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会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情,这可能对他们积极的道德自我概念构成威胁。为了应对这种道德自我威胁,人们会表现出道德记忆偏差,即遗忘威胁道德自我的不道德事件或信息。近年来,研究者基于自传体记忆范式、游戏范式、代入范式和自我参照范式,为道德记忆偏差现象提供了证据支持。研究还进一步表明,这种道德记忆偏差可能出于应对道德自我威胁的需要,即人们希望通过有选择地遗忘来维护积极的道德自我概念。 值得注意的是,道德记忆偏差现象存在一些不一致的发现。未来研究应该寻求可能的调节变量,以整合现有不一致的发现,揭示人们使用道德记忆偏差应对道德自我威胁的情境或个体差异。此外,根据道德自我威胁的解释,道德记忆偏差的存在可能需要一定条件。人们做出有意不道德行为时,应该能够意识到自身行为有违道德标准、体验到道德自我威胁,进而表现出道德记忆偏差;但是人们在做出无意不道德行为时,可能不会体验到道德自我威胁,也就不会表现出道德记忆偏差。人们做出不太严重的不道德行为时,道德记忆偏差能够帮助人们很好地应对道德自我威胁。但是人们在做出严重违反道德的行为时,道德记忆偏差可能不足以应对道德自我威胁,该偏差可能就不复存在。 道德记忆偏差与其他应对道德自我威胁策略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一种可能性是,道德记忆偏差与这些策略之间是相关补充、共同发挥作用的。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其他策略可能为道德记忆偏差的出现提供了条件。人们在做出不道德行为后,可能会通过道德推脱和自我合理化等方式来降低其道德标准,改观其对该事件的评价,从而更容易地模糊不道德行为,表现出道德记忆偏差。除应对道德自我威胁外,道德记忆偏差还存在其他可能的解释。道德记忆偏差可能源自人们的印象管理动机,即人们可能为了维护在他人面前的道德形象而表现出道德记忆偏差。道德记忆偏差还可能发生在记忆加工的不同阶段,比如该现象可能发生在编码阶段,即人们对道德事件的编码加工多于不道德事件;储存阶段,即人们可能受到积极自我图式的影响而对不道德事件产生遗忘;也可能在提取阶段,即人们可能会主动地抑制对不道德事件的提取。未来研究应关注道德记忆偏差存在条件,并在研究广度上扩展其研究范畴,在研究深度上揭示其认知机制,并探究与其他应对道德自我威胁策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错误记忆的来源:编码阶段/保持阶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错误记忆是人们对未经验过事件或未学过单词的记忆。研究表明,不同实验室研究范式下引发的错误记忆在来源阶段上存在差异。本研究通过同时操纵预警提示和时间间隔两个因素来探讨错误记忆的来源问题。结果发现:关联性错误记忆出现预警效应,但不具有时间效应;误导性错误记忆则恰好相反。可见,关联性错误记忆可能主要发生在编码阶段,而误导性错误记忆则可能主要发生在保持阶段。  相似文献   

3.
记忆错觉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杜建政 《心理科学》2000,23(1):96-99
1前言 记忆错觉(memory illusion)就是指人们对过去事件的报告与事实严重偏离[1]。如同关于错觉的研究,可以为我们理解知觉加工规律提供大量的依据,关于记忆错觉的研究,也应极有助于我们真正了解人类记忆,因而,记忆错觉逐渐成为当前记忆研究的一大热点。本文拟对记忆错觉方面的研究加以综述。2记忆错觉的早期研究 在 1964年版的心理学词典中,Drever对错觉(illusion)这一词条作了如下解释“在感知觉中,指对客观内容(或实际感觉材料)的主观偏离;在记忆中,指人们在回忆过去经验时由于增删…  相似文献   

