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同志: 我是《逻辑与语言学习》的老读者。几年来,我在贵刊的帮助和指导下,顺利通过了中文专科函授学习的《逻辑》学科考试,拿到了大专文凭。在我的影响下,周围的同事纷纷订阅贵刊。贵刊可真算得上逻辑爱好者的良师益友。我觉得,贵刊有如下特色:  相似文献   

2.
本刊从现在起,开辟《请您回答》专栏。其目的在于促进读者思考,以提高运用逻辑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读者不必把答案寄来。本刊将公布参考答囊。读者如遇到需要并值得大家回答的问題,可给本刊编辑部寄来。  相似文献   

3.
什么充分条件?有人认为:“如果有P必有q,无P不必无q,这样,P就是q的充分条件”。什么是必要条件?他们又认为:“如果无P必无q,有P不必有q,这样,P就是q的必要条件”。这种论点是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一种误解。如果这种论点成立,那么充分必要条件就成为:“有P必有q,无P不必无q,并且,无P必无q,有P不必有q”。在此,显然包含如下两个逻辑矛盾: ①“有P必有q,并且,有P不必有q”。这是一个“A∧(?)”的逻辑矛  相似文献   

4.
“问——答”是人们交流思想、科学发现、组织教学、新闻采访、论文答辩、治病问诊、获取信息的一种常见的思维方法。“问”与“答”中有逻辑,我们注重研究妙答中答案断定的逻辑方法,对于巧妙地回答问题有很大作用。“问”的语言表达形式是有疑而问的问句,“问”的本身不表达判断,但“问”总是与“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问”的答案却是判断,其语言表达形式一般情况下都是陈述句。凡答案都有所断定,或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本文就妙答中答案断定的逻辑方法作些探讨: 一、假言断定。所谓假言断定,它是用假言判断作出断定,即假定某某条件成立,然后引出一个结果。这是常见的一种妙答的逻辑方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千奇百怪的,有时会遇  相似文献   

5.
在姜全吉先生编写的《逻辑》一书的概念部分的练习题中,有这样一个例题: 题:人民教师应该是讲文明礼貌的模范,有些脏话是不应该讲的。答:这句话在运用概念时犯了“限制不当”的逻辑错误。不能用“有些”限制“脏话”,应改为“任何脏话都是不应该讲的”(《逻辑》姜全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第58页)。这个例题我认为从选题到解答都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6.
润泽心灵     
《五元灯会》曾记载这样一则故事:由于战乱,普陀寺的众禅者决定迁移庙址。在迁移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有人劝曰:"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豫通大师答一偈子曰:"此处无佛,我心有佛。既诚我心,是诚我佛。"无人的时候,无人的地方,对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真正的考量。  相似文献   

7.
问题逻辑的语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逻辑是应用逻辑的一个新分支。问题逻辑研究的对象是问题的结构、分类和逻辑本质,是问—答情景的分析,是问题的语形、语义、应用等方面的理论问题。对问题逻辑进行研究还是不久以前的事。近几十年出版了不少研讨问题各方面的专著。其中论述水平较高的有以下一些人的著作:K.埃杜克维奇,H.别尔纳普和T.斯蒂尔,B.别尔科夫,E.K.沃伊什维洛,T.库宾斯基,别特罗夫,K.A.谢尔盖耶夫,D.哈罗,H.欣蒂卡等等。  相似文献   

8.
来函照登     
《哲学研究》编辑部:发表在贵刊1992年第3期的拙作《解决休谟问题的一个尝试》,有参考文献两条及附注,请予补正:①L. J. cohen: "The probable and the pro-  相似文献   

9.
中国逻辑史于1988年7月中旬在四川成都召开了第5次学术讨论会。主要讨论了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发端、中国逻辑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如何把中国逻辑史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以及如何改善中国逻辑史的教学和普及工作等问题。关于中国逻辑思想的发端问题在已经或即将出版的中国逻辑史著作中,不少作者把邓析列为先秦名辩逻辑的开拓者。会上则有人提出,中国古代的逻辑思想应以《易经》为开端。因为,(1)《易经》是一部思维工具书,是一个符号系统,有一系列推演规则,而且  相似文献   

10.
旅途闲话     
莫子 《佛教文化》1997,(2):10-11
甲:今天我想谈的话题来自上一期贵刊的一封读者来信,那题目是《佛教啊,你的“界面”在哪里?》谈话之前我先提一个问题,“界面”是什么意思?乙:(笑)这道名词解释题可不太好回答。不过,上期的《主持寄语》已经说了,“界面”来自于流行的电脑语言。那么在这里作何解呢?我试着答一下吧!“界面”是从英语的interface翻译过来的。inter表示在一起,交互之意,face即面。在电脑中有“用户界面”,“字符中端界面”等…。“用户界面”(userinterface)是很直接的,可用“所见即所得”来说明。而有些“字符中端界面”则不能达到这样的…  相似文献   

