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增强人类一直是前技术时代和技术时代的哲学和现代性谋划的梦想。后技术时代的来临使得人类增强的技术展现(特别是NBIC的汇聚)有如"脱缰之马"。"技术激进主义/技术保守主义"之争表明,人类增强技术在其前沿性技术展现中使今日之人面临"技术之后-伦理之前"的困境。生命伦理的反思在关乎人性的改良、医学功能的转移、技术的逾越性、公正的有限性四大生命伦理挑战时,呈现出"未决事项"的特征。寻求一种"允许的伦理"而不是一种"禁止的伦理",是人类增强技术面对生命伦理难题时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2.
自人类进入工业革命时代以来,地球环境不断恶化。物种多样性的减少、空气污染、水污染、森林大面积减少等生态问题不断地挑战人类的生存底线。导致这些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文明所倡导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生活方式。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提出:"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如果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人们摒弃"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生存方式,超越物质主义,不以"难得之物"为贵,从而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心灵世界。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哲学家试图汲取"东方智慧"来解决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心灵问题。钱穆先生作为国学学术之高峰,乃集"东方智慧"之大成者,其一生学术之目的在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国人对自身文化产生自信。钱穆先生所著书中所包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伦理规范,是抨击物质主义的有力思想武器,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之路上的一盏思想明灯。  相似文献   

3.
《学海》2022,(1)
伦理冲突是当代道德哲学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查尔斯·泰勒基于语言本体论立场,重新思考语言与伦理的相互关系,提出化解伦理冲突的新方案。通过肃清对语言本质的错误理解,泰勒主张语言和伦理之间存在建构关系,并以此论证伦理冲突发生的根源在于语言,不同伦理理解在主体达成对世界的普遍认知之后,获得互相通约的可能性。由于单纯的建构关系并不足以应对多元伦理理解带来的挑战,泰勒的"调和论"进一步阐释语言带给人类的"灵活性"能够帮助我们克服动物性本能,转变自身去追求更高的善,从而达到调和伦理价值体系之间纷争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人们说,21世纪是网络空间(Cyberspace)支撑的世纪。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以创造和分配信息为基础的信息网络时代,一个万维网的时代,它意味着人类的整个生存状态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网络信息世界扩展了我们的生存空间,消除了地理距离的障碍,使地球上相距遥远的人们之间变得近在咫尺,给人类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与快乐。然而与此同时它也滋生着前所未有的人类犯罪与伦理问题,如  相似文献   

5.
面对日渐公共化的现代社会,占据现代道德理论主流的规范伦理学是否为德性伦理预留空间?德性伦理在现代社会必然将遭遇公共化困境?文章从"德性伦理公共化困境"说法入手,通过梳理、分析当代伦理学界出现的几种化解德性伦理公共化困境之方案,并依据德性与人的生存之间关系论证德性伦理的现代价值。由此,问题的关键不是德性伦理是否遭遇公共化困境,而是揭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德性伦理类型、寻求现代人生存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多样化德目清单。  相似文献   

6.
刘书正 《管子学刊》2009,(1):109-113,119
儒道二家提出的生态伦理思想构成了传统伦理生态文明观的核心,他们在生态环境问题上表现出的智慧和远见卓识,直至今日令我们赞叹不已。这些深邃的思考既展现了圣人先哲独特的生存智慧,又为我们提供了应对现代生态挑战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儒道传统生态伦理观的优势和长处,并及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对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立现代生态文明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7.
人类增强是生命伦理学领域中颇具争议性的话题.支持者和反对者针锋相对、莫衷一是.这场旷日持久的论战是学者们基于对增强概念的不同理解,分别在同代人之间和代与代之间两个维度上,围绕自由和公正两个伦理问题展开的.作为人类试图战胜脆弱性的努力,人类增强既给人类带来"变得更好"的希望,也可能会让人类陷入更大的风险中.厘清人类增强面对的本质性挑战,才能恰当地回答人类增强为何会成为一个道德上有争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8.
你们要什么     
江竹 《天风》2004,(7):10-11
经文:约1:38;弥6:8 耶稣最初呼召门徒时,向他们发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要什么?"今天我们愿意撇下手中要做的事情,到教堂来做礼拜,我们想要得着什么呢? 在约翰福音3章到11章的经文里,从"你们来看",我们看到耶稣所接触的人大多是弱势群体,他关注这些人,爱这些人。耶稣从没忽略人的基本生存的需要,耶稣教导门徒的祷告中就有生活的需要,"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日用的饮食涵盖了人类生存基本的衣、食、住、行。但作为一个社会人,如果说我们仅仅为了生  相似文献   

