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情绪调节能力是维护个体心理健康和生活幸福的基本能力。认知重评创造力是个体面对负性情境时能够自发产生多种认知重评策略的能力, 是情绪调节任务中的创造性行为。研究表明, 认知重评创造力与发散性思维和开放性正相关, 与神经质、特质愤怒无关; 创造性的认知重评策略或运用隐喻和类比的高水平认知重构更有利于负性情绪的调节; 创造性的认知重评可以通过基于杏仁核的显著情绪唤醒, 基于海马的新联想形成和基于纹状体的精神奖赏的中介来调节情绪, 从而产生可以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新颖的、积极的情绪体验。上述结果支持认知重评的创造性重构理论。认知重评创造过程需要自上而下的认知控制和情绪表征的特定执行功能。未来研究可以扩大被试群体, 完善认知重评创造力的测量方法, 探索影响认知重评创造力的情境因素和内在因素, 以及进一步揭示认知重评创造力区别于传统创造力的特别加工或反应机制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2.
程瑞  卢克龙  郝宁 《心理学报》2021,53(8):847-860
以两个实验考察愤怒情绪对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影响及作用路径, 并探究调节愤怒情绪对削弱恶意创造力表现的效应。实验1比较愤怒、悲伤、中性情绪下个体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差异, 发现愤怒情绪下个体生成更多、更新颖的恶意观点, 情绪唤醒度和内隐攻击性中介了愤怒对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影响。实验2探究不同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如何影响愤怒个体的恶意创造力表现, 发现认知重评组和表达抑制组的恶意创造力表现比无策略的控制组水平更低, 情绪唤醒度和内隐攻击性中介了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对个体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 愤怒情绪通过提升内隐攻击性和情绪唤醒度进而促进个体恶意创造力表现, 而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策略可作为削弱愤怒个体的恶意创造力表现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3.
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优于表达抑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ross提出情绪调节产生于情绪发生的过程中,主要有两种普遍的调节策略: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本文探讨了这两种策略在情绪反应和神经机制上的异同,以及二者对认知活动造成的不同影响。与表达抑制相比,认知重评能更好地降低情绪体验,减少生理反应和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降低杏仁核的激活水平,并对认知活动不产生影响;而表达抑制虽然能够降低情绪行为,但生理反应和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却增强,而杏仁核激活水平并未降低,且干扰认知活动的完成。神经病理学的证据进一步表明,相较于表达抑制,认知重评能更好地调节情绪,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诱发(IRE)及个体习惯化的自发(SRE)认知重评策略对情绪唤醒反应及情绪记忆的影响,在测量被试SRE水平的基础上,先呈现一系列中性与负性情绪图片,要求被试对图片内容进行自然观看或认知重评,同时记录被试的主观与生理唤醒水平,之后对图片进行自由回忆及再认测试。发现IRE显著降低了情绪唤醒水平及再认正确率,但只对情绪唤醒反应较高的LR(SRE水平较低)被试有效。结果提示,IRE对情绪唤醒反应与情绪记忆的调控受到SRE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101名中职生为被试,采用不同难度的工作记忆任务,探讨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对消极元刻板印象激活的认知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情绪调节策略对元刻板印象激活的认知效应具有影响,且与认知任务的难度有关;(2)在低难度工作记忆任务中,情绪调节策略对元刻板印象激活的认知效应没有影响,在中等难度任务中,认知重评减弱了激活的认知效应,但表达抑制没有影响,在高难度任务中,认知重评没有影响,表达抑制反而增强了激活的认知效应。总之,不同情绪调节策略会对消极元刻板印象激活的认知效应产生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刘颖  翟晶  陈旭 《心理科学》2016,39(1):109-115
情绪调节是依恋研究的重要方面。本文依托Gross的情绪调节理论和相关认知神经证据,阐述了三种依恋风格者的情绪调节特点。焦虑型依恋调节负性情绪时存在注意分配的优势和表达抑制的不足;调节正性情绪时还采用了情景选择和情景修正策略。回避型依恋调节两种效价情绪均使用了表达抑制,调节正性情绪时还使用了认知重评。安全型依恋使用认知重评、注意分配和情景修正策略,效价差异不突出。探讨依恋与情绪调节的关系,有利于改善非安全型依恋的情绪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7.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了认知重评和分心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对负性情绪体验和脑电活动的影响。结果发现,认知重评后被试的负性情绪体验强度和LPP波幅(300~1300ms)比简单注视条件下低;分心后被试的负性情绪体验强度比简单注视条件下低,但LPP波幅显示比简单注视条件下高。这说明认知重评和分心对负性情绪体验和脑电活动的影响不同,负性刺激再次呈现时认知重评优于分心策略的调节。该研究为认知重评和分心的比较研究提供了神经电生理学方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情绪、情绪调节策略与情绪材料记忆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采用实验法,以288名中小学生为被试,考察了不同情绪状态、不同情绪调节策略与不同类型情绪材料记忆的关系。结果表明:(1)快乐情绪的再认反应时短于悲伤情绪,快乐情绪的再认正确率高于悲伤情绪。(2)表达抑制策略下,词汇与图片的再认反应时无显著差异;认知重评策略下,词汇的再认反应时短于图片;对词汇和图片的再认反应时,认知重评组短于表达抑制组;认知重评组的再认正确率高于表达抑制组。(3)快乐材料再认反应时短于悲伤材料;快乐情绪下快乐材料的再认正确率高于悲伤材料,悲伤情绪下悲伤材料的再认正确率高于快乐材料。  相似文献   

