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向世陵 《现代哲学》2017,(2):141-146
宋儒倡导的道统,在元明时期成为学者必须面对的问题。甘泉以"大道为公"批评宋元人的道统观,以此为自己的道统论说留下地盘。从默识之道到随处体认天理,心与事应然后天理现,这是甘泉道统论的理论真谛。道统的传承建立在"心学"的基础上。圣人之学是心学,天理则是千圣传心之要法。他敬象山却不愿接续象山的学脉,因为象山学"独立高处""主内太过",违背了程学内外体用合一的中道。他所认同的,是他自己经由白沙而上接程颢的道统谱系。  相似文献   

2.
惟正 《中国宗教》2018,(10):44-45
甘泉寺坐落在铁道游击队的故乡、风景秀美的山东枣庄北郊风景区腹地,为鲁南名寺之一。近年来,甘泉寺围绕宗教和睦、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始终遵循“三个坚持”:“坚持爱国爱教、坚持教规教风建设、坚持不忘初心”,团结带领广大信众弘扬佛教教义,践行“人间佛教”思想.以实际行动助推精准扶贫事业,弘扬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社会新风尚。  相似文献   

3.
唐枢是明代大儒湛甘泉十分器重的弟子,其学说上承湛甘泉、王阳明,下启许孚远、刘宗周。唐枢倡导"讨真心"说,"真心"是本体,"讨"是工夫,因而"讨真心"是本体与工夫的有机统一。他标举"讨真心"说,目的在于一方面吸纳湛甘泉、王阳明两家学说的优长,另一方面又试图克服湛、王学说尤其是阳明心学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弊病。唐枢其人其学在明代儒学发展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4.
甘泉即湛若水(1466—1550),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王阳明齐名。据记载.他与阳明“分掌教事”。当时学者“学子湛者.或卒业于王;学于王者,或卒业于湛,亦犹朱、陆之门下,递相出入也。”以明伊学案》,中华书局版,第876页)然而,甘泉的思想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研究也很不充分.目前面世的研究专著只有日本志贺一郎的《湛甘泉研究》、《湛甘泉学说研究》、《湛甘泉的教育研究》(日本风间书房出版社)以及笔者的《湛甘泉哲学思想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等,研究的不充分使得人们对于甘泉学说性质的认识众说纷法,莫…  相似文献   

5.
湛甘泉与王阳明既是朋友,也是对手。从甘泉后学对阳明学的批评与反批评,可见两家关系之错综复杂。作为浙人的甘泉后学刘宗周和黄宗羲,既受阳明学的影响,也受甘泉学的影响,但学界多注意前者而忽视后者。从甘泉学脉来看这一对师生,对他们会有新的定位。针对同门对阳明学的批评,黄宗羲确实经常进行反批评。但我们不能说,甘泉学在晚明已完全与阳明学合流,从而失去独立性。从刘、黄二人以及其他甘门人士的作为,我们不难看出甘泉学在中、晚明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姚才刚 《哲学研究》2023,(11):55-64+129
明代甘泉后学可划分为五种类型:以洪垣、庞嵩为代表的甘泉学之正传;以唐枢、蒋信为代表的折衷派;以何迁、吕怀为代表的“得甘泉学之一隅”者;以唐伯元、杨时乔为代表的偏向于程朱理学者;以王道为代表的湛门另类人物。甘泉后学的多元开展不但为岭南心学注入了活力,也推动了整个中晚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不过,这种情形使得甘泉学的发展脉络愈来愈模糊,到了湛门三传弟子那里,已难觅甘泉学的踪迹了,同时也增加了后世学者界定甘泉后学学派属性的难度。  相似文献   

7.
<正>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明嘉靖十五年刊刻的《甘泉先生文集》,其文字多于通行的《甘泉文集》一至二倍。甘泉为湛若水(1466~1560)号,湛若水与王阳明齐名,《明儒学案》说“先生与阳明分主教事”,他是明代哲学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学派是明代心学运动的主要派别之一。湛若水字元明,广东增城人,曾从学于陈献章(白沙),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选庶吉士,擢编修。正德中奉母丧归,庐墓三年,遂入西樵山讲学,嘉靖初入朝,升侍读,后  相似文献   

