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净明道派出现于南宋时期 ,它以盛传东晋许逊升仙为起因 ,以江西南昌西山为活动中心 ,尊奉许逊为教祖 ,仅次于正一道教主张道陵。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 ) ,敕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净明道主张修道为人应以“忠孝为本” ,并尊祟许逊所授“忠孝廉慎”。《太上灵宝净明清序》对净明道旨要说 :净明者 ,无幽不浊 ,纤尘不染。认为孝悌为修炼行道行持之秘要。净明道融合儒学 ,倡导将“忠孝”的伦理实践作为步入道门的主要修行法则。净明道在道教史上为重要的一派 ,它有自成一体的教义体系、道书道经、修炼方式以及符法术 ,本文试就净明道忠…  相似文献   

2.
净明道简论     
净明道全称净明忠孝道,始创立于两晋,是道教中分衍出的一个支派,比上清派和灵宝派产生略早。净明道历史攸久、独具特点、自成系统,本文简论净明道,侧重许逊、刘玉及其所代表的净明道两个重要时期的历史。一、许逊与净明道净明道祖师许逊,字敬之,东吴赤乌二年(239年)生于豫章(今江西南昌)。西晋太康年间,曾任旌阳(今湖北枝江)县令,故人称许旌阳。关于净明道的初创,《道藏》和史籍记载颇多歧异,主要有三种说法:1.许逊得道于吴猛。《云笈七签》卷一百六《许逊真人  相似文献   

3.
关于许逊信仰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许逊是中国民间流传甚广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故事的主角,也是宋元间兴起的“净明道”所奉的祖师。人们对许逊的信仰自东晋以来即已在局部地区流传,之后逐渐形成所谓的“孝道”,并经过吸收传统符道派及儒释诸教的学说,而于宋元间在江西南昌西山形成了所谓的“净明道”或“净明忠孝道”①。净明道主张“以忠孝为本,敬天崇道、济生度死为事”②,在宋元两代乃至明清影响颇大。元代以后,该派贬低了斋醮、符的作用而全力推崇“忠孝”伦理,注重内心的修炼,主张“始于忠孝立本,中于去欲正心,终于直至净明”③,并以为:“忠孝之道,非必长生而…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考察有关净明道"祖师"谌母传授经法予许逊的各种传说,并观察她与另外一位传说人物兰公的关系,从一个侧面探讨了净明道的女性观。笔者认为:基于传统道教"阴"、"阳"并重的思想,女性在早期净明道中的地位并不低于男性;但在元代净明道大量吸收理学思想以后,或许是因为受儒家"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女性在明清时期净明道中的地位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5.
郭武 《宗教学研究》2005,19(2):9-14
本文就元代净明道所受朱熹、陆九渊学说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以为:朱、陆学说之所以能对元代净明道产生巨大影响,乃与其多活动于江西有着密切的关系;元代净明道的宇宙观实多吸取了朱熹之学,而其修行论则多受到了陆九渊之学的影响.但是,净明道并未能很好地消化朱、陆之学说,由此而导致了其思想体系中的一些矛盾.  相似文献   

6.
正道教与中国传统医学关系素为密切,"古之修道者莫不兼修医术""医道通仙道""十道九医""道有四分医"等等流行说法,无不反映出道教"尚医""重医"的历史传统。净明道作为道教的一大派别,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于沿袭传统道、医关系的同时,融入自己的"净明忠孝"理念及道法道术,构建了特色比较鲜明的道医文化。探讨净明道的道医文化,可以从一个新的层面认识、把握净明道的宗教性格  相似文献   

7.
对各大宗教来说,如何在信仰框架内确定商业的伦理正当性,始终是一个普遍的问题。道教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为此问题提供了一个中国式答案。本文以广泛流传于江西乃至移居各地的赣民的净明道为个案,探讨中国道教对商业的伦理讨论及其实际影响等。本文认为,净明忠孝道以"忠孝"为核心的"净明八宝"宗教伦理,在江西移民社会中发挥着强大的凝聚作用。江右商人将净明道忠孝伦理的宗教神圣性与经济实践的社会世俗性紧密结合起来,在神圣信仰力量的感召下,建立起江西万寿宫这种地缘性的社会组织,并借以有效敦睦和谐江西移民群体,传承发扬净明道商业文化。  相似文献   

8.
4月15日至22日,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副秘书长王炳旸等一行6人赴台参加了净明道传度仪典和《中华道藏》线装本捐赠仪式。4月15日至17日,台湾中华净明忠孝道教会在台北石碇乡五路财神庙隆重举行了净明道传度仪典。净明道尊奉东晋高道许逊为祖师,以江  相似文献   

9.
论净明道三教融合的思想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行于宋元时期的净明道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宣扬“由真忠至孝,复归本净元明之境”。一般认为,净明道是儒道思想结合的产物。笔者通过细究《净明忠孝全书》等道书,认为净明道不但热切地奉行儒家的忠孝观,而且还吸取了佛教的修行解脱论,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儒佛道相融会的新道派。本文将通过对净明道如何以“忠孝”为修道之基、“净明”的内涵以及达到净明之境的途径与方法等问题的分析,来说明净明道通过融合儒佛道三教思想而促进了传统道教的更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净明道源于对东晋道士许逊的信仰。其由思想信仰衍变为宗教——净明道,经历了较长时期的酝酿发展过程。但到底至何时方完成其宗教的蜕变,形成为净明道,目前学术界尚存在不同的看法,或谓创始(或形成)于南宋初的何守证,或谓创始于元初的刘玉。笔者赞同后一种看法。因非本文主旨,兹不具论。  相似文献   