4.
个体差异下的错误记忆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着重从单词和事件两方面对错误记忆的个体差异的研究进行了论述。个体差异如认知方式、人格特征、临床以及暗示、催眠、想像等是诱发错误记忆的重要因素。文章对此进行了比较,认为两种不同的错误记忆可能具有不同的认知加工机制,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错误记忆的本质和特征,并为人们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文章着重从单词和事件两方面对错误记忆的个体差异的研究进行了论述。个体差异如认知方式、人格特征、临床以及暗示、催眠、想像等是诱发错误记忆的重要因素。文章对此进行了比较,认为两种不同的错误记忆可能具有不同的认知加工机制,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错误记忆的本质和特征,并为人们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现场中的信息缺失会影响人类对事件的记忆,这对证人证言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但以往对之却鲜有研究.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运用信息缺失范式,采用视频录像材料,通过2个实验探讨了间隔时间和记忆负荷对错误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1)间隔时间没有影响真实记忆和错误记忆,但信心水平却随着间隔时间的延长而变化;(2)记忆负荷高低没有影响真实记忆却影响了错误记忆,在关键信息呈现条件下,降低记忆负荷可以减少错误记忆的发生;(3)信息性质会影响人们的记忆,关键信息呈现条件下的错误记忆和真实记忆均高于关键信息缺失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错误记忆指的是人们会回忆或再认那些没有出现过的事件。目前,针对错误记忆的研究多集中于视力正常的人群。国外近年来有针对视障人群错误记忆的研究认为,在听觉学习情境中视障成人有更好的真实记忆和更低的错误记忆。目前对于盲生的错误记忆特征尚缺乏研究。而盲文摸读作为视障人群重要的学习方式,其对视障人群的真实记忆和错误记忆的影响尚未有研究者关注。本研究以初中盲生和视力正常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DRM范式,发现被试采用阅读学习(盲生摸读盲文,视力正常学生阅读屏幕文字)和听觉学习两种学习方式下,都发现被试身上存在稳定的错误记忆;盲生的错误记忆显著低于视力正常学生。在摸读学习方式下,盲生真实记忆好于听觉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8.
错误记忆研究范式评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周楚  杨治良 《心理科学》2004,27(4):909-912
文章概括评介了当前错误记忆研究的几种主要范式及其各自可能的认知机制。联想研究范式(包括集中联想研究范式与类别联想研究范式)和无意识知觉范式描述了人们对单词的错误记忆,而误导信息干扰范式和KK研究范式则描述了人们对持续事件的错误记忆。这两类不同的研究范式证实了可能存在不同类型的错误记忆,且可能具有不同的认知加工机制。它们都从一定层面上揭示了错误记忆现象的本质和特征,并为人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E.Tulving  杨宁   《心理科学进展》1992,10(1):22-28
加拿大心理学家E.Tulving提出长时记忆可以区分为事件记忆和语义记忆两个独立而又互有关联的系统,并从记忆检索角度对此作了说明。他提出,记忆过去(事件检索)和知道过去(语义检索)是不同的,事件记忆检索的是个体的,时间上确定的,并且与自我有关的事实,而语义记忆检索的是非个体的,时间上不确定的,与世界有关的事实。E.Tulving还用一名脑损伤导致健忘症的个案和大脑皮层血流模式在两种检索时的变化来证明他的理论是有根据的。最后,E.Tulving提出应用多种记忆系统的理论来取代传统的记忆统一性思想。  相似文献   

10.
周楚  苏曼  周冲  杨艳  席雅琪  董群 《心理学报》2018,50(12):1369-1380
通过2个实验探究想象膨胀范式下老年人的错误记忆特点及其认知机制。实验1采用经典想象膨胀实验范式, 考察老年人是否会产生比年轻人更大的想象膨胀错误记忆效应; 实验2引入情景特异性诱导技术, 进一步考察老年人的想象膨胀错误记忆可能的认知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老年人与年轻人均表现出显著的想象膨胀错误记忆, 但老年人并没有比年轻人产生更多的错误记忆; (2)当通过情景特异性诱导技术有效增加了老年人在事件想象过程中的内在细节数量后, 老年人的错误记忆显著上升。该结果揭示对事件情景的想象过程是想象膨胀错误记忆发生的关键环节, 老年人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老化效应, 主要是由于该群体随年龄增长表现出在回忆/想象情景事件时内部细节缺乏这一特征所致。研究结果支持了建构性情景模拟假说和激活/监测理论。  相似文献   

