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以智(1611—1671)处于明末清初“山崩地解”、“破块启蒙”的历史大变动时代。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资本主义的破土萌芽,自然科学研究的逐渐兴起,方以智一方面“坐集千古之智,折中其间”,另一方面又“借泰西为剡子”,取其所长,以“且劈古今薪,冷灶自烧煮”(方以智:《语录》卷一)的科学精神,会通古今,会通中西,会通哲学与各门科学,“烧煮”出他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方以智是明清之际唯物主义思想家。他对哲学、自然科学都作出了贡献。本文仅就方以智哲学思想的科学基础作些探讨,以就教于读者。 方以智的唯物主义思想主要表现在《物理小识》和《通雅》中。《物理小识》中“一切物皆气所为也。空皆气所实也。物有则空亦有则”(卷一,长白本,第3页)的光辉命题相似于笛卡尔的物质存在无真空说。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方以智称之为“秩序变化之原”。他在《药地炮庄》中说:“物呈帝则,知而无知,出入以度,不  相似文献   

3.
胡宝琛同志《评所谓哲学现代化》一文于本刊1986年第11期发表后,读者先后来文评议,并在“哲学现代化”、“哲学科学化”及其他提法之间,作出各自的抉择。新疆大学蔡灿津同志认为,胡文不同意“哲学现代化”这个流行口号,“很有见地”,但代之以“哲学科学化”或“哲学更加科学化”则不妥。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疑是一门科学,对于科学本身再使用科学化的提法似乎并不科学”,“更加科学化”中的这个“更  相似文献   

4.
《医学与哲学》2 0 0 1年第 1期 ,发表了颜青山博士撰写的《论“推定同意”的伦理限制》一文 (以下简称颜文 ) ,该文就邱仁宗先生所倡导的器官捐献中的“推定同意”问题提出了质疑 ,无疑给人以新意和启迪 ,但正如作者所“推定”的 ,是否确实有“言过其实”之处。笔者在此就“推定同意”问题略陈管见 ,以期与颜先生共勉。1 关于推定同意的形而上基础首先 ,颜文认为 :“自愿捐献因为高度尊重个人的自主性 ,因此其形而上基础是个人主义的”[1] 。不知颜先生在此所指的“个人主义”是何意 ?一般而言 ,个人主义指称以个人为本位 ,强调个人利益的…  相似文献   

5.
姚大志同志在《哲学研究》1991年第6期上发表《意识形态与科学》一文(以下简称“姚文”),评论拙作《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6期)。“姚文”澄清了拙作中的几个不妥之处,也提出了某些有启发性的见解。但令人遗憾的是,“姚文”不仅未对拙作所  相似文献   

6.
在《哲学基本问题和波普的“三个世界”》一文(见《哲学研究》1981年第11期)中,作者黄顺基、刘大椿和李辉同志认为当代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的“三个世界”的理论是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对此,我不同意。本文针对黄顺基等同志的文章(以下简称黄文)中的两点主要理由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与黄顺基等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7.
方以智处世事多变之秋,早年有"经世"的抱负,但后来人生历经坎坷,思想也为之一变。方以智仿庄子之藏身别路而逃禅,会通儒、释、道,编撰《药地炮庄》,对道家经典《庄子》进行阐释、利用和改造,形成自己的哲学特质。方以智对道家经典《庄子》展开评述,一面以儒炮《庄》,一面归《庄》于《易》,认为释、道、儒三教可以合一。  相似文献   

8.
邢益海 《现代哲学》2013,(1):119-128
研究方以智有三个面向需要关注:一为方以智自评和时人私评,二为官修史志藏否,三为现代学术研究.其进路(方法)大致有六:一是西学与科学(研究文本为《通雅》和《物理小识》),二是哲学(《东西均》文本的发现及初步研究),三是遗民志节与遗民社会(重视诗文与史志资料),四是教科书或通史(思想史断代研究),五是生平与思想传记,六是分文本及专题.其广受关注者又有四:其一《东西均》,其二易学(以《周易时论合编》与《易余》为主),其三庄学(以《药地炮庄》为主),其四禅学和佛学(以《冬灰录》《青原愚者智禅师语录》为主).方以智研究依赖于方以智文献的整理,研究的深入将有待于《方以智全书》和《方以智集》的出版.  相似文献   

9.
陈承德同志在《科学理性与政治理性》一文中,对科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作了富有启发性的探讨,说明了“政治需要科学——不能限制科学”的理由(陈承德:《科学理性与政治理性》,载《哲学研究》1988年第9期。以下凡引该文,不再注明),这种观点是很有见地的。但是,陈承德同志在他的文章中同时也提出了“政治不等于科学——不能苛求政治”这一多少有些令人失望的观点。关于政治和  相似文献   

