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的成名之作,这部作品被赞誉为"绿色的圣经",因为它不仅向我们展现了瓦尔登湖一年四季中的自然给我们呈现的不同魅力,更是描绘出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的理想生存状态。特别是在环境生存问题日益严峻的现代社会,它为人类保存了心灵的一片净土,为生态美学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李玥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197-197
亨利·大卫·梭罗(1817—1862)是美国十九世纪超验主义作家和环保思想家。他独自一人在马萨诸塞州康科德的瓦尔登湖畔度过了两年零两个月,之后他根据自己的经历,写出了《瓦尔登湖》。许多对于梭罗及其作品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各种解读和阐释,主要集中在对《瓦尔登湖》中的东方哲学以及作者的生态环境意识的研究。但详细地从美学视角解读该作品的研究还很少见,且还处于比较零散的状态,没有形成系统的深入研究态势。这篇论文欲采取将文学分析超验主义与美学原理结合的方法,通过赏析《瓦尔登湖》字里行间的美学价值,进一步探寻作品时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瓦尔登湖》是美国超验主义大师亨利·戴维·梭罗的一部散文集,是梭罗创作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世界散文的经典之作。作品中体现的超验主义与我国道教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加以阐述,即:相似的宇宙观,相似的个人主义观,相似的自然观,相似的人生观,相似的政治观,相似的直觉思维模式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清华简《保训》篇的"中"进行了研究。《保训》的"中道"思想就是儒家的"忠恕之道",亦即"中庸"。"中"的意思是内,指内心而言。《保训》"中"和"中庸"作为一种方法论,无论是从内涵("但行于己,则外能及物")、条件(诚)还是其适用范围(人及万物)来看,都是一致的。《保训》"中"的思想就是儒家"中庸"思想的滥觞。  相似文献   

5.
究竟是忙好还是闲好? 依我看,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散文家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说,什么都可以想,什么也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古人陶渊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美国作家梭罗前去宁静安详的瓦尔登湖边,他们所向往的正是难得的闲适与惬意。  相似文献   

6.
李军政 《中国哲学史》2013,(1):41-44,65
对于目前清华简《保训》之"中"的涵义,多数学者或者仅仅以文字学、文献学的依据去解读,或者理所当然地以儒家的观点去解读,然而无论哪种解读,都存在和《保训》文本内在逻辑相矛盾的情况。笔者以为对《保训》之"中"的解读不仅要有文字学和文献依据,同时也要符合原文的内在逻辑。笔者认为《保训》之"中"训为"常"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7.
对于目前清华简《保训》之"中"的涵义,多数学者或者仅仅以文字学、文献学的依据去解读,或者理所当然地以儒家的观点去解读,然而无论哪种解读,都存在和《保训》文本内在逻辑相矛盾的情况。笔者以为对《保训》之"中"的解读不仅要有文字学和文献依据,同时也要符合原文的内在逻辑。笔者认为《保训》之"中"训为"常"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家提倡的神道设教,就是将道德与宗教完美地结合到一起,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历史。"神道设教"是儒家的传统思想,语出《周易·观卦·彖传》:"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朱熹在《周易本义》中注释说,圣人"观天之神道"来教化百姓,从而天下悦服。具体来说,它包含  相似文献   

9.
"仁"是孔门儒家思想体系之核心。仁之具体意义为何,前人所论甚多,胜义纷陈。据清人阮元《论语论仁篇》所论,大抵仁须并为,离群独处则不能成仁。《论语》中有"巧言令色,鲜矣仁",以及"刚、毅、木、讷近仁"二句,前人在理解二句之时,每多以为多言者不能成仁,少言者则近仁,其实皆与儒家传统慎言之文化相关。可是,在适当的时候说合适的话,孔门儒家绝不反对。细究多言"鲜矣仁"与少言"近仁"之原委,对理解"仁"为何物当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词,值得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本文借鉴梭罗和杜威两位美国思想家的智慧,对在《周易·系辞》中出现的"文"的意义和用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认为,"文"体现了中国古代先哲对于真理锲而不舍的追求及其所取得的成就,而这不论是对于我们认识《周易》本身的价值,还是对中国当下的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设,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流行把儒家的基本思想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归结为"天人合一",并常常把"天人合一"的源头归结于《易经》。其实考诸中国思想史,把儒家的基本思想总结为"天人合一",特别是把"天人合一"的来源归结于《易经》的说法并不准确,是一种误导。《易经》的"天、地、人"三才思想较之于"天人合一"更为符合儒家思想的本旨。在儒家三才和谐的理念中,天、地、人三者各自都有自身的功能与价值。身为三才和谐结构中的积极参与者,人类拥有促进与维持宇宙和谐的重要责任。就环境哲学而言,儒家的"三才"说既不是"环境保护主义",也不是"自然保护主义",而且相对于大地伦理学与深层生态学等西方的整体性环境哲学而言,儒家整体性的环境哲学赋予人类在宇宙间以一个更崇高的地位和责任。  相似文献   

