为交往机理。  相似文献   

7.
本项目研究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以及当代美学与批评形态的关系。关于"当代"的界定,本项目以"文化经济时代"或表述为"审美资本主义时期"为基本内涵。在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指20世纪末以来至今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社会指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历史时段。本项目主张能在纷繁复杂的美学观点和美学理论中努力找到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表述方式,从而为研究和思考美学与当代批评的关系、美学与社会发展变迁关系提供基础。本项目认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美学的基本问题,在不同的社会发展历史阶段,美学对内容与形式关系的研究,有不同的理论重心和不同的研究思路,在不同的理论方法的视野中,"内容"和"形式"的范畴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不同的理论界定。当代美学研究的特点是把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放到审美活动乃至人类社会生活过程中去研究和把握,放到具体的文化语境中去研究和把握,把内容与形式辩证关系的研究提升到对当代社会的合理性以及历史进步及其代价这个层次上认识和把握。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不仅研究审美价值的特殊性,而且研究和思考审美价值与认识价值,与人性、与伦理价值的关系,因而具有深刻的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伦理精神是一种客观精神,它体现为社会结构规范和个人自主道德追求之间的二元性,是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积淀。应当说,这是一个涉及到文化演进、社会经济结构转型、伦理思想史和学术史的复杂的研究题域。中西方伦理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对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样式进行梳理,穿过思想史、文化史和学术史的层层迷雾,把握伦理精神的实质,从一种更高远的精神意趣和思想境界上透视人类道德实践和伦理思想理论在传统型态或当代型态的某个特殊表现上面临的那些基本问题。国内原有的西方伦理思想史著作通常注意到了对各个时期、各个…  相似文献   

9.
当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思想是英语国家近三十年成长起来的一支相对独立的社会道德思潮,汇聚了当代西方反理论主义、社群主义等多种批判性思潮为一体,力图从道德情感主义的进路回应规范伦理重建和启蒙筹划问题,拒斥传统道德哲学的规则主义倾向。当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思想主要以女性关怀伦理学和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为内容代表,它们在理论上注重经验描述的方法,在价值观上主张"关怀/关心"地行动优先于抽象的道德规则,对"他者"的责任意识优先于对"个体"的权利意识,这些内容主张反映了当代西方在道德理念上的进步。"移情"是当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思想的核心概念,它被当代道德情感论者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反映了当代道德情感论者注重追求道德行为过程中"自我"与"他者"的平等参与和共同受益,以及由此对道德行为者产生的实际心理感受的伦理精神。"移情"的提倡也对当代西方政治、经济等活动产生了广泛影响,孕育出一种"移情的文明"之启蒙精神。  相似文献   

10.
当代道德生活中底线伦理问题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学科基础。对于底线伦理问题的考察,必须把它纳入到关于整个社会道德生活的理论框架中去。底线伦理确立社会制度的基本道德和个人行为的基本规范,成为解决重大道德问题的共同信念的伦理基础,又受到在根基和多元互动中的终极关怀的支撑和超越,有机地形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结构。作为个人行为规范的底线伦理的保障,主要有待于文化生态的完善;至于作为社会制度道德的底线伦理的保障,则呈现出更复杂的状态:以合理界定国家和公民之间相互性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为核心,处理好和平、自由和正义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空间是所有存在者应该共享的先验条件。无论是作为宇宙而存在,还是作为自然界而存在,空间都具有共享性。每一个存在者在空间中的存在实质上就是在宇宙或自然界中占据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人类不仅像其他存在者一样占有空间位置,而且知道它的重要性和象征意义,因此,我们甚至会有意识地在宇宙或自然界中争夺自己的位置。人类在自然界或宇宙空间的发展历程表现为一个生态扩张主义过程。生态危机实质上是人类破坏自然界的空间共享性、抢占自然界空间的必然结果。人类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也是一个空间。它可以区分为公共生活空间和私人生活空间。这两种生活空间有着根本区别,但它们都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人类通过建造和占有房屋的方式将自然界空间私有化,这既是一个生态伦理问题,也是一个人际伦理问题。空间国有化不仅导致自然界空间四分五裂的结果,而且导致空间政治化、伦理化的结果。进入有国家的社会状态之后,空间就不再仅仅作为一种自然实体而存在,而是变成了政治实体、伦理实体。空间伦理是人类为了维护空间的共享性而建构的一个伦理价值体系,其核心问题是空间是否应该共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当代伦理学的新发展:女性主义伦理学评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女性主义伦理学是当代伦理学中反主流规范伦理学中的一支。它将女性身份作为反思西方社会生活的一个符号代码,试图以性别分析方法剖析伦理学领域内性别权力的运作,以结束使女性受压迫的伦理意识和谋划,达到更合理的对伦理道德的理解。同时它批判了规范伦理学的普遍主义理论体系与论证方式,质疑了主流伦理理论的基本预设与价值建构。女性主义伦理学探究是一个正在进行的过程,当代伦理学多元化发展的潮流中,女性主义的探究为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佛学的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佛学的精神是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是外来佛教与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碰撞、冲突、交流、融合的产物,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文化在中国佛学精神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佛学的圆融精神、伦理精神、人文精神是中国佛学精神的主要方面。圆融精神是佛教调和其内部思想学说及其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关系的产物,对不同思想学说的调和、包容和融合态度以及圆融性的理论是其基本内涵;伦理精神融合吸收了与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相适应的儒家世俗伦理,具有宗教伦理与世俗伦理相结合的特征;人文精神融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社会人生的精神特质,从而使出世的宗教融入了更多的关注现实人心、人生、人间的思想内容。中国佛学的精神对于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当代社会的道德伦理建设、佛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等均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荀子与黑格尔伦理思想共同点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与黑格尔的伦理思想有许多相似之处,具体包括:在人性问题上都持性恶论的观点;在社会问题上都主张“群”或整体说,并阐明“分”或等级对于构建社会秩序的重要意义;都更加关注社会普遍层面的伦理问题而非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都指出伦理的核心问题是规范问题;都从社会整体出发来考虑义利关系问题;都强调教育为实现伦理的基本前提;都强调法律是实现伦理的基本保障。以上这些共同点表明荀子与黑格尔在对伦理问题的思考中,都将伦理目标定位或落实于社会的基本或普遍层面,都注重伦理内容的现实性和伦理实现的可能性,具有很强的现实理性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正一、引言:道德/伦理类型学星座中的美德伦理如果说,作为一种人类自律的基本方式,道德/伦理最为典型也最为内在地体现了人类理解并把握自身生活世界——包括其经验生活世界和精神生活世界——的主体自觉性,那么,在诸种不同类型的道德/伦理中,最能充分彰显人类道德主体性的当属美德伦理无疑了。一般而言,相较于法律和政治,道德/伦理更能彰显人类自身的意志自由;相较于宗教神学,道德/伦理更能确保康德所说的"属  相似文献   

