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物体重量认知的研究是探讨儿童整个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美国和中国儿童利用语言标签基于重量进行归纳推理的发展特点及跨文化一致性。实验人员利用语言标签提示三个外部知觉特征完全相似物体中的一个物体,随后要求儿童从剩余两个物体中选择一个他们认为和目标物体共享语言标签的物体。研究考察儿童是否能够基于物体的内在属性重量进行类别判断。结果显示:(1) 4岁和5岁儿童以重量进行归纳推理显著高于3岁儿童, 4岁和5岁儿童之间的差异不显著;(2)美国和中国4岁和5岁儿童的表现均显著高于随机水平, 3岁儿童与随机水平没有显著差异;(3)美国2岁儿童的表现边缘低于随机水平, 6岁儿童显著高于随机水平。总之,儿童利用语言标签进行基于重量的归纳推理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美国和中国儿童在发展特点及年龄转折上具有跨文化一致性, 4岁儿童具备了利用语言标签进行基于物体内在属性归纳推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就0-1.5岁婴儿的知识表征方面,该文主要介绍了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指出婴儿的表征能力由感知表征向意义表征发展.即使很小的婴儿都已经有了相当复杂的表征能力,能初步感知典型的变化,识别不同种类物体的物体,表征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数量关系、因果关系等,对动因有一定的理解,并逐渐形成概念和图示  相似文献   

3.
郑新夷  连榕  何少颖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2):1949-1957
通过介绍国外婴儿动词习得的研究范式, 一是习惯化研究(Habituation paradigm), 二是多通道优先注视范式(IPLP), 来揭示婴儿语言前概念形成的认知心理。国外的研究表明, 婴儿的动词习得晚于名词学习; 动词的成分习得(路径成分或是方式成分)在婴儿周岁前也有时间先后; 动词完整意义的获得还与母语的输入有密切关系。综述说明, 采用这两种研究范式研究语前婴儿的语言认知是较为经济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归纳推理观主要包括特征相似性观和概念观。在基于这两种传统观点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逐渐发现类别知识,特别是标签起到的独特作用,但目前关于不同类型标签作用的分析还缺乏系统性。该文从分析目前两大主要标签研究现状——语言标签和类别标签入手,试图明确标签作用和关系、解释混淆和误解;同时,作者就以标签为载体的研究同儿童语言发展间存在的密切联系提出了儿童归纳推理发展的语言认知模式。文章最后认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应集中在对机制、技术和深层次内部关系三方面问题的探讨上。  相似文献   

5.
语言与心理理论的关系是儿童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们长期探讨的话题,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二者的确存在密切的关系,但具体机制尚未弄清。该文介绍了探讨二者关系的一种新思路,即把心理理论重铸为对认知灵活性的测量,来考察语言在心理理论中的作用。文中介绍了语言的标签效应对认知灵活性影响的实验证据,并预期了在心理理论任务中使用语言标签可能出现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3-5岁儿童对物体的认知及对他人的认知过程.结果表明儿童通过视觉认知外界物体时,物体的外观特性(形状与颜色)起着主要的作用;在认知过程中,通过触觉及视觉对物体认知的信息产生矛盾时,儿童对物体的真实性往往产生怀疑及犹疑不决,影响对物体的真实性认知.儿童对他人认知行为认知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儿童对物体认知结构的复杂性.3-5岁儿童对物体认知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相似文献   

7.
E.Gibson谈婴儿知觉的研究方法及其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的十年,由于研究婴儿知觉的方法有了重大的突破,因而对婴儿,特别是对新生儿的知觉发展有了新的发现。主要的发现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1、基本感觉过程:包括视敏度;立体视锐;颜色视觉以及语言听觉、声调、结构和音乐感觉等。2、基本知觉过程:图形背景知觉;知觉恒常性(大小和物体结构恒常性)。  相似文献   

8.
刘思耘  孟健欣 《心理学报》2015,47(3):285-299
类别知觉(Categorical perception)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活动之一, 探讨语言对类别知觉的影响是心理语言学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在这个研究的3个实验中, 分别在高、低不同的语言标签表征强度下、高、低不同的客体自我关联程度下观察新颖客体类别知觉的过程。研究发现, 语言标签表征程度的增强可促进新颖客体类别知觉的右视野优势效应; 客体与自我关联程度的提高会促进左、右视野的类别知觉效应; 语言标签的表征程度和客体与自我关联程度同时增强时, 语言标签的作用依旧表现出来, 但与自我关联的影响产生权衡分配, 且其影响力并不足以产生右视野优势效应。  相似文献   

