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广泛渗透,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互联网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技术而在于社会。互联网除了承担技术的基本工具化作用之外,更为人类建构了一个可能世界。其中,“在线”(online)就是互联网的社会价值的一种体现。所谓“在线”,就是人在由互联网架构的可能世界中利用数字化中介手段所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是人类在信息时代呈现出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在线生存的出现,意味着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具有了两种存在方式,即“在线”的存在和“在世”的存在。①由此可见,信息时代的生存哲学不仅要将研究的视角引向“在线”生存,更要…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生活方式问题的讨论中,研究者普遍注意的是通过人们的生存活动来确定其生活方式。从这种观点看来,生活方式是与生存条件相一致的,是该社会特有的生存活动类型的总和。但是,仅仅承认人的生活方式对社会条件的依赖性是不够的,因为生活方式关系到每个人的具体生活活动,是通过每个人的生活活动表现出来的,在同一个社会中,个人的生活方式因对生活的不同理解相态度而  相似文献   

3.
杜雨萱 《美与时代》2014,(7):127-127
在数字化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虚拟生存成为人类生存的新形态,当代人不仅生存于现实世界之中,而且在自己创设的符号化的虚拟世界中生存。在这一新的生存境遇下,当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工作、生活、思维等发生着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4.
“虚拟”与“虚拟”生存的实践特性——兼与刘友红商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虚拟”目前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 ,读了《哲学动态》 2 0 0 0年第 1期发表的刘友红有关“虚拟”生存及其实践特性的文章 ,觉得很有意思 ,亦想就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虚拟”生存是否改变了实践的基础 ?刘友红在文中认为 ,以往我们理解的实践都是以劳动为基础的 ,而劳动又主要指生产劳动 ,劳动的含义是人与物质的交换过程 ,以劳动为实践的内核 ,就把人的生存置于自然物质世界的基础上 ,人的生存世界是物质实体的世界 ,即人类现实社会的存在 ,这就是实践的劳动特性。而人在电脑网络社会的“虚拟”生存则揭示出实践除了具有劳动…  相似文献   

5.
论虚拟生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贾英健 《哲学动态》2006,1(7):24-29
关于人的生存问题研究,人们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它是阐释马克思哲学的一个重要维度。如果把生存论的研究放到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生成的网络时代这一语境下进行思考的话,我们便会发现,一种与人的现实生存不同的虚拟生存,正在演化为人类在当代的一种崭新的生存方式,并要求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展开对其有意义的解答。一当代人生存方式的虚拟性对人的生存问题的追问,通常是在人的生存活动方式的意义上来进行的,它关心的是在特定条件下人生存的具体表现,涉及到人怎样生存或者生存样式是怎样的等问题。所以,人们也经常在生存方式或存在…  相似文献   

6.
论交往在社会实践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是以人们共同的生命活动为其永恒的自然前提的,但社会赖以存在的这一自然前提并没有从根本上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按照马克思的见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作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不仅表现在人能动改造外部自然环境的生产活动中,而且还实现在社会的人们所进行的交往活动中。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在  相似文献   

7.
周艳 《中国宗教》1995,(收录汇总):68-69
互联网技术的迭代更新与深入应用给全社会带来最深刻的变化,可谓是创造出一个独立的网络空间,相关主体(包括人和机器)在这一空间中活动形成一个不断完善的与现实社会交互渗透的“虚拟社会”。就宗教领域来看,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以及“虚拟社会”宗教治理体系仍有完善余地等现实情况,互联网技术在帮助宗教服务更多受众的同时。  相似文献   