9.
在基督教伦理中,"敌人"和"爱"都是感受上帝存在的补充形式:在敌人那里,上帝启示他们,他是作为他者存在于他们之中的,如同他们体会到在这个世界中上帝的距离;而在"爱"中,上帝则表明自己是作为救世主存在于他们之中的。"敌人"使得上帝与没有上帝的世界之间的界限变得非常明显,而"爱"却延缓这种界限的形成并让人们知晓上帝的存在。"爱你们的敌人"中的"爱"并不是一种情感,而是一种义务或责任,是一种超自然的爱。唯有如此,这种爱才可以成为一种绝对命令。"爱你们的敌人"为化敌为友提供了一种形而上学基础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正一、引言:道德/伦理类型学星座中的美德伦理如果说,作为一种人类自律的基本方式,道德/伦理最为典型也最为内在地体现了人类理解并把握自身生活世界——包括其经验生活世界和精神生活世界——的主体自觉性,那么,在诸种不同类型的道德/伦理中,最能充分彰显人类道德主体性的当属美德伦理无疑了。一般而言,相较于法律和政治,道德/伦理更能彰显人类自身的意志自由;相较于宗教神学,道德/伦理更能确保康德所说的"属  相似文献   

11.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视阈透视生命伦理便形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命伦理之维.人与自然和谐具有三重内涵,一是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的自然界"与人的和谐;二是作为生成人身体的生物链的自然与人的和谐;三是"作为人自身身体的自然"与人的和谐.随着科学技术包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传统和谐状况遭到严峻的挑战,环境伦理问题日益凸显,进而导致大量的物种锐减,并且使得许多物种濒临灭亡;基因技术和人工生殖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也隐含双重悖论:为了彻底地提高人类生命和人类文明的质量,必须对"自然人"进行彻底的改良;而一旦对人实现彻底的改良,这是否蕴涵一种"善良的"强制和"德性的恐怖"?这样,人与自然和谐不仅具有生命伦理意蕴,而且具有生命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的"道德迷宫"及其伦理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作为社会的一种文化存在,是为人类生命过程提供解释并帮助人们应对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现代社会转型导致了人类道德活动空间的变化,传统道德哲学提供的理论及其原则已无法解释和应对现代社会复杂的道德状况,伦理危机状态下的社会成员生活在无所适从的"道德迷宫"之中。在伦理危机四起、"道德迷宫"叠出的现实社会,根据现实社会结构的变化实现相应的伦理建设成为我们当前亟须解决的迫切任务。组织伦理是帮助社会摆脱现代性伦理危机,走出"道德迷宫"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正如孔子面临删定诗书的文化使命一样,苏格拉底-柏拉图也面临审定神话的任务。源远流长的神话传说对古希腊人具有重要影响,但是这些神话传说所包含的"神话神学"却给伦理世界带来了诸多悖谬,首先是其"命运说"带来的责任危机。苏格拉底努力通过确立"理性神学"来摆脱"神话神学"带来的伦理危机。但是,"理性神学"在拉开人-神距离、解开人类生活空间的同时,它的人-神关系理论又产生了新的命运说,给所要确立的"美德伦理学"带来了新的困境。虽然苏格拉底-柏拉图引入了"选择"环节,并以一种"存在论知识"或"知识存在论"作为选择活动的基础,但是这些并未能帮助他们成功地克服命运说,从而克服普遍的责任危机问题,因而也就未能为美德确立基础。  相似文献   

14.
民主作为一种伦理要求,是"后黑格尔"时代独特的道德哲学景象。民主政治的社会制度、差异化的权利诉求、多元的文化价值,这些显见的民主经验作为哲学思考的前提,要求在现代世界秩序重建中得以体现。黑格尔指出自由主义权利的实现只有在普遍性的伦理生活才是现实的,但在美国民主的历史现实基础上,一种"民主的伦理生活形式"得以历史确立。在政治世界的生存论基础被揭示的前提下,一方面民主伦理成为现代人生存本真性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强化公民德性的判断力与责任成为民主伦理的实践性要求。归根结底,在现代社会中,重构现代生活的民主伦理对社会多元主体间的交往实践构成了内在的规范性要求,从而化形式为实质,成为共同体生活的新传统。  相似文献   

