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天讲修行的四个层次:信、解、行、证。信是起点,证是终‘久,只有具备一个良好的起点,才能有一个圆满的终点。信,信什么呢?我曾经在《生活禅开题》上讲过,信就是要信三宝、信因果、信般苦、信解脱,能够具备这四个方面的信,就是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不过信本身也有几个层次。一般讲“信仰”,这是信的第一步。因信而仰慕佛法僧三宝、仰慕佛法的真理、仰慕修行的可贵,这些都应该在信仰的阶段完成,否则,信仰就很难深入。信仰以后要信赖。我们既然对三宝产生了信仰,就应该在信仰的基础上以三宝为依靠、为依赖,这不是说就尽躺在三宝…  相似文献   

2.
传静 《中国宗教》2023,(9):13-14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在深入推进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精神。以下谈谈我个人的体会。一、佛教中国化的“守正”,是要在保持佛教的根本信仰、坚持正信正行的同时,适应时代、适应社会。佛陀为佛法的弘扬定下了“契理契机”的原则。“契理”是指保持佛法的核心理念和教法;“契机”是指实现佛法适应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应机施教。佛教有“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爱国爱教传统,  相似文献   

3.
学佛的过程是“信、解、行、证”。学佛的首要大事,就是要有“正信”。“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有了正信,才能有正解;有了正解,才能有正行;有了正行,才能有正证。信、解、行、证,四满成佛,也可以说,“信满成佛”。因为正信是正解、正行、正证的一个总因。所以佛教常说“信为道源功德母”。佛教讲的信,不仅是  相似文献   

4.
印顺法师的《修身之道》形成了对三纲领和八条目的系统看法。与传统儒家将三纲领视为由内向外的推展不同,印顺法师将三纲领视为由外而内的落实,与大乘"三心"相近;致知就是止于至善,如同佛教的"续善根"一样,其意义与佛教的正见相似,但远不如佛教的正见更为究竟、彻底和殊胜;格物是儒家致知的手段,不如佛教修得正见的方式来得真实;他对大学的诚意慎独非常欣赏,比之于佛法的戒学修行,但认为佛法的理论和方法也更有效率;正心就是定,孟子的"养气"就是定的一种境界;儒佛二家都以修身为本,儒家的修身,等于佛法的修慧,只有大乘佛法,才开显了究竟的修身之道;在印顺法师看来,儒佛二家都以利他作为出发点,但利他的方式则有区别。印顺法师的大学纲目是从佛教立场理解和审视儒家经典的范例。  相似文献   

5.
《法音》2017,(1)
<正>一种信仰的兴起与广泛传播,需要诸多因缘的和合。信仰的内涵与形式,传播的时代与地域,受众的特性与诉求,种种因素互相配合、契合、融合,最终才能达到广为弘传的效果。对于佛教而言,也就是要符合契理契机的根本原则。佛陀演教,开出八万四千法门,同样是佛法的真理,却因说法因缘的不同,而有深理、浅理、显说、密说、了义、不了义等种种差别。不同的法  相似文献   

6.
《法音》2015,(7)
<正>佛教弘传需与时俱进新京报:龙泉寺有一批清华、北大等名校高材生皈依剃度,被称为"最强科研寺",它为何能吸引高学历人才?学诚法师:龙泉寺位于海淀区,和很多高校离得较近,一些对佛法感兴趣的人经常来寺里访问交流,其中有的人因缘成熟了,选择出家。实际上来龙泉寺出家的人,各种学历、阅历的都有,每个人的善根和因缘并不与学历挂钩。这个时代越来越趋于知识化和专业化,社会也需要高素质的僧人团队。从全国佛教整体比例来  相似文献   

