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权不离经","行经必假之以权"的权变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动态地认识事物,注重相关事物的联系及相互作用,注重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多因素复杂性,及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是权变方法论的核心内容.随着现代科学地发展,事物的"整体性"、"不确定性"正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权变理论与方法有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而现代科学的发展也进一步充实了权变方法论的内容.中医学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其整体、宏观、动态的辨证思维特点,成为临证权变的重要基础."权变"是相对于人们的既有经验和思维定势而言,是对临床诊疗的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2.
高拱实践辩证法思想探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拱(1512—1578)是明朝嘉靖、隆庆之际著名的政治家和哲学家。他先后从政三十余年,具有非常丰富的政治实践经验。对这些实践经验的概括和升华,就形成了他以实践为特色的辩证法思想。本文试图结合高拱的具体实践活动,对他的辩证法思想加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经常”与“权变”(简称为“经权”)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一种价值观念 ,也是中国人的一种实践智慧。经权思想最早是在春秋时期明确提出的,在孔子和孟子那里 ,它成为一种受到重视的价值观念。传统价值观的“权变”观念及其实践运用存在着三个明 显的问题:“经常”多而杂,无法实现基本的坚执;“经常”所体现的是王权统治的需要, 而非民众的意志;无“权变”之定规,掌控者有近乎无限的自由裁量空间。构建中国当代价 值观需要更新传统重“权”轻“经”的“经权”观念,在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的基础上,普 遍增强国民的规范意识、法制意识和自律意识。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经权说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和“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中国哲学家对它的探讨,大体上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权”作为哲学范畴,是由孔子首先提出来的。从先秦到汉唐,以《春秋公羊传》作者、董仲舒、何晏、《刘子》作者等为代表,都提倡“反经合道”说。这是一个朴素的辩证法命题。北宋以降,随着理学思潮的兴起,以程朱为代表的道学家极力反对“反经合道”说,或提倡“权即是经”之说,或鼓吹“常则守经,变则行权”之说,否定“经”和“权”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形而上学取代了辩证法思想。明清时期,随着地主阶级改良派自我批判思潮的发展,以高拱、毛奇龄、戴震等人为代表,从理论上详细地论证了“经”和“权”的对立统一关系,批判了宋儒的“执理无权”的形而上学,并且揭露了宋明理学的保守性和反动性,为地主阶级改革派的“经世致用”和“趋势变法”的政治主张提供理论根据。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充满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经”和“权”认识的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5.
陈乔见 《孔子研究》2023,(6):45-55+158
关于孔子乃至儒家的“义”概念,传统训诂多以“义者宜也”释之,其现代变体则有“情境适宜性”“权变”和“实践智慧”等诸种哲学诠释。实际上,从训诂上看,一律以“宜”训“义”是不通的;从德行上看,这些现代诠释混淆了“义”与“权”“智”的区别;从思想上看,这些诠释混淆了某种情境下具体行动的权变智慧与行动背后不变的道德原则或道德价值之间的区别。此种诠释看似抬高了孔子的智慧,实则是一桩美丽的误会。孔子“义”概念与其说是情境适宜性的权变智慧,毋宁说是绝对的不可违背的道德原则或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6.
杨海文 《现代哲学》2008,(1):117-123
孟子的经权之辨包括两种权变智慧:一是"激进权智",一是"温和权慧".对不符合人之常情的礼仪规定行使否定性的做法,这种权变就是"激进"的;当他人不遵守礼仪规定,而自己却对礼经行使肯定性的做法,这种权变就是"温和"的.发人深思的是,行使"激进权智"所支付的成本有时可能是较"温和"的,而行使"温和权慧"所付出的代价有时可能是很"激进"的.对这一经权之辨进行生存哲学阐释,可以为现代人生提供某种智慧的支援.  相似文献   

