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欧洲大陆为何对极富理性的语言津津乐道?对语言的论述与英美的语言哲学又有何区别?人们至今都未得到比较满意的回答,然而这却是认识当代欧洲大陆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今年9月在湖北省十堰市召开的全国第二届“欧洲大陆语言哲学”研讨会即为解答上述问题的一次尝试。与会者普遍认为,语言问题是当代欧洲大陆哲学家们面临的一个斯芬克斯之谜。何谓“欧洲大陆语言哲学”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郑州大学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全国欧洲大陆语言哲学讨论会,于1988年9月11日至17日在郑州召开。现将会议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欧洲大陆语言哲学及与英美语言哲学之比较“欧洲大陆语言哲学”这一名称为本次讨论会第一次使用,主要是和英美语言哲学相比较而提出来的。从会议的讨论内容看,其范围包括从现象学,解释学和结构主义等流派中所产生的关于语言问题的观点和理论。但也有人反对这一提法,认为欧洲大陆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语言哲学,即使大陆哲学家们谈到语言,也不过是将语言看作表达意向或显现存在的重要媒介,这与英美语言  相似文献   

3.
评“哲学中的语言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语言来研究哲学,这是本世纪西方哲学最值得注意的时尚之一。这一点尤以英美分析哲学、语言哲学为甚。英美哲学家把研究哲学的方式和风格的这一重大转变称为哲学中的“语言转向”,这似乎来自于罗蒂(R.Rorty)编辑的“The Linguistic Turn”一书的书名。采用这个称呼,细究之下会涉及到“语言学哲学”(Iinguistic Philosophy)和“语言哲学”(philo-  相似文献   

4.
自弗雷格以来,当代西方语言哲学的发展己有近百年的历史,而我国对语言哲学的介绍和研究,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1984年之前,国内的语言哲学研究主要是在“分析哲学”的总题目下进行的,较早把语言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哲学分支的是涂纪亮先生,周昌忠先生则首次全面地构画出了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的发展线索。近四、五年来,国内对语言哲学的介绍和研究,已经出现了可喜的局面:1986年在湖南召开了全国第一次英美语言哲学讨论会,1988年在郑州召开了全国首届欧洲大陆语言哲学讨论会。特别是1988年以来,国内相继出版了四本语言哲学译著和专著,集中体现了语言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下面分别对这四本书作一简评。 1、《语言哲学名著选辑(英美部分)》(涂纪亮主编,三联书店1988年版) 这是国内第一部现代西方语言哲学重要  相似文献   

5.
1991年3月7日至12日,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澳大利亚的30余位学者济济一堂,参加了由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分析哲学与语言哲学研讨会”。这是继1983年10月在中文大学举行的“分析哲学与科学哲学研讨会”之后召开的同类性质的第二次学术讨论会。 与会学者对发生于20世纪的“哲学的语言转向”给予了高度重视。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金耀基在研讨会开幕辞中指出,分析哲学是20世纪英美哲学的主流,而语言哲学更是当代英美与欧陆都同样重视的显学。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蒯因、达梅特等人均主张研究哲学的方法应当是把传统哲学问题转化为有关思想的语言问题,此一转向明确而深刻地表征了20世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西方,哲学家们对语言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门具有确定的研究对象和专门的研究方法的、独立的哲学学科,即语言哲学。不过,由于历史的和文化传统的缘故,英美哲学家和欧洲大陆哲学家,无论是在对语言的理解上还是在研究语言哲学的角度和方法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当英美的语言哲学家们醉心于对语言结构进行科学的逻辑分析时,欧洲大陆  相似文献   

7.
自 2 0世纪 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 ,西学东渐之风日渐其盛。英美实证主义传统及其语言分析之方法 ,多为国内学人所识 ;而德国哲学的思辨传统 ,也为人耳熟能详。“欧风美雨” ,伴随着新世纪的步伐 ,普降至全球化时代的神州大地。然而 ,反观2 0多年来国内的西方哲学研究 ,惟独法兰西民族的哲学思想 ,姗姗来迟。值此之际 ,江苏人民出版社推出了尚杰先生所著的法国哲学研究一书《归隐之路——— 2 0世纪法国哲学的踪迹》(江苏人民出版社 ,2 0 0 2年 ,以下凡引该书只注页码 )。该书被收入了叶秀山先生主编的“纯粹哲学丛书” ,是一本国内同仁值得阅…  相似文献   

