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社会历史过程的一切对象性关系中,主体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就是社会领域的主体性问题。对它的考察要从生产劳动入手。要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和社会关系对人的活动的制约这两方面来看人的主体性。这两种主体性及其相互关系,受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发展程度的制约,在不同社会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重要范畴的交往,是指社会生活的主体为了实现其社会关系和社会联系而进行的相互影响、彼此沟通、相互确认的活动。它是社会主体社会属性的自我实现方式,也是主体自我意识确立的重要环节;同时还是社会结构得以建立、维系的重要机制和社全文明得以传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依从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个体接受社会影响的重要方式之一。个体应对社会影响的内在机制和外在方式主要由人类行为的三个基本目标所决定,即对环境做出准确的认知并指导自己的行为,发展和形成有意义的社会关系,保持自我概念的一致性。文章重点论述了依从获得情境中的个体在此三个基本目标的支配下所发生的细微的、间接的和无意识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4.
个性的社会化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主要的理论问题之一,它指的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而形成适应社会的个性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人论学说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的发展必然受制于其生存环境中的各种社会关系,必定要按照特定的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社会和历史发展的需求。《管子》中所强调的人,也是一种社会化的人。它要求人们掌握人际关系的技能,形成一定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关于"人的世界"和"物的世界"的两个世界理论,是在两种逻辑上展开的,即属物的逻辑和属人的逻辑。在属物的逻辑上,"物的世界的增值、人的世界的贬值"主要是指劳动产品的"异化"、货币成为衡量一切价值的尺度、个人受社会总的分工与生产条件的摆布。属人的逻辑则分为三个向度,即人的劳动向度、人的自我向度和人的社会关系向度。马克思的两个世界理论,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依据,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6.
社会契约论视域中的传媒社会责任——兼论绿色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媒介是宏观社会契约和微观社会契约的载体,它与不同的契约主体先后分别缔结了三次社会契约.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源于社会契约所赋予的传播权利和自由.大众媒介对利益相关者的合理需求做出反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是由媒介的社会契约所确定的.以构建“环境保护性、资源节约型和精神健康型”传播理念为宗旨的绿色传播,已经成为大众传媒履行社会责任的现实选择.尤其是在自然生态环境恶化、传媒产品过度传播、传媒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媒介应当把践行绿色传播理念,促进社会向着生态文明、生活低碳、关爱环境、以人为本的价值方向发展作为自己长期恪守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7.
张惠芳  李尧嶷 《世界宗教研究》2022,(3):66-81+129-130
纸扎是一种兼具艺术性和宗教性的民间工艺品,在传统民间信仰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是人神沟通的媒介和社会关系连接的纽带。纸扎是静态呈现的,随着仪式展开而具有流动性。在人与物的互动流转中,纸扎发挥其主体能动性作用建构神性秩序、关系网络及其意义世界,形塑地方社会,又进一步巩固其生存发展基础。纸扎作为物质文化研究的一个视角,可以成为我们研究宗教的一个新的向度。  相似文献   

8.
试论利益协调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人的利益的实现三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承的。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社会的发展在本质上应该是全面的协调的发展;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重视人的发展是社会协调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由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利益关系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因而,人的发展实质上包含着利益关系的协调发展,协调人类的各种利益关系就成为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我们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充分认识人的利益追求在人的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社会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社会主体人的利益优先的原则,真正通过协调利益关系达到社会协调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正义"与"正义如何产生"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前者追寻行为的正当性标准,表达主体的伦理意识;后者追寻正义赖以产生的基础和条件。试图给予"什么是正义"这个问题以永恒和普世的答案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正义的形成逻辑预制了正义的相对性。正义是指一定社会结构中,在特定价值关系中人的言行方式及其后果所具有的正当性,是衡量和评价行动是否符合一定价值关系框架中的共享规则的结果。正义生成的基本条件是:实践主体拥有被限制和规范的自由;主体间存在一定的价值关系;在价值关系的基础上,实践主体以契约形式形成共享行为规则,从而推动正义由个体观念走向正义共识。当今中国社会道德困境的根源,在于规则理性和契约精神的匮乏。  相似文献   

10.
《学海》2017,(4):36-41
能人治村是村治逻辑和村民行动逻辑的双重呈现。能人治村类型划分有获得方式和实现方式两个向度。依据能人治村实现方式,可以区分为能人集权型、能人竞合型和能人主导参与型三种不同类型,能人主导参与型强调村民参与村治过程,在决策合法性、合理性、主体间的沟通信任度以及村治契合度等方面优势相对明显。现实选择看,魅力能人主导协商型是能人主导参与型的进一步升华,代表了能人治村的发展方向,需要从能人队伍建设、协商化、组织化、法治化等方面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11.
"环境悬崖"是最近刚刚提出的概念,该术语存在具体内涵界定的歧义。有必要从术语学、生态学、认识方式、价值判断等角度对"环境悬崖"术语进行理论向度上的分析,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现实治理基础、具体社会转型等层面对"环境悬崖"术语的实践向度进行解析,环境悬崖是指一种在特定时空内影响主体健康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因素的总和达到或突破主体生存生态临界点的动态险境现象。"环境悬崖"术语的提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蒋影明  赵军 《学海》2003,3(3):111-115
我国社会转型期不断增加的越轨行为 ,影响了稳定发展。本文认为 ,社会在从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型过程中出现大量的“主体释放” ,带来对契约和信用极大需求、而供给严重不足 ,结果使支撑社会结构平台的契约 信用不堪重负、出现崩塌 ,失去了对越轨的原有控制、出现了 :( 1)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内部断离 ;( 2 )社会法人之间的外部断离。它们集中表现为政府与民争利、社会信用缺失。断离不但推动了“散越轨”和“整越轨” ,更使越轨成为规避断离风险的选择在可操作对策方面 ,本文认为要依靠契约的链接功能 ,弥合社会断离 ,最终遏制越轨  相似文献   

