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常常以"意识现象学"而名世,本文阐明何谓意识现象学所谈论的"意识"。在1901年的《逻辑研究》和1906年的《逻辑学与认识论导论》讲座中,胡塞尔都谈到了三种不同的意识概念,它们相互有交叠。综合来看,胡塞尔着重讨论了四种不同的意识概念:(1)意识作为自我体验的实项-现象学的统一,(2)意识作为对本己体验的"原意识",(3)意识作为"意向意识"或"意向体验",以及(4)意识作为"执态"和"注意意识"。这四种意识概念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基本涵盖了胡塞尔现象学的主要议题,也展现了现象学(不同于心理学以及心智哲学)对于"意识"的基本理解。  相似文献   

2.
哲学发端于对世界本源的惊异,可以说,世界问题与哲学本身一样古老.然自19世纪传统哲学接受实证主义方案以来,世界问题已近乎被遗忘.只有到了胡塞尔那里,世界问题才重新被置于哲学运思的核心.在胡塞尔看来,世界起源于意识的成就.世界作为视域总是已预先被给予在我们的经验中,只有澄清了这一普遍视域的起源,现象学从主体性的意向成就出发去揭示世界起源的任务才能被完成,而这只有在实行了现象学还原以后的构造性分析中才能实现.胡塞尔的分析首先着力于澄清前哲学的对世界的理解,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要获得先验现象学对世界进行构造分析的主导线索,借以通达现象学意义上的世界概念.  相似文献   

3.
分析哲学与现象学对西方哲学影响深远,同时又是几乎"互不相干"的两大哲学运动,然而饶有兴趣的是,它们都是从语言分析开始,通过对语言表达式的分析确立意义范畴,并围绕意义问题构建各自的哲学体系的.弗雷格和胡塞尔是德国同时代的思想巨人,分别被尊为语言哲学和现象学的创始人.弗雷格开创了意义分析的先河,在他思想的影响下,意义问题继而成为分析哲学探讨的核心问题;与此同时,意义理论也构成了胡塞尔现象学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倪梁康 《现代哲学》2003,(3):93-98,92
现象学把近代思想的主客体的对立关系及其思维模式化解为意向活动与其构造的意向相关项之间的意向性联系,从而将自己定位在以心理体验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和以思维内容为研究对象的逻辑学之间。这个基本思维态度和思维方式也体现在现象学对语言、符号和意义的理解与分析上。本文试图通过对胡塞尔第一逻辑研究的意向分析的重构来展示现象学分析的这一基本特征,同时也指明语言问题在胡塞尔现象学中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5.
“现象学伦理学”本质上并非独立于“意识现象学”的现象学分支,而是现象学自身的内在发展与完成,构成现象学运动的灵魂与旨归。“伦理现象学”实际上伴随着“现象学运动”的始终,因此,它绝非胡塞尔“回到生活世界”之后的产物,更准确地说,它是驱使胡塞尔从意识现象学回到生活世界的指引。没有伦理意识,胡塞尔不可能提出拯救欧洲科学危机的现象学之任务。在伦理学上,胡塞尔的独创性贡献在于,他不仅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意志现象学,而且运用先验的“发生现象学方法”创立了人格伦理现象学。伦理现象学成为20世纪70年代之前西方主流的伦理学运动。70年代之后实践哲学的复兴与伦理现象学密切相关,哲学一方面转向政治哲学,以正义伦理为核心,一方面转向应用伦理学,而应用伦理学早期的主将也无非就是深受现象学熏陶的存在论现象学的学生们。现象学伦理学的重要性不仅表现为它真正构造了20世纪的时代精神,而且真正成为了生命的内在意向和意志的展开与升华,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如此需要现象学的价值伦理学的最为根本的理由。  相似文献   

6.
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与舍勒的生命形而上学表面上泾渭分明,但实际上,围绕着舍勒后期在实在性问题上对胡塞尔的批评,两者的工作缠绕在了一起。本文重新分析与检讨了舍勒在《唯心论与实在论》中针对胡塞尔所作的批评,以此说明,舍勒基于自己的实在理论对胡塞尔的批评是外在的,胡塞尔对意向性的生成分析是主体性视角下对实在性理论的贡献。同时,现象学还原也不构成胡塞尔和舍勒的实在性理论相互兼容的障碍。无论从有效意义出发还是从生命-抗阻出发理解实在性,其根本差别也只是在于方法论的视角的限制而非立场的相互冲突。胡塞尔的"原意见"和舍勒的"实在体验"等概念显示出的相互指引关系,表明二者可以共同组成一种更完整的现象学实在性理论。  相似文献   

