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中国传统从政修养学说强调对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的双重追求,主张"修身"与"为政"的融合,"学问"与"事功"的融合,"成己"与"成物"的融合,在本质上体现了"入世的情怀"和"生命的境界"的双重融合。儒家强调"三不朽"的追求,即"立德、立功、立言",乃是一种人生的大文章。冯友兰曾提出著名的"人生四境界说"。在他看来,中国传  相似文献   

2.
中国儒学注重人、人生,尤其注重人生的价值,目的,追求实现人生理想、价值,达到人生目的、目标,这就是人们常常议论的人生境界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儒家哲学在探讨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等人生问题时,极为重视人格、人伦、人品等问题。荀子作为儒家集大成者,也不例外,他心目中最重要的问题也是如何培养理想人格。他对天人关系、名实关系的考察,归结到一点,就是如何“成人”,即如何造就完美的人格,从而提出了人生的标准。下面从三个方面对荀子的这一思想进行一下探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解庄子哲学为人生哲学。文中首先探讨了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本体论基础。接着阐述了庄子的人生理想及其理想人格,指出天人合一是庄子界设的人生最高理想境界,自然无为与逍遥自由构成了这种境界两方面的内容,体现这种境界的理想人格兼有精神超越又逃避现实的矛盾品格。文章最后部分从”有待”到“无待”、“有己”到“无己”、保身全生的养生观与安时处顺的生死观等方面,揭示了庄子关于人生理想实现道路与途径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审美境界和道德境界分属美学和伦理学两个学科领域,但又都是人生的正面价值体现,也是人生的一种理想状态。二者之间不应混淆,却又有着内在的相通之处。审美境界不是纯然客观的形态,而是主体在审美对象召唤下产生的整体性心灵状态,其中包含着道德情感,古人称之为“胸襟”。人的审美活动之所之能臻于“境界”,恰恰是由于有道德价值的介入,否则无法达到境界;道德境界体现了最高的道德价值,以“至善”为其核心价值,儒家的“仁”或“诚”等都是达到了至高的道德境界。道德境界不是外在的约束而致,而是以内心的自觉来践行来达到,其中包含着精神的幸福感和悦畅感,同时,也有审美的因素在其中。  相似文献   

6.
梁漱溟将“中国问题”和“人生问题”的解决首先寄托在对大众具有精神感召力、能担当感化人生向上、维持社会正常运行使命的圣贤人格造成上。他融合儒家和现代生命哲学思想,对儒家式的圣贤人格进行了理论重构,提出这种人格应具有思想力、能明辨是非,有真性情,为求真理而力行,富有创造力、意志力、宽容心。人格的道德追求已由传统的“至善”转换为“生命流畅”。他结合乡村建设实践,探讨了通过圣贤特质的人格范导功能,影响大众人格境界提高的人格培养模式。就现代人仍需要通过现实的模范体现的理想人格境界作为人生范式和价值取向导引来看,粱漱溟的理论和实践是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孔子、庄子一生都在追求至高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艺术人生的审美境界.在途径上,孔子选择的是音乐.他学习音乐,欣赏音乐,是要从音乐(艺术)中汲取人格力量,感悟人生价值,从而达到艺术人生的审美境界.庄子无心于具体的艺术门类,但他的生活态度,他的文章,他的所观所思所行,却处处充盈着艺术美的韵致:旷达无羁,逍遥自在,汪洋恣肆,诗意智慧.孔子、庄子的人生是艺术化了的人生,他们都是为人生而艺术,他们所追求和最终达到的是艺术人生的至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8.
张朝 《管子学刊》2001,(3):23-26
“君子”这一概念,是我国古代学者对一种理想的社会人格的写照。儒家哲学在探讨人生问题时极为重视人格、人品等问题。荀子作为儒家集大成者,他心目中最重要的问题也是如何培养理想的人格,造就完美人格。荀子提出了君子的人格特征,以及描述了君子与小人的差别。  相似文献   

9.
老子和庄子的人生哲学的理论模式是怎样的?他们的人学思想体系包含着哪些内容?其间的相互关系如何?这些都是系统研究老庄人学时必定会遇到的问题。但学术界目前似乎对老庄人学某些局部问题的研究较多,补苴罅漏,本文尝试从老庄对社会现实与人生真相的批判和揭露,对理想人格与人生境界的探索和追求以及人生修养三个方面,即以现实人生、  相似文献   

