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钟毅平  李琎  占友龙  范伟  杨子鹿 《心理学报》2016,48(11):1379-1389
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平面旋转角度对自我面孔识别影响的时间进程。实验采用面孔异同匹配范式(same-different judgment), 首先呈现一张正立的自我或他人内特征的探测面孔, 然后再呈现一张旋转至某个角度(0°、90°、180°)的自我或他人的目标面孔, 要求被试判断两张面孔是否属于同一个人, 并记录其判断的反应时和ERP成分。实验发现, 在N170 (180~240 ms)和N2 (240~300 ms)成分上, 旋转至90°、180°的面孔刺激比正立条件下的面孔刺激分别在枕颞叶和额区诱发了更大的平均波幅。在LPP (400~500 ms)成分上, 对于自我面孔, 正立条件、旋转至90°、旋转至180°所诱发的波幅差异显著。而对于他人面孔, 3个角度所诱发的波幅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 面孔识别早期阶段是自动化的结构编码, 旋转角度增加了面孔结构编码的难度; 在面孔识别晚期阶段, 大脑对面孔的特异性信息进行精细加工, 自我面孔会占用个体有限认知资源进行下一步精细的心理旋转加工, 因此平面旋转角度会调节晚期个体对自我面孔的加工过程, 并且其影响时间约为100 ms。  相似文献   

2.
自我面孔识别的独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杨红升 《心理科学》2005,28(6):1517-1520
与识别他人的面孔相比,自我面孔识别在行为反应、种系发生、个体发展以及脑机制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独特性。行为指标方面,自我面孔识别在速度上快于识别他人的面孔;种系发生方面,只有人类和大猩猩等高级灵长类动物才具有识别自己面孔的能力;个体发展方面,儿童出生后不久即能识别他人面孔,但要在18个月左右才能表现出自我面孔识别能力;脑机制方面,神经心理学和脑成像研究结果表明自我面孔识别可能主要是右脑的功能。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将为深入了解自我的形成机理提供一个新的探视“窗口”。  相似文献   

3.
进化心理学家推测,自我认知是一组沿着不同进化历程发展起来的认知加工能力。史前人类的早期,自我面孔识别依赖于延展我的加工。由于我们对自我认知、自我意识的神经机制还知之不多,而它们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复杂性又极其重要。自我面孔作为个体最显著的自我标识,可以作为延展我、私密我、概念我加工的独特刺激,对于揭示自我认知加工的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面孔认知研究表明, 人们识别和再认自己所属群体(如种族、性别、年龄)面孔的成绩显著好于识别其他群体面孔的成绩。近年来围绕面孔识别的这种自我群体偏向进行了实验研究, 研究者提出了知觉经验说和社会认知论两种理论来解释其认知加工机制, 而类别化-个性化模型和双路径模型则是将两种理论分别加以整合提出的新解释。研究者还对面孔识别自我群体偏向的神经机制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评价者、评价对象和评价任务等因素对自我群体偏向的影响。提升面孔识别自我群体偏向研究的生态效度, 构建整合性理论模型以及加强跨文化和本土研究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面孔识别的能力以及在视听整合任务中面孔对声音身份识别(同性和异性)的影响,选取34名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6名健康被试,分别进行单通道动态自我面孔识别任务、单通道自我声音识别任务和视听整合任务的3个实验。结果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单通道自我面孔识别能力和自我声音识别能力与健康组无区别,但在视听整合任务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声音身份识别受到视觉通道面孔识别的影响。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自我面孔识别的能力,自我面孔会促进自我声音的识别,并抑制对同性他人声音和异性他人声音的识别。  相似文献   

