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追溯了布洛赫从求学到流亡,从东德到西德的生活经历,描述了他与卢卡奇、海德格尔、马尔库塞、萨特等同时代人的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布洛赫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的哲学思想深受表现主义的影响。1938年布洛赫流亡美国,1949年回到东德。1956年以后,布洛赫受到东德当局的批判,被指控为“偏离分子和修正主义者”。1961年布洛赫移居西德。布洛赫承认深受黑格尔哲学和宗教的影响,但他强调自己是完全站在马克思立场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他看来,乌托邦理论在马克思那里就已经出现,而他只是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发展了马克思的乌托邦概念而已。乌托邦不仅是哲学-艺术范畴,也是我们时代的政治范畴。乌托邦并不意味着逃避现实,而是意味着探索现实事物的客观可能性,并为其实现而奋斗。具体的乌托邦导向一种更美好的未来、一个人道的世界。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无权成为悲观主义者。  相似文献   

2.
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1885—197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对马克思主义传统做出创新的人物。马丁·瓦尔泽称布洛赫为“一位马克思主义的预言家”,于尔根·哈贝马斯称布洛赫为“一位马克思主义的谢林”,阿尔弗雷德·施密特称布洛赫为“最后一位马克思主义形而上学家”,瓦尔特·延斯称布洛赫为“最后一位伟大的综合性人物”等等。布洛赫的独特魅力在于,他既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又是一位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布洛赫一生都在写作,晚年92岁高龄的他仍在坚持工作,直到1977年全集问世。他的著作先后被译成…  相似文献   

3.
说出把共产党人和布洛赫分开的东西是容易的。这里我指的不是老年布洛赫对“苏联的官僚主义”所作的动情感的、不恰当的指责,不是他对“社会主义的畸形发展”和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没有自由”的指责,如此等等。这不仅是因为他的明确的和富有战斗性的政治态度同上述言论是对立的,他在反对帝国主义的威胁时基本上始终是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而首先是因为这样一个问题:布洛赫的哲学对于马列主义到底具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十分尖锐,因为布洛赫认为自己是一位进一步贯彻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思想的哲学  相似文献   

4.
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1885—1977)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最具独创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之一,20世纪最重要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物质”(MATERIE)概念是布洛赫全部自然过程哲学的一块基石,故要考察他的自然过程哲学,应该从考察其物质概念入手。一、物质:逻辑-存在论概念哲学史上,对布洛赫物质观的发展过程影响最大的当推亚里士多德的物质观。正是在亚氏的潜能说中,布洛赫发现了“动态存在”(DYNAMEI ON)这一物质的本质特征。他注意到,在亚氏的潜能说中,物质表现为两种潜能:“根据可能性的存在者”(NACH-MOE…  相似文献   

5.
恩斯特·布洛赫哲学研究状况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凡 《哲学动态》2005,1(12):19-25
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来说,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1885-1977)绝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早在1982年,徐崇温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就有专章介绍布洛赫的哲学.布洛赫哲学的关键词是"尚未"(德语是noch nicht,英译为not yet).当人们要求布洛赫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哲学时,他说:"S还不是P."[1]这个"还不是"也就是"尚未".在布洛赫眼里,人是"尚未",因为人的真实存在还处于未来.布洛赫哲学堪称关于"尚未存在"(Noch-Nicht-Sein)的本体论.[2]  相似文献   

6.
1961年8月恩斯特·布洛赫移居西德,以76岁高龄受聘为图宾根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次年,他发表了新版《主体—客体:对黑格尔的解释》。在这部关于黑格尔的杰出作品中,布洛赫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遗产的观点。布洛赫不仅把黑格尔视为独一无二的哲学家,而且把他的哲学誉为一切百科全书式地世界化的辩证法的典范。但是,继承黑格尔的遗产决不能像黑格尔右派那样继承其政治哲学,特别是国家学说的衣钵,而要像马克思一样继承其活生生的辩证法,扬弃"哲学的假问题、意识形态和所谓世界精神的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7.
1.勿庸置疑,E.布洛赫是20世纪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如果我们对他思想中富有革新精神的特点,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加以分析,我们就是不明智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被他所谈论的乌托邦,希望和尚未(not-yet)等各种奇异方案所欺骗。对布洛赫思想中的这些缺点必须作准确、具体的分析。换句话说,给人深刻印象的幻想是一回事,然而,这些幻想并不能取代对社会先决条件和意识形态现象的作用之探讨。尽管在布洛赫的思想与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或维特根斯坦、波普尔的思想之间有相似之处,但是,他富有革新精神特点的思想与近代资产阶级思  相似文献   