11.
论净明道的身心健康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净明道的身心健康思想不仅具有广泛的历史背景,而且是道教基本目标催动下的一种成果。净明道是一种典型的伦理型宗教,其身心健康思想首先在于确立“既净且明”的生命终极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净明道的理论家们提出了身心健康修养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概括起来就是“忠孝”二字。该道派把“忠孝”既当作生活实践的道德指南,也作为修道养生方法,它把养形与养神结合起来,强调“道”、“法”、“术”相一致的养生理念。由于历史的原因,净明道的理论也包含着许多不合时宜的内容,但从总体上看,其身心健康的精神依然占居主导方面。  相似文献   

12.
净明道依据天人感应原理,认为孝道感应意味着人心与天心的契合。心性论视域下的孝道感应,由"元气"贯通人心与天道,并藉此而作用于天地。元气因人心"内营"而引发,孝道感应的关键转向人的主体性。净明道以"天心"印证"人心"所产生的孝道感应效果,并用"公心"强调心性的普遍存在。通过观念的层累建构,净明道形成了"天人合心"的孝道感应理论。  相似文献   

13.
郭武 《中国道教》2006,5(2):21-23
白玉蟾是金丹派南宗第五祖,乃道教史上的著名人物,有关其生平事迹、思想学说,学术界已多有讨论,笔者亦尝细论之①。然而,包括笔者在内的学界诸家以往在谈论白玉蟾时,皆未曾关注他在净明道兴起地———江西西山的活动,并忽视了其对净明道的影响。下面,试就白玉蟾在西山的活动及其对净明道的影响作一介绍,以补人们认识之罅漏。白玉蟾一生云游天下,据其《云游歌》言,他的足迹曾广达“江之东西湖南北,浙之左右接西蜀,广闽淮海数万里”,到过的地方有武夷山、龙虎山、阁皂山、天台山、罗浮山、青城山、霍童山、北邙山等等。其中,亦包括净明道的兴…  相似文献   

14.
道教与中国传统医学关系素为密切,“古之修道者莫不兼修医术”“医道通仙道”“十道九医”“道有四分医”等等流行说法,无不反映出道教“尚医”“重医”的历史传统。净明道作为道教的一大派别,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于沿袭传统道、医关系的同时,融入自己的“净明忠孝”理念及道法道术,构建了特色比较鲜明的道医文化。探讨净明道的道医文化,可以从一个新的层面认识、把握净明道的宗教性格与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西山万寿宫是江南著名的千年古宫,是道教净明道的祖庭,在海内外影响很大。净明道作为宋元时期兴起的“儒道互补”的新道派,倡导“忠孝神仙”,倡行“忠孝立本,忠孝建功”,提出“欲修仙道,先修人道”,其教理教义继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精粹。本文不揣浅陋,试以中国传统文  相似文献   

16.
简讯     
2005年10月27-11月1日,我所张泽洪教授应邀参加“红河流域社会发展国际论坛”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在云南蒙自举行,参加研讨会的中方学者50余人,越南各大学、研究院学者50余人。研讨会探讨红河流域社会历史文化,张泽洪教授宣读了《唐宋时期云南地区道教的传播》论文。学术研讨之后中越双方学者分赴云南石屏、建水,越南老街、沙巴考察地方文化。(章宏)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丁培仁教授翻译的《中国近世道教的形成——净明道的基础研究》一书于2005年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为日本秋月观1977年前十余年研究净明道的…  相似文献   

17.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武先生近著《<净明忠孝全书>研究——以宋、元社会为背景的考察》(以下简称《<净明忠孝全书>研究》),作为香港道教学院丛书之一,于2005年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32万余字,在充分把握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发前人所未发,是净明道研究的新创获。郭著以净明道重要典籍《净明忠孝全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宋、元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而对该《全书》所涉及的有关净明道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考察,可谓宏博专精、严正明晰。该著内容包括:《导论》、《<净明忠孝全书>的结构与编纂》(第一章)、《<…  相似文献   

18.
刘军 《中国道教》2011,(3):61-61
4月15日至22日,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副秘书长王炳旸等一行6人赴台参加了净明道传度仪典和《中华道藏》线装本捐赠仪式。  相似文献   

19.
唐代的许逊崇拜与宋元净明道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刚 《中国道教》1990,(3):39-42
关于净明道发生的时间,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看法,或认为东晋,或说唐代,或主宋元。宋元说又分为两种,一种认为形成于南宋初的何守证;另一种认为发生于元初的刘玉。笔者认为,魏晋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社会上产生许逊、吴猛等人传播孝道的现象是不足为奇的,且汉代道教已经接受了儒家伦常观(参见《太平经》)。魏晋道教则进一步以行善立功等儒家伦理作为神仙长生的先决条件。但说作为一个道派的净明道已于此时发生。  相似文献   

20.
郭武 《宗教学研究》2004,2(4):10-16
本文结合有关宗教学理论,对宋元净明道所推崇的"净明"、"忠孝"概念进行了解析.作者以为:宋元净明道视世俗性的道德实践为"神圣"的宗教修炼,实与宗教学中的凡俗可以"转换"为神圣之理论相合;而净明道徒的这种"转换",则多与其个体的"宗教体验"有关.至于元代净明道借"无极"概念来释"净明",以"净明"为回复宇宙根源之境界,则合于宗教人经验到与万物的根源、终极的本体或神圣的世界契合之感.换言之,宋元净明道的"净明"、"忠孝"说,实与各种宗教的本质有着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