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1 毫秒
1.
道教素有洞天福地之论。洞天为上天遣群仙统治之地,福地乃上天命真人治理之所。洞天福地是仙真们统理及修真得道的地方。全国道教名山胜景被编排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这其中以洞著名者,大概只有庐山的仙人洞了。庐山仙人洞居三十六小洞天之八,谓曰洞灵真天。庐山仙人洞,亦称佛手岩,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于庐山赋诗记赞山景云色曰“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自兹以后,“仙人洞”乃与庐山齐名而传天下。“仙人洞”传为吕洞宾修炼得道之所,其临锦绣谷、距牯岭西南五华里,自然形成,高阔…  相似文献   

2.
洞悉道教文化,先要见识道教那神奇的“洞天福天”。 在我国的名山大川中,秀蔽着道教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它们以其独特而丰富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著称于世,成为历代文人道士、香客游人争相履足的神奇之地。 “洞天福地”,道教称之为神仙真人的居住之所。在那里,飘忽着一个庞杂的“仙真”世界。上至天帝,下到民间俗神,还有历代帝王加封的真人,无不在“洞天福地”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迹,  相似文献   

3.
刘国强 《中国道教》2003,(4):59-60,62
在中国的许多旅游胜地,常常见到洞天、福地之名,所谓“洞天福地”,是道教选定的仙境:“洞天”,指有山峦合抱中虚,兼采阴阳二气的“洞室”通达上天,神仙主治,众仙所居,凡夫道士居此修炼,即可登仙;“福地”即谓“得福之地”,多为地仙、真人主宰,居此即可受福度世成仙。洞天福地观念形成于东晋以前,早期道经《道迹经》、《真诰》均已提到“十大洞天”、“福地志”。南北朝道书《敷斋威仪经》将天下分为“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洞天福地具体名目则首先载于唐道士司马承祯(647~735)所编《天地宫府图》,以及后来…  相似文献   

4.
<正>在道教中,"洞天"指通天的洞府,居之修道可成天仙;"福地"为驻地的福祉,居之度世可成地仙。洞天福地观念早在六朝时期已经形成,成书于东晋的《道迹经》和南朝的《真诰》均有洞天和福地的记载,原本为道教虚拟的仙境,实际成了道教修道安养的祥和世界,洞天福地理论成为道教文化的重要内容,对我国人居文化和福地文化等多种文化影响深远。当今,对洞天福  相似文献   

5.
丰干禅师,不知何许人也,或云邑人,为丰尚书之子。贞观初年,居于天台山国清寺。天台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也是道教的“洞天福地”之一,还是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故有“佛宗道源,山水神秀”之誉。国清寺是天台山首屈一指的大寺,也是我国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唐时,该寺佛教相当兴盛,香烟缭绕,高僧云集,法会不断。  相似文献   

6.
正江苏茅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自古以来就因其"天人合一"的秀美景色和生态环境,被道教尊称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留下了"一壶天地开仙境,百里风烟入画屏"的诗句。"洞天福地"是道教最本真的生态环保思想的体现。四川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远国解释说:"洞天、福地、水府三大元素,构成了道教的地理神学。从西北的昆仑山,到东方的蓬莱、瀛洲、方壶等海上仙  相似文献   

7.
“洞天福地”是一个饱含着道教思想色彩的专用名词,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是充满着迷人色彩的道教仙境;而上党抱犊山就是鲜为人知的“七十二福地”之一,据传庄子就曾经隐居在这里,且在上党抱犊山得道成仙。显而易见,上党抱犊山是道家文化发源地之一,其明确的文字记载,见于下列有关古代文献。  相似文献   

8.
正乾元观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境内,地处道教"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茅山,有着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底蕴深厚,高道辈出,素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美誉。秦时,茅山开山祖师李明真人在乾元观结庐炼丹,得道飞升,开启了茅山作为道教圣地的历史。今天的乾元观内尚存古井一口,为李真人取水炼丹处。  相似文献   

