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西哲的"形质论",重形而轻质,而中哲的"文质论",文质相佐,孔子的"君子之论"(《论语·雍也》)即为力证。儒家肇于先秦,其说立足于自然而然的人情现实,注重礼对于人类生活的提升而使人以区别于禽兽,但并不是使人区别和超越于自然,而只是以有序的自然之质,区别于无序而混乱的自然之质(1)。但儒学之质具有"和而不同"的属性(2),从血缘到地缘,从家庭到国家,儒家在不  相似文献   

2.
《学海》2019,(1)
当今人类显然正处在社会生态、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全面危机的境况之中。导致三态全面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近代西方启蒙理念及其引发的现代化进程,特别是由于理性、人权、独立、自由、平等、民主、科学、进步等启蒙理念被作为绝对价值而波及全球并牢笼人心。启蒙理念极度偏颇的扩张和畸变造成表现为社群疏离、自然破毁、精神堕落的人类危机。儒家传统思想中的以仁本论为核心的宇宙论、社会政治论和心性修养论,对于救治人类危机具有非常重要非常有效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儒家责任心理思想探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任亚辉 《心理学报》2008,40(11):1221-1228
与西方个人主义文化背景下建构的责任心理观不同,传统儒家以“天人合契”思想为主旨,强调在关系伦理的价值体系中探求责任心理的现实定位,从而形成了一种以朴素的血缘亲情为基础,以“孝悌”为核心,外推“礼义”以至人类社会与自然的责任心理观。它视“民胞物与”的仁爱精神、“敬德保民”的王道信念、“心忧天下”的忧患意识为核心内容,主张以个人为起点,经由“诚”“敬”的主观修养、“知行合一”的力行实践,并辅以外在刑罚约戒,达致“克己让人”的为他责任人格。责任心理思想是传统儒家学说“上本天道、下理人情”,融贯道德理想于人伦日用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4.
"人禽之辨"的问题标示着儒家对人的独特理解.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几希"者,很幽微,不易区别也.此幽微难辨处即在于,虽然较之禽兽,人的情感直觉中具有"是非之心"的价值自觉反思力,但一个现实中的人是否真的拥有对此价值自觉能力的自觉,是否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而非沦于禽兽,则是有待于"由仁义行"的不断实践...  相似文献   

5.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其本质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但它不是以利益为中心的,而是以道义为中心的,这构成了其与西方传统的人类中心论的重要区别.从孔子开始,经过孟子,到宋明理学家,这种以道义为中心的人类中心论形成了儒家的一个重要传统,是儒家对待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的主流方式,它视万物为与人类同源、同构、同体,要求人类将仁者爱人的道德情怀扩展到对待自然万物,把仁爱万物作为道德的最终完成和最高境界."人者天地之心"是儒家人类中心论的核心命题,依据这种观念,人类在为自己确立了"天地之心"的价值定位的同时,不是拥有了主宰万物的权力,而是主动承担起了自然万物的"主持者"、守护者的责任和义务.这种道义类型的人类中心观念,在中国漫长的农业文明史上发挥了保护自然环境的积极作用,它可以为我们突破和超越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提供一种不可多得的传统思想资源,对于当今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袁晓晶 《现代哲学》2021,(1):138-143
早期儒家思想中,孟、荀以"血气"为身体的自然基础,通过讨论"气"的观念,形成"身教"的思想。孟子通过"知言养气"的修身办法,以志统摄气,强调气之浩然与清明;荀子通过"以礼治气"的礼教方法,以教治气,强调气之自然与可塑。孟子的养气说,注重以内在的意志力完成对血气的超越;荀子的治气论,强调以外在的礼义完成对血气的规范。二者合一,形成早期儒家的身教思想,而这一思想对于后世儒学工夫论的发展起到奠基的作用,对今日反思儒家的教化哲学亦有启发之处。  相似文献   

7.
<正>礼节与人情问题,在中国乃至在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一些东南亚国家,是一件牵动千家万户、覆盖各个阶层的事情。在儒家看来,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人尚礼义、懂礼节、讲人情。正是尚礼义、懂礼节、讲人情才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也才凸显出人的高贵与尊严。所以儒家强调"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礼记·礼运》)。儒家为什么这样重视"礼"呢?这是因为儒家认为"礼"是一种组织社会、治理国家的理想形式,它能够"经国家、  相似文献   

