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可以将追求现代化界定为自鸦片战争后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那么,孙中山先生可以说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探求中国现代化之路并终生为之奋斗不息的伟大先驱。其一生之理想可一言蔽之曰:实现中国之现代化,“使人民一律享受近代文明之乐”,并“促进将来世界之文明”。以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69页。kXT凡引该书,只注页码)所谓“现代化”或“近代化”乃是晚近才在中国被提出来进行专门讨论的理论和现实问题①,因而在孙中山先生的著述中尚不多见②。但孙中山先生不仅毕其一生孜孜以求中国之现代化,而且为此提出了宏大…  相似文献   

2.
《新青年》的再读与反思──《回眸〈新青年〉》代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历史层次上,1915年由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它的历史意义及其深远的影响,于中国现代史上,大概没有任何其他的刊物,可与相比的。第一,它代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过后约七个月,孙中山在写给海外同志的信中说:“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原其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致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文中所谓“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指的是陈独秀、胡适等人。而引起“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的,当然就是指《新青年》的言论了。孙中山虽不…  相似文献   

3.
1、孙中山智对下联 孙中山与宋庆龄志同道合,为革命事业奔波四方。1916年四月,孙中山与宋庆龄结婚后半年的一天傍晚,两人到公园里散步,边走边谈,难得有这样清闲的时候。走到池塘边石凳旁,就坐下来休息。话锋转到讨袁的事,宋庆龄兴致勃勃地对孙中山说:“逸仙,我想起了一个讨袁对子的上联,你能续个下联吗?于是吟出上联: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的文化素质与现代化理想陈剑安孙中山的文化素质和现代化理想,是他养就民主革命领袖品格的基本因素。从根本上说,他的文化素质是与当时的社会存在和他的家世、阅历及其生活环境密不可分的。孙中山的文化素质的形成取决于两种境况,一是笼罩着国内的半殖民地半分建...  相似文献   

5.
祭祀在日本阴阳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天曹地府祭是阴阳道的主要祭祀之一,也是含有大量道教因素的祭祀。本文着眼于天曹地府祭中所用祭文,从结构与内容上与道教斋醮所用青词作对比,解析其对青词文本的借鉴吸收。通过考察《诸祭文故实抄》《祭文部类》中的天曹地府祭文,及以《广成集》为首的斋醮青词,结果发现,无论从结构还是文体上,天曹地府祭文都对青词进行了高度的吸收借鉴。  相似文献   

6.
学诚 《法音》2009,(2):3-18
一、社会福祉古今通,慈善兼济实相共世间常说"哲学是科学之母",而孙中山说:"佛学是哲学之母。"他这话显示了佛学和哲学的重要性,也是赞赏佛教的兼容并包和博大精深。哲学的主要内容是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方法论服从价值观,又都基于世界观。在世界观中很重要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价值观中人生的幸福和社会的福祉又是核心的思考和追求。  相似文献   

7.
五四爱国运动八十周年,恰值全国人民爱国激情高涨,愤怒声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野蛮侵犯我主权的暴行之时,这很发人深省。五四运动的时代坐标,处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中,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交叉点上。“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深重的民族危机蕴含着转机和生机,亟待国民之觉醒。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在一次讲演中形象地描述了这种局面,大意是说:中国几千年来是世界上头一等的强国。可是,到了现在这个时代,我们中国是顶弱、顶贫的国家。所以现在世界的列强就有瓜分中国的念头,也即由各国来共管的意思。那么,为什么我们会…  相似文献   

8.
崔巍 《学海》2006,(6):146-150
孙中山去世后,中国国民党内逐渐形成了许多政治派别。它们既有因政见不同而从主流中分化出来的,也有在统一两广和北伐过程中被卷入党内的地方实力人物。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这些派别为争权夺利而与蒋介石集团进行激烈的政治、军事斗争。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集团利用新的国内形势和占据中央政府的有利地位,在国民党四全、五全大会、热河失陷、两广事变和西安事变中,采用各个击破的策略,削弱了主要地方实力派。最后又在全民抗战的大背景下,1938年召开的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蒋介石的国民党领袖的法统地位,从而基本上整合了国民党。  相似文献   

9.
心有常闲     
正陶渊明在他的《自祭文》里说:"心有常闲。"我想,陶渊明先生这里的"闲"字,是指我们匆匆人生之旅中的小憩,就如书画作品中的留白,就如我们家中的庭院,那是心灵的窗口,更是人生的顿悟。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其实,我们要获得自在无碍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以后,腐朽的清政府不能御敌治国,中国人民陷入苦难深渊。许多爱国志士纷纷起来反对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要求实行共和,实现中国政治近代化。孙中山是力求实现共和,实行中国政治近代化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一、联合反清小团体组成大的政党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列强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几十个不平等条约,这对孙中山刺激很大,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媚外卖国政策十分不满。从此,孙中山立下了“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1894年孙中山得到其胞兄孙眉和邓荫南等人的支持,于11月24日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孙中山在起草的…  相似文献   