15.
忠心的管家     
<正>"管理"是现代人谈论最多的话题,因为"管理"是一切事物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一切事物自身生存、发展的规律。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管理。通过查考圣经可以发现,神托付我们至少要管理好四个方面。一、管理世界"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创1:28)上帝赐给人类智慧、理性和聪明,让人类管理这个世界,而且还要人类享用上帝的创造。人类不是世界的主人,世界是属于上帝的。"地和其中所充满的,世界和住在其间的,都属耶和华。"(诗24:1)我们人类住在其中,是这个世界的管家,替上帝在这个世界当中尽"修理看守"的责任。上帝要人类保护上帝的创造,就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性在空间上的扩张和在逻辑上的加强,其在社会历史表象上也就不断极端化,并因此使得其原初的启蒙规划显得过剩。这种极端化表明现代性进入了超级状态或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环境的超现实化、生存活动的脱语境化以及人本身的非主体化给人类生存和发展直接提出了终极性挑战。对这种挑战的诊断以及对另类现代性的想象,构成今日哲学之重大任务。以之为参照,自卢卡奇提出现代性的极限以来,由于缺乏替代想象,在话语上,西方激进理论便陷入百年焦虑,后现代以及其他晚期现代性话语都只是这种焦虑的表象。对于当代中国来说,现代化进入新时代,也意味着创造超越西方现代性之疯狂的别样现代性成为时代的直接任务。  相似文献   

17.
人类胚胎基因编辑为罹患不治之症的儿童带来了福音的同时,也对人类传统观念产生了冲击,引发了一系列伦理、法律和社会争议。对此技术的伦理反思从安全性和不可预见的后果、操纵生殖细胞系、缺乏知情同意、基因编辑作为优生手段、科学主义的陷阱几个方面来探讨。面对这一新兴技术,倡导公众谨慎面对,监督科研方向;同时也指出制定"基因技术法"的必要性,加强对基因技术的伦理监管。科研人员对编辑人类胚胎基因的研究应三思而行,避免先进的技术剑走偏锋。  相似文献   

18.
空间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本体论基础。随着空间的生活意义大大提升,对历史构成的重新认识将为唯物史观的解释力提供一种全新的时空格局。尤其当人类进入全球化之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逐渐从物理空间脱域,并向社会化空间转向的过程中所出现的迷惑、风险与不确定性挑战,日益成为唯物史观必须回答的问题。综观当代空间的整个问题域,一方面空间的脱域与泛域造成人类空间的离散,从而导致虚拟空间、符号化空间等问题;另一方面空间成为生产要素之后引发了权力的重新分配,人类生存与发展,乃至自由解放都面临着空间重构、新的空间秩序重建等重大问题。因此,将人类空间演变的现实问题与唯物史观的理论逻辑相结合,促成了唯物史观空间话语的当代转换。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本体论"思维的支配下,人们对自然的无节制索取,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是目前全世界面临的紧迫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一问题的本质其实就是经济与环境如何才能和谐发展的问题。我们需要破除抽象的经济-伦理-环境观,以伦理的智慧、生态的思维,在共生互动的生态实体中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建构经济-伦理-环境的生态,并最终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创世记》第六章至第九章的洪水叙事中,尤其是在创8:2b-3a,6-12,13b等叙述洪水消退的情形时,对诺亚与方舟的活动的描写,充分表现出了"方舟"■的重要意义。在对诺亚和乌鸦、鸽子的活动的具体叙述中,一方面,独特的修辞手法使得方舟成为世界的中心;另一方面,洪水叙事的编者通过对"方舟"■和方舟的"盖子"■在《托拉》书卷中的意义的独特使用和引申,将非祭司文本中所描写的"方舟"与在《托拉》书卷中所出现的"会幕"联系起来,从而使得非祭司文本洪水叙事中的"方舟"被建构成为一个象征着世界以及人类权力中心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