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魏晋名教与自然论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名教与自然”在中国思想史上是思想家们常常论及的一个问题,表现在魏晋时期更为突出,照陈寅烙先生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一文中说法:当时“凡号称名士者其出口下笔无不涉及自然与名教”之问题。一、无不涉及名教问题之由来为了说清这点,先从“名教与自然”中的“名教”之含义说起。“名教”从广义上说是指一种由儒家所倡导的伦理纲常、礼教道德,如汉魏名士蔡器宗庙之议所说:“夫君臣父子,名教之本也”(《后汉纪》卷二十六),南朝郑鲜之所说:“名教大极,忠孝而已”(《宋书·郑鲜之传》)。这里的“名教”具有名词特征…  相似文献   

2.
玄学作为先秦老庄之学的继续,其自然和名教具有特定的意蕴。自然是一个本体论范畴,意为自己而然,本来如此,一方面指天地万物的自足无为的本性,另一方面又指人的纯真本性。名教则指用来维护宗法等级制的政治人伦原则,所谓“仁义礼法”或“礼乐刑教”等。自然与名教之辨至少关涉两个问题:其一,名教是否符自然之则而有其价值;其二,在名教中能否安定人的生命而使人的心灵有其自由。汉代提倡名教之治,名教确实起到维系政治人伦的作用,但名教后来发生异化。相当一部分土人把名教当作追求荣名利禄的工具;另一部分上人有感于名教堕落及…  相似文献   

3.
论王弼自然与名教之辨的基本义蕴及理路高晨阳魏晋玄学的主题是自然与名教之辨。王弼在其老学中所进行的其本工作,就是依据他所发明的崇本息末观念,沿着以无摄有的理路,通过创造性地诠释《老子》,打通自然和名教的关系,实现儒道两家思想的综合。具体地说,王弼的基本...  相似文献   

4.
侯鑫 《美与时代》2004,(12):31-32
谢赫《画品》是一本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美学著作,本文通过对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品鉴之风的阐释,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谢赫著《画品》的思想根源,以方便读者更加清晰准确的了解《画品》的内容和思想。  相似文献   

5.
汉晋之际 ,我国伦理学说发生了一个变化 ,这就是礼教伦理的衰退和玄学新道德观的兴起 ,随之出现了元康“任诞”士风。围绕着“礼玄之辨” ,玄学名士批评了礼教伦理虚假的和宰制性的本质 ,同时提出了自己对道德本性的新的理解。但在这一伦理学说的解构和重建过程中 ,却在多个理论触发点上暴露出玄学新道德观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圆融处。本文考察了王弼、向郭 (向秀、郭象 )的伦理学说以及阮籍、嵇康的道德践履观 ,指出了魏晋名士在道德理论和道德践履方面存在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名教”一词的出现,是名家思想在汉末魏时兴盛的背景下,名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结合的产物。汉末名家思想的兴起,刺激了儒家思想中已有的与“名”密切相关的概念的凸显,从这一角度而言,“名教”则是儒家思想充分吸收了名家思想之后的一个词语,因此,“名教”成为“儒家”的代名词。“名教”一词的出现,是对东汉重名之流弊反动的产物,从这一角度出发,东汉无名教之治。  相似文献   

7.
17世纪中叶儒者在亡国之痛中藉由回归传统经典,从事新的研究工作。他们注意到原属于道教的思想学说阑入儒学,尤其集中于易学之中,兹事体大,必须将儒道之间的界线划分清楚。此即本文所称“儒道之辨”。胡渭《易图明辨》一直被视为当时最具代表性、最能穷溯本末的一部易学著作。本文除前言和结论外,主要分为四个部分:1.介绍《易图明辨》写作背景、胡渭生平及其进入儒道之辨论辩的历程;2.分析《易图明辨》的整体撰著方法;3.分析《易图明辨》对易图源流发展中三个重要问题所作的分判;4.分析“儒道之辨”中“破”、“立”及“补”三个历程,以见《易图明辨》一书在学术史上的位置。结论认为,在“儒道之辨”的第一阶段,学者直接攻击北宋以降的易图之学,着意于“破”而非“立”;胡渭《易图明辨》标识了第二个阶段,为历代易图种种相关的学说寻觅其各自的源流归属,在这基础上再行评价,亦即重在“立”而非“破”。第一、第二阶段所未解决的关于朱子易图思想的问题,历经王懋及纪昀等学者的辨正,重在补充,为第三阶段。  相似文献   

8.
本刊第四期在“逻辑与语言病院”栏发表了《“最……之一辩”》一文后,收到了不少读者的来信,表示不同意此文的说法。本刊限于篇幅,只能选登其中的两篇;对读者的积极支持,我们谨表感谢。  相似文献   

9.
要研究中国思想史,《管子》中的公私之辨是不应被忽略的。人类是先有对外部世界的关注,而后才有对自身问题的探索。春秋后期的孔子,提出“仁”这一范畴,用来作为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从而表明了人类在社会关系中逐步加深了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他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的先驱者地位已得到人们的承认。然  相似文献   

