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悦  金圣基 《孔子研究》2019,(1):98-103
中国古代儒家哲学形态从宋明理学向明清实学的范式转换,不仅有对立性、断裂性的一面,亦有关联性、连续性的一面。从后者来看,这就意味着从宋明理学向明清实学的转轨有其"内在理路"可寻。作为理学与实学交融(虚实结合)的重要学术典范,黄宗羲实学思想十分明显地表现了宋明理学向明清实学的连续性发展。从"工夫所至即其本体"的本体论到读经穷理"会众合一"、"一本万殊"的方法论,再到"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的治学观,都反映出梨洲之学试图矫正宋明理学家"读书不多"亦或"多而不求之于心"的空疏之弊,力倡道德修养、读经穷理和治学追求上的"实心"、"实学"、"实功"的基本实学立场。可以说,梨洲之学既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性总结,又是对明清实学的创造性建构,这构成了黄宗羲实学思想特质的一体两面,由此也反映出了宋明理学与明清实学之间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的实学与史学呈现出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态势。一方面,“经世”、“喷治”的史学为明清实学提供了丰厚的思想载体,某些重要的史学流派甚至成为明清实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明清实学的基本精神和学术取向、文化立场和知识信仰等等,又深刻地规定和影响着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走向和面貌──如实学思潮中的人文启蒙精神与“程量今古,独出胸臆”的史评类著作的发达;“学必致用”的实学原则与当代史研究的繁荣;“学必多艺”的实学思想与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和史学向社会深层的转移;“泰西(欧洲)实学” 的传入与外国史研究的兴起……至于明清时期野史稗乘的极度繁荣,乾嘉朴学的盛极一时,史学方法的某些突破性进展等等,更是与明清实学思潮有着千丝万缕的文化关联。  相似文献   

3.
侯美欣 《孔子研究》2019,(4):152-157
实学思想能够在以朱子学为主流思想的李氏朝鲜后期兴起,不仅有社会政治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朱子学内在反思和转变的结果。当然,李朝后期的实学思想中确实有对朱子学的批判和否定的内容,但其主体还是朱子学。如果过分强调实学"反朱子学"之性质,把其与朱子学放在对立层面的话,就会忽视实学思想对朱子学的承继关系,从而不能真实地还原历史的实际面貌。所以,李朝后期的"实学者"所追求的并不是对朱子学的否定,而是朱子学的展开。  相似文献   

4.
韩国儒学是在本土形成的固有思想基础上,吸收了中国的朱子学,并在适应本国国情的历史中形成的。其固有思想中很早就存在着儒学性的因素,传统思想也与中国的传统儒学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这使得中国儒学思想很容易地传入并被吸收。而吸收朱子学形成的朝鲜性理学与中国相比,则发生了不少深入而细致的变化。朱子学传入之初便被新兴士大夫们接受,后来以此为指导理念建立了朝鲜王朝,从而被定为国学。与政治的这种紧密而又特殊的关系,使得儒学不再是一门单纯的学问,而成为了指导阶层的统治理念、士人阶层的权斗工具。朝鲜儒学者对人的道德心性的深入探索、士人们强烈的历史和现实意识以及学派的分化和党争都与此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
从高丽末期到朝鲜王朝初期,主导韩国社会前进的势力一直是士大夫。这与中国宋代的情况并无很大的区别。(参见崔承熙,第119页)他们批判了作为之前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佛教思想,从理念上试图克服高丽时期的思想。在把朝鲜建成为一个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国家的过程中,先朝的官僚儒学者以及其反对力量———士林派,在理念、方式上产生了极深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理念性的冲突逐渐深化,后来便分化成了朝鲜后期畿湖学派和岭南学派。另外,中国的朱子学传到朝鲜后,这时发展成为性理学。朝鲜王朝后期,随着从勋旧派向士林派的政权交替,士林派成为主导社会…  相似文献   

