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孟子·梁惠王上下》较为集中地呈现了先秦儒家关于仁政的典型看法,可视为儒家仁政思想的基本纲领。孟子以君主明辨义利为仁政之前提,以民本为仁政之核心,以恻隐之心为仁政之人性基础,以与民同乐为仁政之价值导向,以王天下为仁政之终极目标。这五点构成了儒家仁政理想的五个基本面向。而儒家所谓的仁政,大体就是指在宗法君主制中以德性论为基础设计的理想政治模式。  相似文献   

2.
孟子的"不忍人之心",是其"仁政"思想的价值核心所在。"政治行为"因以人为其行为的对象,故而其自身的正当性与人日常行为的价值源头紧密连接在一起。人因有不忍人之心而后有不忍人之行,有不忍人之行而后有不忍人之政。围绕着这一价值源头,于"君",孟子有着一种道德操守的必然诉求;于"政",这一必然诉求则于道德实践的过程中客观化为具体的法令制度;于"民",孟子则本着顺遂人之常情的态度,强调通过制民之产以导民向善。善、德、政三者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是环环相扣的自本至末的逻辑扩充关系。孟子的这一认识,在当今建立法治社会的进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战国中后期燕国“禅让”事件影响重大,连作为理论家思想家的学术大师孟子也涉足于此事。孟子主张伐燕以扼杀其禅让。这显然与他宣扬禅让、仁政等思想是相悖的。通过对孟子思想的深入考察,可以看到孟子的主张看似自相矛盾而实际上是审时度势的卓见,与他对禅让的理解及其仁政思想是契合的,出土的战国中山王方壶等铭文亦是明证。孟子的思想深刻地反映了战国中后期社会政治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4.
《学海》2018,(5):160-165
《孟子》君子意象的多重性向,主要表现在对君子之德、君子之政、君子之仕、君子之变等方面的描述与解析之中。从文化角度看,《孟子》中的君子意象,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德性文化、仁政文化、君子文化有重要关联。《孟子》中的君子意象,不是孟子偶尔涉及的文化符号,而是其着力构建的一种理想人格,为儒家的生命追求和德治期盼标示出了鲜明的道德方向,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及至当代文化的内涵构成,具有文化传承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振纲 《孔子研究》2023,(2):12-23+156
治理思想属于政治哲学范畴。中国古代治理思想就其理论源头来说,原本是先秦儒、道、墨、法四家七子(老、孔、墨、孟、庄、荀、韩)思想的题中要义。在诸子治理思想中,孟子尊王抑霸、仁政惠民、民贵君轻、以民为本的王道主义尤为突出,千百年来,它一直是历代开明君臣治国安民的理想,对封建制度自我完善提供着示范作用。近年来,诸子政治哲学再度成为先秦诸子学研究的一个新视域,不同于20世纪中叶那个特定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以阶级立场划线、以“进步”“反动”戴帽的实用主义哲学批判,而是一种科学的、理性的、建设性的历史文化反思,其目的是反思历史传统,增进文化自信,为建构新时代治道理论提供思想资源和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6.
关于孟子仁政思想的研究中,常见一些论文、专著中把“制民之产”列为孟子仁政思想的一个方面或一个部分。这是不准确的。 制民之产,杨伯峻《孟子译注》译作“规定人们的产业”。这是指治国为政的一个方面;用现代的语言来说,是属于经济政策的范畴,准确一点讲是关于民生的政策。这是任何一个政府都必须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尊孟是有宋一代的社会风尚,孟学在宋代达到鼎盛。与宋代思想家大力张扬孟子"内圣"不同的是,宋臣积极致力于孟子"外王"事功的实践。孟子学说既是激发宋代士大夫强烈的政治主体意识和涵育其基本政治素质的理论源泉,也是宋代士大夫坚持政治正义的思想灵魂,还是规谏和约束宋代帝王养成教育和立身处世的权威性依据。孟子仁政王道成为宋人经世治政的理想,他们将其作为推行内政的基本理念和应对边患的重要依据,以之评判和制衡现实政治,从而使孟子对宋代政治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孟子继承发挥孔子仁学德治思想,提出以民为本的仁政学说,经剔除其封建糟粕,具超时代超阶级的积极意义.孟子仁政说中保民而王、亲亲仁民、与民同乐及制民之产以安民富民的思想,其积极意义、历史贡献须充分肯定,它对我们今天加强党风政风建设,促进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有现实意义,须大力弘扬.  相似文献   

