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嘉莹 《法音》2010,(6):33-36
<正>我与赵朴老本不相识。初始是由于我曾在报刊上偶然读到他的一些诗词之作,及其传诵人口的一些自度曲。始获知其大名,并对其古典文学修养之深,留有深刻之印象,但却长期未能  相似文献   

2.
我与赵朴老本不相识。初始是由于我曾在报刊上偶然读到他的一些诗词之作,及其传诵人口的一些自度曲。始获知其大名,并对其古文学修养之深,留有深刻之印象,但却长期未能有相见之机缘。一直到1988年之夏历五月,中华诗词学会正式成立,在北京召开大会。我被邀请以顾问之名义参加此会,并在会场上与主席台上诸位贵宾相见,其中一位就是赵朴老。当时因时间匆忙,我与朴老不过短短握手而己,我虽因为与朴老经因识面而感到欣喜,然而却并未敢期望能与朴老有更进一步之交往。孰意数日后,朴老竟使人持简至我在北京察院胡同之旧居相探访,并…  相似文献   

3.
得聿堂是中南大学教授向彬博士的书斋号,他一直坚持以学术为支撑、诗书画相融合、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同步发展的艺术之路。向彬教授自2000年以来,创作了1500余首格律诗词,诗词题材广泛,意境优美;其书法五体皆善,十余年来坚持自书诗词,作品格调高雅清新,具有浓浓的书卷气;其画作主攻梅兰竹菊,尤善兰竹,作品承接古人文雅之风。本刊特设专栏刊发向彬教授关于诗词书画创作的心得和独特艺术见解,为我们如何理解文人书画的诗意人生打开了一扇心灵之窗!  相似文献   

4.
赵威 《美与时代》2014,(10):87-87
相比于西方绘画而言,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的绘画之上通常伴随着一些诗词,诗词的好坏甚至会严重影响到绘画的艺术性,那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诗词和绘画到底是什么关系呢?笔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中国诗词和绘画之间的共通点和相异处,得到了诗词和绘画既有各自的局限性,又有各自的特殊表现规律,最终通过历代文人不竭探索实现了形式内容上的和谐统一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诗歌与讲道     
《天风》2015,(8)
<正>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谈及诗词创作时说:"你的脚是会走路的,你的心会走吗?"一个生命的歌者因为被真情所触动,文字在其手中犹如被施了魔法,变成一首首扣人心弦,令人随之流泪、沉吟、欢笑的诗歌。我喜欢诗词,喜欢聆听、吟诵时心灵被触动的感觉,多么希望我聆听到的每一篇讲道也能如此碰触我的心。可惜现实中期待越大,失望也越大。到底一篇"好  相似文献   

6.
袁磊 《美与时代》2004,(4):12-14
<人间词话>指出:诗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为"有我"之境;张先<木兰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为"无我"之境.艺术创作也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分.郑板桥一竹画,曾题"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为"有我"之境;旧俄罗斯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为"无我"之境.<人间词话>还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概念作了更深一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从诗词格律的角度可以对一些诗词异文进行校订,本文共校订了王重阳及马钰、丘处机、王处一诗词中的异文43条。  相似文献   

8.
当代诗词正以风起云涌之势呈现在中国诗坛。当代诗词究竟向源远流长的中国古诗传统继承些什么?也就成为热门话题,中国当代诗词刊物《中华诗词》以及各省市诗词刊物,无不对此展开讨论。然而,许多论文几乎都集中在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为要不要坚持、维护这些格律争...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诗词的“人”、“时”、“空”交相辉映,意境壮美。作为客体,时间茫无际涯,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空间博大无限,向人类显示其难以被驾御的磅礴气势。毛泽东作为主体的“人”,积极投身实践,把握时空,超越时空,显示出“大我”的人格力量,因而其诗词也呈现出独特的美学特征——对立统一的“大美”。  相似文献   

10.
明清小说中吕洞宾诗词的介入是一个有趣的现象。通过《金瓶梅》词话本与绣像本的对读,并参照其他一些文本,可以发现吕洞宾诗词在文本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月亮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传统意象,这一传统意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人们表达思亲怀乡情怀、离情别绪、孤独失意之悲、永恒超越之追求的表意之象.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至今仍然在中国现代的文学艺术中传承发展着,月亮意象成了中国人一个重要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2.
学界论述元代后期散曲大家张可久,莫不以“雅”形容其散曲的风格,而这种“雅”又与他运用宋词手法写曲有关。如任讷《散曲概论·派别》说“其曲之十之八九为雅丽一派,……总嫌参用词法过多。”邓绍基《元代文学史》说:“他的散曲运用诗词手法,讲究含蓄蕴藉,且多熔炼诗词名句,形  相似文献   