8.
《法音》2021,(5)
正佛教山名、寺名是佛教文化一扇重要窗口,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如"护国寺"是政教关系的体现,"观音院""弥陀寺"则反映了佛教信仰的流行情况。本文即以"灵鹫山""灵鹫寺"为例,通过对《高僧传》所载"虎市山"改名"灵鹫山",以及《灵隐寺志》所载"灵鹫寺"改名"兴圣寺"这两个事件的讨论,谈一点关于圣地搬迁与佛教中国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湛甘泉“随处体认天理”说的哲学含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白沙与湛甘泉书称:“发来书甚好。日用间随处体认天理,着此一鞭,何患不到古人佳处也。”(《陈献章集》卷二,《与湛民泽》)黄宗羲称:“先生(指湛甘泉——本文作者)与阳明分主教事,阳明宗旨致良知,先生宗旨随处体认天理。学者遂以王、湛之学各立门户。”(《明儒学案》卷三十七,《甘泉学案》)依比,显见湛甘泉是以“随处体认天理”说,与陈白沙的“主静”说和王阳明的“致良知”说相区别和相发明的。那么,湛甘泉这一学说包含一些什么内容,它在心学与理学的抗争以及心学的发展史上有什么意义呢?  相似文献   

10.
心学是儒学的重要流派,明代心学由陈白沙拉开序幕,湛甘泉完善与发展,王阳明集陆九渊心学与陈湛心学之大成。其发展的基本进程是白沙心学—甘泉心学—阳明心学三阶段,形成陈湛心学与阳明心学两流派,二者有着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证了浙江普陀山与宁波补陀寺(即现在的七塔寺)的关系,认为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使普陀山与补陀寺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个特例,即明代的禁海政策,促使普陀山的佛教外迁,宁波的补陀寺因此有了发达的时机。同时也给普陀山附近因地理位置而突显的招宝山以及该山的宝陀寺带来了转机,使之和补陀寺一起成为普陀山观音道场的象征。这种现象说明佛教在社会中始终是变化的,它有着不同的形式和内容。文中还对七塔寺的历史做了简明的探讨,指出人气的聚散对一个寺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七塔寺的历史就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2.
山西太原崛围山多福寺壁画主要是在寺庙的大雄宝殿内壁上绘制,山西太原崛围山多福寺明代壁画艺术风格的研究是相对比较多的,没有得到比较统一的结论。其中多数研究认为山西太原崛围山多福寺大雄宝殿壁画主要是将明代时期作为重要中轴线,东西两壁壁画是由两组画师而共同制作完善的。这些就为山西太原崛围山多福寺壁画绘画及其风格的研究提供了更加成熟的思路和借鉴等,对山西太原崛围山多福寺明代壁画及特色分析等方面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焦山定慧寺,古称普济禅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元年,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古道场,是江南地区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焦山有座寺,藏在山凹里,不见形势,谓之山裹寺。"这是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对江苏省镇江市焦山定慧寺的描述。焦山定慧寺,古称普济禅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元年,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古道场,是江南地区  相似文献   

14.
李训昌 《现代哲学》2017,(5):141-147
程朱王刘之辨是明末清初学人论学的一大节目,黄宗羲作为心学主将之一,也参与其中。宗羲程朱王刘之辨的最大特点,在于他以阐发蕺山之学为主要目的:会通王刘,借阳明学以申师说;贬抑程朱,又借朱子之语以封攻诋蕺山、阳明者之口舌。黄宗羲此论,虽在借古人之说以申己义,却也遮蔽了其师的甘泉渊源,使蕺山晚年对理学和心学、甘泉学与阳明学的综合,折入阳明心学一途。  相似文献   