7.
《法音》1992,(8)
实相真理是佛教的根本教理、佛法的根本契印,它形成了佛教同一切世间哲学、宗教及外道的根本区别。以“一切法皆佛法”故,我们现在所学的佛学(显教教理)都是释迦牟尼佛为随顺众生之机,巧善地以当时古印度哲学的文化背景而方便言示“离言”之佛法。末法时代,随着众生的根性渐浅而世间哲学(世智)的渐盛,多于甚深佛法上不生信解,反出疑谤,以是因缘,笔者力图随顺现代哲学之学识知见而方便浅释“实相真理”。  相似文献   

8.
佛法弘化三层圈佛日王雷泉先生以信仰、社会、文化三层圈论佛教,着眼于佛教自身的建设,强调信仰建设为使佛教的社会教化功能得以运转的轴心,可谓高论。本文所说三层圈,系就佛法摄化之范围而言,主要着眼于对佛法、佛教性质的认识,与王雷泉先生所言三层略有不同。本文...  相似文献   

9.
传印 《中国宗教》2014,(11):54-56
佛教或佛法,实为心法。吾人信仰佛教,皈依佛教,理应明了此理;并且要以明了此理为前提和根本。——传印一佛教的根本是佛法,佛教大乘经云:"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若就凡夫来说,佛法太高,众生法太广,惟此心法每人本自现成。所谓心法,即汝我现前一念心性(精神活动),所以佛教或佛法,实为心法。吾人信仰佛教,皈依佛教,理应明了此理;并且要以明了此理为前提和根本。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吾人现前一念心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而能生万法。所谓法,即事物。万法虽多,可以"十法界"统括而无遗。所谓"法界",即是事物的界限或范畴。六祖大师所说心性本自清净等,即是真如。真故,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17,(6)
<正>印度佛教经丝绸之路传播,最早传入汉地是经像并传。因僧人修道禅观,末法思想续佛慧命,建寺造像诸多功德,以及更为直观、简洁地教化不同善根的教徒和善男信女等多种因素,像教发展至十六国南北朝达到中国佛教史的顶峰时期,随后久兴未艾。弥勒信仰是中国佛教经典弘传中  相似文献   

11.
(9)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诸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为什么对于佛法有人相信,有人不信,有人排斥呢?这关系到各人的根基。  相似文献   

12.
近代佛教复兴运动中,太虚法师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复兴弥勒净土信仰而构建佛教新宗派——慈宗的历史,尽管昙花一现,却对揭示太虚的佛教思想变化有特别价值。太虚慈宗构建活动主要有两次:一是1922年创办武昌佛学院时期,着意创设一个综合唯识宗和弥勒信仰的佛教新宗派,试图以宗派的形式复兴弥勒净土信仰。二是从1932年住持雪窦寺时期,把慈宗阐释为一个融贯全部佛法、以总持义面目出现的佛教发展新方向,并发展出建设人间净土的新弥勒信仰思想,超越了以往只注重往生的净土思想,是对第一次构建活动的转向和超越,消解和升华了此前的宗派意识。此后,太虚的弥勒信仰思想逐步与人生佛教思想合流,基于弥勒信仰而建设人间净土成为太虚人生佛教思想中融会人间性与超越性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3.
东汉时期,佛教从印度沿丝绸之路传入,在华夏大地上得到了广泛传播。对于广大信众而言,信仰需要对象,而形象化的事物往往比晦涩高深的佛教教义和经文更能深入人心,所以艺术形象在这里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宗教与艺术之间可以说是相互影响、相互成就的关系。佛教艺术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向信徒阐释佛法和传递信息,不同的佛像姿态就是佛法的一种宣示,其重要性并不亚于典籍。佛像姿态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心灵手巧的艺术家们用艺术化的手段来表达自己虔诚信仰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精美绝伦的艺术佳品。  相似文献   