13.
李群 《管子学刊》2014,(2):70-72
中国竹文化历史悠久,历代的诗词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咏竹诗。竹的清、挺拔及四季常青常被审美化处理,当进入人们的生活,并在诗词中给予审美表达,其意境则更加悠长。竹子修长挺拔、直冲云霄的自然形象更让人想象到耿直不阿、忠贞坚定的人格形象。当竹的“清美”意象被赋予了浓厚的生命感及情意色彩后,竹便展示出不畏严寒、经冬不凋的“清高”之美;竹林的清幽静谧,使人畅神怡目、让人感受心境澄净的“清静”之美;清风吹拂竹林,凉风习习,人们坐饮其中,让人感受到“清风”之美。  相似文献   

14.
我与赵朴初先生相识已有12年了。 1987年冬,在京城静谧的南小栓1号院,我有缘得谒先生慈颜。那时,我是一名尚在大学读书的青年,而赵朴初先生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又在佛学、诗词、书法等领域被世人尊为一代大师,在海内外备受推崇。记得在那间叫“无尽意斋”的书房内,我与先生相对而坐,在一派蔼然和气中与之款语,聆听教诲,其是如沐春风,让我激动不已。 从此,青年的我和赵朴初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每一次见到他,心灵都有一种慰藉,我真诚地崇拜着他。特别是近几年,每到11月5日朴老的寿辰,我不论工作多…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中区分了艺术的第一形式与第二形式,并以第一形式之美为艺术的第一义,这为他在《人间词话》中以"境界"之有无、深浅为评判诗词之高下优劣的依据,提供了理论支持。就诗词而言,境界属第一形式,文辞属第二形式。标举境界,即是标举第一形式之美。"隔"是第二形式之美与第一形式之美的矛盾,"不隔"是第一形式之美与第二形式之美完满契合的状态。这一区分,是理解《人间词话》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6.
金代全真教第二代掌教马丹阳的诗词创作是其出家、修持、弘法、济世的文学再现,不仅揭示了全真教由一个修道小团体发展成为一个教派的内在风神,而且揭示了马丹阳由一个俗人成长为一代高道的心路历程和生命感悟。这些作品在体式之探索、修辞之经营、意象之营造方面取得了突破,彰显了全真教文学创作的功利属性和审美属性,其文学史意义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7.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在产生之初就与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20世纪以来,流行乐坛上正刮起一股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交融的"古风"歌曲。这一现象的出现,不仅促进了古典诗词在现代社会的传播与影响,也为现代流行乐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相融合是一个"互利互惠"的过程,这种融合不仅提高了流行歌曲的意境和品位,同时也促进了大众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和理解。目前,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仍存在很多不足,"古风"歌曲的创作者们更应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以免对受众特别是青少年产生误导。  相似文献   

18.
此为《异于去是》的第一章,其中概括地提出了书中随后将分章专题论述的全部主要思想。莱维纳斯所关注的是作为主体的主体如何可以超越去是而成为一“我而为他(人)”者。凡物皆欲去是其之所是,并皆欲在其去是其之所是之中坚持住自身之所是。于是诸去是者在坚持自身之是时即互相冲突。而主体之为主体,或主体之主体性,则相对于此而构成一“例外”:在应于他者之时,我对他者之“应”即成为我对他者之“应—承”,亦即,对他者之承担,或为他者负起责任。此应承则来自于我之暴露于他者,来自一种比所有被动都更加被动的被动性。此章共分十节:一、去是之他者;二、去是与关心;三、说与所说;四、主体性;五、对他者之应承;六、是其之所是与表示;七、感受性;八、去是与外于去是;九、主体性不是去是的一种样式;十、(全书的)论述路线安排。  相似文献   

19.
李湖江 《法音》2022,(6):46-48
<正>赵朴初曾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以书法和诗词闻名于世,也曾任过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社长。他的诗词作品先后有《滴水集》《片石集》和《赵朴初韵文集》。《滴水集》和《片石集》是赵朴初工作之余创作的诗词曲集,前者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于1961年,后者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于1978年。赵朴初逝世之后,其夫人陈邦织女士的堂弟陈邦炎,为纪念赵朴初而编辑了《赵朴初韵文集》,从各方收集赵朴初一生创作的大量诗词曲,  相似文献   

20.
琥珀     
这两个字,那固定的美意。写到这两个字,我有些许的心酸和难过。仿佛什么被凝固住了——哦,是时间吗?是的。是时间,被刹那间定格在了这一瞬。这一瞬,我在电脑前,在写着琥珀。这两个充满了美的词语,一个琥,一个珀,中国字之美流露在纸上。看或者念,都有难得的韵味。跳跃着,摇晃着,带着诗词的惆怅和眷恋。只有一种叫贝母和松树的树才会流下黏稠的泪滴——我宁愿叫它们泪滴,如果恰巧有一只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