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音》1991,(12)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人人都有佛性,所以人人也都能成佛。佛教以慈悲为怀而普度众生,对于杀害生命,是不能容允的,所以规定杀生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第一条戒律。但是,只要犯者能够虔诚忏悔,仍然可以完成最圆满境地的人格(佛教叫做“成佛”)。《涅槃经》卷二十六说:“屠家之子,常修恶业,以见我(佛)  相似文献   

2.
佛教伦理的佛性论为中国人的伦理自觉,即成就人格完善的人、平等与泛爱万物、利他与舍己等奠定了基础.善恶与因果报应,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个人造业,个人受报,保证了中国人在伦理道德上将自觉、自重和自愿相结合.成佛的伦理修持则成就了中国人在道德上的自觉、觉他与觉行圆满,它将佛教引向主体,完善人格,并成就了中国人的佛性.这是佛教伦理同中华传统的儒家、道家伦理所共同构成的中华民族伦理道德基础的根本方面.  相似文献   

3.
仁青安杰 《法音》2012,(6):25-27
藏传佛教作为佛教的一大流派和藏族文化的精髓,在近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特有的教育模式,即以寺院教育为核心,社会教育为主要内容,实现佛教价值观为终极目标的教育。一、藏传佛教传统教育及发展藏传佛教传统教育的核心就是寺院教育,依靠寺院进行传播和弘扬佛教的利他精神。寺院教育最初也是伴随佛教的传播而产生,后来随着藏传佛教的兴盛而发展。  相似文献   

4.
人间佛教要略印顺一、论题核心人·菩萨·佛: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教,为古代佛教所本有的,现在不过将它的重要理论,综合的抽绎出来。所以不是创新,而是将...  相似文献   

5.
就南禅"顿悟成佛"与传统佛教"觉悟成佛"解脱意义是否对等的问题,历来争议不休,其焦点,则无外乎禅宗所谓"悟后修行"理念的内蕴吊诡。通过追踪南泉、百丈等禅门祖师口中的"行履"概念,得以系统梳理禅宗内部诸多分散且模糊的解释或回应,进而在"悟后修行"的方向、模式与实质三个层次得到一致的结论,即在禅宗超线性的思维模式里,"悟后修行"的理念其实从未构成与"顿悟成佛"宗旨的对抗,禅宗"顿悟成佛"圆满的解脱意义也不曾被消解。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依据佛典经教从女性视角考察佛教对成佛的认识。首先厘清有关成佛的概念,概略介绍佛教"唯一佛乘、即凡证圣"的成佛观,辨析女性是否能够成佛;在此基础上,阐述众生特别是女性如何能够成佛,佛典为女性指明的两种成佛方式等等;最后说明《法华经》所讲契入佛道究竟成佛的种种方便法及其对女性成佛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佛教是佛陀至善圆满的教育,全面如实地阐明宇宙人生,从伦理道德的人乘正法,十善业、四禅八定的天乘正法,到究竟解脱的了生死──成佛的出世三乘法,真是圆满具足,渊博精深,利益人天。中国是具有悠久佛教历史的国家,曾经十宗蔚兴,高僧辈出,向外宏传于朝鲜、日本、越南、南洋,乃至欧美,有过光辉的历史传统。但千载而下,习俗垢染的侵袭,清净庄严的寺院精舍如今竟逐渐蜕变成为营业化的经忏门庭!不仅出现“应赴僧”,亦竟出现论时计价代诵经忏的“应赴居士”!所有流弊不胜殚述!言之令人痛心疾首。 中国佛教协会早在多年前就提出…  相似文献   

8.
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女性伦理观既有一致性又有不同处。作为印度大乘佛教在中国的主要发扬传系,这两者都秉承了大乘佛教的男女终极平等思想,提出女性成佛论;同时,为了迎合世俗社会,它们都持女性卑污论。然而,由于对女性的歧视程度不一,在女性成佛途径上,汉传佛教要求女性转身成佛,藏传佛教允许女性即身成佛;在两性关系上,汉传佛教主张阳尊阴卑,藏传佛教倡导阴阳双合。  相似文献   

9.
《法音》1989,(5)
佛教本着从“勤修戒定慧”的实践来达到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乃至明心见性、圆复本具的周遍清净的佛性——成佛的精湛圆满的教理,而提倡简单朴素、淡泊宁静的生活方式。特别对于出家弟子,要求过最简易  相似文献   

10.
略论中国佛教的佛身观方立天佛教追求的理想目标是成佛。佛身是怎样的?这是佛教理论的一大问题。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其继承者们在佛身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有的肯定佛身是无烦恼的,有的则持异议。后来大乘佛教兴起,盛行菩萨成佛之说,相应地更对佛身问题进行了多...  相似文献   