9.
仁政论是孟子思想体系的主体之一。仁政论系统表达了儒家政治哲学追求善治的社会治理理论。通过对《孟子》本文的梳理和辨析,我们发现仁政论包含了层层递进的理论阐释。孟子从预设"五亩之宅"的仁政理想国出发,提出恒产恒心论,为仁政论确立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根基。知言养气论则立足于君道和臣道,论述了仁政施行的主体要约。孟子采用驳论的方式,依据对农家、墨家以及杨朱学说的批驳,对分工论和一本论进行了详尽的解说,阐明了仁政论的社会和人性根源。最后,孟子对仁政的实现也作出了系统的论证,规矩方圆论就是对如何施行仁政的社会治理途径的具体探讨。孟子提出的仁政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人治,而是熔铸了德治、礼治、法治和仁治为一体的善良之政治。  相似文献   

10.
李慧子 《孔子研究》2024,(1):32-38+157
以民为本、民贵君轻、与民同乐一直被视为孟子仁政思想的重要内容,但要注意分辨孟子在何种层面上主张民本、民贵,又在何种意义上提倡与民同乐。在孟子思想中,民心与民意存在差别:民心具有同然的理义,包含大共理,是纯善的;但民意会受到偏私意见的影响而有善有不善。政权的基础和依据应是民心,而非民意。国家不仅要通过行仁政而获得民心、滋养民心,还要警惕民意的偏私不公,因而要以善政结合善教来引导民意。厘清民心与民意的区别与联系,是理解孟子仁政思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贾剑蕾 《管子学刊》2012,(1):102-103
孟子主张仁政,在其音乐思想中也体现出对音乐仁与义的追求.“与民同乐”是孟子的重要音乐思想,它体现出对审美活动社会性的肯定.孟子从感官生理的角度肯定了音乐美感存在的共同性,提出了对音乐美感共同性认识的理论,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中是首次.孟子的音乐思想在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对当代音乐实践活动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孟子先后游历过魏、齐、宋、滕、鲁等国,齐国是他寄希望最大、居留时间最长和唯一做过官的国家。在齐的七年中,孟子思想发展到最高峰,变化也较大。本文的内容就是探讨一下他在齐的政治活动和思想变化的大体概况。一、游齐初期游齐初期即到齐之后至为卿之前。齐宣王二年,孟子抱着以仁政统一中国的伟大抱负,从魏国到达齐国的首都临淄,游说齐王。这一时期,孟子游说的策略是顺应齐王喜好,引导他实行仁政,建立王天下大业。第一、引导齐王变称霸大欲为王天下大业。  相似文献   

13.
《学海》2014,(5):86-96
《孟子》一书征引《尚书》计二十三条次,其中为孟子本人征引者凡二十条次。孟子引文与《尚书》原文的字句虽然往往相异,但基本思想却一脉相承。孟子引《书》强调政治领袖的道德品质,指出政治领袖实现仁政之责任,表彰仁德政治,揭示儒家民主政治的天道、民意以及传统基础,肯定德性政治以刑辅仁、除恶安良的两面性,并对暴恶政治进行强烈批判。孟子引《书》所体现的德性政治思想在儒家传统中源远流长,道贯古今,为人类政治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启示或警诫。  相似文献   

