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风》2010,(10):34-35
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于9月18日上午,在会所举行了《刘良模先生纪念文集》首发式。《刘良模先生纪念文集》的编辑出版是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为纪念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发起60周年献上的一份礼物。旨在以此纪念中国基督教青年会爱国爱教的前辈,  相似文献   

2.
刘良模与《义勇军进行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华明  陈刚 《天风》2010,(8):52-53
<正>刘良模(1909—1988),浙江镇海人,著名爱国人士、基督徒。先后就读于沪江大学附中、沪江大学社会学系,1932年大学毕业。新中国成立后,刘良模与吴耀宗等40人联名发表《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公开信,发起了基督教三自(自治、自养、自传)革新运动。曾担任中国基督教三自  相似文献   

3.
陈丰盛 《天风》2018,(3):63-63
1949年6月,作为宗教界民主人士、爱国基督徒的代表,吴耀宗先生受遨参加新政协筹备会。9月,吴耀宗与赵紫宸、邓裕志、张雪岩、刘良模等代表基督教界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相似文献   

4.
刘良模原籍浙江镇海,1909年11月出生于上海的基督徒家庭。1932年毕业于沪江大学社会系,即在上海任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学生部干事。面对国难深重、祖国山河沦丧,爱唱歌也擅长指挥合唱的刘良模,1934年在上海四川路基督教青年会会所发起成立了第一个民众歌咏会,教唱抗日救亡歌曲,参加者大多是会所附近的银行、邮局和商店的职工和店员。他教的第一首歌是他根据外国民歌《摇小船》的曲调改编的《救中国》,歌词很短,只有四句:“救、救、救中国,一齐向前走。努力呀,努力呀,努力呀,努力呀!救国要奋斗!”1935年5月,聂耳为电影《风云儿女》写了…  相似文献   

5.
王俊 《天风》2003,(9):26-27
作为新中国一员的中国基督教,由于自己特殊的历史背景,面对欣欣向荣之新国家,也正式开始总结过去,思考未来。1950年,吴耀宗、刘良模等中国教会知名人士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以先知般之胆略和远见,发起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运动符合民心,很快得到教会同工与广大信徒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响应,同时也取得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至此,中国基督教找到一条充满光明前途的健康发展道路。 发起三自爱国运动当时的主要意义是:(1)揭发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事实,是整个反帝爱国运动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谢炳国 《天风》2004,(10):6-7
举世瞩目的第28届奥运会落下了帷幕。中国体育健儿在雅典奥运会17个不平凡的日日夜夜里,精诚团结,奋力拼搏,取得了优异成绩,五星红旗一次又一次地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升起。《义勇军进行曲》一遍又一遍地奏响。他们勇夺32枚金牌、17枚银牌、14枚铜牌,位列金牌榜第二位,奖牌榜第三位。中国竞技体育在奥运会历史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7.
在"五四"反传统的背景中,基督教文化成为西方精神资源的一部分。基督教知识分子也深入思考基督教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甚至形成了基督教新文化运动。少年中国学会关于宗教问题的论争,可以看作非基督教非宗教的先声。风起云涌的非基督教非宗教运动,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生命社的《生命月刊》、真理社的《真理周刊》和《真光》杂志刊登了大量"护教"文章,成为中国教会人士反击非基督教非宗教运动的言论阵地。基督教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非基督教非宗教运动深化了基督教、宗教问题的研究,基督教文化思潮促进了人道主义在"五四"时期发展。  相似文献   

8.
罗黎光 《天风》2004,(3):34-35
赞美诗创作的根据是什么?杨周怀教授在《基督教音乐》这本书中开宗明义地提出来:“赞美诗的内容是宣扬基督教的信仰和灵性经验”,“所有赞美诗都是根据圣经创作的”,“其神学根据是《使徒信经》和《尼西亚信经》”。这些  相似文献   

9.
闻骏 《宗教学研究》2017,(1):241-245
《基督教信仰》是施莱尔马赫一生中所发表的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著作。面对《基督教信仰》初版所遭受到的种种批评和指责,施莱尔马赫通过《基督教信仰》第二版的修订,做出了三个方面的重大修正——突出教义学体系自身的科学性和独立性,强调教义学语言表述的科学性与严谨性,以及加强对基督本性问题的考察和论述。正是通过这三个方面的修订,施莱尔马赫在《基督教信仰》这部著作中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变得更加清晰明了,对各种批评意见的回应也变得更有力。更为重要的是,透过《基督教信仰》第一版到第二版的变化,施莱尔马赫也最终实现了从信仰的直接告白走向思想的系统构建的根本性跨越。  相似文献   