8.
生态伦理视阈中的儒家核心价值现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儒家"一体之仁"观将人与自然看成是道德共同体,强调人在这一共同体中的道德主体地位,以"爱有差等"作为现实的安排,体现了儒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具有宗教情怀的人类中心意识,儒家在生活方式上"宁俭勿奢"的价值取向包含适度消费的思想,启发人们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进行道德评价和约束,纠正一味追求物质丰受的消费倾向,这是符合生态学规则的,儒家"为己之学"与"推已及人"相统一的价值取向有助于我们超越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西方核心价值观.然而,儒家的上述价值观又与维护宗法制度的价值取向纠姑在一起,因此,必须实现儒家核心价值观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9.
很多人以为传统儒家是一种人文主义。仅从汉语"人文主义"来看,它至少包含三项基本内涵,即人类主体性、人为性和非自然性。传统儒家的确具备如上三项内涵,因此儒家被叫做人文主义名副其实。人文主义概念突出了人类的主体性与主导性,却忽略了人类的个体性、独立性,并由此对人的自然本性形成威胁。而突出个体性、尊重人的自然本性恰恰是人道主义的思想核心。作为人文主义的传统儒家应该转向人道主义儒家。  相似文献   

10.
儒家的"万物一体"的思想,以天道自然、宇宙一体、一体归仁、生命感通、生生和谐与天下大同为其基本内容,以其内在心性的感通性、类推性、扩充性作为其证成为"一体之仁"的思维方式.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为笔者所着力建构的现代共生哲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笔者倡导的的共生哲学的实质,就是藉以阐明大道或存有是如何在宇宙及其现实世界中彼此共同相处与和谐共进的.因此从共生哲学的意义来看,儒家"万物一体"的思想,在道德形上学的层面上,含蕴着现代共生哲学的基本内涵,它的现代价值就在于,它为人类走出当下的天-人、人-自然、人-我和人-人的对立与两橛,提供了无尽的传统智慧与现代明鉴.  相似文献   

11.
常识是人们广泛认同并得到检验的信念。常识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得以形成并受到检验,这决定了人民群众是常识的主体。人类在生命活动中形成“我”的生命意识,“要活下去”和“要过好日子”的信念概括了人类生存意识和生活意识的最终追求,成为两个最具普遍性的常识。我们可以把常识划分为“与感觉和知觉相联系的常识”和“与观念相联系的常识”,后者包括“知识类型的常识”和“价值观念类型的常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决定了“与目的形成相联系的价值观念类型的常识”比“与方法形成相联系的知识类型的常识”更为重要。同人生最根本的“利害”相联系的“要活下去”和“要过好日子”的信念是常识世界的核心。人文精神作为追求自由的主体意识,既是最具有影响力的社会价值观念,也是由历史唯物主义诠释了的“世界精神”。作为常识世界核心的生命意识是人文精神内核的集中体现,这代表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态度。人文精神通过常识世界中的生命意识,以集体意识的方式、“共鸣”的方式、“范式”的方式和归宿感的方式成为人文精神发挥作用的机制。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常识,认识到“事出反常必有妖”。对于以生命意识为核心的常识世界的敬畏,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崇高的信仰意味。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2.
儒家的宇宙是道义的宇宙,孟子和《中庸》的宇宙观体现了这一点。道义宇宙的特质在充分体现社会的正义与道义,并要求在现实世界实现其价值理想。但孟子仅停留在道义宇宙的主体体证上,疏于向社会层面的推致,终致使正义与道义的价值,停留于个体的“反身”之“乐”上。荀子礼论提出架构社会的基本框架,而将道义与正义推向群体,但他忽略了架构的本体基础,使这一价值没有根源而论于事实。《礼记》等整合(思)孟荀,终使价值实现的社会架构与其本体基础打通。这就是礼教。礼教是价值实现的现实途径,是事实与价值统一的客观尺度。若忽略礼教之作为社会架构、修养尺度与社会正义道义的内涵,对儒家思想的理解不免有偏致。道家曾提出对礼教最具启发性最深刻的批评,但它的无政府主义倾向决定了它只有批判刺激之功,终不能取代礼教在社会架构方面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左康华 《现代哲学》2016,(1):117-121
刘向提升了乐教在儒家教化体系中的比重,使乐不再是从属于礼的、反映着礼的价值内涵的附属品,也使乐教具有了不低于礼教的、无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刘向提出性情相应,性不独善、情不独恶的人性假设,认为音乐可以感通人情进而善化人性,使儒家的乐教理论建立在了更为可信的哲学根基之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乐教合理性的论证。刘向以阴阳五行思想修正乐理,以黄钟之数为基础,完善声、数、度、量、衡的律历体系,并初步建立起具有相对严谨逻辑性的乐教逻辑,从而促进了儒家乐教思想在汉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中国社会和谐发展来探究基督宗教与儒家精神的意义及作用,对之展开比较研究。基于"和谐"这一核心观念,文章一方面将对作为中国"和而不同"这一社会共在及相互交往之基础的儒家精神修养及其"仁爱"观念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则对基督宗教所追求的精神超越及其信仰传统中神人关系的"彩虹"之约所展示的"和谐"蕴涵加以阐述。本文认为,"和谐"观念作为中国基本社会交往的理论、及其所指导的历史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内在的宗教境界及情趣,因此,不应该将儒家精神与宗教精神截然区别开来;并进而指出,儒家"仁"、"礼"观念体系中均有"宗教性"的因素,其"仁爱"之说亦与基督宗教"上帝是爱"的观念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二者可以比较、对话。本文为此阐述了儒家精神修养与基督宗教精神超越的不同,从界说新儒家的"心性之学"来解析其"内在超越"的追求及意义,由此说明了其"现实关照"与"终极关切"的不同意趣,并对"现实性"向"终极性"的升华、以及"圣爱"与"人爱"之互动、"超然"与"内在"之呼应在当代儒家精神复兴与革新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论证。基于这些分析,本文指出,人类所追求的"和谐世界"的确需要"从心开始";而要真正实现"世界和谐",则也应朝向人性修养所想达到的"超越自我"之升华境界。  相似文献   