6.
刘世明 《孔子研究》2023,(5):127-133+160
《尚书》是中国第一部治政之书,历代为之作注疏者层出不穷。除我国之外,韩国、日本、越南等东亚诸国学者亦对其有着深入研究。尤其是历史上的朝鲜王朝,解《书》注《书》蔚然成气,盛行五百年而不衰。在朝鲜王朝的《尚书》学著作中,学者们或尊崇程朱理学,提出顺天惩恶、君臣和谐的治国要求;或信奉清代实学,依据古道和礼法来治理国家;或践行利用厚生,大力发展农工商业以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总之,通过诠释《尚书》,学者们阐发心中的治国之道,是朝鲜王朝经学研究的一大特色,值得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7.
郭齐 《中国道教》2000,(1):28-30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远绍孔、孟以来传统儒家思想,继承和改造了“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以及张载、邵雍的学说,建立起了庞大的理学思想体系。这一体系博大精深,在中国思想史上罕有其他。它规模庞大,论证细密,条理清晰,代表了当时民族思维的最高水平。从宋末开始,朱熹思想影响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长达数百年之久,直至辛亥革命。十三世纪,朱熹学说先后传入朝鲜和日本,一度成为两国的统治思想。稍后,朱熹思想在东南亚地区也产生了深刻影响。近代,朱熹学说传入欧美。这样,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内容,朱熹的学说…  相似文献   

8.
本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深化,中国学者开始对祖国历史上出现的“实学”进行反思和研讨。围绕着实学的涵义、实学的价值、实学的近代指向诸问题,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笔者以为,从中国、日本和朝鲜(李氏王朝)这一宏观角度,对东亚实学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更加客观、公允地评价实学,故撰文请教于学术界的前辈和同仁。中国、日本和朝鲜是地处东亚、唇齿相依的三个国家。17世纪至19世纪的三百年间,中、日、朝先进的社会人士,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民族的独立生存、体会的进步开化、人民的独立自主,上下而求索──…  相似文献   

9.
由洛阳大学、中华孔子学会、中国实学研究会、香港孔教学院和嵩县县委、县政府共同主办的“二程洛学与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2年 8月 1日至 3日在洛学的发源地古都洛阳召开。海内外的 5 0余位学者与会。会议期间 ,举行了隆重的程颢铜像揭幕典礼。一、二程洛学与实学的关系葛荣晋教授在主题报告中指出 ,二程理学中的实学思想是明清实学的源头之一。在本体论上 ,吸取了二程的实学理论特别是程颢的“器亦道 ,道亦器”观 ;在人性论上 ,其性一元论思想体系受到程颢“性即气 ,气即性”和“善恶皆性”观点影响 ;在认识论上 ,“格物穷理”弘…  相似文献   

10.
朱熹对道教的借鉴与吸取蔡方鹿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公元1130—1200年)在建构自己新儒学思想体系的过程中,受到道教思想的影响,对其加以吸取和借鉴,用以丰富自身。这体现了中国文化儒道互补、多元融合的特征,对此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以揭示宋代新儒学...  相似文献   

11.
茶山丁若镛是朝鲜后期实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一生留下了丰富的经学资料。他的经学诠释体制脱离了以往朱子理学形而上的层面,注重现实和实践,同时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他的心性论从具体的现实和个体的自律性上来重新认识人,从而确立了其哲学思想的实学依据。他认为心是人的主体,性是心之嗜好。人心虽然有这种嗜好的倾向,但现实中的善恶取决于心的自主之权,心具有自律性。他反对性理学中本然和气质之性的分类,认为在本然上人物性是不同的,在气质上人物性又是相同的。在四端和四德的关系中,与性理学者的“德内端外”不同,茶山提出了“端内德外”,认为四端虽然是先天内在的,而仁义礼智四德则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后天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实学的研究主流对“实学”内涵的研究成果显著,实学研究主流在对“实学”内涵的界定及研究方法上可谓见仁见智。在有关实学内涵的研究中存在着“泛化”和“窄化”两种倾向。实学研究需要在文献考察基础上,把历史与逻辑统一起来,进行共性分析的童构,在方法模式上还需要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13.
黄宗羲和朱舜水同是明末清初实学思潮的代表人物,但两人的实学思想却有重要区别。本文揭示了三方面的重要区别:(1)弘扬原始儒学而反对理学与继承原始儒学又发展理学的区别。(2)维护封建君权政治和宣扬民主启蒙思想的区别;(3)传播儒家文化和潜心史学研究的区别。文章最后从上述区别中得出了不能把反理学、倡启蒙视为实学思潮必具的本质特性。  相似文献   