15.
西方人称"河南寺"的海幢寺,地理位置与广州十三行商馆区隔江相望。乾隆末年海幢寺为第一个向外国人开放的佛寺,允许外国人定期到此旅游参谒。在此政策管制下,自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末,海幢寺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佛教的重要窗口。多种记载及艺术作品展现了海幢寺成为中外宗教交流的平台,所藏佛教典籍等成为中外宗教交流传播的重要媒介,海幢寺作为中外宗教交流的名寺而彪炳史册。  相似文献   

16.
明纯 《法音》1990,(11)
圆寂于江西省永修县境内云居山真如寺的虚云老和尚是我极其敬仰的近代禅宗大德.朝拜云居山便成为我心中的一桩大愿.今年暑期,因缘具足,我终于来到了云居山真如寺,在这里度过了六个令人难忘的昼夜,至今想起寺内师傅们精进用功的情景,仍然感佩不已.这里记录的是此次朝山的点滴观感,在纪念虚老诞生150周年之际,愿借《法音》一角,以飨诸方同道.  相似文献   

17.
唐五代是五台山僧官制度的确立时期,华严寺智頵担任十寺都检校是五台山僧官之始。五代时五台山僧官称十寺都监,北宋称十寺僧正,金代称十寺都提点,元代称都僧录,自成系统,各具时代特色。在元成宗大德年间,还以五台山为中心成立了一个跨行政区域的"五台等处释教都总摄所",是已知白云总摄所、江淮(浙)诸路总摄(统)所、隆兴等处释教总统所、陇西四川总摄所、宁夏甘肃释教都总统所之外的又一个地方性僧官机构,其宗教史学价值极为重要。这种变化不仅是各个时代僧官制度的不同所致,也是封建王朝为确立自身正统性的必然要求。五代以后五台山僧官多出自真容院系统,对扩大其影响力提供了极大便利,为明初真容院从显通寺分离出来奠定了基础。宋代除了僧官系统之外,五台山还有一个常设的行政管理机构"五台山寺务司"。佛教事务管理的双轨制是五台山宗教管理制度的一大显著特点,这一行之有效的宗教治理模式值得后世借鉴。  相似文献   

18.
正宣  月蓉  王伟 《法音》2012,(9):48-52,73,76
一、法王寺的历史沿革法王寺,位于四川泸州市合江县二里乡凤凰山风景区,距县城40公里,距贵州赤水市12公里,海拔820米。法王寺系清同治年间敕赐十方丛林,川南黔北著名古刹。据史料记载,法王寺始建于宋、元之际,兴于明、清。法王寺碑记载"欲知梵刹之因肇启兴,崇于宋元,历乎明,千有余岁。其香火无乏,而欣慕者岂胜言哉"。从这段碑文记载看,法王寺的初建年代应在唐朝中晚期,而发展于宋元,但历经战乱匪祸时毁时建。清初,佛教禅宗临济正宗破山大师高足丈雪禅师,选定法王寺为蜀南黔北传法布道寺院,以弘扬佛法。清乾隆庚申年,成都三圣寺高僧文遂禅师来  相似文献   

19.
阳明与甘泉是明代颇有深交的两位心学大师。早年,他们曾“一见定交,共以倡明圣学为事。”(《王文成公全书·年谱一》,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下引该书,只注篇名)中岁以后,他们既相唱和也相切磋问难;到了晚年,他们之间虽不像“见如冰炭”的朱陆,却也“各立门户”、相互批评。如果说“一见定交”,是他们“倡明圣学”的共同起始,那么,随着思想的成熟与发展,他们的相互批评则表明了其分歧的公开化。考索阳明与甘泉的交往历史,他们之间曾发生过两次争论:其一是关于儒佛关系的争论,其二即关于格物的争论。由于有关儒佛的争论属于“…  相似文献   

20.
<正>中华第一大居士、五台山华严思想奠基人、佛教"华严三圣"创立者、唐代山西寿阳方山寺长者李通玄(635—730),山西太原人,倾毕生之智,以《易》会通佛典"经中王"《大方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