12.
《唐虞之道》虽是一篇反映孔门七十子后学"禅让"观念的文献,但其中却涉及不少看似与"禅让"无直接关联的内容,论"孝"的内容就是其中之一,且对"孝"的论述在《唐虞之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以儒家其他相关文献为背景,不仅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孝"与"禅"在《唐虞之道》中的内在关联,而且可以使《唐虞之道》中"禅让"的思想内涵得到更清晰的呈现。  相似文献   

13.
《大学》明德由早期明德观念发展而来。早期明德是贵族性的政治道德,其行为主体为上古圣王,它以天命为依据,具有理性化的特点。在春秋战国之际儒家的人文重建中,《大学》将明德由政治道德改造平民性的人伦道德,在行为主体、道德内涵两个层面建立起明德的普遍性。在"在明""诚意""自明"的功夫中,体现出明德的内在依据。《大学》明德开启了儒家的性善论传统。由君德到人德,《大学》的明德转型凸显出先秦儒家建立普遍、追寻平等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4.
"感"这个范畴在儒家思想中极其重要,从《周易》和《礼记·乐记》出发,我们可以看到理解"感"的两个方向。本文认为由"感"这个概念出发,我们可以了解儒家思想是如何解释道德共识的形成,并让这样的共识得到人们的接受和理解的。儒家特别注重共同体的建设,并将人类大同视为终极目标,而由"感"出发所建构的儒家的人类理解论则是我们建构人类共识的桥梁。  相似文献   

15.
智慧语丝     
正时间决定你会在生命中遇见谁,你的心决定你想要谁出现在你的生命里,而你的行为决定最后谁能留下。——梭罗《瓦尔登湖》越长大越发觉,不是时间过得越来越快,是因为时间对我们越来越重要。——摘自网络坚持早起,但第二天起不来,就放弃了;坚持读书,但刚读了几页忍不住看手机,就放弃了……自律最难的地方,在于它没法一蹴而就。  相似文献   

16.
日本学者沟口雄三注意到中国的"公"与"私"独有的伦理色彩,但他将这种伦理色彩归因于先秦道家"天"的观念并不准确。先秦的"公"与"私"从最初的具体身份指称,转变为表示"公正"与"偏私"的抽象道德概念,在先秦文献中有迹可循。"公"的伦理色彩并非全然来自道家之"天"。从《礼记·礼运》可以看出,虽然"公"在儒家语境中获得伦理色彩,但它的基础在于儒家对"共"的理解,与道家"天"的观念无关。  相似文献   

17.
"心性"范畴的理论内涵,是儒家学术思想的核心。据现传《易传》可知,先秦时期儒家学者在阐释《周易》时,强调仁义之道源于天地之道,肯定人的道德精神的作用;这种思想以"恒德"说为核心,主张通过体认天地恒常之道实现道德精神的社会价值,但是《易传》对天地之道与道德精神的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进行系统地论述。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为我们补足了这一理论缺环。其内容着重于德义精神,重视人的道德自觉和道德实践;其中的阐述和传世《易传》一起构建起了先秦儒家《易》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仁"是《论语》乃至儒家最重要的一个德目。在《论语》中,"仁"这一概念的性质取决于使用方式。"非仁"这一评价方式的广泛使用,意味着"仁"已经逐渐剥离于日常语言,而具有理论语言的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说,《论语》中的"仁"的意义首先是伦理学的而非伦理的。  相似文献   

19.
在帛书《衷》篇中,孔子以"禅让"思想解说《乾》卦用九之辞,表现出对"禅让"肯定、赞成的态度。根据宣扬禅让的《唐虞之道》《子羔》和《容成氏》等文献成书于战国中期,以及公元前316年发生的燕王哙"禅让"悲剧,可以推断儒家赞成"禅让"的思想在战国中期盛行,至公元前316年左右陷入沉寂。《衷》篇既然记载孔子以"禅让"说解《易》,其当成书于儒家盛行、宣扬"禅让"说之时,而不会是质疑、反对的沉寂之时,由此可推断《衷》篇当成书于战国中期,其下限当在公元前316年左右。从《衷》篇另一部分材料的来源--《系辞》和《说卦》成书于战国早期看,其成书于战国中期的推断也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20.
通过援引包括《易经》在内的儒家经典,借助八卦之名并根据"《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的原理,李济马以《周易》为基础,阐释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受《周易》四象说的影响,李济马论著中多有四元结构和"四维之四象"的形态构造。他以"太极生四象"为基础,打造了"四象"思维的基本框架,又通过"事物心身""天人性命""礼仁义智"等建构了四象思维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