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天主赏给我们的恩典中,最大的恩典就是信。信是我们功课中的第一课,也是贯串始终的功课。信、望、爱三德,信是基础,没有信,一切都无从谈起了。可见信是多么的重要,但要得到信却不是很容易的,因为我们总习惯以日常经验来判断事物,总想以什么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来证明我们所信的确实是天地的主,但我们的能力对天主的造物尚不能全弄懂,又怎么能够完全解读创世的全能者呢?我们对圣经的解读也是一代又一代,多少  相似文献   

2.
学佛的过程是“信、解、行、证”。学佛的首要大事,就是要有“正信”。“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有了正信,才能有正解;有了正解,才能有正行;有了正行,才能有正证。信、解、行、证,四满成佛,也可以说,“信满成佛”。因为正信是正解、正行、正证的一个总因。所以佛教常说“信为道源功德母”。佛教讲的信,不仅是  相似文献   

3.
孔子重"信",将"信"视为个人安身立命、交朋结友之德和统治者的治国安邦之道,是人应该遵守的基本伦理规范。但孔子对"信"价值的强调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辩证的,反对不问事理、不辨是非、不明善恶的惟信是守。孔子主张守信应以"仁"、"义"、"礼"、"智"、"孝"为前提,认为"信"仅具有相对价值,肯定特殊情境下"不信"的正当性、合理性和必要性。孔子对于"信"价值相对性的理性思考是其"信"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破除惟信是守的偏执,确立全面、辩证的"信"观念,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宗教学上 ,因“用”而信是指信者认为其有用而信 ;因“信”而信是指信者认为其真实而信。从清末中国士大夫的宗教观的流变看 ,单纯强调宗教是否有用的问题 ,而忽视其是否为真的问题 ,必然会影响宗教信仰的坚定性。  相似文献   

5.
周志治 《天风》2008,(20):18-20
《使徒信经》说:“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创造天地的主……我信圣徒相通……”  相似文献   

6.
试论孔子“信”伦理观念的教育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孔子认为,“信”是一种普遍的存在,并贯穿于全部社会生活之中,它是“仁爱”的必然要求,亦是“行仁”和“仁政”的具体体现,没有“信”就无所谓“仁”。因此,孔子把“信”确定为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基本内容,同时也把“信”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立教方法。面对东西方的伦理道德危机,当代社会生活必须强调修“信”和养“信” 的重要性,崇尚取信于民的治民之道、童臾无欺的经商之道、讲信明义的交友之道和言行统一的自立之道。  相似文献   

7.
正"信"的共赢"信"之卷,如巍峨的群山,令人敬仰,给人以气壮山河的威严;"信"之卷,是一艘远行的航船,依靠诚实压舱,信任的大船,才能扬帆破浪,顺利抵达人生瑰丽的彼岸。"信"一诺千金,与忠诚为伍,以行动见证铮铮誓言。"信"是人生的极品,尽力扮靓心灵的花园。"信"能助人成就伟业,厚德载物,已是老调重弹;当然,笨拙的诚恳也可以博得他人的信  相似文献   

8.
人非有信 不得神悦 信神的人 非于一般信仰生活 其乐无穷 信仰行为 一举并列人的一生 在于信爱 信神爱人 荣神益人信自内心 爱在心灵 信是根基 爱是力量信有能力 爱是胜利 信有希望 爱有平安  相似文献   

9.
今天讲修行的四个层次:信、解、行、证。信是起点,证是终‘久,只有具备一个良好的起点,才能有一个圆满的终点。信,信什么呢?我曾经在《生活禅开题》上讲过,信就是要信三宝、信因果、信般苦、信解脱,能够具备这四个方面的信,就是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不过信本身也有几个层次。一般讲“信仰”,这是信的第一步。因信而仰慕佛法僧三宝、仰慕佛法的真理、仰慕修行的可贵,这些都应该在信仰的阶段完成,否则,信仰就很难深入。信仰以后要信赖。我们既然对三宝产生了信仰,就应该在信仰的基础上以三宝为依靠、为依赖,这不是说就尽躺在三宝…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信仰的"信"有着多层含义,主要包含"单纯的信心"、"敬畏不惧怕"、"信靠"和"盼望";"行"主要指"爱"和从信而出的好行为.信与行的关系即马丁·路德理解的"因信称义",但由于人类的思维倾向及从"信"到"行"过程的复杂性,导致了许多现实问题.因此,考察信与行的关系要以其关系的内在根据为出发点全面把握,同时不能回避实际过程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我们经常说正信正信,当然指信仰在先,但这种信仰应该是正确的正当的,不是盲目的糊涂的,否则就成了迷信了。佛教是正信的宗教,正信的宗教有以下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12.
汉语里常误解信,本文结合儒家及景教和也里可温教之信,从系统神学分析法入手,参照希腊语原文和拉丁语神学发展史,从如下几方面探讨误解之因。首先,动词之信(4100■/pisteúō/credo/believe)是人的行为,却非人的工作,而是神的工作。其次,形容词之信指信实的(4103■/pistós/fidelium/faithful),不仅涉及人人关系,更是人神间信实、信用、诚信关系。第三,信还可作名词信心(4102■/pístis/fides/faith)、人拥有信心而产生出相信的动作的整个活动之信。汉语对此误解极深,缺乏词源和神哲学研究。名词之信涉及信本身、动名词相信、信的对象和内容与信徒等。最后,详列动词、名词和形容词之信各种用法,并总结其六个被误解原因。  相似文献   