8.
在50年代,我国哲学家就注意到了恩·布洛赫(1885-1977)的《希望原理},但一直没有人写过评论。改革开放以来,徐崇温教授依据研究布洛赫的英文书,在其《“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向我国读者评述了布洛赫,在一定范围内受到了欢迎。但我觉得,他有不少统漏。1993年8月,我在哲学所学术委员会上当面指出了这些问题。对此,他声明,它们来源于莱·科拉柯夫斯基的《马克思主义的各个主要流派》第三卷(牛津,1978年)。会后,我按照他的提示,查阅了这本英文书,以弄清楚问题出在哪里。现在我把查阅后的意见写出来,与他商榷。《“西万马克…  相似文献   

9.
梦海 《现代哲学》2005,1(4):65-72
布洛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最具独创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对马克思主义传统做出创新的人物.他对唯物主义的理解、他对黑格尔的解释、他的宗教哲学观点,他关于遗产的观点,他的社会主义理论等都是他对马克思主义传统做出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0.
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基础,但对于圣经的诠释历来存在差异。1968年,恩斯特·布洛赫出版了《基督教中的无神论》一书,以全新的视角对圣经做出了颠覆性的解释。在他看来,圣经并非为神启示的话语,恰恰相反,它是一部无神之书。其中一方面充斥着“特殊的主人意识形态”,另一方面作为“农民战争的暴动书”,当中又蕴含着体现反抗、革命精神的四重具象。布洛赫认为,“一个读了圣经而不做革命之梦的人是误读圣经的人。”因此,他取道马克思主义,希望通过高扬圣经中所蕴含革命精神来促使人们看清教会的真实面目,从而唤起人们的反抗意识,建立一个充满希望的人世的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11.
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1885—197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对马克思主义传统做出创新的人物。马丁·瓦尔泽称布洛赫为“一位马克思主义的预言家”,于尔根·哈贝马斯称布洛赫为“一位马克思主义的谢林”,阿尔弗雷德·施密特称布洛赫为“最后一位马克思主义形而上学家”,瓦尔特·延斯称布洛赫为“最后一位伟大的综合性人物”等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一个读了圣经而不做革命之梦的人是误读圣经的人。作为一个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者,恩斯特·布洛赫恰恰在基督教中发现了"希望"要素,这正是他对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思想的创新所在。圣经宗教的本真遗产是对尘世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憧憬。基督教以及以后的基督教思想中所剩下的正是我们人类应当追求的自由的王国。在布洛赫那里,所谓"元宗教"并非"非宗教",而是遗产中的宗教,这意味着既与神的信仰决裂,又超越传统无神论去证实宗教的连续性。作为一种"元宗教",布洛赫宗教无神论的根本目标是"进行没有超越者的超越活动",创建一种既不同于有神论也不同于无神论的"没有神的王国",即全面发展人的本性,全面实现人的自由,走向马克思意义上的"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王国"。  相似文献   