8.
亚当·斯密的国民经济学主要探讨资本主义财富增长的一般原理,以及基于这种经济原理所实现的社会运行模式。总的说来,斯密是按照“物”的观点的思维方式来理解现实社会的,从而,其理论中非历史的“物的关系”遮蔽了现实的“人的关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恰好是要通过批判异化劳动,揭示私有财产的历史性根源,澄明资本主义条件下,掩盖在“物与物的关系”背后的“人与人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马克思的社会观超越了斯密探讨现实社会时纯粹的经济学视域,并以实践观点思维方式所实现的哲学变革为基础,深入剖析了隐匿在物与物的交换关系这一现象层面内部的人本身的异化存在状态。而共产主义正是马克思力求恢复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自由自觉本性的现实运动。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自从2012年被提出到2015年上升为国家战略再到现在被人们耳熟能详已经有了相当惊人的发展。传统行业接轨互联网,从线下拓展到线上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需求决定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依赖互联网,动动手指就能完成日常生活所需,从最初的网上购物到全方位的在线服务方式,改变的不单单是企业,整个社会形态都在为之变化,人才需求也在为社会服务发展寻求着合理的改革方式。艺术设计专业在为“互联网+”的发展提供着必不可少的艺术审美支持,作为一门新兴的设计门类,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总被引:66,自引:0,他引:66  
如今,因特网(Internet)已闯入了我们的生活,对现实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一种崭新的社会生活形式──“网络社会”生活正在向我们走来。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道德,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在特定的人类交往活动中形成并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根据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网络社会”自然也应该具有自己的道德。那么,“网络社会”的道德提出了哪些新课题,具有哪些新特点,其发展趋势如何呢?我们必须跳出“纯”技术的视界,对之作一番认真的探索与思考。一、“网络社会”:新…  相似文献   

11.
人在电脑网络社会里的“虚拟”生存——实践范畴的再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虚拟”生存在电脑网络社会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它使实践的内在性的地位显著地超过了外在性 ,同时揭示了实践除了劳动特性外 ,还具有“虚拟”的本性。在哲学上 ,“虚拟”即符号化 ,“虚拟”生存即作为人的文化生命的意义生存。电脑网络社会里的“虚拟”生存对现实社会生存具有重大突破和变革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实践思维与实践观念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实践思维与实践观念的建构杜新山科学理论过渡到实践首先要转化为“实践观念”。实践观念作为对未来实践活动的观念的超前预演,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是思维运作的产物。探讨实践观念建构的思维基础,对于弄清实践观念建构的内在机理,不仅有着重要理论意义,而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一种创造性的改造活动。人在实践活动中能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满足自己需要的东西。但是,人在还没有创造出这个东西之前,这个东西在实践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人的头脑中观念地存在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即是说人的思维在实践活动之前首先建构起观念的理想世界(“实践观念”),然后再把“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人的思维创造理想价值客体,而这种创造是以现实客体的先在性、独立性为前提的,即是说,思维要想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就要以认识现实中当下存在的东西为前提,这就是列宁所说的人的意识、思维认识、反映世界和创造世界的关系问题。换句话说,人的思维具有两种功能,即认识功能和创造功能。正象黑格尔所说:“我们对待自然界的态度一方面是理论的,一方面是实践的。”③马克思也把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区别为理论地把握世界的  相似文献   

13.
王晓华 《管子学刊》2013,(2):109-112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士”的出现,他们对于政治、生活、现实都保持着一种独特的认知方式与情感体验,并由此形成一种士文化。他们向往着“达则兼济天下”,但更多时候处于“穷则独善其身”的境地。英国贵族文化是随着贵族阶层的出现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直到今天它还无处不在地影响着英国人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形态,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共同特征,如对社会责任感的注重,对思想自由与精神充盈的追求,对人的价值与尊严、人格独立的强调等。同时,作为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态,两者又有一定的差异。分析比较这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对于把握中西方文化的精神内核,将传统文化运用于现代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 人的个性是在素质基础上,受社会生活条件所制约,通过个人的实践活动而形成的。个性是由体现人的立场的“意识倾向”与体现人的观点方法的“调控机能”所构成的人与现实世界相互作用的精神系统。所谓体现人的立场的“意识倾向”是指一个人心理活动的总方向是倾向于从人民利益出发,还是从剥削阶级的利己主义出发等,以及由之而表现出来的志趣宏鄙与性格优劣;所谓体现人的观点方法的“调控机能”是指一个人在认识与处理客观事物过程中,是偏重于以辩证唯物主义还是以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来反映与反作用于现实世界,乃由之而来表现出来的完成实践活动效能方面的智能高下与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实践唯物主义”,它把历史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关系(社会实践)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真正本质。要确证实践本体论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研究必须微观化和现实化。我们把物理学中的“场”(它本身是客观存在的相互作用)概念引进社会历史观的基础研究中,便可转生出“社会实践场”范畴——社会实践中主客体相互建构作用和主体共振所产生的客观效应整体,这是一种现实存在的实践作用场。显然,实践唯物主义把社会存在的活的本体视为实践活动,并不是要把社会生活的客观基础虚化为抽象的主体行为,而是落实在主体行为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功能系统存在上。它既从根本上摆脱了旧唯物主义机械决定论的阴影,也避免了重新滑向唯心史观的主体精神引导论。社会实践场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框架中重要基础范畴,第一,它表征了人  相似文献   