13.
政府是对经济危机进行防控的主要主体。它要更好地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首要前提在于合理定位此政府道德责任的目标。这一目标是与政府所应该扮演的两种角色(即相对于公民而言的角色和相对于国家而言的角色)和经济本身的两重向度(秩序向度和发展向度)内在相关的,主要包括与经济的秩序向度相关的实现公民经济权利和保护国家经济安全,与经济的发展向度相关的促进经济发展,前者追求的是共存,后者追求的是共享。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学术界,学者们更多地立足于纵向的、思想史的维度对契约论加以探讨,但实际上,它是关于政治社会发展的一般理论,概括了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美国学者熊彼特认为,契约论“试图创立一种有关社会的综合性理论,涉及社会的所有方面和所有问题”(转引自于海,第86页)。它实际上是一种政治哲学,蕴含了深刻的哲学底蕴。一方面,作为一种价值理性,契约论包含了人本主义价值原则;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工具理性,契约论蕴  相似文献   

15.
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一种社会现象。从静态来说,爱情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爱情的社会属性有三个基本特征:人性特征、社会特征和个性特征。人性特征:在两性关系上,爱情使人类与动物界划清界限。动物的两性关系完全受本能支配。而人类的两性交往和爱情是人的心理和精神的需要,并不单纯由性欲支配。社会特征: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爱情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产生和发展,爱情关系交织于其他社会关系之中。任何爱情都要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的影响。个性特征:爱情是异性之间一对一的情感联系,它表现为人的私生活。它与相爱双  相似文献   

16.
组织中心理契约违背理论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 什么是心理契约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雇主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纸契约就能完全包含的 ,而且由于环境、组织和个体的动态变化 ,雇佣关系也不可能全部通过契约加以明确规范。然而企业和员工却常常能找到决策的依据 ,并且各自行为常常具有相互可预测的特点 ,如同有一纸契约在加以规范 ,这就是心理契约。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Argyris、Schein、Kotter等都对心理契约下了定义。如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E H Schein对心理契约下的定义是企业能清楚每个员工的发展期望 ,并满足之 ;而每个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全力奉献 ,因为他们相信…  相似文献   

17.
受到卢梭《社会契约论》第一个完整汉译本的启发,1904年刘师培(与林獬联名)出版了《中国民约精义》。此书收集了从古典到晚清倡导人民权利的重要文字,不仅疏理了中国民本传统,而且强调这一传统有资源帮助人们理解社会契约。刘师培对社会契约论的理解包括两个核心论点,即人民是国家的“主体”以及共同体是成员私利的联合。前一个论点更为激进,却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关于卢梭的常识,后一个论点则被遗忘。人们都知道卢梭强调共同体意味着个人融入整体,却不知道对于卢梭来说这个整体形成的动力是私利,而且,从理论上说,成员一旦觉得不再有必要维持整体,便可以将其废除。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公共伦理研究的三个向度及其基本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学界关于公共伦理的研究存在三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研究向度,即公共管理伦理的向度、市民社会伦理的向度、政治伦理的向度,与之相应的基本理论范式是公共利益范式、公共领域范式以及公共性范式.厘清三个向度及其基本理论范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公共伦理学研究的基础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从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的角度分析了语言起源、本质及其发展问题。在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一些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如卢卡奇认为,语言作为人的一种活动方式,已经远远超出了仅仅作为交流手段而存在,语言还具有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倾向;语言的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是资本主义运行方式的结果,是社会关系的现实反映。话语权是当代政治权利的关键,是当代政治话语的关键。语言是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一面棱镜,是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当代发展的重要而特定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20.
不断占有剩余价值以自我增殖,进而无度扩张,这构成资本的内在逻辑。资本提升了劳动能力,改进了劳动方式,变革了全部社会关系,瓦解了封建体系,为人的解放创造了前提。但在资本逻辑支配下,劳动采取异化形式沦为资本增殖的元素,引发资本统治劳动、人为物驭的发展悖论,此一洞见构成马克思劳动人本思想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向度。透过劳动从属资本的迷雾,马克思深度揭示了劳动发展与社会演进和人的本质的内在同一性,确认了劳动者的历史主体地位,指明了经由劳动和劳动者解放实现人的解放以及资本逻辑消亡的必然性,彰显了劳动人本思想以劳动和劳动者为本的价值诉求及对资本逻辑的超越之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