11.
释海印 《法音》2001,(10):21-23
佛教历史是一部佛教教育与传播的历史。世尊之所以被世人称为世界上最人本的教育家,是因为他不但教导众生怎样生活得好,怎样得到究竟的幸福,怎样去觉悟,明明白白地认识到世间的实相是无常、苦、空和无我,而且还教导众生如何去做一位解脱的圣人。在佛教看来,众生之所以不能获得美满幸福与觉悟,是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有太多的贪、瞋、痴。所以世尊主要是教人怎么去断除烦恼,怎么去得到人生真正的美满幸福与彻底的解脱,这就是佛教教育的根本宗旨。在这次中越佛教研讨会上,我不敢主观地说越南中部高等佛学院的教育方向是获得最圆满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李音祚 《法音》2008,(12):37-40
一、对佛教的总体看法 佛教是一种以教育为特色、以信仰为基础、以慈悲为核心、以解脱为旨趣的宗教。教育的特色体现为度尽天下所有众生的宏愿:信仰体现为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性的信念:慈悲体现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核心教义;  相似文献   

13.
《法音》1989,(3)
弁言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圣。发菩提心者,志在成佛,也就是要超凡入圣。依佛所说法,精勤修学,修根本智而证真如理者,即登地而步入菩萨的阶位,从而进入修道位。其中诸地境界,虽有深浅差异,但均已超凡,同列圣林,然必须成佛方为究竟,乃堪称究竟圆满的圣者。  相似文献   

14.
善财童子     
《五台山研究》2014,(2):F0004-F0004
<正>梵文Sudhana Kumara的意译。《华严经·人法界品》载,福城长者子有五百童子,其一名善财,因"生时种种珍宝自然涌出"而得名。后受文殊菩萨教化,南行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最后遇到普贤菩萨,实现成佛"行愿"。是大乘佛教用来宣传"即身成佛"的例证。五台山即有善财洞,供奉善财童子。  相似文献   

15.
人们平时谈佛教的时候,有很多人不知道释迦牟尼是何人,但是一说到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那真是达到了童叟皆知、家喻户晓的程度,并且一至认为菩萨大慈大悲、有求必应之风范应该极力提倡,我以为这并不是偶然的。从中国佛教的发展史上看,菩萨所具有的那种慈悲喜舍、济世度人的大无畏精神,恰好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所宣扬的仁义之风、以德报怨的圣贤之道相融会,使得印度佛教能够在中国开花结果。从佛法的角度讲,具备并圆满了菩萨行是成佛的必经之路。所以,论佛也罢、修佛也好,那就必须要说到菩萨的慈悲本怀及利益众生的无尽大愿。菩萨,全称为菩提…  相似文献   

16.
佛教——一种特殊方式的心理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 佛教的基本思想及评价佛教认为苦是人生的本质。人生之苦形形色色 :生老病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1] ,总之 ,人的生命过程就是苦 ,生存就是苦。因此 ,佛教的人生理想就在于断除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痛苦 ,以求得解脱即所谓成佛[2 ] 。佛教反复宣称 ,世间的一切不过是似乎存在的东西 ,“空”是宇宙的实相。只有体认到空的道理 ,才能达到觉悟解脱。佛教作为宗教 ,从根本上说 ,其哲学世界观是唯心主义的 ,其本质是与科学相对立的。佛教对世界的认识 ,并不是对客观事物内在规律的反映 ,多数是颠倒的、虚幻的反映[2 ] ,不能产生科学…  相似文献   

17.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大乘的佛法逐渐成为中原佛教的主流。中国都市佛教遵循的原则就是大乘的入世佛法。其核心是:不异世间而出世,慈悲才是成佛的根本,将目光放在有情众生的需要和现实苦难上,由利他之行而圆成修持的功德。正是根据大乘的入世佛法,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身体力行,大力倡导“人间佛教”,提出“建立人间佛教,庄严人间净土”的理念。人间佛教”已经成为当代中国都市佛教发展的指南。  一、都市佛教将成为 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主流    从1996年起,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口由农村移居城…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应中国佛教协会的邀请,日本立正佼成会“中国寺院体验修行团”一行13人于4月13日至22日来华访问。日本立正佼成会是“日中韩国际佛教友好交流协议会”的成员,以立足正法、广交朋友、共成佛道为宗旨,《妙法莲华经》是其宗奉的根本经典,目前共有信徒六百余万人。其创始人庭野日敬先生与赵朴初会长是老朋友,在长期友好合作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该团此次是按照“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议”有关巩固和发展中韩日三国佛教黄金纽带关系的决议精神来华访问的,其成员中有五六十年代即与中国佛教界开展友好交往的日本佛教界老朋友的后…  相似文献   

19.
佛经里常说:“人身难得”;“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人身的宝贵和生命的价值,在佛经里有丰富的论述。佛教重视人间的意义是从它的根本教义出发的。佛教强调只有人才能成佛;其它各类众生虽具足佛性,但只有获得人身才有条件实现成佛的可能性。所以《增一阿含经》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不在天上成佛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中  相似文献   

20.
一、顿悟成佛的切实依据《顿悟入道要门论》说:“问:欲修何法,即得解脱?答: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云何顿悟?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顿悟成佛,始倡于道生。慧能六祖,实践其说,而建立顿悟成佛的一大法门,为后来禅宗代代相承不变的宗旨。佛是出类拔萃的智者,也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人。佛的成就如是伟大,为何可由顿悟而成呢?这是因为一切有情本来具有“佛性”、“本心”、“真心”、“如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