7.
对"数"概念的阐明与分析是数学哲学无法避开的任务,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最初从事的就是算术哲学方面的研究,但是他在《算术哲学》中实践了一条既不同于弗雷格,也不同于密尔的道路。借助于布伦塔诺的描述心理学方法,胡塞尔用抽象表象将心理学分析与对"数"概念的分析贯通了起来,试图寻找"数"概念的表象基础,阐明了数概念内涵的两个部分"和"与"一"作为纯粹形式的概念,是在内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反思抽象而形成的。胡塞尔早期对"数"概念的研究是他后来转向现象学研究的重大契机,对此的研究也是胡塞尔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尚待挖掘的部分。  相似文献   

8.
胡塞尔将超越论的建构刻画为从本质现象学到意向心理学的建基生成,并将此建构的基础具身化为零位身体从原区分、相互压抑到意向融合的构造,而拉康则对此作出了两个关键性的突破:首先,在镜像阶段理论中揭示出意向融合的本质是误认和异化;其次,以根基于客体小a的存在的拓扑构型改写了纯粹意识的流形结构。胡塞尔以母婴间身体性的融合关联为基础建构零位存在,但拉康认为,零位存在最终建基于在先于前摄的"将来"相位上永恒涌动的客体小a,正是通过对这种特殊客体具有的新的本质化和时间化的揭示,我们在拓展现象学的直观与存在范围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新的哲学批判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从越界视角审视胡塞尔的现象学,不仅胡塞尔在意向性学说和范畴直观理论上的突破得到了新的理解,就连他在意识和自我这样的核心概念上对近代哲学的颠覆也可以更容易地为我们所确认。从越界视角审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我们会获得两个异于常识的观点:海德格尔早期所宣称的对胡塞尔现象学的越界是一种伪越界,他对存在、此在及其超越性的理解与胡塞尔的基本思想相去不远,他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甚至可以包容在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之中;而海德格尔在中后期逐渐认识到的关于存在的自身隐匿性和归闭性的思想表明他已越过了意识现象学的疆界。此外,从越界视角阅读两篇书评,评论中关于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的价值、纯粹自我的直观可能性、意向相关项与时间图型的关联、还原的合法性以及反思的两难性等问题都可以得到别具一格的回应。  相似文献   

10.
胡塞尔的意义理论是其现象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胡塞尔对语言意义及其作为"观念"之物的本性和作为指称中介的作用的看法,几乎完全与其同时代的哲学家哥特洛布.弗雷格相同。对于胡塞尔来说,语言意义和意向相关项的意义是同一的。因为,在胡塞尔看来,每一个语言意义都是一个被表达的意向相关项的意义,而每一个意向相关项的意义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可表达的并且因此就是语言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胡塞尔不仅把他的现象学看成是一种探究"本原"的哲学,而且认为现象学是自柏拉图以来西方哲学之理想的最终实现。但正因为如此,他的现象学被海德格尔和德里达等人批评为一种"主体性形而上学"或"在场形而上学"。本文根据胡塞尔在不同时期对于本原问题的思考,一方面论证胡塞尔现象学的初衷是要克服传统哲学作为形而上学的困难,保持"形而上学的中立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他的现象学为什么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形而上学的界限。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西方哲学界,塞尔的意向性分析经常被认为在追随或重复胡塞尔的工作。塞尔本人固然不同意这样的说法,但如果对两人的意向性分析进行详细的对比考察,就会发现,塞尔的确在很多方面重复了胡塞尔的工作。不过,胡塞尔和塞尔的意向性分析在结论上的惊人相似掩饰不了其哲学方法上的根本差异:前者运用的是"先验还原"和"本质直观"的现象学方法,后者运用的是分析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将这两种根本不同的哲学方法,用于讨论同一个哲学问题,却可以得出大致相同的结论,这足以表明:现象学传统和分析哲学传统之间的关系完全可以是一种非竞争性的甚至是互补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卡瓦耶斯是法国科学哲学的代表人物,也是法国最早对胡塞尔现象学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哲学家之一。他基于理性知识具有实在性和必然性的立场,考察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承认胡塞尔对逻辑主义和意识哲学的"深刻综合",但也进一步对他进行了批判。卡瓦耶斯从四个方面系统反对胡塞尔的意识构造理论,即形式本体论对命题逻辑的优先性、可还原性原则、绝对意识本体论、对历史性的否定,并由此认为胡塞尔无法解释逻辑和科学理论的必然性和历史性。普拉代勒和德里达分别从否定和肯定两方面来思考卡瓦耶斯批判的意义,结合二人对卡瓦耶斯的阐释,可更清晰地定位卡瓦耶斯乃至法国科学哲学的自身诉求,更深刻地理解其思想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胡塞尔将他的超越论的现象学哲学称作"第一哲学",强调它是一种由最终根源奠立的普通科学的开端和基础,它正是要研究那些最初的、自身包含一切存在与真理之起源的东西,即超越论的主观性.一切真正的科学都必须从这种科学中寻求它们的全部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它们的一切方法的、一切其他原则的最后来源.胡塞尔通过对哲学史的考察表明,这一思想也是贯穿于数千年哲学史中的统一动机,并且已在历史上取得了值得重视的成就.胡塞尔所提出的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正是要揭示这种超越论主观性的领域.他称这种方法是一种全新的反思方法,是彻底的纯粹的对自身的思考,是完全不同于自然态度的"非自然的"态度.但是胡塞尔在这里提供的不仅是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而且同时还提供了一种有关现象学还原的"现象学",即现象学还原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胡塞尔与舍勒在现象学运动的初期有过内在的精神联系和紧密合作。他们在人格现象学的研究领域中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共识,即在"本质直观"与"伦常明察"的现象学方法上以及在"实事哲学"的工作方向上的共识。虽然此后胡塞尔与舍勒渐行渐远,但从总体上看,胡塞尔所批评的"自舍勒以来便成为主导的误解"与其说是针对其超越论人类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总体立场,不如说是针对其同感理论或交互人格问题的具体研究。  相似文献   