10.
任何宗教都必须悬置一个宗教境界,作为宗教信仰的终极关怀,或宗教修养之目标与皈依。释道二教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分别是“禅悟境界”与“仙道境界”:它们既是一种宗教境界,又是一种人生审美境界。作为一种宗教与审美人生境界,禅悟境界与仙道境界表现出诸多共同的特性。其一,禅悟与仙道境界皆是一种本真的生命境界。“禅宗以重现本心为终极关怀。”(吴言生,第337页)禅悟境界是一种觉悟了的人生境界,觉悟境界乃“明心见性”,透识生命本质,扫除内心挂碍,破除执着意识,凸显真心的本真生命境界。回光返照,直抵本性真心,凸显本来面目,便是禅境之内涵…  相似文献   

11.
徐国亮 《学海》2007,5(5):88-92
人生四境界说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体系的核心.人的觉解程度不同,境界也不同,个体就有差异.个体的认识不同,对人生的感悟也不同.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说从自然境界到天地境界,表明了因觉解程度的不同而层层递进的表现关系.用时代眼光重新阐释境界说,将会对我们产生关于如何对待人生的某些启迪,并期待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现代文明给人们带来的人生"危机".  相似文献   

12.
人生境界作为每个人在生命活动中应达、能达、已达又不断超越的理想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利益的确认和超越。其根据在于: 第一,利益是一定的人生境界的基础,必须确认它。人生境界作为人生在生存、发展中应达、能达、已达的程度,只有在利益这个基础上才能达到。由于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不同,形形色色的人生所达到的人生境界也五光十色,高低不同,深浅各异,或崇高或卑下,或深远或浮浅,或丰满或干瘪,或健全或畸残,或活泼跃动或僵硬滞涩,……。但是,不论哪种人生境界,不论它是理想的应然  相似文献   

13.
境界与境遇——析冯友兰境界说的言说方式与人生指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境界与境遇——析冯友兰境界说的言说方式与人生指向任剑涛本文拟围绕四个方面讨论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对冯友兰人生境界实践的评价导出的问题,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言说方式及其内涵的方法抉择,分析人生境界说的生成机制与它的人生指向,及这种指向在现实人生境遇中的实际导向能力。一、在批评与辩护之间冯友兰的哲学是构造性的,因而是体系化的。冯友兰的人生是职业化的,是一位职业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冯友兰的生活氛围是中国化的,个人学术建构的价值取向也是传统的,但祈求传统的现代生机。这种背景,导致人们在论衡冯友兰哲学与冯友兰…  相似文献   

14.
罗杰 《美与时代》2006,(6):26-27
“普罗米修斯精神”代表的是一种追求人性自由的民主精神,同时也是追求健全人生和理想社会的楷模。作为理想人格的精神代表,“普罗米修斯精神”包含了从古希腊到现代社会一直努力追求的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因此理想人格的塑造必须以此作为人生、人性坐标的最高标准,最终达到崇高理想人格境界和审美主体的诞生。  相似文献   

15.
一种好的道德境界划分法,应既能为提升人格道德水平提供路向指标,也能为评判人格道德水平提供有效尺度。道德划境法不外以事划境与以人划境这两种。比较而言,孔子的以人划境法是最可取的,但仍有明显不足。而从构成个人道德意识的五个方面,即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理智、道德信念,去区分人的道德境界,可将人格的道德水平划分为小人境界、俗人境界、庸人境界、君子境界和完人境界这五个由低到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16.
二曲以虚明寂定为人生本面,其本体境界呈现出虚明寂定的特征,进而在其人生境界中自得明道、率性自然,最后达到理欲两忘的圣贤境界。二曲的境界说是本体论思想的重要延伸,它揭示了儒学本体论中在人生实践中的自由超越的特点,同时也揭示了本体论和境界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哲学的人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中国历代的哲学家、思想家,在探讨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等人生问题时,极为重视人格、人伦、人品等问题,从而提出了种种的人生标准、楷模,这就是他们所经常议论、思考的理想人格论。中国的哲人、智士的人生价值观念在于追求、实现理想人格,人生意义,不是追求“灵  相似文献   

18.
重评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冯友兰由低到高,由下而上地把人生境界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是觉解水平最低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并不象动物一样完全没有觉解,但他们的觉解程度确实很低。对其所行的事的性质,并没有清楚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道德境界论     
道德境界论陈少峰在《伦理学与文化》第一辑上撰文认为道德境界的理想根源于本体的设定和精神终极性归依的探寻。该文在探讨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基本结构、方法及其与道德实践的联结,概要分析道德境界与安心立命、社会伦理的关系,在围绕与道德境界相关的诸命题的分析过程...  相似文献   

20.
人生三境界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