10.
在老子思想研究中,有论者以"大道废有仁义"和"绝仁弃义"为依据认为老子在伦理思想上是道德虚无主义,其实,老子强调尊道贵德,但他思想中的"道"与"德"不是传统伦理思想中普遍意义的"道德"的简单拆分抑或西方哲学话语中的"道德"。老子所推崇的是以"道"为价值引领,以"德"合"道","道、德合一"利于万物,"道—德—万物"一体的价值观。他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上第一次建构了"形上之道"的道德本体世界,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和价值根源创立了以"自然无为"为伦理选择路径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1.
医学生之医学伦理素养教育剖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医学生加强医学伦理素养教育是当前国内外医学教育的共识,但在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上却是各具特色.相对而言,我国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医学伦理素养教育尚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其表现就是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从医学伦理素养教育的现状入手,尝试分析我国医学伦理素养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讨论当中,魏晋时期的清谈是一个容易引起误会和争吵的论题。不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具有何种思想倾向的中国人,只要向他提一下魏晋清谈,便会引起强烈的反应,对方或是持轻蔑的态度,说清谈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行为,适足以误国误民j或是表露出浓厚的兴趣,甚至尝试着要对何晏及王迅等人的谈风加以摹仿。大概是由于在价值判断方面分歧较多,不易把握,学界长期未能产生一部关于清谈的研究专书。在这种情况下,台湾学者唐翼明先生的努力便有了重要的意义,他写了一部题为《魏晋清谈》的书,近H十万字,在一九九二年由…  相似文献   

13.
自然与名教关系的重建:玄学的主题及其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两晋之世,自然与名教产生了严重的分离。这种分离,可以说是一种时代的文化病,它体现着理想与现实、自由与道德、个体与社会的冲突。如何调整或调和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使双方获得协和与统一,成为玄学的中心课题。在玄学乃至先秦老庄那里,自然与名教之辨具有特定的意涵。自然是一个本体性范畴,意为自然而然、本来如此,一方面指天地万物的自然无为的本性,另一方面又指人的纯真本性。名教则指用来维护宗法等级制的道德规范和政治原则,所谓“仁义礼法”或“礼乐刑教”。自然与名教之辨至少关涉两个问题:其一,名教是否符自然之理想…  相似文献   

14.
五月暮春在太湖之滨,我有幸参加了海峡两岸学者的谈玄会。会上围绕着玄学的主题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争辩。一种意见认为,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魏晋玄学的主题;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有无之辨是玄学的主题。我在会上支持了后一种意见。会后回到了学校,一面忙于教学,一面又在脑海中经常思考着这一问题,总感到这一问题十分重要,且又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两种意见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我在《三国两晋玄佛道简论》一书中,也已提出了玄学“以辩论‘有无’问题为中心课题”的思想。同时又肯定了玄学“以讨论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  相似文献   

15.
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篇中提到其全书的论文方法为擘肌分理,唯务折衷,指出使用折衷之法调和各家之言、各体之文,是该书的宗旨。因此,全面地了解折衷之义,有助于我们理解刘勰文论的内在思想。历来各家对于折衷说法颇有不同,大体上分为儒、释两家,但既然折衷体现的是一种不偏不倚的思想,对其本身的理解也不应只执一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儒、佛并用的知识分子并不少见,外儒而内释、老也是常见现象,刘勰当然亦不例外。如此,我们尽量还原折衷之法的含义,也应仔细辨析其潜在的影响因素,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刘勰的文章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且与安身养性、社会交往、宗教信仰、安邦定国等密切相关。饮食乃人存续与发展之根本,饮食之道不仅能挺立生命,而且能助益于处理丰富的伦理关系,同时其内蕴的道德意涵可引导人们走向道德之域。人在与家庭、社会、自然、宗教等不同层面的对象交往时,依据饮食之道所展现的伦理特质,树立了生机原则、返本原则、人情原则与等差伦理原则。与此同时,饮食之道应用于自然食物采猎、家庭生活、政治燕飨与祭祀祈福等场合,又能发挥出修身、教化与调和功能,最终指向天地、神鬼、人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7.
关于知情同意的伦理与法律意义之辨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尊重和自主是知情同意的伦理底线,行善是知情同意的伦理基础。知情同意并不是评判医疗行为是否符合伦理的金标准。伦理上的知情同意与法律上的知情同意,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德法并济是有效履行知情同意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尊重和自主是知情同意的伦理底线,行善是知情同意的伦理基础.知情同意并不是评判医疗行为是否符合伦理的金标准.伦理上的知情同意与法律上的知情同意,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德法并济是有效履行知情同意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作为西方文艺理论史上的一个元命题,文艺伦理问题曾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遭受冷遇。直至90年代末,文艺与道德的关系方才再次获得理论上的合法性,而这也为近三十年英美文艺伦理研究的价值论转向奠定了逻辑前提。这一转向主要表现为核心命题的变更,即审美价值与伦理价值的关系取代文艺与道德的关系成为研究的焦点。据此,英美美学界衍生出了三大主流理论派别,即主张伦理缺陷/优点会降低/提升审美价值的"道德主义",主张伦理缺陷会增加审美价值的"背德主义",以及主张两种价值互不干涉的"(适度)自律主义"。这些流派之间互动频繁,多有论辩,共同开创了当代英美文艺伦理研究的新格局。但相关理论也暴露出实证精神匮乏、严密性与自洽性不足的缺陷。  相似文献   

20.
代际关系的伦理建构——《伦理的代际之维》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自2 0世纪初特别是2 0世纪中叶以来,国外有关学科如青年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经济学和对家庭进行研究的某些学科等以及我国自2 0世纪80年代起,研究社会学、青年学、伦理学的学者,都开展了代际关系问题的讨论,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但是,从现有成果来看,这些学科仅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