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清理了海德格尔不同时期有关Aletheia[无蔽]的不同解释,认为Aletheia[无蔽]意义上的“二重性”是后期海德格尔思想的主导线索,也是海德格尔意义上的现象学思想经验的基本特征.通过对希腊的“无蔽”经验的重思,海德格尔指向当下和未来,关注后哲学时代里普遍意义的差异化-境域化生成.  相似文献   

2.
仲辉 《世界哲学》2006,(5):35-40
本文分析了巴门尼德残篇中出现的Aletheia这个概念,认为通常在与“意见”相对立的“真理”的意义上理解Aletheia是不合适的。这个概念与“是”、“是者”直接相关,甚至可以作为“是者是”这个命题的主词。在巴门尼德的残篇中Aletheia显示了它的独特性,既是女神话语的一种绝对担保,又在一种典型的古希腊式的论辩气氛中维持着自身的自满自足,为其后的思想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文章借用海德格尔的视野论述了Aletheia这个问题在思想上显示出来的重要性,并试图将“是者是”这个命题所道出的“同一性”摆置到其源出的位置上去。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与实践哲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尽管海德格尔从来不谈实践哲学,但他的基础存在论思想却给实践哲学的发展指引了一个新的方向.海德格尔晚年在给理查森的信中说他通过研读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第9卷和<尼各马可伦理学>第6卷洞悉了他一生的一个基本思想,即aletheia(真理)是一个揭示的过程,真理的特征是无蔽,一切存在者的自我显现都属于无蔽.[1]生产(poiesis)和实践(praxis)的区分在对海德格尔产生如此重要影响的亚里士多德的这两部著作的上述两部分中起了关键的作用.[2]它们同样对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Auseinandersetzung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有四重含义:(1)阐释赫拉克利特残篇53中的polemos,我们将其翻译为"对峙";(2)海德格尔与西方欧洲形而上学的"对置";(3)海德格尔与海德格尔的"对质";(4)跨文化对话、交流意义上的Auseinandersetzung。以论述海德格尔思想中Auseinandersetzung的多重含义为主线,我们引出古老中国文化是否构成希腊-欧洲思想的"他者"以及将来可能发生海德格尔意义上的Auseinandersetzung的"同一个世界"问题。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无意于在理论与实践孰为优先的问题上作出简单回答,他用心思索的毋宁说是:我们应当提倡何种意义上的理论?何种意义上的实践?以及何种意义上的制作?在海德格尔看来,"制作"不应当是简单的批量化生产,而应当是创造性的让显现;"理论"不应是脱离质料的普遍主义,而应当是"形式显示"的概略性指引;"实践"不应是盲目的行动,而应当是个体化的相时而动。若想领会海德格尔实践论的这种全方位意蕴,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四种元素: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实践论和康德实践论的阐释、海德格尔"形式显示"的思想方法、对海德格尔的修辞风格进行必要的抵制,广义"实践"概念的视域。  相似文献   

6.
何卫平 《世界哲学》2010,(2):110-123
海德格尔1923年夏季学期的讲座是其弗莱堡早期思想的总结性文献,它最终确立了以"实际性的解释学"为核心的海德格尔思想的开端。本文着重分析了这个讲座的基本概念、观点的内涵和联系,揭示了它们深刻的理论价值以及对后来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影响,着重突出了这个讲座的两个方面的意义:对海德格尔自己思想起点的意义以及在现代解释学转向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西方海德格尔研究述评(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主题与分期的讨论西方海德格尔研究者对此就有许多不同的界定。一般而言 ,人们容易将海德格尔的主题与存在主义等同起来 ,和雅斯贝斯和萨特等人视为一体。实际上 ,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就是将海德格尔思想存在主义化 ,同时又将存在主义人道主义化。但是 ,伽达默尔指出 ,海德格尔所说的生存无关于存在主义和存在哲学[1] 。如果说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 ,雅斯贝斯是存在哲学的话 ,那么海德格尔的思想则是关于存在的问题 ,用他的话来说 ,就是追问存在。于是存在一般被理解为海德格尔的主题。马科斯 米勒指出 :“对于海德格尔而言 ,只有一个哲…  相似文献   