16.
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及西方人文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知识分子提出"伦理觉悟""道德革命"的主张,传统道德成为知识分子必须要打破的桎梏,性道德变革作为道德革命的一部分,成为知识分子探讨的重要内容。近代知识分子在对传统性道德进行猛烈批判的基础上,开始建构现代性道德。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倡导性自然观,肯定性的正当合理;批判传统性道德的禁欲和愚昧,主张性解放,宣传性科学;反对包办婚姻,提倡恋爱和婚姻自由;抨击封建贞操观,强调女性作为人的性权利。近代基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而建构的性道德为现代性道德奠定了基础,为当代性道德教育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推动了中国传统伦理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7.
《原道》2015,(3)
法国当代社会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即价值观危机。在当代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等级,问题在于如何在一个主张多元价值的社会里,建立共同的价值框架。对此而言,中国的传统资源,特别是儒家思想,能提供很多借鉴和启发。在中国,有不少哲学家或哲学史研究者讨论了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的角色。无论是徐复观还是陈来,都认为中国古代思想经历了一个特别重要的过程,即儒家思想脱离传统宗教的迷信色彩而转变为一个成熟的、伦理性的宗教。在分析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历程的过程中,他们建立了一些范畴来讨论宗教问题,而由此产生的伦理性价值框架也会对当代法国社会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8.
《原道》2015,(4)
法国当代社会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即价值观危机。在当代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等级,问题在于如何在一个主张多元价值的社会里,建立共同的价值框架。对此而言,中国的传统资源,特别是儒家思想,能提供很多借鉴和启发。在中国,有不少哲学家或哲学史研究者讨论了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的角色。无论是徐复观还是陈来,都认为中国古代思想经历了一个特别重要的过程,即儒家思想脱离传统宗教的迷信色彩而转变为一个成熟的、伦理性的宗教。在分析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历程的过程中,他们建立了一些范畴来讨论宗教问题,而由此产生的伦理性价值框架也会对当代法国社会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9.
当代社会中的功利伦理和奉献伦理陈泽环以功利伦理为基础奉献伦理为主导,是我国当代社会主义道德生活的基本格局。它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一般共性,又具有基本特性。市场经济主体的基本动机只能是以最大效益为原则的功利主义伦理。但是,社会主义功利伦理有自己特殊的规范系统:它以效益为追求目标,以竞争为实现手段,以勤俭为行为核心,以自尊为心理基础,以公平为交换原则,以互助为社会前提。在我国社会道德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并非功利论理,而应是最高程度的伦理,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奉献伦理。所谓社会主义的奉献伦理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伦理。它是一种高尚的、理想主义的伦理。功利伦理固然能提供个体致富的心理动力,并为最终达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创造必要的物质和心理前提,但这更多地表现为一个自发的过程,要真正自觉地实现这一历史性任务,离不开社会主义奉献伦理对它的限制和引导。再者,共同富裕还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它要在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基础上使社会成为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因此,我们的价值目标也要坚持奉献伦理在道德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如果说,在解决发展生产力的各种矛盾方  相似文献   

20.
综合古今中外休闲伦理的研究成果,吸收当代社会人们体闲生活的成功经验,着眼于幸福人生和高品质生活的价值目标,我们认为,现代休闲伦理应当以健康与舒适、愉悦与幸福、低碳与环保、优美与高雅四大基本理念为支撑来建构自己的精神大厦,形成扎根传统、适应现实、面向未来的休闲伦理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