15.
晚清维新变法时期,以朱一新为代表的"翼教"派思想家极力反对康有为维新派的变法活动。长期以来,"翼教"思想尚未受到学术界足够的重视。"翼教"思想不仅揭示和反映了儒家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和深远关切,而且也揭示了政治哲学的基础性问题。在"翼教"思想看来,哲学与政治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作为政治基础的思想应该"平实"而不是"虚无";思想家个体研究的"学问"与作为政治基础的"学术"有着显著区别,所以当思想家面对政治的时候,必须谨慎节制地对待思想及其表达;政治必须要有一个可靠而坚实的基础和土壤,任何政治实践切忌破坏之,否则将导致政治品质的败坏等问题。研究"翼教"思想,对于深入了解儒家政治哲学和反思现代政治哲学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绿色技术包含绿色自然技术和绿色社会技术,其价值论基础是人类中心环境整体论.人类中心环境整体论主张以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中心,去处理和解决人类实践性活动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但有别于本体论和目的论人类中心主义;承认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及其对社会系统的"先在性",但又不同于各种形式的自然中心主义.现实中差异性主体特殊的环境需求,也无法否定和消解"人类共同"环境利益的客现存在.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国传统德性精神的现代振兴密不可分。儒家德性精神的现代振兴需要吸收西方近代启蒙精神并转化其启蒙方法,要站到"人类情感的天平上"对人类的情感能力首先做一番学理批判,从中发掘儒家德性精神现代振兴的核心价值观,据此推动人类在情感层面的现代性价值启蒙,超越近代理性启蒙之"蔽"。作为生命之大全的"幸福"理念,将是儒家德性精神现代振兴的核心价值理念,也将是人类在情感层面实施现代性启蒙的最高理念。"幸福"、"和谐"、"包容"应该成为当前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儒家德性现代精神的启蒙价值系。  相似文献   

18.
关于秩序的思考是贯穿于先秦儒家治世之道中的一条内在逻辑理路.以孔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意识到等级秩序的破坏是社会动乱的根源所在,秩序构建是治世中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正是以秩序建构为逻辑起点,儒家设计了其治世之道.以礼义为核心的伦理价值系统是儒家治世之道中的重要内容,关于秩序的思考既是其逻辑起点,又是其最终的价值归依.人伦关系协调是儒家治世之道中的重要问题,无论是对"人"还是"伦"的思考,秩序构建始终是贯穿于儒家人伦思想中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9.
秦晓慧 《现代哲学》2017,(2):128-134
从成书目的、篇章内容看,道教经典《太平经》体现着浓厚的政治色彩,与儒家的仁爱政治哲学相区别。《太平经》是以"自然"为核心价值的一种自然政治哲学:在政治实践中寻求自然最佳形式的自然政治哲学,以老子"道法自然"的政治哲学、庄子"物顺自然"的政治哲学为理论渊源,明确提出"自然"的核心价值,并遵循"大顺之道"的自然无为方式,追求"天下太平"的理想之世。  相似文献   

20.
秦汉间的儒法合流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流派,儒法间的合流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件极可重视的事情。这一合流现象大致完成于秦汉时期,它的发生既有其内在的理论基础,也有其社会历史的需要及其所提供的现实土壤。而其后果一是在儒家“道”尊干势的传统之外,确立了君尊臣卑观念的合法性;一是纳礼入法,导致了礼教的法律化和儒家化的法律,这在很大程度上塑造并维护了中国传统的社会和政治结构及其基本性格,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