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小学生班内人际关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奕 《社会心理科学》2000,(2):92-94,99
一个优秀班集体,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他是个体心理正常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作为教师应积极创设集体气氛,在学生中提倡自尊自爱、互敬互谅、互帮互学的风气,并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交往,这样有利于同学间加深了解.联络感情,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教师要把爱心融化到班集体的氛围之中,使每个学生生活在团结、祥和的集体中。  相似文献   

2.
小学生班内人际关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奕 《社会心理科学》2000,(1):92-94,99
一个优秀班集体,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他是个体心理正常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作为教师应积极创设集体气氛,在学生中提倡自尊自爱、互敬互谅、互帮互学的风气,并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交往,这样有利于同学间加深了解,联络感情,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教师要把爱心融化到班集体的氛围之中,使每个学生生活在团结、祥和的集体中。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影响人际关系和谐的因素”的社会调查表明: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现状总体上是和谐的,大部分社会民众对社会总体和谐状况满意,认为自己生活幸福,比较满意自己的劳动收入.同时,针对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应协调解决经济利益的矛盾;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更多地关注工人阶层的切身利益问题;进一步加强对青年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4.
进入中学,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始成为影响中学生个人健康成长重要的因素。一个人如果生活在一个温馨的集体环境中,与周围的同学、老师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他就会消除孤独感,产生安全感,保持情绪的平静和稳定。否则,就会感到孤独和压抑。  相似文献   

5.
师范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师范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方法采用问卷对师院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师范院校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人际困扰,且男大学生的困扰程度显著高于女大学生;(2)各年级大学生人际困扰程度具有显著差异;(3)总体上城市大学生的人际困扰程度明显高于乡镇大学生;正在恋爱的大学生的总均分比没有正在恋爱的大学生总均分显著偏高。结论总体上师范院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基本正常,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人际困扰。性别、年级、地域、正在恋爱与否等因素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都产生显著影响,据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确地了解同学是与同学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因为和谐的人际关系要以情感为支点,相互了解则是彼此产生情感的基础,这就是“知之深.爱之切”的道理。了解是相互的,即包含两个方面:让同学了解自己和自己了解同学。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学业成就与人际关系成败归因的特点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董圣鸿  张璟  熊红星 《心理科学》2002,25(3):375-376
Weiner的研究表明,人们对成功和失败有不同的归因倾向,成功时更多地归因于能力、努力等内部原因,失败时更多地归因于任务难度、运气等外部原因。继Weiner之后,西方学者在成就范围内对成败归因进行广泛探索,研究表明,学生不仅对成功和失败有不同的归因倾向,而且成败归因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上也存在差异。我国大学生的成败归因特点与西方是否一致?国内的相关研究较少。而且,归因理论的研究大量集中于成就归因范围,人际交往范围内的归因研究就更少。为此,本研究采用MMCS归因量表,对我国大学生学业成就和人际关系成败归因的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儒家文化中的人际关系理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晓霞 《道德与文明》2000,(5):45-47,58
儒家文化中蕴含着迥异于西方的、丰富的人际关系理论 ,它是中国漫长封建社会人际关系的主要指导原则和规范。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理论 ,已经建立了以“仁”为核心 ,以“礼”为整合手段 ,以宗亲关系为出发点 ,以整体主义为处理人己、群我关系的基本原则等较为完整的人际关系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9.
学校中的班集体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儿童社会”也是社会影响学生个人和个人进入社会生活的通道之一。班集体对于每个学生的发展将会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公认的事实。在学校生活的场所里,围绕着交友关系,师生关系,学习上的问题,未来的出路和人生的问题等(也包括家庭生活的问题在内),会产生种种的适应上的“不安”与“烦恼”。本文就如何克服这种不安与烦恼的问题进行了有意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选取北京、河南、重庆、杭州、新疆五地的11743名从初一到高三中学生作为被试,采用《人际关系量表》,从与异性关系、同性关系、父母关系、教师关系、陌生人关系五个方面对中学生人际关系状况和发展特点做了测查.研究结果表明:(1)中学生人际交往水平从初一到初二明显下降,初三时有大幅度的攀升,高中阶段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女生的人际交往水平高于男生.(2)中学生与同伴交往水平较高,与异性同伴的关系要好于与同性同伴的关系;中学生与成人交往水平较低,与陌生成人的关系要好于与父母和教师的关系.(4)初二到初三女生与异性同伴交往水平迅速提高,初三后保持稳定;初二到高一男生与异性同伴交往水平迅速提高,高二后保持稳定;初三到高一,中学生与同性伙伴的交往水平明显提升.(5)初一到初二,中学生与父母和教师的交往水平显著下降,高中生与父母的关系有所改善,但与教师的关系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上.随年龄增长,男生与陌生人的交往水平逐渐提高,女生与陌生人的交往发展波动较大,初三和高三水平较高,初二和高一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的互联网使用与其应对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李宏利  雷雳 《心理学报》2005,37(1):87-91