7.
现时学界普遍以"灵活性"来诠释"权"之内涵,但通过对《孟子》原文案例的分析,笔者认为,孟子"权"之内涵应为一种实践智慧。"权"是使"经"由抽象走向现实的实践方式。在此基础上,孟子"权"思想的内在品质、抉择原则及价值原则得以明晰。孟子"权"之价值原则,合而言之就是"仁",分而言之就是以本心为代表的生命价值,以亲亲为代表的伦理价值,以尧舜之道为代表的政治价值。  相似文献   

8.
唯物史观逻辑包含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三重内涵。"社会永恒发展论"是唯物史观逻辑演变范式合理性的思想前提根据,"认知创新发展论"是唯物史观逻辑演变范式合理性的思维方式根据,"逻辑演变发展论"是唯物史观逻辑演变范式合理性的内在关联根据。理论价值意义上的唯物史观三重逻辑方法论意义,可以被概括为"唯物史观逻辑演变范式思想方法论",目标是能够准确表征唯物史观理论逻辑。实践价值意义上的唯物史观三重逻辑方法论意义,可以被概括为"唯物史观逻辑演变范式实践方法论",目标是能够准确表征唯物史观实践逻辑。历史价值意义上的唯物史观三重逻辑方法论意义,可以被概括为"唯物史观逻辑演变范式真理方法论",目标是能够准确表征唯物史观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9.
李素军 《中国哲学史》2020,(2):71-76,84
黄老道家思想一度被汉初统治者推崇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当道家从在野派变为主政派,真正担当起庞大国家的政治责任时,著意于精神修养、境界提升的玄谈,远不能满足政治上经纬人事的需要,故汉初黄老道家将先秦道家静态观照的“涤除玄览”发展为具有实践意义的“曲因其当”。所谓“涤除玄览”,要求主体用心若镜,让开一步以成就万物之并作的无不为境界;而“曲因其当”则要求主体在舍己之志、以物为法的同时,还要依顺万物之理以推之、助之,表达了对世界秩序化的要求以及主体知几、用权的创造性要求,由此,汉初黄老道家从政治和社会现实层面赋予了“无为而无不为”以积极之“实现”义。  相似文献   

10.
试析《淮南子》关于“权”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子》受儒家学说的影响,直接引用了孔子论“权”之言,并使其与探究治道之旨相合,将“权”列为圣人治国理民之要术,强调统治者应当具备权衡意识,掌握权变方法。其书阐论了“权衡人事”的立场与方法,表明了对“圣人行权”的设计与期待。  相似文献   

11.
相承先秦儒学与宋明新儒学的发展,现代新儒家以谋求“儒学之第三期发展”而自任。由于儒学之第三期发展或曰现代新儒学是在儒家传统经过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而陷入“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的零落困境之后兴起的,如何既保守儒家传统而又使之与现代社会相衔接就成为儒学之现代复兴所面对的时代课题。如所周知,儒家传统素重道德理性或曰德性精神,而现代社会则以理智理性的发达为其基本特征。因此,儒学第三期发展的时代课题就进而落实为德性精神与理智理性的联结问题。对此,现代新儒家有着明确的理论自觉。第二代新儒家的重牟宗主将现代新儒家的思想纲领概括为“内圣开出新外王”,堪称是代表了现代新儒家的基本共识。这里所谓“内圣”就是儒家所素重的心性之学,而“外王”则是指以民主和科学为代表的现代文明。由于儒家传统的心性之学鲜明地保持了德性优位性,而民主与科学则均是现代理性主义生活实体的产物,显然,“内圣开出新外王”实际上所论的正是德性精神与理智理性的联结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总体上看,董仲舒哲学是辩证法而不是形而上学。董仲舒不仅认为客观世界“常动而不滞”,而且认为它及反映它的思维,概念成范畴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他比较辩证地解决了常与变、经与权的关系,而他的“百物皆有合偶”和“合而为一”的论断具有对立统一的思想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一段时间以来,受救亡运动、疑古风潮和极端阶级分析法的影响,先秦儒家的“法先王”思想屡遭抨击和批判,其实质被保守、虚妄、反动的表象所遮蔽,其价值被“厚古薄今”的思维定式所消解。从伦理向度看,“法先王”是先秦儒家以“立德”“弘道”为基本价值取向对先王之德、先王之道的形塑与倡扬,是阐旧邦以开新命的政治智慧。先秦儒家以“可施于礼义”的伦理标准,萃取和凝练了“五经”中的王道思想;从伦理维度进行理论开新,奠定了王道政治的坚实根基;用中庸之道为王道政治理想的实现提供了方法论。先秦儒家“法先王”思想既具有强烈的批判功能,又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它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和王道政治范式,是中国传统政治的灵魂。  相似文献   