8.
语言哲学的出现是西方哲学从近代发展到现代的重要标志。如果从弗雷格算起,现代语言哲学已经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时至今日,语言哲学已经成为当代哲学的重要内容,但是,面对语言哲学家们向我们提供的各种语言描述和理论,我们不禁会问,这种语言哲学究竟为当代思维提供了什么有价值的、不同于以往哲学的内容?它与西方近代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究竟有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我们从更高的层次上把握语言哲学  相似文献   

9.
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正处于转型期,传统科学哲学的内在矛盾越来越尖锐,新的科学哲学传统的建立正处于探索之中。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全面了解德国科学哲学的研究与发展状况,我们对德国柏林理工大学哲学系的汉斯·波塞尔(Hans Poser)(简称波)教授和德国自由大学哲学系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特聘教授李文潮(简称李)先生进行了专访。问:英美科学哲学界普遍认为,科学哲学产生于孔德的实证主义,形成于逻辑经验主义,您是否同意这种说法?波:一般认为科学哲学起源于孔德的实证主义,这是分析哲学的看法,分析哲学的典型特征是坚持经验主义传统,从经验主义中…  相似文献   

10.
马援 《哲学动态》2022,(12):28-35
哲学的“语言转向”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具有一定意义,目前这方面研究没有得到有效关注。文化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转向”不同于英美分析哲学纯逻辑的路径,而是在对以索绪尔为源头的“语言转向”的批判中,从语言转向符号,从符号转向符号化,再以符号化世界为对象介入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问题,并在21世纪出现内生于“语言转向”的新发展。关于这一方面的探讨意在显现哲学的“语言转向”与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相交汇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哲学终结了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关于大学哲学 霍希克佩尔:雅斯贝尔斯教授先生,我很高兴,我能够就“哲学终结了吗?”这一题目向您提出几个问题。但是,许多事实甚至哲学家本人的言论也似乎暗示了这一题目。关于这一主题,现在我可以依次从不同角度向您提出每个特殊问题吗?首先,应当把在高等学校的哲学之衰退的意义仅仅视为表面的和暂时的现象吗?  相似文献   

12.
西方汉学家关于古代汉语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关系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是研究一种哲学的最初线索 ,它同时表现并规定了一个民族的哲学思维方式。西方人对于语言形式与思维形式的关系的研究始于 19世纪的德国学者洪堡 (Humboldt)和某些人类学家 ;2 0世纪初以来西方哲学所经历的“语言学转向”又从另一个侧面强化了这一研究路向 ,而西方汉学家对于古代汉语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关系的研究就是在这双重背景之下产生的。汉学家们开始追问 ,古代汉语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 ?古代汉语和印欧语系诸语言间的文法及语词差异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西方思想间的差异 ?葛兰言的《中国思维》 (1934 )、 I…  相似文献   

13.
论塞尔的内在主义语言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塞尔 (JohnSearle)是当代英美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的重要人物之一。其哲学最主要的特征是把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两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 ,按他自己的说法 ,“语言哲学是心灵哲学的一个分支” (Searle ,1 983,p .vii)。塞尔的研究方向被认为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研究方向 ,因为他在心灵哲学中主张精神现象的实在性。他同时也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使用者大脑中的精神事件以内在的方式决定的 ,所以塞尔的研究方向也被认为是一种内在主义的研究方向。本文将集中讨论塞尔的内在主义语言哲学 ,具体策略是对比讨论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是如何分别处理特指性问…  相似文献   

14.
尽管用“语言学转向”不足以反映20世纪西方哲学的全貌,但对语言问题的普遍关注却是该时期不争的事实,这无论从大陆现象学和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来看还是从英美分析哲学来看都是如此。然而,为了真正把握语言问题在这一时期哲学中的意义,必须联系整个现代哲学及其演进来看待,尤其必须回到它们的源头———早期现代哲学中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传统。本文认为,就西方哲学对待语言问题的姿态而言,存在着从早期现代到后期现代再到后现代立场的变迁。在以唯理论和经验论为代表的早期现代哲学中,意识主体的中心地位导致语言居于思想的单纯表象工具…  相似文献   