13.
布洛赫(Ernst Bloch,1885—1977)系20世纪西方思想界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哲学家。1885年7月8日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路德维希港,早年在德国攻读哲学,并获哲学博士学位,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流亡瑞士和美国,世界大战结束后回民主德国莱比锡大学任教,后因反对当时民主德国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于1958年到联邦德国在图宾根大学任客座教授。布洛赫一生勤于著述,给后人留下了一大批著作,其中较著名的有《幻想的精神》(1918)、《当代的遗产》(1935)、《主体—客体:对黑格尔的解释》(1955)、《希望的原则》(三卷本,1954—1959)、《间离》(二卷本,1962—1964》和《图宾根哲学导论》(二卷本,1963—1964)等。在国外,布洛赫一直是研究20世纪西方哲学的学者所关注的人物之一,而我们国内对布洛赫思想的介绍几乎等于零,更不要说研究了。鉴于布洛赫在20世纪西方思想界的影响和地位,本文试对布洛赫的哲学与美学思想作一简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恩斯特·布洛赫的报告:<马克思,直路,具体的乌托邦>不仅是一部关于马克思的纪念报告,也是一部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在这份报告中,布洛赫高度评价了马克思哲学一政治思想的丰功伟绩,实事求是地指出了他的哲学一政治思想中的某些"实质性缺陷",批判了斯大林主义的"奴役性实践",划清了前苏东"官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的人道主义"的原则界限.根据布洛赫的评估,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马克思哲学一政治思想中的个别结论已不再有效,但是,马克思的基本思想,特别是"辩证法思想"、"异化理论"、"现实的人道主义理念"等依然有效.  相似文献   

15.
黄小惠 《学海》2011,(3):166-169
在现代西方哲学界,詹姆逊最为明确地高举起乌托邦旗帜。他继承了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将总体性思想内嵌其中,并且始终把乌托邦作为一种政治策略来建构,因此他的乌托邦思想具有鲜明的政治维度。乌托邦的本质是政治无意识,借助总体性方法,乌托邦实现对社会历史总体性的揭示;而乌托邦的政治功能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辩证法中得到充分凸显。  相似文献   

16.
夏凡 《现代哲学》2006,30(3):45-51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原理》是理解其思想的最主要文本之一。但是对文本特征的把握不够使得此书长期以来像天书一般无解。该文认为,只有理解《希望原理》的“史诗性”特征和“碎片性”特征,才可能进入布洛赫的这部著作。无论布洛赫的生平还是《希望原理》的思想内容、文本结构抑或精神气质,都与荷马史诗有重重关联。而布洛赫有意识运用的碎片化写作策略,又使得《希望原理》成为一部反体系的哲学著作。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圣经文学中的“苦难与压迫”,布洛赫探究了马克思主义宗教革命论;通过探索圣经文学中所承载的“具体乌托邦”,他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无神论;通过启用圣经文学中蕴含的“希望原理”,他构建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文化理想论。以此,结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维度,他活用圣经文学经典,不但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宗教观,而且创新发展出了以“预先显现”为核心的理想唯物主义宗教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一种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8.
"美好生活"在今日中国文化领域,无疑已经成为一个格外受关注的语汇,内容几乎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梳理布洛赫对美好生活的讨论,可望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语境中廓出"美好生活"的认知模态,并或可对美好生活理论的构建产生如下启示:"美好生活""未来""乌托邦"这样的概念在布洛赫那里的意义,以及它们同个体存在内在相关的维度;美好生活的肯定内容与否定内容,即真实的美好生活标准与虚幻的美好生活观念;布洛赫对以往美好生活理论误区和观念误区的批判,并且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美好生活之现实可能性的揭示。  相似文献   

19.
欧阳谦 《世界哲学》2013,(1):112-122,161
批判传统的形而上学,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不同的哲学派别及其哲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批判理由.比如,分析哲学用“证实原则”来拒斥形而上学,海德格尔用“有根的存在论”来声讨“无根的本体论”.本文所论述的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则是从“尚未存在”出发指责传统哲学的停滞和保守.作为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哲学家,布洛赫力图伸张哲学思考的未来向度,用以证明实现人类自由王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布洛赫被誉为20世纪“乌托邦哲学家”。在他看来,乌托邦是20世纪一个重要的哲学一马克思主义范畴,乌托邦远没有限定在社会领域里,它也存在于艺术中,特别是存在于受表现主义影响的诗人和画家中。具体的乌托邦是一种斗争原理、一支社会力量,它预示政治上的未来远见、新事物的未发现状态。更美好生活的乌托邦不仅照亮未来,也照亮当下。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不应传播悲观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