11.
《法音》1989,(7)
《法音》编辑部: 我是贵刊读者,读了贵刊感到文有神韵,说理力强,不禁心中欣然。今为弘扬佛教,谨向法师陈述刍荛之言。一、贵刊拙缁法师短论三则:《空与运动》、《心色不二》、《涅槃》,文笔洗炼,我认为是佛教修止、观的真实境界。于此知佛教之理法,皆身心性命之学,不知此解是否正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 拙作《用圆圈都能画出概念间的关系吗?——由(普通逻辑原理>上一个习题的错误答案引起的思考》发于贵刊今年第三期,文中四个概念两两交叉的图示与我们原稿上提供的图形不条符,印出的那个图是:  相似文献   

13.
贵刊82年第1期《逻辑与一桩碎尸案的侦破》中有这样一个推理: “凡用油类烧灼尸体皮肤即呈黑黄色且烧伤部分不见灰烬(大前提) 这具尸体皮肤呈黑黄色且烧伤部分不见灰烬(小前提) 这具尸体曾用油类烧灼(结论)”这个推理讲不通。它的大前提没有肯定只有用油类烧灼尸体才会出现皮肤呈黑  相似文献   

14.
从数理逻辑观点看《周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经典。它流传于世界各主要国家。国内外的很多学者对这部书从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用数理逻辑的方法研究《周易》则是一种新的尝试,本文抛砖引玉,以期引起讨论,深化对《周易》的研究。一、《周易》的主要逻辑思想《周易》虽然不是一部逻辑专著,但却充满形式化的逻辑思想。它不但有语形学,而且有语义学。从逻辑的角度看,《周易》的两个组成部分一《易经》和《易传》是统一的,它们构成一个统一的逻辑系统。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目睹了人类空前规模的罪行,还看到了伦理学的衰落,而后者一直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哲学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当对上述第一个事态的解释深深归咎于人性时,第二桩事情的发展则必应归因于人的知性。伦理学之所以成为哲学课题中的“灰姑娘”,是各种潮流涌现的结果。我在这里特别要提到逻辑实证主义的兴起和与之平行发展的欧洲大陆存在主义及其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分支。逻辑实汪主义坚持事实和价值观念必须分离,存在主义则强调没有理性根据的选择。这两种哲学倾向导致相同的结论:对伦理学这一课题不必认真,在一个只重视科学权威判断的  相似文献   

16.
智慧语丝     
正健康是一颗空心玻璃球,一旦掉下去就会粉碎;工作只是一个皮球,掉下去后还能再弹起来。——钟南山我们不必太多为事实和逻辑抱屈——人们本来不是要为正确生活,而是要生活得热热闹闹忽忽悠悠,而且,细节之真本来与正确判断关系不大。——陈嘉映《何为良好生活》  相似文献   

17.
现在一般讲传统逻辑三段论的规则,第一条就是:一个三段论有且只有三个不同的概念作词项(直言命题的主谓项)。这实在不是三段论的规则,而是三段论定义的一部分.不是恰好有三个不同概念作词项的推理,就不是三段论(但不必不有效),它与三段论规则没有关系。三段论规则是三段论有效(正确)的充分必要条件.它们是: 一、中项至少周延一次.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 在贵刊的92年第6期的“问题求解”栏目中(第20页)登载了张力的文章《什么是正确的推理?》。他说,上海版的《普通逻辑》(修订本)和《<普通逻辑>教学参考书》(修订本)上告诉我们说:正确的推理就是形式正确的推理,就是合乎逻辑的推理,就是有逻辑性的推理。张力还说,但教材第314页上有一道练习题:从“凡是正确的推理都是形式正确的推理”,能推出“形式正确的推理”怎样?又  相似文献   

19.
《易学启蒙》成书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宋史》曰,是朱熹嘱蔡元定起稿.朱熹《答赵善誉》:“近又尝编一小书,略论象数梗概,并以为献.妄窃自谓学《易》而有意于象数之说者,于此不可不知,外此则不必知也.”又有《答方宾王》:“熹向来作《启蒙》,正为见人说得支离,因窃以《易》中所说象数,圣人所已言者不过如此.今学《易》者,但晓得此数条,由《易》略通大体,而象数亦皆可用.此外纷纷皆不须理会矣.”可见,朱熹是将《易学启蒙》作为自己的著作看待的.  相似文献   

20.
1.思维形式的结构(思维的逻辑形式)是指思维内容各部分之间联系的一种方式。具体地说就是从思维内容各不相同的各类判断和推理中抽象出来,并为它们各自共同具有的一般形式结构。它包含有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2.辑逻常项是指在一个思维形式的结构中保持不变并决定这种结构的逻辑特性的部分。例如,在“如果P则q”中,“如果……则……”就是逻辑常项。逻辑变项是指在一个思维形式结构中可以用不同的具体概念或判断来代换的部分。例如,在“如果P贝q”中“P”,“q”就是逻辑变项。3.以A、B代表两个概念,以a、b分别代表两个外延,真包含于关系是,所有的b是a,并且有a不是b,那么,B与A就真包含于关系,或者说,B真包含于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