14.
间隔论纲要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流行的不少科学方法论体系多带有拼盘或工具箱的性质,它们呈现为某些熟知的科学研究方法或方法论原则的堆积。作为“工具箱”,它们当然有着不同的使用价值。这是应当给以肯定的。但是,作为不同工具的“堆积”,缺乏某种一以贯之统领全局的深刻思想,缺少理论性和系统性。则是方法论研究的一种通病。即使提出了某种概括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哲学通史·清代卷》部分,笔者尝试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对乾嘉学术中皖派代表人物戴震的哲学方法论做一理论总结与概括,即将其"由字通词,由词通道""一字之义当贯群经""本六书然后为定"的方法概括为语言学方法,将其利用经学研究过程重视以知识说经的实证方法,和"大其心",精其心,以与圣人之心相遇,从而理解天地之心,进而理解...  相似文献   

16.
陆陇其理学思想评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陇其是清初享有殊荣的理学家,他基于对当时学术的认知和现实的需要,极力倡导“尊朱黜王”的学术立场。一方面,在思想的主导方面力主向传统朱学复归;另一方面,由于时代思潮的影响,他在阐发朱学的主要范畴时,不同程度地有所发挥。其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的理气学说、以人生论诠释“万物统体一太极”的阴阳太极理论等都表明他力图以注重具体生活和道德实践使理学摆脱“虚而难据”的窘境,也使其思想具有某种程度的人本色彩。同时,也表明了他的思想与早期朱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朱熹《四书》解释方法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 ,朱熹通过重新解释《四书》 ,不仅成功地阐发了新的本体论、心性论哲学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建构起了南宋理宗以后六百年里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而他所创立的《四书》解释方法论 ,既是他解释《四书》的方法论 ,又是他研究儒学的方法论 ,而且还是他认识世界、穷究“天地之理”的方法论。文章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具体的论证 :一、《四书》解释方法论的系统性 ;二、以逐层推捱为关键的语言解释 ;三、以唤醒体验为契机的心理解释  相似文献   

18.
哲学来源于现实,同时也服务于现实。哲学是“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它以高度概括的理论形式,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反映现实,反过来,它也同样以高度概括的理论形式,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服务于现实。为了正确处理好哲学与现实的关系,更自觉地正确发挥哲学对现实的指导作用,我们有必要弄清楚哲学的功能是什么,以及通过什么途径去发挥哲学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以易释史"——邵雍咏史诗的一大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刚 《周易研究》2007,(1):64-68
邵雍是文学家、史学家、易学家,他的咏史诗则是他文史哲研究领域交叉的产物,他的咏史诗表现出了“以易释史”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履霜冰至”与“否极泰来”的思想,“恩患防豫”与“知几如神”的思想,“顺动致豫”与“吉凶由人”的思想和“各行其位”与“时行时止”的思想等四个方面。这是研究他的思想的一个较好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20.
行为过程管理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为过程管理”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并需经实践论证的新理论。对这一理论的研究从方法论角度看又有许多理论问题尚待探讨。本文对行为过程管理理论研究的起点、理论构建和理论检验的方法论问题作了初步论述 ,对完善行为过程管理理论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