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小四、初二和高二年级中有音乐经验和无音乐经验的学生为被试,采用等级量表评定法,通过两个实验,分别在无概念提示和有概念提示的条件下,要求被试对音乐旋律片段的张力进行判断,探讨概念提示和音乐经验对于音乐张力感知的影响。结果发现:(1)音乐张力感知是一个随个体成熟而不断发展的过程,小学四年级到初中二年级之间音乐张力感知变化较大,到高中二年级趋于稳定;音乐训练经验仅对小学四年级被试的音乐张力感知有促进作用;(2)概念提示有助于小学四年级被试对音乐张力概念的理解,而对高二被试无显著促进作用,说明音乐张力概念的掌握  相似文献   

2.
以149名小学一年级儿童为被试,进行为期两年的追踪,采用交叉滞后的分析方法考察了儿童汉语语素意识对阅读理解的影响以及字词阅读流畅性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儿童汉语语素意识、字词阅读流畅性和阅读理解随时间均有显著增长;(2)控制一般认知能力、语音意识、快速命名和阅读理解的自回归效应后,儿童汉语语素意识对阅读理解有稳定的预测作用;(3)字词阅读流畅性在儿童汉语语素意识与阅读理解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这些结果表明,汉语语素意识对阅读理解具有重要作用,并能通过字词阅读流畅性促进阅读理解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儿童对汉语主动名、被动句转换理解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建 《心理学报》1984,17(2):82-92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正常、低常、耳聋儿童对汉语主动句、被动句转换理解的能力问题。实验材料是十组主动句、被动句转换类型,呈现了汉语主动句、被动句转换的全部形式,字词水平控制在聋哑小学二年级程度。要求被试正确进行思惟。被试是9至13岁的正常、低常、耳聋小学生,每个年龄组的被试在30人以上,14、18岁的21名耳聋学生也参加了实验,共计被试为208人。 实验结果表明:总体上看,三类被试对于汉语主动句、被动句的转换理解,正常儿童高于耳聋儿童,耳聋儿童高于低常儿童,差异是显著的。从各年龄阶段看,耳聋儿童转换能力低于正常儿童并不是绝对的。从转换能力发展的转折期看,正常儿童的明显转折期出现在10至11岁,低常儿童出现在12至13岁,耳聋儿童在12至13岁的发展接近转折期。从转换理解与语文、数学教育的相关关系来看,没有发现语文和数学教育对转换理解的有规律的必然影响。从理解的特点上看,三类被试在理解上呈现出一致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汉字材料的性质对视觉短时记忆广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钧  孙昌识 《心理科学》1998,21(2):146-149,158
汉字材料的熟悉性和复杂性对视觉短时记忆(VSTM)广度的影响研究存在分析。本研究在实验设计上区分了汉语字词的熟悉性和复杂性维度,探讨了它们对VSTM广义的不同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材料的熟悉性是影响汉语字词VSTM广度的最重要因素,材料的复杂性影响不大;(2)在材料熟悉程度一致,被试在11-20岁年龄范围条件下,汉语字词VSTM广义将保持相对恒定(3)在承认“组块假说”的前提,汉语字词VSTM  相似文献   

5.
以161名小学四年级(10岁)儿童为对象,探讨社会观点采择与故事阅读理解之间的关系。要求被试完成故事阅读理解测验,社会观点采择测验和字词认知测验。采用分层回归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1)被试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对阅读理解总分、直接理解、直接推论、诠释整合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对检视评价的预测作用不显著;(2)字词认知调节社会观点采择对故事阅读理解成绩的预测作用。社会观点采择对故事阅读理解成绩的影响随着字词认知能力的减弱而增高。对于字词认知能力较低的儿童,社会观点采择在故事阅读理解中发挥更强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赵伶俐 《心理科学》2007,30(4):878-882
通常认为审美理性对审美感性有消极影响。这至少对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发展形成了一种障碍。本研究以审美概念理解作为审美理性活动的典型式,对二者的实际关系进行探索。实验对象分为A类普通被试和B类艺术专业被试。结果表明:无论是否通过专门的审美概念学习训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审美概念理解与审美感性水平的发展都呈共同上升趋势:通过学习训练,审美概念理解程度有显著提高,且显著有助于AB两类被试审美感受总水平提高;审美概念理解的“合理性”(正确性与精确性)是对审美感性各因素影响的显著因子,而其“事实例举”对于审美感性中的审美感知、审美联想、审美情感等是显著因子。A类小学5年级被试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感、B类大学美术专业2年级被试的审美感知,实验前后无显著差异,这表明审美理性对审美感性所具有的积极影响,在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7.
采用词汇判断任务,以小学三年级、五年级儿童以及大学生为被试,考察单字词识别中的多义词识别优势效应的年龄特点.结果发现:(1)三组被试都表现出单字词识别中的多义词识别优势效应,且效应发生在低频字上;(2)随年龄的增长和识字能力的提高,儿童汉字识别的错误率降低;而多义词识别优势效应呈现递减的趋势.小学三年级已经发展出多义词的识别优势,小学五年级的反应模式与大学生的基本接近.最后,从语义反馈量、加工方式差异等角度对结果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8.
本文包括长时记忆视优效应的三项实验。实验一使用汉语为学习材料,北京人与广东人为被试;实验二使用英语为学习材料、美国人与中国人为被试;实验三使用日语为学习材料、日本人为被试。三项实验都有视觉、听觉两种呈现方式。三项实验的结果都有利于证明频率差异假设,即如果在书面言语中经验某字词的频率高于在口语中经验该字词的频率,则该字词的视觉呈现优于听觉呈现。  相似文献   