16.
一、坚持“三结合原则” 1.写作政治小论文,使之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相结合。假期中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旨在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空间,走进社会生活,获得生存体验。坚持亲历性原则和自主性原则,发挥主体性作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参与乃至创造,使其享受活动的愉悦、服务的充实。  相似文献   

17.
“生存与发展”问题和生存论哲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把“生存与发展”关联在一起研讨 ,很容易使人按照“一要生存 ,二要发展”的日常思维理解“生存”与“发展”这两个概念及其价值次序。而事实上 ,人的生存就是人不断生成、演进的社会历史性过程 ,因而本质地具有发展的向度和性状。生存与发展原本是不可分开的。但是 ,在当今由实现了现代化的发达国家所引发的“发展”潮流中 ,在人类活动被如此之“发展”所左右并导致极其棘手的生存难题的情势下 ,提出“生存与发展”的论题就不仅有其道理 ,而且给出了从理论上直接切入、反思现代人类生存难题及相应的哲学观念和思维范式的进路。现今人们或钟…  相似文献   

18.
这篇文章发表在苏联《哲学问题》杂志今年第九期上。作者主要是根据马克思早期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神圣家族》和《马克思早期著作选》中某些文章)并使用马克思早期用过的术语写成这篇文章的。作者认为,人们一般对于把辩证法定义为认识论和逻辑注意较多,而对于把辩证法定义为人的实践活动的理论则注意较少,所以他们就来专门讨论后面这个定义。作者企图给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涂上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人性论的色彩,抹煞它的阶级性质。作者把马克思说成“既是人道主义者,同时又是现实主义者”,把唯物辩证法说成是“关于把自然世界改造成人的世界的科学,是把人的世界本身革命改造成人道的世界、把人提到‘人的高度’(马克思语)的学说”,是“关于人及其活动的学说”(这并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心脏和中心”),“是关于把自然改变为人化自然的学说”,是“自由的人的活动的理论”。他们避而不谈人的阶级性,却说什么:“马克思认为对于生活和科学只有一个基础——社会地发展着的人的本性”,还说:“在渗透着积极人道主义内容的无产阶级的活动中,人得到了恢复”;“共产主义革命是原则高度的实践”,它把社会提升到“人的高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革命的批判的,这个哲学“变成批判的革命的思想和对实践的批判意识”;马克思曾把“‘亵凟’哲学的任务同革命改造世界联系起来。在这一过程中,现实提高到哲学水平,而哲学则提高到现实水平”。  相似文献   

19.
“真”的原则.“善”的原则、“美”的原则是人类活动的当然之则.人类整个实践活动都是遵循这三大原则的.凡是美好的理想,必是真、善、美的统一,儒家理想也是如此.无论是“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还是以“圣贤”为中心的人格理想,它们都包含着这三个基本要素.所谓“真”,即它来源于现实,反映了客观规律提供的现实可能性,体现了世界的本来面目和当然法则;所谓“善”,它反映了人的要求、目的,符合人的利益需要,实现人的价值追求;所谓“美”,它是人们一种美好愿望,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构想的一个蓝图,在人的思想和行动中协调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关系,达到一种融洽与和谐,而为主体带来情感的愉悦.与真、善、美三种要素相对应的就是人们的认识、行为和情感,或是理智、意识和感受.对真、善、美统一的理想追求,也就是儒家在精神生活上对求真、向善、爱美理想的追求和实现.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虚拟实践作为一种新的实践方式日益重要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看来,虚拟实践之所以可能,在于现实的人的超本性。虚拟实践与现实实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归根结底都是人的活动;但在活动主体、中介与客体以及功能上都有明显区别。作为人类新型的实践方式,虚拟实践的出现引起了人类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领域的巨大变革,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它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时代问题。只有从实践唯物主义出发,对这些问题给以科学解答,才能引导虚拟实践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