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为决策中的默认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默认效应指的是当存在默认选项时, 人们决策时倾向于保留默认选项而不做出改变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器官捐献政策、退休金储蓄计划和消费决策等领域并在这些领域中有巨大的应用价值。目前, 研究者主要从损失规避、质询理论、暗含的推荐和神经心理机制四个方面解释默认效应的形成机制。默认效应还受到努力成本、默认选项的框架和个人经验等因素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深入探讨默认效应的产生根源、加强其跨文化研究以及拓展其应用领域这三个方面来展开。  相似文献   

2.
时距知觉会受到刺激新异性的影响,新异刺激的呈现时间往往被认为长于等时距重复出现的标准刺激的呈现时间.已有研究在解释这种主观的时距扩张现象时主要涉及三种假设:注意假设、唤醒假设和神经编码效能假设.研究中的变量混淆问题、跨通道效应和时间因素是今后研究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对于新异刺激效应产生的心理和神经机制,研究者们还存在着较大分歧.进一步探讨其心理和神经机制对理解时距知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人们置身于两难困境时,折衷策略是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研究者分析选购两难中消费者的信息处理与折衷效应的关系。研究发现:选购两难中信息的低精致化处理更易导致折衷效应,产品涉入贡献于精致化处理从而抑制折衷效应,产品的认知相似性和情感抑制精致化处理从而促进折衷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当消费者面对选购两难时,信息的精致化程度和心理水平影响他对于中性产品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诺布效应(Knobe effect)是指副作用的道德效价影响行为意图判断的现象——当副作用是好的时候, 人们认为行为实施者是无意图地引发该副作用; 当副作用是不好的时候, 人们则认为行为实施者是有意图的。Knobe等人认为现象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的道德考虑影响了行为意图的判断; 其他的研究者则从心理偏见、意图语言的实用意义、主要目的与副作用间的利益-损失权衡等角度来解释该效应。通过对各研究的总结可以发现, 诺布效应以归因过程为基础, 显示了道德判断对心理理论的影响, 其潜在的机制很可能就是人们自动无意识加工的结果在之后有意识的理性加工过程中发挥了作用。意图直觉判断会影响道德判断, 而道德判断的直觉也会影响理性的意图分析过程。  相似文献   

5.
酝酿效应是指当人们遭遇无法解决的难题时, 暂时将其搁置, 转而去完成其他无关任务, 反而有利于原有问题解决的现象。近年来, 研究者对创造性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酝酿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同时提出了较多理论试图进一步解释酝酿效应。酝酿效应的代表性理论可分为“选择性遗忘理论”、“激活扩散和线索同化理论”、“无意识加工理论”等, 它们从不同角度解释了酝酿效应的机制, 并对其影响因素和有关现象各有预测。对心智游移和睡眠这些特殊形式的酝酿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酝酿效应的机制。认知神经研究表明, 酝酿期的基本认知成分, 即表征重构和激活扩散, 涉及到前额叶、纹状体、海马体等多个脑区的协同合作。未来研究需要以深化理论建设为基础, 利用认知神经方法进一步揭示酝酿效应的机制, 从而更为深刻地认识创造性酝酿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殷继兴  胡传鹏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12):1988-1995
神经科学的发展对其他学科以及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虽然神经科学方法与行为研究方法都是探索人类心理与行为的有效手段并各有所长, 但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却可能引起人们过度的解读和信任。研究者发现, 当某一结论使用神经科学结果作为证据时, 比使用行为科学结果或者心理生理学指标作为证据时更加让人信服, 即使神经科学结果与该结论之间毫无关系, 这种现象被称为神经科学偏见(neuroscience bias)。通过系统回顾近年来关于神经科学偏见的研究, 我们发现:(1)虽然神经科学偏见存在可重复性的争论, 但该效应确实存在; (2)神经科学偏见的产生可能是因为个体倾向于还原论的解释(即使用低层次、简单的机制来解释更高层次上的现象)及心理本质主义的影响(即人们认为心理与行为的本质是神经活动)。神经科学偏见反映了公众对科学结果解读的偏见, 未来研究需要探讨这种偏见的心理机制, 从而引导科学结果的正确解读和运用。  相似文献   

7.
肢体识别加工的研究常常以倒置肢体作为对象.肢体倒置效应是指, 与正立肢体相比, 人们识别倒置肢体的时间更长,正确率更低.该现象为探究肢体识别提供了新的思路.近些年, 研究者们使用多种技术考察了这一效应及肢体构形加工的特异机制与神经基础.其中, 头部信息在肢体倒置效应中的作用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争论.此外, 构形加工理论和构形加工连续量理论都肯定了构形加工在该效应产生中的作用, 但对于构形加工所包含的子成分还存在一些分歧.未来需要进一步拓展该领域的特殊群体研究, 揭示头部信息的具体作用, 完善相关理论解释以及探索更具有生态效度的肢体倒置效应.  相似文献   

8.
特征框架效应是指当分别以积极框架和消极框架来描述给定情境中某一事物或事件的关键特征时, 一般情况下人们更偏好以积极框架来描述其关键特征的事物或事件的现象。特征框架效应广泛的存在于消费、医学及政治等领域。目前, 它的解释机制主要包括效价加工的认知机制、参照依赖、查询理论以及认知神经机制。它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验、人格特质、计算能力以及认知闭合需要等。未来的研究应该从深入探索特征框架效应的产生根源和影响因素, 拓展其应用研究, 深入探索偏好消极框架下的特征框架效应以及探讨该现象与其它现象之间的关系等五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9.
“投资者难以长远地将多重投资看作整体,而更倾向于分割成单一决策进而表现出每次决策风险规避的现象”被称为风险投资中的短视效应.短视/远视风险投资常通过单一决策/重复决策范式予以研究.大多数的研究发现,在单一决策条件下,投资者接受投资的人数比例或者投资金额低于重复决策条件.短视效应的调节机制有反馈频率、投资灵活性、选择组块、风险状况等.研究者分别提出短视损失厌恶(myopic loss aversion,简称MLA)理论和短视预期理论(myopic prospect theory,MPT)对短视现象进行解释;但这些理论受到基于齐当别理论(equate-to-differentiate theory)研究的挑战.文章在总结短视效应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今后有必要深入探索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5~9岁儿童在说服行为中使用心理理论能力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对象为90名5~9岁儿童(幼儿大班、小学二年级、四年级各30名),研究者采用图片故事法和口语报告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儿童对说服性论据的选择,考查了儿童在说服行为中使用心理理论能力的状况.结果显示:5岁儿童在说服他人时较少使用心理理论能力,7岁是儿童使用心理理论能力的关键期,9岁儿童在说服他人时则更多地使用了心理理论这一能力;儿童在面对不同的说服对象时,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