11.
错误记忆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宏英  隋光远 《心理科学》2003,26(3):512-514,518
1 引言当一个人错误地声明一个新词或一个新的事件他以前见过时,错误记忆现象就发生了。对错误的分析有助于理解潜在的记忆过程,但二十世纪中期以前,绝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对正确记忆的报告上,仅把错误当作方法学矫正的对象。对于错误记忆的研究得益于1959年Deese的实验,他描述了错误记忆(false memory),但并未在记忆研究者中形成广泛的兴趣。直到1995年,Rodiger和McDermot的工作才使更多的心理学家开始对错误记忆现象寻求更多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记忆提示与表征能力对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经典的错误信念任务及修正后的错误信号和错误照片任务探讨了 3、4、5岁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以及记忆和表征对这一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 ,3岁儿童还没有具备像 4、5岁儿童那样的心理理论 ;记忆上的帮助并不能提高幼儿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成绩 ;所有儿童都能够很好地表征目前及过去的事件  相似文献   

13.
采用DRM范式,设置三种参照对象条件(自我、他人和中性参照),考察错误记忆是否存在自我参照效应。结果发现:(1)与正确记忆一样,错误记忆中亦存在自我参照效应;(2)无论是正确记忆还是错误记忆,自我参照条件下的回忆成分均显著多于他人参照和中性参照,但熟悉性成分在三种不同参照对象条件下没有显著差异;(3)当词表中学习项目由分组呈现变为随机呈现时,错误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仍稳定存在。结果揭示,自我参照效在促进正确记忆的同时,亦可易化错误记忆效应。  相似文献   

14.
以说明文为阅读文本,通过使用累计窗口技术、自定步调的阅读时间法和句子核证法,结合一般世界知识的激活考察了文本阅读理解中精加工推理和错误记忆现象。实验1结果表明,被试在文本阅读理解中产生了精加工推理,内涵推理成绩显著高于外延推理;与文本信息密切相关的一般世界知识容易被激活。实验2结果表明,文本阅读中存在错误记忆现象;错误记忆随着一般世界知识与原文关联程度增强而增加。结论文本阅读理解中存在精加工推理和错误记忆现象,二者均与一般世界知识的激活有关;文本阅读中的错误记忆与DRM范式(Deese-Roediger-McDermott paradigm)中的错误记忆一样具有顽固性。  相似文献   

15.
人们总是倾向低估完成某一任务的时间。计划谬误理论认为,时间低估倾向的原因是人们估计时间时忽视过去完成类似任务的经验,过于关注理想的任务计划和任务情景,从而导致乐观的时间估计。但是基于该理论的一些提高时间估计精确性的策略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针对这种不足,记忆偏差理论认为,人们利用的时间记忆带有偏差,从而导致偏差的时间估计。两个理论之间引起一些争论,但如果从解释水平理论的角度可以找到其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6.
张姝玥  蒋钦  谢丹菊 《心理科学》2013,36(2):458-462
研究考查了大学生对一般生活事件和意外事故的乐观与悲观偏差,并检验不同测量方法是否会产生不同结果。通过对27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研究,结果发现:(1)在直接和间接测量时,被试对一般消极事件、意外事故存在乐观偏差,对幸免于意外事故存在悲观偏差;但对一般积极事件,被试在直接测量时出现乐观偏差,在间接测量时为悲观偏差。(2)在两种方法中,被试对意外事故的乐观偏差皆高于一般消极事件,但一般积极事件与幸免于意外事故的结果在直接测量时有显著差异,而在间接测量中差异不显著。(3)在直接测量时,消极事件的发生频率越低乐观偏差越严重,积极事件的发生频率越低则悲观偏差越严重;在间接测量中事件频率与偏差结果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错误记忆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本研究采用DRM范式,考察了关联性、学习程度和时间间隔对错误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1)低学习程度和中学习程度下的再认错误率显著高于高学习程度下的再认错误率,说明错误记忆随着学习程度的增加而降低;(2)低关联程度下的再认错误率显著低于中关联程度和高关联程度下的再认错误率,说明关联性高低是引发错误记忆的重要变量;(3)时间间隔对错误再认率没有影响,说明错误记忆不具有时间上的衰退效应,一旦产生后极其顽固,不容易消退,可能更多地受无意识加工的影响。实验结果揭示了错误记忆与真实记忆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关系。真实记忆可能是错误记忆的根源,而二者的关系在不同影响因素条件下则既有共变又有分离。  相似文献   