10.
王从友 《天风》2010,(6):49-52
<正>说起杨腓力,也许国内弟兄姊妹有人不太熟悉,可是,在国际基督教界,杨腓力(Philip Yancey)可谓是大名鼎鼎。他是一位知名基督教作家及《今日基督教》杂志的自由编辑。他也负责编辑受欢迎的《NIV Student Bible》及撰写此书的指南本《AGuided Tour of the Bible》。他写过十多本书,多次荣列美国畅销书排行榜  相似文献   

11.
1936年出版的《普天颂赞》是基督教在华六公会共同出版的一部圣诗集。《普天颂赞》中吸收了大量的中国元素,代表了其时基督教音乐的最高水平,反映了基督教本色化理论在音乐方面的践行。《普天颂赞》的出版是近代赞美诗经由个人编译、团体协作、最终联合编译的结果,其影响巨大,在中国基督教音乐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钟力 《福建宗教》2001,(2):42-42
基督教,英文为Christianity,公元一世纪源于巴勒斯坦,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及一些小的教派。《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早期的《圣经》包括《圣经旧约》、《圣经后典》和《圣经新约》。1520年后,基督教分为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新教的《圣经》只包括《圣经旧约》和《新约》,天主教《圣经》除此之外,还包括《后典》。《圣经》的前一部分为希伯来文,后一部分为希腊文。及至公元5世纪才有了统一的拉丁文译本。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前后,《圣经》在欧洲逐渐被译成各国文字。  相似文献   

13.
综合短讯     
《天风》2012,(7):61-61
浙江省基督教两会于2012年5月28日和6月6日,分别召开《浙江基督教志》编纂工作专门会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美国基督教的精神熏陶、听人讲授《圣经》和反复阅读《圣经》等五个方面,说明了胡适早期基督教思想的形成背景。认为对耶稣容忍精神的体认、对耶稣人格的崇高评价、关于上帝的独特见解等方面构成了胡适早期基督教思想的主要内容。而胡适早年的基督教思想,特别是"以上帝为人之至极,人为具体而未臻之上帝"以及耶稣的容忍精神,对胡适的一生有长远而重要的影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董元静 《天风》2003,(11):50-51
<正> 北京 2003年9月24日,由中国基督教两会暨北京市基督教两会联合举办的《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一书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市隆重举行。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季剑虹长老代表全国两会宣读本书主编罗冠宗同工撰写的《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一书的简介并向北京市基督教两会赠书。  相似文献   

16.
《田家半月报》是中国基督教界的杂志,是中国现代最早面向中国农村的通俗读物之一,隶属于华北基督教农村事业促进会文字部。该刊秉持社会福音思想,长期坚持面向农民大众的乡村教育,是中国基督教比较成功的文字事工之一。本文拟探讨该刊的宗旨和乡村教育理念,从中认识基督教在民国时期农村现代化教育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包兆会 《天风》2016,(6):52-53
他曾是晚清庠生,在国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其学术生命的多半时间都是在向教会大学的学生们教授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著有《孔子哲学》、《孟子研究》、《道家哲学》、《中国学术体系》等著作。他也是上世纪中国基督教本色化运动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而他在中国宗教史尤其是中国基督教史研究方面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又奠定了其杰出的教会史学家的历史地位。其基督宗教方面的著作有:《中国基督教史纲》、《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中国历史的上帝观》、《基督徒之佛学研究》、《孙文主义与耶稣主义》等,另独编和合编有《耶稣基督》、《评基督抹杀论》、《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等。他是当时中国基督教界比较有影响力的、多产的基督徒学者之一。他就是王治心。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宗教政策。作为因应,吴耀宗与基督教其他领袖人物发表了《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由于新中国意识形态的规定性及中美关系的恶化,基督教在川康边地的工作难以为继,基督教将在华事工逐步停办或移交政府接办。  相似文献   

19.
郭琦 《中国宗教》2012,(7):20-21,2
六月的杭州鸟语蝉鸣,草木葱茏。美丽的西子湖畔迎来了基督教界的一次重要会议——中国基督教公益慈善事业经验交流暨先进表彰会。这是我国宗教界首次举行公益慈善事业经验交流和表彰活动,是基督教界贯彻落实中央六部门《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精神的重要举措。国家宗教局局长王作安出席会议并讲话,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  相似文献   

20.
王京强 《宗教学研究》2006,11(4):189-193
《田家半月报》是一份基督教性质的刊物,主要目标是面向农村、服务农民大众。由于战争的影响,迁到四川出版。抗战时期的《田家半月报》栏目丰富多彩,并积极应对时局要求,克服经济困难,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发行量。该刊物对基督教的传播、农村社会的改良和宣传抗战救国有一定的影响,其办刊的某些特点、内容和方式对于当今社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