通过问卷调查探究了589名初二及高二年级中学生的应对方式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PIU高分组被试较少采用问题解决这一应对方式,而可能更多采用幻想与发泄这二种应对方式;问题解决分数随PIU分数降低而上升,而幻想与发泄二种应对方式随PIU分数降低而降低。问题解决、幻想与发泄在不同PIU分组间的差异显著。因此较多使用问题解决这一应对方式,较少使用发泄与幻想两种应对方式,可能会减少互联网使用带给中学生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采用任务转换范式考察了108名中小学生的注意转换能力。反应—线索间距和线索—目标间距都分为200ms和2000ms两种水平。结果发现:(1)一般转换条件下,小5学生、初2学生和高2学生的定势选择速度相同,小5学生的定势选择正确性比初2学生和高2学生低;特定转换条件下,短时CTI下小5学生的定势转换速度比初2学生和高2学生慢,长时CTI下小5学生的定势转换速度比初2学生和高2学生快,初2学生的定势转换正确性比高2学生低;(2)一般转换条件下,任务定势重组在任务转换中作用不大,任务定势惯性在任务转换中起作用;特定转换条件下,任务定势重组和任务定势惯性在任务转换中的作用都不大。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一般生活满意度与家庭因素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兰州市190名中学生进行父母教养方式、生活满意度以及相关家庭因素的问卷调查发现:(1)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水平,父母职业、文化程度对中学生一般生活满意度无显著影响;亲子关系满意度、对父母婚姻幸福程度的评价对中学生一般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显著;(2)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与中学生一般生活满意度显著正相关,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型教养方式与中学生一般生活满意度显著负相关。(3)亲子关系满意度、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型教养方式是预测中学生一般生活满意度的有力因子。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学习策略应用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中学生学习策略量表对442名初、高中学生进行测试,考察中学生应用学习策略的一般特点。结果表明:(1)中学生学习策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2)中学生在应用学习策略方面有随年级增长而下降的趋势。在调控策略的运用上女生显著多于男生,而在认知策略的运用上男生多于女生。深层加工策略和反馈调节策略存在年级与性别的交互作用;(3)初二和高二年级学习优、差生之间在学习策略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深层加工、检索应用策略和反馈调节策略在各年级的优、差生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生记忆组织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对中小学生记忆组织的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进行研究,全文分为两个部分:(1)中小学生词的记忆中客观组织(类的群集)的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2)中小学生词的记忆中主观组织的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中小学生记忆中客观组织程度在逐渐提高,(2)不同年级中小学生对双字词记忆的主观组织程度是不同的;(3)E.Tulving测定主观组织程度的方法在测定低年级学生记忆的主观组织程度时表现出很大缺陷.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元担忧与一般焦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郑希付 《心理学报》2002,34(3):64-68
根据AdrianWells的一般焦虑的担忧模式 ,对广州市 6 36名中学生元担忧状况以及元担忧与一般焦虑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高中生元担忧水平高于初中 ,显著差异。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的元担忧水平高于其他两个年级 ,尤其是初中 ,显著差异。中学生元担忧的性别差异不明显。中学生元担忧各因素与焦虑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 ,考试、家庭、心理健康、外貌和身体健康 5个元担忧因素对焦虑的贡献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学习策略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调查问卷法,以自编的《中学生学习方式量表》对初一至高三8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初中生对学习策略的掌握和运用水平尚不稳定,初三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高中生对学习策略的掌握运用达到自控水平;初中、高中男、女生间学习策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学习策略整体水平显著高于男生,随年级的提高,部分学习策略水平的性别差异有逐渐缩小的趋势;学习成绩与学习策略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颜色内隐学习特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研究以48名中学生为被试,分别用色块串和色词串为材料,设时间变量(单元)以了解学习的详细进程,研究了中学生颜色内隐和外显学习的特点。结果发现:(1)非言语材料(色块)较言语材料(色词)更适合于内隐加工;(2)时间变量上整体呈递增趋势,称长时功效。内隐学习的长时功效在教学上有重要意义;(3)指导语上存在主效应,内隐学习优于外显学习,即内隐学习在不同材料上的优势效应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9.
初中学业不良学生习得性无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两个2×2实验设计,研究强化方式、成就状况和任务类型对初中学业不良学生习得性无能倾向的影响二结果表明:外部奖赏不能提高成功组学生的内在动机,反而增加挫折组学生的无力感与挫折感;操作作业的成败对学生习得性无能倾向影响不明显,而数学作业的成败的影响则非常显著;学生在操作作业中的内在动机明显高于其在数学作业中的内在动机。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生学业成绩、自我概念和动机定向之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五十年代以来西方教育心理学界对中小学生的学业成就、能力知觉、控制知觉和动机定向之间关系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业成就、能力知觉(包括能力评价和能力情感)、控制知觉(包括不可知控制和内控-依赖他人)和动机定向之间的关系以不可知控制为中心,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因果关系及发展差异.这个结论对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