6.
自我面孔识别成为近年来面孔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自我面孔识别的速度优势、文化差异和正性自我偏见是自我面孔识别的三个主要特征, 影响自我面孔识别的因素主要有加工背景和其他自我相关的信息。此外, 自我面孔的注意性质存在优先加工和难以移除的争论。未来的研究除了需要揭示外显任务中自我面孔识别速度优势的机制、内隐积极联想在脑内如何实现以及自我面孔的注意性质是否是特殊的等问题之外, 还应该深入探讨其他因素影响自我面孔识别的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隋雪  李平平  张晓利 《心理科学》2012,35(6):1349-1352
摘 要:面孔识别包括熟悉面孔识别和陌生面孔识别,两者之间的差异已经得到了多方面的证明。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发现,识别陌生面孔和熟悉面孔所激活的脑区存在差异,与识别陌生面孔相比,识别熟悉面孔的脑区活动范围更大,包括双侧前额叶、单侧颞叶、海马回、杏仁核、后扣带回和右下额叶。并且也存在脑电的差异,比如 N400和P600的差异。对陌生面孔和熟悉面孔识别具有相同影响的因素有:遮挡、倒置等;具有不同影响的因素有:视角、表情、内外部特征等。文章也探讨了陌生面孔变成熟悉面孔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编码形式等。  相似文献   

8.
王玉娜  陈楚侨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2):1882-1891
精神分裂症与自我改变的密切关系已经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认可。但是, 关于自我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会发生何种变化并对疾病产生何种影响, 目前还没有全面、明确的理解。这篇文章综述了不同学科关于自我的研究, 提出可以从主导感、自我面孔识别、自我参照过程这三个部分来考察精神分裂症的自我缺损, 并回顾了自我这三个成分的相关研究, 分别考察了其对于精神分裂症研究的意义。本综述为全面评估自我缺损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9.
面孔信息的分类方法一直复杂多样, 相关研究数据丰富, 但所用概念混杂。构形加工与特征加工作为使用最频繁的分类方法, 其可靠性越来越受研究者们关注。从近40年来的相关文献中选择引用率高的文献做参考, 遵循不同研究方法相互印证的原则分析数据, 提出构形加工与特征加工的区分是面孔识别中重要并且可靠的加工类型划分, 但确认两者在知觉加工上的先后关系以及在个体发展上的先后顺序尚缺乏稳定一致性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自我面孔识别反映了个体通过自我与他人的区分识别出自我面孔的过程。本文采用ALE元分析的方法, 对自我面孔识别的fMRI研究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 探究自我面孔识别的神经基础。结果显示, 自我面孔识别的关键脑区包括顶上小叶、额中回、额下回、脑岛、梭状回、楔前叶和枕叶皮层。另外, 自我面孔识别可能包括两个层面的加工过程:知觉层面的加工整合过程以及由知觉引发的评价和情绪反应过程。知觉加工整合涵盖了自我面孔识别的各个加工阶段, 主要涉及枕叶、梭状回和楔前叶的功能; 而评价加工及情绪反应过程则发生在自我面孔识别的中晚期, 主要涉及顶上小叶、额中回、额下回及脑岛的功能。未来研究可结合时间和空间数据并关注脑区间的协同功能, 考察与内感受的神经关联, 开展临床研究并探索威胁信息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考察在有情境条件下不同层面的自我参照加工的特性及其神经机制。实验发现,在两种音乐情境条件下个体自我参展刺激所激发的P300波幅比集体自我参照刺激和非自我刺激更大,而集体自我参照刺激所激发的P300波幅比非自我刺激更大;两种音乐情境条件下个体自我参照刺激所激发的P300波幅差异显著,而集体自我参照刺激所激发的P300波幅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了在不同的情境中,个体自我参照加工的差异较大,表现出不稳定的特征;个体自我参照加工与集体自我参照加工的神经机制是不同的。这些结果还可能表明了相对于集体自我来讲,个体自我是自我的核心层面。  相似文献   