14.
孟子和苟子分别以“性善论”和“性恶论”为教育思想的道德基础。在教育方法上孟子强调由内而外,“反求诸己”的自我教育;而苟子强调外在的礼义教化,“隆礼”、“尊师”。他们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儒家的“仁政”。  相似文献   

15.
孟子的"仁政"理念存在着固有缺陷:作为其心性基础的"恻隐之心"具有局限性;"仁政"忽视了伦理与政治的必要区分;其实现途径"得君行道"太具偶然性。因此,在当代社会发展儒家政治哲学,需要走出对"仁政"的迷恋,从而根据孟子"仁""义"并重的思想架构开出并走向"义政"。"义政"的意义,从消极方面看,其聚焦点不在"善"而在"恶",即使人"不作恶"和"禁人为非"以及对作恶者的惩罚;从积极方面看,其实质在于规范人们对基本益品的取与。从"义"的视域思考儒家政治哲学,更易与权利、法治等观念接榫,也更具现实性。  相似文献   

16.
孟子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仁政”、“王道”的政治理论和性善论的伦理思想。其中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也是孟子全部哲学思想的基础和核心。孟子的性善论是先天道德观念论,是唯心主义的人性论。这一点,早已为学术界所公认。但对于孟子人性论在矛盾中所透露出的一些唯物论因素,人们则很少注意。我们认为,这个问题虽然在孟子对道德和人性的看法中所占比重甚小,但是当我们把孟子的人性论看作整个中国哲学史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时,就会发现它对后世则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下  相似文献   

17.
山东孔子学会、邹县人民政府、邹县孟子研究学会、山东社科院儒学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发起的第2次孟子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0月21日至25日在孟子故里邹县召开,同时还举行了孟子塑像复原揭幕仪式。全国100多人与会,并提交论文近50篇,围绕孟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这一主题,对孟子思想进行了多方研讨。孟子与齐文化孟子一向与孔子一起视为鲁文化的典型代表,而孟子与齐文化的关系以往则探讨不多,与会者对这个比较新的课题展开了较充分的讨论。有人认为,春秋战国时代的齐文化与鲁文化不是截然不同的、互相封闭的,它们之间有一个演变融合的过程。孟子虽然以孔子思想继承者自居,但他处于战国百家争鸣时代,曾经两次旅居齐长达20余年之久,宣传  相似文献   

18.
孟子之学在先秦属儒家八派之一,秦火之后,其徒被灭。西汉时司马迁始为孟子作传,至东汉列《孟子》为传记博士,不及五经博士。有赵岐其人推崇孟子,始得"亚圣"之称。唐代韩愈为抗衡佛教而矢志接续儒家道统,提出"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孟子之学才发扬光大。至宋代朱熹"始著",继承了孟子的心性之学和王道仁政思想,并将其纳入理学的逻辑框架,从而真正奠定了孟子在儒家道统上的历史地位。清代是"古学复兴"的时代,戴震致力于解蔽被朱熹理学化了的《孟子》一书,试图恢复原始儒学的本真面貌。但戴震的研究也并没有真正回到孟子的始点,而是完成了对孟子原典的"否定之否定"历程。  相似文献   

19.
孟子的“保民而王”论 ,蕴涵了丰富的血缘情谊及与此相关的价值理念。对孟子这一思想的认知和把握 ,必须从语源学、孟子思想的内倾特征、历史文化语境、具体的王政措施等层面着眼。准此 ,笔者对它作出了不同于传统理解的另一种诠释。  相似文献   

20.
关于孟子思想,学术界从来有争论,这本是学术问题,可以自由讨论,但“四人帮”出自反革命需要,把孟子定为比孔子更反动的复辟派,全盘否定孟子思想。粉碎“四人帮”以后,《历史教学》、《哲学研究》、《光明日报》等二十家报刊发表了二十多篇文章,对孟子的阶级属性、哲学思想、人性论、“仁政”学说等提出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