16.
胡塞尔《逻辑研究》中的范畴直观理论是本质直观的理论的原初形态,本质直观是胡塞尔现象学方法中的重要内容;本文要证明: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差异并没想象的大,《逻辑研究》中的范畴直观与符号理论也直接构成海德格尔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海德格尔前期在方法上极大的借用了胡塞尔的理论资源,甚至其问题意识也来源于胡塞尔现象学.  相似文献   

17.
美国哲学家德雷福斯对人工智能的批判是现象学和技术哲学中的经典案例。他所动用的现象学资源包括胡塞尔的意向性和"生活世界"、海德格尔的"在世"、梅洛—庞蒂的知觉和身体理论。从斯洛文尼亚哲学家齐泽克的视角来看,德雷福斯的"海德格尔式的认知主义"是典型的对现象学的"美国式挪用",而他将哲学化约为科学造成了哲学与科学的"短路",从而错失了现象学(或哲学)的超越论的维度。  相似文献   

18.
胡塞尔在第一《逻辑研究》中提出了极为重要的符号理论,但在"超越论转向"之后,他却在重要的"1914年文稿"中修订了关于符号意识的部分核心观点,对符号意识之为一种特殊的复合意识给出了新的现象学解释。本文通过分析第一《逻辑研究》及"1914年文稿",考察胡塞尔关于符号意向的若干核心概念,揭示胡塞尔此项修订的基本特征,从而说明符号意向的复合性质植根于其"双重意向性"的"二元统一性"。  相似文献   

19.
胡塞尔的意向性伦理学——以"意向"和"充实"为线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辟瑞 《现代哲学》2008,(3):95-100
胡塞尔的哲学常被冠以"认识论"的名号,但是,实际上他也非常重视伦理学.胡塞尔善于将他用于研究理论行为的方法扩展到对实践行为的研究,其中,意向与充实这对概念就是最好的例证,它们最初是用来建构认识论,之后,胡塞尔也将它们引入伦理学的研究之中,但是,这种移植是否有效,它是否会陷入两难境地?本文遵循胡塞尔伦理学的发展过程.以意向和充实这对概念为线索,试图考察此种移植的有效性,并对胡塞尔的意向性的表象模式提出置疑.  相似文献   

20.
严格地说,现象学的开创者胡塞尔并没有直接对"审美知觉"做出分析.在胡塞尔的著作中,也找不到"审美知觉"一词.但是,由于"现象学的直观与‘纯粹’艺术中的美学直观是相近的",艺术家"对待世界的态度与现象学家对待世界的态度是相似的"[1],换言之,"美学本来的学科性质与现象学的方法之间有着一种本质上的密切关系."[2]在这个意义上,胡塞尔对"知觉"的分析,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包含而且等同于对"审美知觉"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