12.
自我与提取诱发遗忘现象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红升  朱滢 《心理学报》2004,36(2):154-159
考察了提取诱发遗忘现象在自我参照、母亲参照和他人参照加工条件下的不同表现,结果发现在前两种加工条件下都没有出现提取诱发的遗忘,而他人参照条件下则表现有这种遗忘,由此以提取诱发遗忘研究的实验范式证明了中国被试中自我参照加工与母亲参照加工相对于一般他人参照加工的优势。这一结果表明,对于中国被试来说,自我参照加工和母亲参照加工任务不仅可能会在总回忆量方面高于他人参照加工,而且经过这两类加工的材料在提取过程中不会形成对相关材料的抑制。另外,实验结果还说明母亲参照加工对于中国被试来说是提取诱发遗忘的一种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13.
吴昱  高湘萍 《心理科学》2013,36(4):816-821
实验采用快速系列视觉呈现范式(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RSVP),观测自我面孔和他人面孔图片分别作为靶刺激和探测刺激时是否会出现注意瞬脱(Attentional Blink)现象。结果发现,如果探测刺激是自我面孔,被试识别正确率显著高于他人面孔,尤其当T1是他人面孔时,可使注意瞬脱完全消失;靶刺激和探测刺激均为他人面孔时,出现注意瞬脱现象。说明自我面孔不仅有很强的注意抢夺能力,也有很强的注意持续把持能力。  相似文献   

14.
The production effect is the memory advantage of saying words aloud over simply reading them silently. It has been hypothesised that this advantage stems from production featuring distinctive information that stands out at study relative to reading silently. MacLeod (2011) (I said, you said: The production effect gets personal.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18, 1197–1202. doi:10.3758/s13423-011-0168-8) found superior memory for reading aloud oneself vs. hearing another person read aloud, which suggests that motor information (speaking), self-referential information (i.e., “I said it”), or both contribute to the production effect. In the present experiment, we dissociated the influence on memory of these two components by including a study condition in which participants heard themselves read words aloud (recorded earlier) – a first for production effect research – along with the more typical study conditions of reading aloud, hearing someone else speak, and reading silently. There was a gradient of memory across these four conditions, with hearing oneself lying between speaking and hearing someone else speak. These results imply that oral production is beneficial because it entails two distinctive components: a motor (speech) act and a unique, self-referential auditory input.  相似文献   

15.
研究采用学习-再认范式考察空间距离如何影响自我参照加工。首先通过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索不同空间距离怎样影响自我参照加工的过程, 再结合再认测试验证影响的稳定性。结果显示:(1)学习阶段, 近空间距离在晚期认知加工阶段对自我参照加工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并且在再认测试中得到了验证; (2)研究结果同样也发现了学习阶段近空间距离对他人参照加工的增强作用, 但未在再认测试中得到验证。本研究证实了近空间距离能够促进自我参照更加精细化加工, 拓展了对自我参照加工的认识和自我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王斌  付雅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19,51(4):450-461
采用提取诱发遗忘范式考察摩梭人和汉族人在自我参照、母亲参照、姨母参照和他人参照条件下的加工规律,发现摩梭人被试在自我参照、母亲参照、姨母参照条件下都未出现提取诱发遗忘,而在一般他人参照条件下出现了提取诱发遗忘;汉族被试在自我参照、母亲参照条件下未出现提取诱发遗忘,而在姨母参照、他人参照条件下出现了提取诱发遗忘。这表明,不同的文化和语言影响人的自我构建,在汉族人的自我结构中包含有母亲,而摩梭人将母亲、姨母皆作为重要的他人纳入自我建构中,使得母亲参照和姨母参照产生与自我参照同样的记忆优势。  相似文献   

17.
自我参照加工中的频率作用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力  朱滢 《心理科学》2005,28(3):643-645
本实验在三种加工水平下考察了自我参照加工和频率作用二重性的关系,实验分为回忆部分和再认部分,三组被试分别进行自我参照、他人参照和一般语义加工,再认测验包括R/K判断。结果发现,在一般的回忆和再认模式下,自我参照加工中的频率作用二重性依然存在,即回忆中高频词的成绩优于低频词,而再认中低频词的成绩优于高频词;但在R/K判断上,对于低频词,无论哪一种参照加工的R都大于K,但对于高频词,只有自我参照加工的R仍大于K。最后,本文从自我参照加工的独特性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