18.
冲突事件是指当事某方采取的行动可能对另一方造成直接且明显的伤害、进而导致紧张关系的事件。拒绝他人请求、反驳他人观点、与他人一起参与竞争等皆有可能诱发冲突。有效的冲突管理有助于减少冲突带来的消极影响,发挥冲突潜在的积极影响。但是,广泛存在的预测偏差严重妨碍了冲突管理。因此,欲解决冲突管理的难题,必须探究人类在冲突中的预测偏差。现有研究多着眼于非冲突中的预测偏差,采取信息驱动的视角,将预测偏差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人受限于认知上的不足,因而认为预测偏差是一种错误,主要关注其消极影响。然而,现有研究忽视了冲突中的预测偏差的独特性。冲突中,预测偏差可能受人的自我保护动机和避免人际伤害动机驱动自上而下地产生,并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基于对现有研究的总结,本项目旨在突破当前的理论困境,探讨冲突事件中预测偏差的独特规律及其心理机制与后果,具体而言包括四大目标:(1)聚焦冲突事件中的预测偏差,并以对应的非冲突事件作为对照,揭示预测偏差在冲突中独特的表现形式,提出冲突事件的“偏差放大效应”,即与非冲突事件相比,在冲突事件中,预测偏差的程度会被放大,例如反驳他人者对他人的体验产生较大的错误预测,而赞同他人者则相对能更准确地预测他人的体验;(2)从动机性认知视角探讨“偏差放大效应”的心理成因,揭示“负性驱动机制”,即人因为担忧冲突事件的负性结果,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而在注意、知觉、思维等认知加工环节把冲突事件的潜在结果加工得更加消极,作最坏的打算以应对冲突;(3)考察“负性驱动机制”下预测偏差导致的后果,如使人采取回避行为,具体表现为人际退缩和不作为等;(4)设计有效的去偏差方案,以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改变预测者的动机,进而改变其认知加工,减弱预测偏差。 通过完成以上目标,本项目将构建解释冲突事件中预测偏差的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立足于动机性认知的视角,从现象层面揭示“偏差放大效应”,将负性偏差理论拓展到人际过程中;从机制层面突破信息驱动视角的局限,揭示动机性认知在人际互动中的指导作用;从思想层面基于生态理性观辩证分析预测偏差的适应性作用,促使研究者重新审视“何为理性”。该模型弥补了以往研究忽视动机对预测偏差的影响这一不足,并将预测偏差和负性偏差、动机性认知等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更完整的理论框架。本项目有助于推动对预测偏差的全面理解,发展行为决策理论,帮助公众和社会治理者准确预测他人,提升冲突管理能力,提高决策质量。  相似文献   

19.
以康奈尔情绪DRM词表为主要实验材料, 使用简化的联合再认范式(DRM范式的变式), 结合多项式加工树建模的统计手段, 对34名年轻人(23 ± 2岁)和28名老年人(68 ± 5岁)的再认记忆进行比较, 以考察不同年龄组中情绪效价对错误记忆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材料的情绪效价对错误记忆的影响存在显著年龄差异:(1) 积极情绪能够有效降低老年人的错误记忆, 其作用机制为积极情绪增强了老年人的字面痕迹而减弱了要点痕迹提取; (2) 消极情绪能够有效地降低年轻人的错误记忆, 其作用机制为消极情绪使年轻人反应偏向降低, 但不影响其记忆痕迹的提取。结果表明, 简化的联合再认范式下, 情绪效价对错误记忆的效应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老年人表现出积极情绪降低错误记忆的积极偏向; 年轻人表现出消极情绪降低错误记忆的消极偏向; 情绪效应对错误记忆的认知机制存在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20.
最近一些事件表明,人们对巴利经典的兴趣有相当大的增长。为了满足这种兴趣,经典的大部分需要有一种新的译本,那也是很明显的。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中,通过巴利圣典学会的努力,巴利经典尽管有了许多翻译,但是其中最晦涩的部分,只有少数几种英译。事实是:现存的翻译,大部分读不懂。已故的李斯·戴维斯教授和他的夫人以及其他一些人,使用一种拟圣经的英文,这是现在理解的障碍。除了真正的错误和事实之外,必须面临的问题就是李斯·戴维斯夫人晚年发表了她自己的某些特殊见解(他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