14.
韩国的儒教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一、韩国儒教思想史的特点(一)儒教的传入要想寻找儒教思想传入朝鲜的渊源,不能不重视上古时代中国和朝鲜半岛之间的交通和民族迁徙关系。史籍和甲骨文资料业已证实,在公元前13世纪,即已出现从大陆向朝鲜半岛的民族迁徙。由此可以想见,伴随着民族迁徙,殷末的文化也传入了韩国。然而,儒教思想较系统地传入韩国却是与汉字的传入同步的。在古朝鲜时期,汉文和中国式的官职及礼仪制度已经传入韩国,并在当时社会的部分阶层中使用。  相似文献   

15.
李退溪(湿)是十六世纪朝鲜李朝时代的理学大师,是东方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所创建的"退溪学"是一博大而深途的思想体系。"退溪学"既集朝鲜朱子学研究之大成,也直接吸取和蕴含了孔孟儒学思想的精髓。退溪先生自幼就熟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孔孟儒学对他影响颇深。在《退溪先生文集)}中,常见"孔颜曾孟"或"孔孟程朱"提法,而孔孟儒学思想也渗透在他的言行思想之中。退溪的政治哲学,就与孔孟儒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吸取了孔子的"仁"和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竭力推行孔孟儒学的"仁政"和民本思想。首先,退溪从君与民在经济…  相似文献   

16.
在王阳明的思想体系里,包含了丰富的经世致用思想。王阳明提出的经世致用思想是对程朱理学流行后导致"记诵词章之习"盛行之弊端的修正和纠偏。其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主要包括:提出"良知只在声色货利上用工"的思想,认为致良知与声色货利等人的物质欲望密不可分,主张考虑利害和人情而务求公私两便;重视"体究践履,实地用功",肯定功利和事功,把格致诚正之说落到实处,而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提倡和肯定"居官临民,务在济世及物",重视"亲民之实学"等方面。探讨王阳明的经世致用思想对于完整、客观把握其思想的全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中国的朱子学传入韩国后,经过本土化、民族化的发展,逐渐形成了韩国性理学。韩国朝鲜朝前期,为了树立并巩固统治理念,学者们主要关注如何在现实中实现真正的善并建立一个理想社会,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四端七情论争”。而到了朝鲜后期,面对壬辰倭乱与丙子胡乱导致的萧条  相似文献   

18.
明代中期 ,为了纠正官学和科举制度的弊端 ,王阳明等思想家倡导书院讲学 ,私人讲学之风再度兴盛起来。但同时 ,流弊百出 ,私人讲学发生异变。针对这种情况 ,张居正起而矫之 ,严禁那些违背阳明讲学宗旨、为自私自利之计的书院讲学 ,以加强思想统一 ,维系社稷安定 ,维护公众利益 ,捍卫改革成果。从学术立场上说 ,张居正禁讲学实质是用程朱理学和经世实学对王学进行的修正。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实学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陕西省哲学学会、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省眉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张载关学与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9月15日一20日,在张载故里陕西省眉县召开。来自中国内地、台湾地区与日本、韩国的126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是:张载关学与实学的关系、张载实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主要特点;张载实学思想对宋元明清实学思潮的影响;研究张载实学思想的现实意义。有学者认为张载是实学家而不是理学家。较多的学者则认同张载是理学家,而在其思想中包含了丰富的实…  相似文献   

20.
艮斋田愚代表了朝鲜王朝末期儒者抗争外来殖民文化,保存传统文化的努力。他的思想以朱子学为主,兼综畿湖学派,创造了“性师心弟”、“性尊心卑”等学说;他的性理学着重在坚守传统伦理,为民族国家奠立社会基础;发挥东方学术的宗教意味,为士人安身立命寻找理论基石;坚持义利之辨,反对新学的功利主义。晚年特重修持实践,诠释传统礼仪,阐扬宗法文化,为保存传统文化作了最后的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