14.
吴明 《佛教文化》1994,(3):20-22
所谓依法系而作禅定的分类,就是依照禅定法门自身性质结合法门流传体系按层次而来分类。这样,既能继承过去,又能适应现在,更能开拓未来。举其大者而分: 其分类一,即为佛教禅与非佛教禅,是以属佛法非属佛法而分类也。所谓属佛法和非属佛法,就是看它是否合乎佛法般苦,合乎般若者皆是佛法,否则都非佛法。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人们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打着佛法旗号用以安心的法门数不胜数,但是如果不具正见,不以般若智慧为向导,妄用所谓的"法门",都十分容易偏离佛陀的本怀。文殊菩萨被称为七佛之师,为佛教般若智慧的化身,其所强调的"智信"并以智慧行万法,对解除现代人的心理问题及佛教自身发展都有极大意义。分析五台山文殊信仰中智信的内涵及其不二法门、空有平等、以般若为指导的实践观对现代人解决心理问题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佛法不但指导佛教徒解脱生命的烦恼痛苦,而且有助于佛弟子的身心安康、家庭和乐,从而达到社会稳定、国家繁荣、世界和平的目的。作为正信佛教徒,信仰佛法,以“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神、正念及正定)为生活原则,以五戒、十善为提升生命的动力,我们必须坚持正常的经济生活、合理的社会生活。佛陀以其殊胜的智能力,观察到赌博的种种害处,严格禁止赌博。《梵网经菩萨戒本》第33条教诫“邪业觉观戒”中就有明确禁赌的条文。2002年3月,香港政府民政事务局委托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及通识教育中心…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18,(1)
正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唁电中国佛教协会:惊悉一诚长老不幸逝世,深表哀悼。一诚长老一生潜心佛学,信仰坚定,修行严谨,清正平和,慈悲济世,是我国佛教界德高望重的爱国爱教的典范。长老在担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期间,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积极推动佛教团体建设,大力培养中青年佛教人才,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为推动当代佛教健康发展,更好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作出了  相似文献   

18.
我们经常说正信正信,这当然指信仰在先,但这信仰应该是正确的正当的,不是盲目的糊涂的,否则就成了迷信了。佛教是正信的宗教,正信的宗教有以下这些特点:首先,正信的宗教应有创教的教主,他在历史上应是实有其人,不会是从神话鬼怪中产生的,是盲目敷衍出来的。其次,正信的宗教有合乎实际的教义。其所奉行的经典,流传的法义,也都合乎宇宙自然法则,拿我们的佛教来说,她的三法印就可以验证一切主张,因此符合普遍而必然的永恒真理。第三,她有道德高尚的导师。他们可以传播宗教,但首先能够持守律法,有着清净庄严的品德。他们是人民  相似文献   

19.
陈兵 《法音》2003,(12):3-8
明代社会,民间新兴宗教纷纷出现,各种传统迷信泛滥成灾。莲池大师(1535-1615)作为佛门思想领袖,发扬佛教破邪显正的传统,对无为教等附佛法外道和佛教界内外的各种迷信观念,依据佛法的正见,一一作了批判。一、对无为教等附佛外道的批判南宋以来,随着正统佛教之衰微,及宗教的不断世俗化,出现了多种民间新宗教,它们大多打着佛法的旗号,而实际宣扬邪见,破坏佛教,并往往制造动乱,历代朝廷多视之为邪教而进行取缔镇压。其中以由佛教白莲宗演变而成的白莲教力量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实为当今多数会道门、邪教的祖宗。至明代,此类附佛外道更为昌盛,影…  相似文献   

20.
护法漫谈     
法,梵语“达磨”,译名为法,是轨则义。《成唯识论》卷一说:“法谓轨持”。法之意义大致有三:一是指佛陀依如实所觉而宣示于世间众生的善巧教法,或称佛法;二是泛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三是特指某一事物和现象。为振兴佛教,破邪显正而护持正法,乃本文讨论的主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佛法也不断地深入人心。但人们对佛法的观点不一,站在各种角度持有不同的见解。这其中,有正知正见者;有无知邪见者;有误解者;也有藐视毁谤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