8.
在海德格尔之《存在与时间》中,"缘在"(Dasein)的"真理"(本真状态)与"非真理"(非本真状态)乃是两个关键性的词语。但是,关于它们的确切含义及其思想意义,海德格尔自己在该书中并没有非常明确的交代,这个问题至今依然是迷雾重重。本文试图借助于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时期的"实际生活经验"思想(尤其是它的"前理论"和"动荡"这两个基本特征),来澄清如何理解《存在与时间》中"缘在"的"真理"与"非真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无论在胡塞尔思想中还是在海德格尔思想中,现象学与逻辑学的关系都构成一个核心问题。本文首先再现了胡塞尔前后期在此问题上的相关研究,并指出他的超越论逻辑学的要点在于对本质的前逻辑直观,也是最有可能为逻辑学提供哲学支撑的因素。其次,在海德格尔方面,根据律概念成为讨论现象学与逻辑学关系的切入点,由此导出他的“存在理解”、“无蔽”和“自由”的概念解释。他们的共同点在于:把形式逻辑看作陈述逻辑,并试图用前谓词判断的哲学逻辑学来为它奠基。  相似文献   

10.
通过讨论海德格尔对康德先验想象力概念之批判的核心,文章强调海德格尔所理解的康德的"想象力"概念首先不是一心理学、人类学意义上的,作为一种心理、心智能力的"感性创作能力",也不仅仅是一先验哲学的,即既独立于感性经验,而又使得任何科学的经验认知成为可能的认识论意义上的"先验构想力量"。相反,相比较前两者,它更是一种渊源性的"奠基力量"或在存在论上"更为源初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在海德格尔的"无"与佛教的"空"之间有很多可以讨论的问题,而且具有现实意义。与轴心时代其他文明纷纷以某种永恒的终极实在为理念来抵御虚无主义的方式不同,佛教倡导"缘起性空",两千多年后的海德格尔则试图扭转西方哲学物化的科学思维方式,为克服虚无主义而寻求关于"无"的思想。由此,海德格尔哲学与佛教思想之间便发生了某种"共鸣"。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探寻艺术之本质是从艺术作品入手的,因其主张"从已有的事物"出发。"世界"和"大地"是海德格尔解构艺术作品时所提到的两个相关相属的概念,海德格尔认为"世界"具有敞开性,而"大地"具有遮蔽性,二者一敞一蔽,在相互"争执"的关系中,"真理"得以生成。从海德格尔现象学的视角切入,对艺术作品的本源、艺术作品中的"世界"与"大地"及艺术作品中存在的"真理"这三个方面做进一步的拓展与研究,从而将"世界"与"大地"、"真理"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与内涵明朗化。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 ,随着海德格尔著作的翻译和思想的评价与研究的逐步深入 ,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研究也成为国内海德格尔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将国内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研究的状况作一概括和简要评述。一、海德格尔美学与传统美学的关系海德格尔美学与传统美学的关系问题 ,是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研究中必须涉及和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在这一问题上 ,几乎所有的著述都强调海德格尔美学之于传统美学的反动与超越 ,尽管传统美学的含义在这里显得过于宽泛又缺乏严格界定。但一般来说 ,都不言而喻地在近代经典美学的基本规定与特征的意义上使用“传统美学”这…  相似文献   

