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象学的"被给予",特别是"人格的被给予"概念适用于有关"文化"的阐释。首先需要考察的是"人格"概念,并以"总体人格"来界说文化;在此基础上再着手探讨"文化先天"的问题;最后,借助东西方跨文化关系的实例,分别从人格的世代生成性结构与"空"这两个方面来展开"跨文化先天"这一论题。  相似文献   

2.
现象学以“回到实事本身”为旨归,而先验现象学只有作为发生现象学才能获得其完整的概念,因此,“实事本身”只有在发生的向度上才能最终得以确定.关于发生现象学,胡塞尔明确标识为起源研究,它致力于考察自我与世界之相关性先天的普遍历史性.发生的回问最终追溯到到活的原功能当下,这个活的原功能当下是一个不可再回问的、绝然不可注销的确然之物,一个“绝对的事实”.这个“绝对的事实”构成单子之个体性生成的“本质- ABC”,这种个体性的生成是交互主体性的,同时也是目的论的.单子的个体性生成表明先验自我与生活世界之先天相关的普遍历史性.基于这种先验的历史性向度,可以确立现象学之介于基础主义与历史主义之间的哲学立场.  相似文献   

3.
舍勒将其现象学的伦理学称作“质料价值伦理学”,因此,价值问题是其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其现象学伦理学中,舍勒对价值有两个基本的规定:一方面,相对于胡塞尔,舍勒将作为质料先天的价值先天视为“原现象”;另一方面,区别于尼古拉·哈特曼,舍勒又将价值存在规定为“行为相对性存在”.通过后者,现象学的“相关性先天”得以强调.根本上,以这两个方面,舍勒厘定了价值一般的现象学-存在论的独立的、原本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先验唯心论与经验实在论的关系是学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先验现象学的分析中,实在性是一个"构成性"概念。现象学反思揭示出,处在自然生活中的先验主体性设定了经验对象与世界的存在,并在纯粹的知觉意识中,获得了关于实在性存在的直接经验与证据。胡塞尔现象学的先验主体性、知觉的具身化与交互主体性理论,辩护了经验世界的实在性论题。  相似文献   

5.
中医现象学是中医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对既往中医现象学的相关论文进行回顾综述,重点介绍了邱鸿钟教授和方向红教授的研究内容。邱教授运用发生现象学、本质还原等理念方法,对中医界争论不已的一些概念进行了现象学的全新解读和释义。而方教授对《黄帝内经》中"神"概念的现象学释义,则开启了中医学和现象学深入交互的尝试。针对大部分研究只是借用了现象学的概念、或将现象学方法类比到中医学里的问题,提出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深入到中医学最核心的哲学基础,用现象学式的阐述,尝试对中医理论重新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6.
胡塞尔将他的超越论的现象学哲学称作"第一哲学",强调它是一种由最终根源奠立的普通科学的开端和基础,它正是要研究那些最初的、自身包含一切存在与真理之起源的东西,即超越论的主观性.一切真正的科学都必须从这种科学中寻求它们的全部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它们的一切方法的、一切其他原则的最后来源.胡塞尔通过对哲学史的考察表明,这一思想也是贯穿于数千年哲学史中的统一动机,并且已在历史上取得了值得重视的成就.胡塞尔所提出的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正是要揭示这种超越论主观性的领域.他称这种方法是一种全新的反思方法,是彻底的纯粹的对自身的思考,是完全不同于自然态度的"非自然的"态度.但是胡塞尔在这里提供的不仅是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而且同时还提供了一种有关现象学还原的"现象学",即现象学还原的"理论".  相似文献   

7.
马里翁认为,在现象学发展史上出现过两次还原和三条原理,但仍遗留下来大量棘手的问题和内在的困难,为此必须进行第三次现象学还原即"给予性还原"并相应地提出现象学的第四条原理即"还原越多,给予越多"。马里翁的这一思路及其相关论证受到雅尼考、德里达、罗恩斯利、德普拉和贝努瓦等人的质疑和批判。本文认为,对胡塞尔直观概念的准确理解是正确理解各方观点的关键所在。以此为基础,文章一方面对各方的反对意见作了分析和批评,为马里翁的思路进行了辩护,另一方面在指明马里翁第三次还原和第四条原理的突破性意义的同时也对其中所具有的局限性作了深入的揭示。  相似文献   

8.
围绕时间这个被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共享的现象学核心概念,一方面,通过对"活的当下"既流动又静止的自身悖谬现象的分析,最终可以发现原自我与原非我的不可还原的交织,这是胡塞尔现象学中一切构造的起点、意识的终极奥秘;另一方面,这种时间现象的分析所展示的意识的深度,反射出早期海德格尔思想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同构性——这就是《时间与存在》一书的思路。针对这两方面可展开评论:其一,时间意识之奥秘的揭示乃借助现象学还原,而现象学还原的可能性依赖于按照纯粹意向活动来理解的意识自身的非时间性;其二,对早期海德格尔思想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同构性"解读源自作者对前者的一种错误的生存论理解,其实,由海德格尔思想整体看来,存有的真理早已贯穿其中。  相似文献   

9.
包小红  王礼军 《心理科学》2017,40(6):1524-1530
美国现象学心理学家阿米多·乔治基于科学和心理学视角所提出的经验现象学心理学是对胡塞尔现象学的继承和发展。这表现为:在批判对象上,从胡塞尔的反二元论细化为反自然科学心理学;在出发点和基本原则上,将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意向性、还原等概念从超验层面放置到经验层面;在研究方法上,从胡塞尔的描述还原过程转向具体的描述现象学心理学方法。本质上,乔治的经验现象学心理学与胡塞尔的现象学一脉相承,不仅完美地展示了后者的基本原理,更在具体概念和操作应用上充实且超越了后者。  相似文献   

10.
本文的辨析焦点是现象学研究中新近发生的两个转向——神学转向和科学转向。我们将首先讨论现象学的神学转向与科学转向的各自意涵与共通背景。接着我们从现象学传统外部论证这两种转向归根结底是思辨转向,并从现象学传统内部提出还原问题。随后本文将概括现象学还原的诸多可能道路,尤其是检验马里翁的"神学转向"及其同现象学还原的关系。进一步在细读海德格尔有关文本的基础上检视马里翁的"第三还原"学说。在批判性总结海德格尔有关学说之后,本文将给出神学转向与科学转向的真正现象学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