13.
耶稣呼喊说:“信我的,不是信我,而是信那派遣我来的;看见我的,也就是 看见那派遣我来的。我身为光明,来到了世界上,使凡信我的,不留在黑暗中。  相似文献   

14.
"信"是在《论语》中受到非常多的关注的一个词汇,这表明儒家对于"信"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对作为一种德性的"信",儒家更是推崇备至。本文通过对《论语》文献中"信"的分梳,认为从"信"的内涵在《论语》中演变的情形可以看出,孔子对"信"的最大改变是把"信"由外在的、作为一种事实的状态,转变成为一种内在的德性规范。而这种转变,也为后来所说的"自信"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佛言祖语     
《华严》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又《唯识》云:信如水清珠,能清浊水故.是知万善发生,信为前导,故佛经首立"如是我闻",生信之谓也.  相似文献   

16.
信是修习佛法的根本,没有信心,任何工作都做不成。信有正信和邪信之分,正信就是了解事物,明白真理后的信仰;邪信就是不辨别是否真理,盲从别人说教就产生信仰。正信能滋养一切善根,获得善果,圆满菩提;邪信能腐蚀善根,导致苦果,沉沦六道。在世间流传了两千多年的佛教,时久弊生,这是自然的现象,现在要紧的是如何除弊更新还佛教以本来面目,进而振兴佛教。通过语言、文字和行动做好佛教与社会的沟通工作、宣传工作,把佛法融入生活实践中去,消除佛教和社会的隔膜。在此谈谈个人对发扬正信的佛教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全能的父     
卢龙光  叶菁华 《天风》2005,(7):26-27
《尼西亚信经》以“我们信独一上帝”开始,随即以“全能的父”形容这位独一上帝。我们所信靠的上帝,既是大有能力的主宰,也是慈爱的天父。  相似文献   

18.
陈宁 《宗教学研究》2012,(3):220-224
国内基督徒皈信研究大体有两个取向:一是通过对小群体的调查来分析基督徒皈信的原因,二是从身份认同出发来理解基督徒皈信的过程与障碍。这两类研究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学术兴趣上,同时也蕴涵着对待基督教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要深入理解我国基督徒皈信问题,就要兼顾这两个研究传统。  相似文献   

19.
孔子之"信"可从个人生活和政治生活两方面来理解.个人生活中的"信"的总的特点可概括为"直",它既是对于社会交往的一种基本要求,适用于非血缘的、身份大体平等的关系类型.也是一种个体的道德境界,这种道德境界的"信"由低到高大致可分为"言必信,行必果"、"忠信"和"信义"三个层次.政治生活中的"信", 既是要求政府应通过合理的政策以取信于民,也是要求为政者须具备"信"德.要将孔子的"信"沟通到当代的诚信研究,既要求变革学术界流行的源自西方启蒙哲学的阐释规范,也应分清孔子之"信"的适用领域与层次,并恰当理解经济活动者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佛言祖语     
《法音》1993,(6)
欲学此道,须是具决定信。逢逆顺境,心不动摇,方有趋向分。佛言:“信能永灭烦恼本,信能专向佛功德,信于境界无所著,远离诸难得无难。”又云:“信能超出众魔路,示现无上解脱道。”如上所说教有明文,佛岂欺人耶?若半明半暗,半信半不信,则触境遇缘,心生疑惑,乃是于境界心有所著,不能于此道决定无疑,灭烦恼本,远离诸难。诸难者为无决定信,被自己阴魔所扰。若能一念缘起无生,则不越此念,即时超出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