10.
迟克举同志的《试论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人的个性范畴》一文(载《哲学研究》1991年第3期。以下简称“迟文”),对个性范畴的哲学内涵问题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读后颇受启发。笔者曾针对仅从人的“差异性”、“独特性”上给个性下哲学定义的偏差,讨论了如何超越心理学等具体科学来揭示人的个性的哲学内涵,并将其规定为“具有一定社会地位一功能的个人独有的对社会与个人发展有积极意义的心理一行为特征的总和”(参见拙作:《人的个性范畴辨析》,载《江苏社联通讯》1989年第2期)。迟文将其称为“积极意义说”,认为:“个  相似文献   

11.
杨友成同志在《科学世界观与形而上学世界观的较量》一文(载《哲学研究》1996年第8期,以下简称“杨文”)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读后深受启发。但我不同意杨文的基本观点。同时,对目前学术界有些同志提出的马克思哲学是社会关系本体论(参见俞吾金《马克思物质观新探》一文,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以下简称“俞文”)或者实践本体论的观点,我也不敢苟同。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包括马克思哲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唯…  相似文献   

12.
编者同志: 《哲学研究》1979年第3期,第7期在“来函照登”栏里,连续发表了杨献珍同志的三封信,在第5期上又发了他的《关于“合二而一”的问题》一文,并组织展开了讨论。这件事,在广大读者特别是在我国哲学社会科  相似文献   

13.
一、《周易图象几表》系方以智著作方以智著《周易图象几表》是有史料根据的。最早的记载是康熙年间所修《桐城县志》;尔后《安徽通志》卷二百十八《儒林》于方以智条目内也载方氏“著有《周易图象几表》”;待到嘉庆年间陈忠裕编其诗集时,于一首诗的题下按语中又说以智“所著  相似文献   

14.
周国平同志在《国内哲学动态》1982年第8期上,撰文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价值观的关系;文章颇具新意,耐人寻味,对于人们重新思考那些似乎已成定论而变得公式化了的哲学问题,有积极的启迪作用。我赞同周国平同志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体系又是价值体系的基本观点,但不能赞同他在阐述这一基本观点时,对(《巴黎手稿》关于“自由自觉的活动”的提法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哲学研究》编辑部: 此信请在贵刊“来函照登”栏发表。 (一)吴江同志的热与冷的“辩证法” 《哲学研究》1982年第5期登有吴江同志给贵刊编辑部的信。信的开头说:“贵刊从1979年第3期连载的杨献珍同志的三封信。  相似文献   

16.
《哲学研究》1983年第6期发表了何畏同志《马克思创立的是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哲学》一文,其中心论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不存在历史唯物主义之外的辩证唯物主义”。为了证明这一中心论题,何畏同志引用了经典作家的许多语录。我对于该文的论点有不同的看法,已写了一篇题为《历史唯物主义不能概括马克思  相似文献   

17.
唐正东同志《马克思人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内在逻辑》和徐亦让同志《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以人为本”》两篇文章,从不同视角阐述了张奎良同志《试论马克思以人为本的哲学发展轨迹》一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误解。张奎良同志又以《唯物史观的人学意蕴》作了针锋相对的驳辩,形成了去年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讨论的一个小小的高潮,颇为引人注目。笔者认为,康正东指出张奎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期”和“晚期”的区分,误导读者以为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因而存在理解上的“偏差”,是正确的。但是,唐文以“面向现实”、“面向理想…  相似文献   

18.
景天魁同志的《论哲学思维》一文(载《哲学研究》1987年第4期,以下简称“景文”)对于哲学的功能与特点、哲学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的见解。但对于景文所提出的哲学思维的基本特点,就是“以哲学基本问题的方式把握世界”,笔者则持有不同的看法,在此提出来和景天魁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9.
试析界定哲学的“价值”的方法论分歧──并非仅仅敬答杨清明《论哲学的价值范畴的真谛》一文陈述,赵守运感谢杨清明同志不吝赐教,撰写《论哲学的价值范畴的真谛》(《哲学动态》1993年第5期,以下简称《真谛》)质疑拙文对“一般价值”的界定。当前,我国哲学界主...  相似文献   

20.
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岛田虔次指出,方以智的著述颇影响及日本近世思想。对此,他们通常举以下的例子为证:新井白石仿《通雅》而作《东雅》,小野兰山在自己的著作里不断引用《物理小识》;三浦梅园不但经常读《物理小识》,而且在作《赘语》时,亦屡次引用《物理小识》。所以,当代的日本学者,也颇重视研究方以智的学术和思想。这里就我所看到的一些材料,对日本学者研究方以智哲学所发表的几种观点,作简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