9.
以30名小学二年级学生2、4名小学五年级学生和29名大学一年级学生为被试,运用McGurk效应研究范式对汉语母语者视听双通道言语知觉的表现特点、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三个年龄阶段被试均接受纯听和视听两种条件下的测查,被试的任务是出声报告自己听到的刺激。结果发现:(1)汉语为母语的二年级小学生、五年级小学生和大学生在自然听力环境下的单音节加工中都受到视觉线索的影响,表现出了McGurk效应;(2)二年级小学生、五年级小学生和大学生受视觉言语影响的程度,也就是McGurk效应的强度没有显著差异,没有表现出类似英语母语者的发展趋势。该结果支持了McGurk效应"普遍存在"的假说。  相似文献   

10.
语音与词义激活的相对时间进程:来自儿童发展的证据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周晓林  武宁宁 《心理科学》1998,21(6):498-501
本研究从儿童语言发展的角度.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汉语视觉字词加工中语音与词义激活的相对时间进程。运用启动命名技术,比较了三年级和六年级儿童在语音和语义启动中的表现。结果发现,三年级和六年级儿童都有语音和语义启动效应,且六年级儿童更为显著。但语义启动和同音启动的促进效应之间没有差异,而同音不同声调启动则可能产生抑制作用。文章探讨了这些发现对汉语视觉字词加工中词义信息提取不同观点的含义。  相似文献   

11.
在安静、语音型噪音、语音调制型噪音三种背景下测量了汉语母语者、汉语中、高水平的韩语母语者感知汉语元音和声调的正确率。安静背景下,三组人的语音感知类似,而在语音型噪音背景下,汉语母语者的感知正确率显著高于中水平二语者。进一步的检验表明中水平二语者在语音型噪音背景下的感知难度较大是由于其受到的语音型噪音中能量掩蔽的影响比母语被试要大,而其受到的信息掩蔽的干扰和另外两组被试相近。  相似文献   

12.
口语感知是当前心理语言学的研究热点, 然而以往研究大多以婴儿和成人为被试, 缺乏对幼儿口语感知的研究。此外, 现有口语感知模型主要是基于非声调语言研究建立起来的, 对汉语并不完全适用。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 在语音构成上不同于非声调语言。本项目将立足于汉语口语特点, 以3~5岁幼儿为研究对象, 考察幼儿汉语口语感知特点及神经机制。综合使用眼动方法、ERP方法和LORETA源定位技术探讨以下问题:(1)幼儿在前注意阶段和注意阶段的听觉语音辨别特点; (2)幼儿汉语口语词汇识别过程中音段信息和超音段信息的作用; (3)幼儿汉语口语感知的神经机制。本项目研究结果将揭示幼儿汉语口语感知特点, 为完善现有的口语感知模型提供新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3.
以71名五年级汉语儿童为被试,让他们在阅读一篇英文材料的过程中对目标词的含义进行推测,并对单词的语境线索强度、个体的推理能力、工作记忆和词汇水平进行测查,从而对汉语儿童是否能够通过阅读习得英文生词以及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进行探讨。结果发现:五年级汉语儿童能够在英文阅读中习得生词的含义,学习的可能性达到30%;语境线索强度和被试的词汇水平可影响儿童在阅读语境中学习英语生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通过2个实验,考察时间空间隐喻在汉语动词语义加工中的作用。实验1表明,在动词隐含延续时间判断任务中,当动词隐含延续时间的长度("长–短")与字词呈现的空间长度("宽–窄")不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慢,表明语义加工受到了干扰;实验2采取词性判断任务,发现隐含延续时间长的动词的加工时间更长,动词隐含延续时间的长度与字词呈现的空间长度不一致时,被试的加工变慢。整个研究表明,动词的隐含延续时间基于被试的知识经验和水平空间长度来表征,支持弱势的隐喻表征观。  相似文献   