9.
道教中“三十六小洞天”的“十九洞天”和“七十二福地”的“第五西仙源”,均在浙江省台州地区。前者位于临海市南十五公里的盖竹山上,后者位于温岭县西五公里的温峤镇。弹指一挥千年逝,今日“洞天”与“福地””仍是浙东道教的圣地。《云笈七签》载:“第十九盖竹山洞,名曰长耀宝光天,仙人商丘子治之。”盖竹山,又名竹叶山,满山翠竹,郁郁葱葱。盖竹洞,亦称“杨岙洞”,山洞奇特,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10.
西城洞天考     
正洞天福地是道教神仙信仰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道教生态理念的重要实践平台。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它的面貌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原先没有进入序列的一些道教名山成为名副其实的洞天福地;二是由于历史久远和古人交通不便等诸多原因,有些早先列入道教典籍的洞天福地其具体位置已难以考察,十大洞天中的第三洞天西城洞天就是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11.
“我闻天台山,山中有琪树。欲言永攀上,莫晓石桥路”。这是唐中期著名的隐逸诗人寒山子描述天台山的一首诗。诗中出现的所谓“琪树”,是神仙道教之神话传说要素之一。“琪”,《广韵》释为“玉也”。《尔雅·释地》:“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珣圩琪焉”。注曰:“玉属”。因而顾名恩义,“琪树”也就是玉树。古人认为天台山为仙山,上有“琪树”,故多以诗歌咏之,天台山在浙东沿海,其山“高一万八千丈,周围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陶弘景《真诰》)。人谓之“顶对三辰”或“当牛女之分,上应台宿”(《十道志》),以为“众岳之最秀者也”(顾野王《舆地志》)。天台山中多名道,多高僧,多洞天福地与寺院兰若。起于东汉魏晋时期的许多仙佛传说遍布全山,脍灸人口,而诸  相似文献   

12.
王屋山在国家祀典中的地位远不及五岳,在道教仙境洞天福地中却雄踞榜首。究其原因,学界普遍认为这是因为洞天福地系统的确立者唐代道士司马承祯曾修道于王屋山。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王屋山第一洞天地位的形成与两晋中原士族及文化的南迁密切相关,更直接源于道教上清派祖师魏华存及其师傅清虚真人王褒与此山非同寻常的关系。王屋山在道教中的地位反映了东晋南朝的一段独特社会文化史,同时也隐含着南迁士族深深的思乡情怀。  相似文献   

13.
刘晨和阮肇误入桃源的故事 ,经过千百年来的流传 ,复加上文人吟咏 ,戏剧的表演 ,早已家喻户晓。这一故事在中国的道教史和文学史上有相当大的影响 ,而其观念上的源头则可溯及道教的神仙和洞天福地理念。对这一源出于仙家的故事 ,当然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解读。不过假如将之放到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中进行分析 ,所得的结论也许会更加全面。一、洞天故事与道教的文化模型刘晨、阮肇故事的发生地 ,据最早记载它的南朝刘义庆《幽明录》 ,是在天台山 ,以后有关的诗词、戏本绝大多数也都记作天台山。而且现在入天台山会有人指给你说 :这就是刘晨和阮肇遇…  相似文献   

14.
武当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唐末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列为第九福地。道经说真武大帝曾在武当山修道四十二年,在山中留下了众多圣迹。历代皆有高道大德栖隐此山,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五代宋初的陈抟真人和元末明初的张三丰真人。明代曾数次大修武当山宫观,留下了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今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武当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武当道教历史、道教人物、道教音乐、道教武术、道教医药等各个方面。贯穿于其中的则是道教的精神。武当道教文化就是道教精神的具体体现。道教精神是以尊道贵德为核心的道教优良传统的凝结。…  相似文献   