11.
稳定是福     
稳定是福华禹谟通过学习中共十五大文件,加深了我们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邓小平理论精髓的理解。邓小平理论是指引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和平稳定的智慧明灯,作为佛教徒,从教义和行为准则来看,和平稳定,是一贯被推崇为至高无上的福报。孙中山曾说过:“佛教是智信而...  相似文献   

12.
宗志 《法音》2009,(11):19-25
一、虚云老和尚的教门经历 1、由教而入佛法之正途 虚老自幼就具善根.17岁.就在家中与他的二位妻子及从侄说佛法,20岁出家,从28岁起修苦行,此时的他如《年谱》中所说:  相似文献   

13.
里仁为美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就是乡里,比邻而居的街坊邻居比什么都重要,处雅得雅,处仁得仁,处善得善,所谓远亲不如近邻者是也。苟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里仁之风,人文之土壤,人处其间一如种子之处土壤,温润肥沃,方能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4.
里仁为美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就是乡里,比邻而居的街坊邻居比什么都重要,处雅得雅,处仁得仁,处善得善,所谓远亲不如近邻者是也。苟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里仁之风,人文之土壤,人处其间一如种子之处土壤,温润肥沃,方能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5.
知行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学者特别关切的问题之一。在现代思想史上,孙中山、毛泽东等也都曾给以高度重视。今天,当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的时候,重新审视和思考这一问题,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人们认识一件事情,知道它的道理并不难,但真正实行起来却很难,这也就是古人所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古文尚书·说命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知行分离的现象,怎样才能实现知与行的统一,这是儒家学者着力研究并力求给以解答的问题。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知”一般是指知“道”、知识、认识;“行”…  相似文献   

16.
中国禅宗的振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禅宗的振兴佛日太虚大师曾说:“顿悟禅为中国佛学之骨髓,又为佛学之核心。唯中国佛学握得此佛学之核心,故释迦如来真正之佛学,现今唯在中国。”又说:“中国佛教之如能复兴也,必不在于真言密咒与法相唯识,而仍在乎禅。”(《年谱》)这是大师通观全体佛学、洞察...  相似文献   

17.
姚中秋 《现代哲学》2015,(3):96-106
学界对孙中山先生与儒家思想间的关系已有一定讨论。然仅从儒学立论,远不足以把握孙中山思想之历史意义。迭经挫折而深思熟虑之后,因为独特的身份担当意识,形成清晰而坚定的道统自觉,方为晚年孙中山先生思想中之最为突出者。本文尝试从孙中山革命-建国-立宪者的特殊身份,索解中山先生之道统自觉,略述此一自觉之文化、政治后果,并探讨此一道统成就其现代肉身之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18.
草木之间     
人们总爱说,人生如茶。有人说,从茶字来看,人就嵌在草木之间。也还有人说,撇开人不说,这茶不也是:不草不木,亦草亦木——属于一种中性的东西!于是人们说,人生如茶,是说人生是在向往一种中庸。  相似文献   

19.
超脱羁绊     
《空战在朝鲜》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掌故:东北老航校毕业生组成的志愿军空军第四师10团28大队召开誓师大会,队长李汉对着队员喊:“有决心没有?”“有!”队员的回答气势如排山倒海。李汉接着吼道:“有孬种没有?”“有!”声音洪亮整齐,礼堂内轰地爆发出笑声。其实,这完全是思维定势在作祟!一旦你“着”了思维定势的“道儿”,任你是多么有学问的人也要栽跟头。若谓不信,请看: 即便智慧如苏东坡也难脱思维定势的羁绊,在《石钟山记》一文中,苏东坡一“叹郦元之简”,一“笑李渤之陋”,进而提出关于石钟山得名的新说,但并…  相似文献   

20.
本文沿着孙中山一生的足迹,探索宗教文化对其思想发展的影响。青少年时代.他受洗入教,成为虔诚的基督教徒。在革命生涯的开创时期.基督教精神成为推动其革命的动力之一。迈向不惑之年的孙中山,自愿礼拜民间宗教偶像,发誓遵守洪门帮规,其主旨在于发展革命势力。民国初创时期,孙中山作为民主共和制度的缔造者.努力谋求各种宗教势力的支持,表现出近代民主政治家的风鉴。在其晚年思想的飞跃中,孙中山的宗教观也日臻成熟达观。其一.科学比宗教优越。其二.政治的主义比宗教的主义切实。其三,宗教之仁在于,以心感化民众,为灵魂谋幸福,健全国民人格,培养国家之基。晚年的孙中山力图将基督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他呼吁:“本基督救世之苦心.行孔子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之美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