15.
对听觉条件下中文字词劣效果的问题进行了实验考察,结果发现:在文章听点作业中,被试对高、低频目标字词语音的正误判断量存在着显著性差别,前者较后者成绩差,表现出字词劣效果的现象;在单字词的听点作业中,未发现被试对高、低频目标字词语音正误判断量方面的显著性差别;无论在文章还是单字词的听点作业中,被试对高、低频目标字词语音的正误判断量均比较低下,表明语音知觉的范畴性特征对字词语音的辩认准确性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众多实证研究指出英语语音意识是鉴别儿童早期阅读能力(字词解码)的重要指标,然而跨语言研究对语音意识在阅读发展中的普适功能提出了质疑。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汉语语音意识在儿童早期阅读发展中的角色依然是个有争议的议题,因此本文采用元分析范式整合过往实证文献,并从测试任务的语音要素(音调、音节、声韵、音素)与操纵范式(检、删、隔、合等)解释导致语音意识与汉语字词阅读关系不一致的原因。本文共筛选出发表于1995年至2015年的59篇研究,提取了94个独立样本12514人,涵盖3-12岁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结果显示:(1)语音意识与汉语字词阅读呈现了显著的中度相关,且不因被试年龄和字词阅读任务类型而改变;(2)检、删两种范式下的语音意识的预测效应量远大于隔音和合音范式;(3)汉语语音意识的语音要素是一个重要的调节变量,音调辨析的预测效应量最大,其次是音节、声韵和音素,呈现了随语音单位变小而效应量变小的趋势,一定程度上亦验证了心理语言纹理假说的预期。  相似文献   

17.
以情绪性汉语双字词为材料,记录被试执行自我相关判断任务时的事件相关电位(ERP),初步探讨自我相关信息和情绪效价加工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两者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相对于非自我正面和自我负面字词,被试对自我正面和非自我负面字词的反应更快。N400的波幅也存在两者的交互作用,对自我正面偏见以外的词表现出更大的波幅。这表明自我相关信息加工与情绪效价加工是密切相关的,从而证实了自我正面偏见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吴岩  李天虹 《心理科学》2018,(3):572-578
采用启动范式,利用词素语义透明度效应,在汉语词汇识别过程中探讨了三、五年级儿童对词素语义的加工。实验采用3×2×2混合因素设计,变量分别为年级(三年级vs.五年级vs.成人)、启动词类型(词形相关vs.词形无关)和目标词类型(透明词vs.不透明词)。结果发现启动词类型和目标词类型交互作用显著,当词形相关时,被试对透明词判断的正确率更高;当词形无关时,被试对不透明词判断的正确率更高,反应时更快。此外,未发现启动词类型、目标词类型和年级两者或三者的交互作用。结果说明三、五年级儿童在汉语词汇阅读过程中,词素语义可以被激活并影响到当前词汇的加工,词形相似性会对这种词素语义透明度效应产生影响。此外,词素语义透明度效应在三、五年级以及成人间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9.
在阅读时,读者可以获取副中央凹处的词汇信息,副中央凹加工是构成流畅阅读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从儿童语言发展的角度,通过3个实验(共534名被试),考察了汉语视觉字词加工中2~5年级学生的字形、语音、语义预视效应。结果发现:(1)2~5年级小学生均有字形预视效应;(2)2、3年级学生没有语音预视效应,4、5年级学生有此效应;(3)2年级学生没有语义预视效应,3、4、5年级学生有此效应。这表明,低水平的视觉信息—字形信息在儿童副中央凹加工中一直稳定地发挥作用;高水平的语言信息—语音和语义信息,随着儿童年级的升高和阅读技能的提升,逐渐地在儿童的副中央凹加工中发挥作用。儿童对汉字各类型信息的获取与使用的发展模式不同于拼音文字阅读发展理论的预测。  相似文献   

20.
小学生字词识别与语言技能、工作记忆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贺荟中  郭晓微  姚敏 《心理科学》2004,27(2):371-373
本研究采用注音任务、语言任务、再认方法探讨了小学生字词识别与语言技能、工作记忆的关系和影响小学生字词识别的因素。发现:(1)字词识别与语言技能、工作记忆在2、4年级相关均显著;6年级学生字词识别与语言技能的形旁及工作记忆相关不显著,但与语言技能其它维度相关显著(2)预测小学生字词识别发展的主要因素随年级升高而变化。预测2年级学生字词识别的重要指标是语音的音节、字形的形旁与工作记忆;4年级是语音的音节、字形的声旁、句法与工作记忆;6年级是语音的声韵、字形的声旁与语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