15.
各位道长、各位信众、客位来宾: 罗浮山冲虚古观重修告竣,举行圣座崇升大典,承蒙邀请,有幸瞻仰华南道教胜地,恭参法筵,不胜欣欢,我代表中国道教协会全体同仁谨祝大典园满,玄风振兴。北京白云观应邀参加大典、现有黄信阳经师代表白云观住持及全体道众前来祝贺。罗浮山是道教名山,称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并有“岭南第一山”之称。冲虚古观始建于东晋咸和年间(327-334)。  相似文献   

16.
黄龙观位于广东四大名山之首的罗浮山,始创于东晋咸和年间(326-334),距今已有近1700年历史,自1993年重建以来,渐成岭南地区具有影响力的一大道观。一罗浮山,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心目中的仙山。相传上古之时,本地仅有一座罗山,后有另一山从东海漂浮而来,二山合而为一,故名罗浮山。道教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其中第七大洞天"朱明洞天"和第三十四福地"泉源福地"均在此罗浮山上,可见其仙缘深厚。  相似文献   

17.
道教“洞天福地”思想对韩国汉文小说影响至深,无论是韩国汉文小说中的“三神山”描写,还是“洞天”意象的蕴含,或是“桃源”情结的展现,都折射着这一思想。其中,小说中的“三神山”描写,不仅将中国的蓬莱、瀛洲、方丈三山看作是“三神山”,还把朝鲜舆图上的金刚、汉挐、智异三山附会此说;小说中的“洞天”意象包含避乱功能、田园牧歌式生活场景和修仙之所三方面内涵;而小说中的“桃源”情结,一方面与“洞天”意象融合,阐释战乱中的人们渴求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另一方面与隐逸思想结合,表现文人出世、肥遁山林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大罗山脉蜿蜒数十里,气势磅礴,为温州瓯海群山之最,其西麓为仙岩,峦峰起伏,若万马之奔腾;泉瀑飞洒如雷霆之激怒。周围数里之内,有三潭二井之秀,九狮一象之奇,与天台、雁荡并称为浙江东南名山胜地。《洞天福地纪》称仙岩为天下第二十六福地。古来骚人墨客前往寻幽探胜者络绎不绝。昔者永嘉太守谢灵运题游仙岩之诗;当年朱晦翁亲书溪山第一。陈文节讲学于仙岩书院,姚侍郎仙岩铭曰:“惟仙之居,既清且虚,一泉一石,可诗可图。”历代社会名流游仙岩之诗词数以千计。仙岩不仅风景优美,而且人文并茂。佛教兴盛时期,仙岩有僧尼千人以上,寺院星罗棋布,…  相似文献   

19.
茅山原名句曲山,在我国江苏省西南部,是道教名山之一。据《道藏·洞天记》载,江东句曲山称谓“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传说大禹曾在此朝臣,泰伯曾在此采药,吴王夫差曾在此筑造“梧园宫”,秦始皇曾召李明真人埋白壁一对于该山北陲。西汉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陕西咸阳南关的茅盈,来此修真,不久又将二弟茅固和三弟茅衷招来同修,并不辞辛劳,上山采药,炮制提炼,制成丸散膏丹,为民治病,后仙蜕于该山。后代人为感激茅氏兄弟之恩泽,遂将句曲山更名为茅山。此后,葛玄、葛洪涉其尘,杨羲、许穆步其后,陆修静、孙游岳、陶弘景等接踵而至。延至隋、唐,连帝王也以能受茅山之符箓为荣。宋  相似文献   

20.
东晋南北朝时期天台山作为五百罗汉圣地的塑造,远早于中土山岳菩萨道场的构建。在中国传统东西神圣空间的对称格局下,借助道教"洞天福地—神仙治所"的理论,佛教中的阿耨达池五百罗汉实现了"东迁"与"南渡",最终变成天台山五百罗汉。北齐《赵郡王高叡修寺碑》中"远住东海"的"金台罗汉"就是天台山五百罗汉,他们也是《首罗比丘经》中得见月光童子出世的五百仙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