15.
2012年10月12至15日,由南京大学哲学系和全国法国哲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生命·概念·行动——当代法国哲学的路径"国际研讨会暨全国法国哲学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南京大学召开,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两岸三地多个高校以及法国、德国和比利时等国的专家学者近40人,围绕"生命·概念·行动"的会议主题,深入探讨了当代法国哲学的基本进路和最新成果,并提交英文、法文、中文的会议论文30多篇.  相似文献   

16.
人民出版社新近推出了三部别开生面的著作:欧阳康教授主编的《当代英美哲学地图》、《当代英美著名哲学家学术自述》和他所著《对话与反思———当代英美哲学、文化及其他》。这套丛书以中西跨文化交往的新形式,使中国读者直接把握当代西方主流哲学的精髓要义、前沿问题,有重要  相似文献   

17.
美学没有自己的方法论,其方法是借自相近的诸学科。“他山之石,可以攻错”,似可为美学研究者的座右铭。信息论美学是因借信息论的方法为方法而得名的,正如哲学美学是因借哲学的方法为方法而得名一样。信息论美学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在法国和德国先后兴起,法国人A.A.英里斯(A.A.Moles)和德国人M.本泽(M.Benhse)为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莫里斯的《信息论与审美感知》(1958)为这一学派的代表作。信息论美学在美学发展史上可视为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语言分析美学—符号学美学的继续和发展。俄国形式主义认为,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只要分析艺术的形式,就可得其应得的东西。这种从形式去规定艺术、从形式分析可得艺术真谛的思  相似文献   

18.
智慧的形状     
智慧是哲学的“专利”吗 ?有不属于“哲学”的智慧吗 ?这样的疑问 ,乃在于人们对属于哲学的智慧有一种下意识的固有判断 ,这表现为哲学的语言和文体形式 ,也在其所用的概念。我们却认为 ,现实教科书中的、甚至学术著作中的哲学把相当多的智慧筛掉了 ,只留下枯燥的教条。具体说 ,哲学筛掉了“智慧的形状”。哲学概念好比一个“点”。依照逻辑推论 ,各种这样的“点”相互替代、连接 ,从而形成一条线。哲学史就是这样一条不中断的线。在这样的意义上 ,哲学史是同一的 ,所以 ,哲学家们总要追溯源头 ,直到古希腊哲人的“爱智”。换句话说 ,哲学史…  相似文献   

19.
难道在认识的诸多分支中本体论第一性并不取决于最明显的证据吗?难道充分认识存在互相关联或互相对立的关系并不涉及领悟这些关系和存在存在这一事实吗?因此,阐明再次研究本体论问题(已被完全解决了的本体论问题只应处于遗忘的形式下)  相似文献   

20.
1981年4月,在巴黎歌德学院举行了“本文与解释”的专题讨论会。出席者中既有德国当代解释学宗师伽达默尔,又有法国后结构主义解构学派巨擘德里达。由于当代在世的哲学大家(尤其是分析哲学以外的哲学家)进行真正学术意义上的面对面“交锋”似乎还是一个不成文的禁忌;由于解释学和解构哲学已成为西方在分析哲学之后影响日渐扩大的两门“显学”;由于这两支同源于欧洲大陆哲学传统而又俨然成为对立的潮流在许多立场上既迥然有别,又相互纠缠,人们对这两位哲学家的第一次学术“对话”怀有特殊的期望和兴趣。伽达默尔在会上作的长篇演讲中,将法国当代哲学思潮称作对自己的“真正挑战”,他提出了与德里达针锋相对的海德格尔解读,并声称德里达将解释学置诸形而上学范畴之下其实是一个错误,哲学解释学并不依赖于任何“出场(现时)的哲学”。德里达在后来的讨论中,则对伽达默尔视为理解之先决条件的立场(即每一对话的参与者都怀有乐于理解对方发言的“善良意志”)并提出质疑,坚持自己对解释学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批评,并阐述了解构哲学的独特主张。德里达的质询与伽达默尔的答复围绕解释与本文问题上双方的一系列对立如理解——非理解、内在——外在、连续——中断、真理——非真理等而展开。问题还不仅仅在于对话的内容,同时也在于这一形式本身就是一个关于对话、理解与解释的复杂个案,它同样给了我们许多与理解和主体间交流有关的提示,譬如最根本的,一种分别出自解构和解释学立场的真正相互交流是否可能。所以,诚如有的西方学者所指出的,这次对话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已说出的那些方面,还在于那些未曾说出的和未曾发生的方面。大标题为译者所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