9.
娃娃脸效应是指由婴儿面孔特征(或婴儿图式)所引发的普遍、进化的社会认知反应, 不仅包括对婴儿面孔的偏好性反应—— 如优先注意、关怀和照料的冲动, 还包括对于具备婴儿图式的成年人、动物甚至非生命物体的泛化性反应, 即认为这些对象具有与婴儿相似的特质并对其产生相应的态度和行为。娃娃脸效应的表现、影响因素及神经机制的相关研究证明了人类对于婴儿面孔特征的偏好性反应是一种本能释放机制, 并为进化心理学中的亲代投资及性别选择理论提供了佐证。娃娃脸效应的文化差异以及实践应用可能是这一领域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
语法性是许多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本质上属于句法属性,但是一定程度上关联着语义,而且会影响个体对物体的分类、知觉、认知加工,以及对二语的学习等认知活动,其对认知的影响程度受任务、语言、语法性透明度等因素调节。语法性影响认知的机制主要有概念水平上的相似性假设;生物性假设;词汇水平上的双选择模型。未来的研究要进一步探究语法性的认知机制、二语学习中语法性习得的认知过程、语法性不同形式性别差异影响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采用眼动技术,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人工语言标签与真实语言标签在类别学习中的作用。实验一对33名大学本科被试施测,探讨了人工语言标签对类别学习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人工语言标签下,个体会基于标签的相似性进行分类。实验二对34名大学本科被试施测,探讨了真实语言标签对类别学习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真实语言标签下,个体会基于标签的类别知识进行分类。类别学习中语言标签效应的熟悉程度影响分类方式,不熟悉的类别语言标签基于相似性分类,熟悉的类别语言标签基于知识分类;基于类别知识分类准确性更高,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12.
婴儿对他人动作意图的正确推理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认知能力,有利于婴儿根据他人意图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更好的社会互动.婴儿的这种能力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认知根源,对自身的社会反应、心理理论以及语言理解都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婴儿是如何获得这种能力的呢?经验论认为是学习的结果,但目的论则认为是婴儿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两种理论都获得了一些实证支持,目前还没有一致结论.这类研究对具身认知、身心关系的探讨有一定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交感思维是人类一种基础的、直觉的思维方式, 主要基于“交感”的认知模式, 遵循相似律和触染律两个法则。相似律认为果必同因、相似相生, 表面相似的事物共享一些基本特质; 触染律认为事物“本质”可以在物体接触时传递, 事物在脱离接触后仍可以继续发生相互作用。触染效应可以是正面的, 也可以是负面的。交感效应已经在食物厌恶、消费者购物等行为中得到验证。今后研究应拓展交感思维的应用领域, 提出更有效的弱化和抑制方法, 并从意识、记忆、知觉、认知等信息加工层面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思维很大程度上是隐喻性的,人类认识和理解事物是对事物进行概念化、范畴化的过程,隐喻是其重要的工具。"隐喻的实质是要以一种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  相似文献   

15.
贾江鸿 《现代哲学》2006,(3):100-107
我们面临着一个笛卡尔哲学的理论困难:一方面他在形而上学的沉思中对思维和广延做出区分;另一方面,又在现实当中坚持人的灵魂和身体的不可分。而恰恰是在这种困境当中,想象具有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没有想象,思维就不能通向物体性事物,物体性事物就是不可衡量的,作为思维根本性才能的理智就不能完成一个对物体性事物的基本认识,我们的激情就难以产生,我们的意志就难以发挥作用。想象是思维转向物体性广延的重要中介。  相似文献   

16.
伍珍  郭睿 《心理科学进展》2017,(10):1705-1712
指示性手势是指明空间中某个物体、处所或事件的手部动作,在婴儿1岁时出现,与婴儿的语言学习存在着较强的相关,然而目前尚不清楚为什么会存在此相关。可能存在两种内在机制:(1)指示性手势影响婴儿的学习环境——引发了适时的语言输入;(2)影响学习者本身——帮助婴儿创造有效的学习状态并示意给他人。未来的研究需要探讨这两种机制如何交互作用,以及如何将指示性手势作为诊断或干预工具,用于识别和帮助有语言障碍风险的个体。  相似文献   

17.
在认知活动中,动作经验重新激活影响认知加工。本文综述了动作知识的组织和提取机制、动作经验影响认知活动的理论、动作知识对物体和词汇识别、空间知觉、记忆、注意的影响。未来研究可以从不同类型的动作知识对认知的影响、不同语言中动作词汇的认知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8.
弥散张量成像在语言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秋海  舒华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9):1369-1376
人类的语言功能不仅仅基于以额叶、颞叶为代表的语言脑区灰质皮层的激活, 更重要的是基于这些脑区之间白质纤维束的连接。随着各种脑成像技术的逐渐成熟, 基于核磁共振的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语言认知领域展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弥散张量成像在语言认知研究上的应用, 可以将其与行为测查、功能定位成像、功能连接、全脑网络等多种分析方法结合来共同研究语言认知, 进而从脑结构的角度来探究语言与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具身认知理论的代表知觉符号系统认为知识表征具有知觉特点,并假设语言理解中对于所涉及概念及其隐含属性会即时进行知觉模拟。当前研究采用句图匹配范式,通过三个实验探讨句子理解中是否会对物体隐含颜色属性进行知觉模拟及其具体条件。实验1沿用经典范式验证语言理解中对物体隐含颜色存在知觉模拟过程。实验2通过变化句子前语境考察语境是否支持对于物体隐含颜色知觉模拟的影响。实验3进一步考察当颜色属性与其对应物体存在稳定关联时(即具有高颜色诊断性的物体),在不同语境作用下是否会引起知觉表征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语言理解中知觉模拟过程是灵活的,语境改变会引起读者所激活的物体颜色知觉表征发生变化,并且对于高颜色诊断物体,即使缺乏支持语境,读者仍然会对句中隐含的物体特定颜色进行知觉模拟。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纵向研究基础上,通过横向设计,采用实验室实验、情境观察和母亲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考察213名14~24个月婴儿自我认知(视觉和言语方面)的发生.结果表明:1)婴儿自我认知在15~24个月间发生,自我认知能力逐渐出现,随年龄增长而发展.2)视觉自我认知一般发生于第17个月;视觉自我认知无显著的性别差异.3)言语自我认知一般发生于第21个月;男婴言语自我认知获得时间晚于女婴,但在获得言语自我认知后,婴儿言语自我认知无性别差异.4)视觉自我认知对言语自我认知有正向预测作用,视觉自我认知发生早的婴儿,言语自我认知发生的也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