14.
在海德格尔的《哲学论稿》中,"最后之神"是篇幅最短却又极关键的部分,向来惹人遐思又令人却步。塞杜尔在比较了其他著作之后,指出《哲学论稿》承载着海德格尔的基督论,而且目的就是"最后之神"。本文首先引述这个具有争议性的看法,从《哲学论稿》的遣词用语、论证内容出发,并与相关思想家如布尔特曼和谢林作比较,指出海德格尔确曾受他们启发,但也显示出思想上的差异。接着,本文从更宽阔的海德格尔的思想发展脉络来评估其神学关怀,并指出以神学方式阅读海德格尔及其现代状况的意义。《哲学论稿》和同期作品反映出了一位当代西方思想家在面对现代转向时如何试图建构一种圣俗交织的现代话语。传统基督教义虽有参考意义,却未能完全处理其中问题,而纯粹哲学又难以处理神圣问题而陷入失语,故比较进路或许能对这种现代状况提供出路。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1930/31年对《精神现象学》的阐释在这部著作的效应史中占据重要地位。海德格尔极为重视其中的"自身意识"之思,认为黑格尔的这一思想已经触及了作为形而上学之隐秘根据的"基础问题",对未来思想有着重要借鉴意义。海德格尔的阐释指明了"自身意识"的关键性,但这种阐释的基本意图和问题语境却长期没有得到深究,以至于这一阐释工作本身的深远意义还需一种适宜的澄清与照亮。  相似文献   

16.
伽达默尔多次指出,哲学诠释学与后期海德格尔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笔者将尝试一种新的思路,即基于对存在历史之思的形态、方法和内容的基本把握,来明确后期海德格尔的探究方向和任务,分析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转向"问题和存在历史之思的论述,从而理解伽达默尔对后期海德格尔思想的把握。这种把握最终表明,无论是在现象学方法的采纳上,还是在主题概念的借鉴上,哲学诠释学都在相当程度上因循了存在历史之思,而后者正是后期海德格尔思想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17.
“存在”这一概念极易误导人们对于海德格尔思想的理解.立足于从“存在”到“意义”的现象学还原,我们有理由认为,当海德格尔谈论存在时,他谈的是现象学意义上的意义.这一解释可以在早期海德格尔关于事实状态(Faktizit~it)和后期海德格尔关于Ereignis的论述中得到印证和理解.事实状态和Ereignis说的是一回事:保持意义-给予过程的敞开.鉴于“存在”在海德格尔研究文献中的长期使用,本文将首先澄清海德格尔在何种意义上使用“存在”一词,并根据这一澄清重新解释世界、真、Ereignis、事实状态等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的"黑色笔记本"在2014年出版之后,引起了欧美学界和公众的广泛讨论。从海德格尔在1931年到1941年期间记下的一些笔记内容来看,海德格尔的确在思想层面上具有明显的反犹主义倾向,并且在1939年仍以形而上学的方式表达了对国家社会主义运动"本质性的肯定"。本文通过详细分析这一刚出版的新文本,介绍西方对此问题的不同争论,试图从海德格尔思想内部入手,揭示出海德格尔牵涉反犹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根本动机。  相似文献   

19.
杨栋 《现代哲学》2017,(3):30-37
"海德格尔与马克思"这一论题的深入离不开对一些基础问题的解答。作为这样一个基础问题,马克思本人在海德格尔的思想道路中扮演何种角色,值得深入探讨。基于海德格尔的"存在历史手稿",从其思想道路的发展出发,结合具体文本来分析马克思在海德格尔思想道路中扮演的角色,不但有助于厘清马克思在海德格尔思想发展中的作用,明确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相关评判的出场背景,更有助于把握对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哲学关联进行研究的基础、可能性和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最后之神"问题是海德格尔研究中的一个难点问题。与时下的做法不同,本文并不急于对这一概念进行思想史上的追溯与评价,或将其与不同文化中的宗教观进行比较,而是试图从这个概念本身的理解难度入手来澄清海德格尔的所说。理解的难度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海德格尔独特的思想进路与概念术语系统所带来的难度,其次是神的问题在海德格尔存在史思想整体中的特殊难度,最后是来自事情本身的难度。最终我们将看到,一旦对海德格尔关于最后之神的论述中的难度有所理解,我们自身就来到这一难度面前。因而,最后之神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这个"难度"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