9.
情绪的逆行性记忆增强效应是指情绪唤醒对记忆巩固的促进现象。与多数研究关注情绪唤醒在记忆编码阶段的作用机制不同, 当前的研究把关注重点转移到记忆的巩固阶段, 从而导致情绪的逆行性记忆增强效应的发现。这一新的记忆现象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 本文对此进行了简要介绍, 重点分析了这一效应的认知机制和神经机制。最后, 讨论了逆行性记忆增强现象在实践领域中的一些可能应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3(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表达抑制、无策略)×3(英语词汇性质:积极、中性、消极)的混合实验设计,考察在诱发负性情绪条件下,采用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对大学生记忆不同性质英语词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自变量对英语词汇的再认和回忆主效应均显著,交互作用也显著,使用情绪调节策略被试的词汇再认和回忆成绩优于无策略组,但使用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策略的被试在再认和回忆成绩上无显著差异;认知重评和无策略组对中性词汇的回忆成绩均优于积极和消极词汇。结果说明情绪调节对大学生的英语词汇记忆成绩有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不同情绪调节方式对记忆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李静  卢家楣 《心理学报》2007,39(6):1084-1092
个体的情绪调节与其认知的关系是近年来情绪和认知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前沿研究热点。本研究则通过两个阶段的实验,较系统地探讨了两种情绪调节分类下的四种情绪调节方式(原因调节——评价忽视和评价重视,反应调节——表情抑制和表情宣泄;减弱调节——评价忽视和表情抑制,增强调节——评价重视和表情宣泄)对记忆(视觉和听觉记忆)及记忆评价(即元记忆,视觉和听觉元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1)评价忽视和评价重视对记忆没有影响;表情抑制和表情宣泄对记忆影响显著(表情抑制影响了听觉记忆,表情宣泄影响了视觉和听觉记忆);(2)评价忽视、评价重视和表情宣泄对元记忆没有影响;而表情抑制影响听觉元记忆;(3)不同情绪调节方式对记忆的影响无性别和专业上的差异,但对元记忆虽无性别差异上的影响,却存在专业上的差异。总之,个体不同的情绪调节方式会对记忆和元记忆产生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2.
陶新华  朱艳  张卜林 《心理学报》2007,39(6):1074-1083
以苏州市聋生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探讨其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聋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不及正常学生,表现在总分以及躯体症状、焦虑担忧、抑郁三个分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正常学生。学业压力、应对方式、内部成就动机和外部成就动机是影响聋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聋生所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程度要高于正常学生,聋生的成就动机也高于正常学生,而面对压力,他们的行为应对方式却较多退缩性的。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是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对聋生自强、自立、自理能力培养不到位,助长了聋生因残疾而产生的惰性和依赖性行为,对聋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消极影响。社会应提倡更多的正常人学习手语,让聋生有更好的社会交往环境  相似文献   

13.
情绪调节对工作记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钟建安  雷虹 《应用心理学》2010,16(2):160-166
本研究采用实验室研究方法,以情绪调节策略中的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为自变量,以工作记忆绩效和情绪自评差异为因变量,旨在探讨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对工作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负性情绪使工作记忆绩效降低;通过情绪调节,可以改变负性情绪对工作记忆的影响效果;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对工作记忆影响效果不同:认知重评缓解负性情绪下工作记忆绩效的下降,表达抑制加剧负性情绪下工作记忆绩效的下降。  相似文献   

14.
彭婉晴  罗帏  周仁来 《心理学报》2019,51(6):648-661
根据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和贝克抑郁量表(BDI-II-C)的得分情况招募健康被试20例, 抑郁倾向被试40例, 以自愿参加的分组方式将抑郁倾向被试分为工作记忆刷新训练组和对照组, 每组20例。对训练组进行为期20天的工作记忆刷新训练, 对照组不做处理。记录各组被试在前后测的刷新功能以及在情绪调节任务中量表的得分情况, 并收集各组被试在5种实验条件下的心率变异性(HRV)的频域指标值, 结果发现:前测时抑郁倾向个体的HF-HRV显著低于健康个体的平均水平。经过工作记忆训练, 后测的抑郁倾向训练组在情绪调节任务中的HF-HRV水平有显著的提高, 贴近健康对照组的水平, 并与抑郁倾向对照组分离。研究表明, 工作记忆刷新训练能够使抑郁倾向大学生的HRV活动更接近健康被试的HRV活动, 表明抑郁倾向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15.
Emotional deviation has been considered an essential factor in emotion regulation, in that, attempts to compensate for the deviation is reflected on cognitive processe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focused on autobiographical remembering and tested the functional role of memory on emotion regulation. We specifically examined the congruence effect in individuals’ subsequent memory reports after recalling emotional events. Individual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ree groups to report either sadness or anger evoking events or emotionally unspecified events that they experienced in the last five years. Results supported mood-incongruence, but only for the emotional memory groups. Despite highly negative memories reported in the initial recall, individuals in anger- and sad-memory groups revealed an up-regulation trend in subsequent recall. Furthermore, sadness and anger induction affected phenomen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subsequently reported memory. Overall, our findings supported for the emotion regulation function of remembering that serves counter-regulation of the negative emotion. We discuss potential mechanisms in the light of explanations by a functional approach to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相似文献   

16.
该文对预期可诱发快乐、愤怒、厌恶和恐惧4种具体情绪以及中性状态的视频材料进行效果评价,探讨此类情绪诱发材料的应用价值。首先参照James.J.Gross量化评定情绪电影片段的方法收集和粗选视频材料,再以大学生为被试,使用情绪主观报告法评价视频的情绪诱发效果。结果表明,所选的大部分视频材料情绪诱发效果较好,表现为靶情绪诱发强度、分化度和区分度均比较理想。研究证明视频材料可以成功诱发个体产生具体情绪,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two well-documented phenomena regarding emotional stimuli: emotional memory enhancement—that is, better long-term memory for emotional than for neutral stimuli—and the emotion-induced recognition bias—that is, a more liberal response criterion for emotional than for neutral stimuli. Studies on visual emotion perception and attention suggest that emotion-related processes can be modulated by means of spatial-frequency filtering of the presented emotional stimuli. Specifically, low spatial frequencies are assumed to play a primary role for the influence of emotion on attention and judgment. Given this theoretical background,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spatial-frequency filtering also impacts (1) the memory advantage for emotional faces and (2) the emotion-induced recognition bias, in a series of old/new recognition experiments. Participants completed incidental-learning tasks with high- (HSF) and low- (LSF) spatial-frequency-filtered emotional and neutral faces. The results of the surprise recognition tests showed a clear memory advantage for emotional stimuli. Most importantly, the emotional memory enhancement was significantly larger for face images containing only low-frequency information (LSF faces) than for HSF faces across all experiments, suggesting that LSF information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this effect, whereas the emotion-induced recognition bias was found only for HSF stimuli. We discuss our findings in terms of both the traditional account of different processing pathways for HSF and LSF information and a stimulus features account. The double dissociation in the results favors the latter account—that is, an explanation in terms of differences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SF and LSF stimuli.  相似文献   

18.
采用《情绪调节习惯问卷》对某医大296名大二学生进行调查。选取其中情绪调节方式较为单一的34名学生进行干预实验,再用《情绪调节习惯问卷》和《大学生一般学业情绪问卷》考察干预效果。结果表明,医学生四种情绪调节方式(包括忽视、重视、抑制、宣泄)的使用较为均衡。实验组增加了对负性情绪的宣泄和抑制策略,其焦虑、厌烦和愉快学业情绪发生了积极转变;记忆组改善了记忆策略的同时其焦虑、羞愧和兴趣学业情绪发生了积极转变。说明情绪调节策略训练和记忆策略训练均可使医学生一些学业情绪发生积极转变,但前者效果较优。  相似文献   

19.
有关情绪与记忆的研究发现, 老年人经常表现出积极效应, 即对积极刺激的记忆比对消极刺激的记忆更好。从动机层面来讲,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认为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倾向于进行情绪调节。在记忆任务中, 这种情绪调节的动机使得老年人具有表现出积极效应的倾向, 但这种倾向只有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才能表现出来。情绪调节对记忆的影响可以通过注意选择、加工资源分配、情绪抑制、认知再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细分年龄段考察情绪的各维度如何影响老年人记忆的各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
孙俊才  卢家楣  吉峰 《心理科学》2014,37(1):240-244
摘要:情绪调节目标决定人们是否调节情绪以及怎样调节情绪。基于情绪调节服务功能的类型差异,可分离出以下类型的调节目标:增加积极体验可满足享乐性需要,社会事务需使用情绪的工具效用,复杂体验的融合可优化自我成长,而情绪体验的文化精致可促进自我与世界的融合。这些目标既可能相互一致,也存在多种冲突,对幸福体验产生综合影响。拓展积极情绪最大化的暂时性适应角色,理解内隐层面的心理因素和文化价值正当性对调节目标的制约,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