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伦理智慧"是对政治领域人伦关系及其道理悟性认识的成果,它既是一种出众的政治伦理思想,还是维持政治领域良好人伦关系应遵循的规则之艺术。老子与孔子的政治伦理智慧,有同有异。在政治伦理智慧的基础上,其根基都来源于天命与天人合一思想。但老子形而上为"道",孔子形而下为"仁";在政治伦理智慧的核心上,老子开启了"无为而治"模式,孔子发展了"以德治国"模式;在政治伦理智慧的指向上,两者都将"和谐"作为最高价值追求,老子把"小国寡民"视为实现和谐的理想社会,而孔子则将"大同世界"看成实现和谐的理想王国;在政治伦理智慧的根本上,他俩都主张民本主义,然老子倡导"愚民"政策,孔子则倡导"教化"政策;在政治伦理智慧的治术上,老子推崇"水德",实行"若水之道",孔子则推崇"中道",实行"中庸之道"。二者的政治伦理智慧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且长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们是中国美学思想的奠基者。他们的思想,在几千年的历史上对中国乃至于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内外对老子和孔子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是对他们的比较研究还有一定的空白。从道与仁,美与善,无为与仁政德治三个方面对老子美学思想和孔子美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了解他们的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完善人格和提高人文修养有着启发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2500年前的东方,老子就已认识到名、言与道之间的关系,从其对道的描述中可以看到老子对语言的审慎态度。他认为,道不可言,言不及道,言与道之间存在着悖离关系,以及语言具有表达思想的能力及把握存在的局限性。但他没有完全否定言,而是提出“希言自然”的无为语言思想与“正言若反”的辩证语言思想。通过对老子语言思想进行梳理,我们可以断定在中国先秦时代人们已朴素地认识并运用语言。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考察了朋友概念的历史变化,然后比较了友爱和仁两个基本概念,这些是全文的铺垫。本文主要从“信”和“乐”两个方面比较了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朋友观。“信”为友道之基,这是《论语》强调“信”的原因所在;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同类型的朋友“信”的情况不同,有的无“信”可言,有的靠法律来保证,有的靠道德来保证,有的则是朋友本身应有之义。朋友为人类生活带来快乐,孔子认为这种快乐是“仁道之乐”;亚里士多德认为是“理性之乐”。比较有助于我们认识两位大师的伦理、政治以及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王青 《管子学刊》2013,(3):113-117
20世纪后半期,人类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摆脱人类生存的困境,走向具有生态持续性的文明社会是中国现代化实践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文试将孔子和泰德·本顿的生态观加以比较,求同存异,发掘其中蕴含的积极因素。两者在对自然的解读上,强调自然的客观实在性,重视自然的内在价值和对自然规律的遵循;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阐发人与自然的息息相关性和密不可分性,强调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强调合理地支配和有限地利用自然,承认自然的极限。这些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试论庄子语言观及其对道教内丹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健 《中国道教》2003,(3):33-35
一、正确认识庄子语言观在道家经典《老子》中有不少章节强调语言的局限性,如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56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的这些观点在《庄子》中得到了更详细的阐释,如《庄子·天道》: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乎,…  相似文献   

7.
西方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罗杰斯与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的理论对人性的观点有很多相似之处,这种相似的人性观主要表现在他们对人的基本动机的理解之上,这两个基本动机分别为实现倾向性和复归倾向性。该文通过比较这两种基本动机,探讨罗杰斯与老子的人性观的相似点与不同点。  相似文献   

8.
轴心时代让人类拥有了精神觉醒的意识,并开始了理想治理模式的探索。孔子与柏拉图是分别屹立于东西方的思想巨人,在治国理政方面都阐发过系统精湛且意义深远的论述。孔子以杰出的历史理性,将以修己为本、安百姓为旨归的仁学之道导入体现尊尊之制的君臣父子伦理关系之中,确立了以道德与政治的高度统一来治平天下的德治路径。柏拉图则以卓越的逻辑理性,运用正义与善的理念构建了三个等级各司其职、互不僭越的理想城邦治理模式。通过较为深入的比较互鉴,可为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景下的治国理政提供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
管仲和孔子都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他们都十分重视人才的作用,都有丰富的人才思想与论述。但作为政治家和思想家的管仲与作为教育家和思想家的孔子,他们的人才思想也有许多区别。作为管仲思想记录与发挥的《管子》的人才思想是管仲治国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孔子的人才思想只不过是他以仁义治国、实现其改良社会政治的一个保障而已。  相似文献   

10.
禅宗发展到北宋中叶,逐渐由原来“不立文字”、“离经慢教”的内证禅转变为“不离文字”、“以教说禅”的文字禅。禅宗的这种转变,与儒道语言观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文字禅“因言显道”、“见道忘言”的提法就分别与儒家“文以明道”、道家“得意忘言”的观点渊源有自。当然,文字禅在兼采儒道的同时又运用佛教的二谛思维使儒道矛盾的语言观在自己身上得到了调和。  相似文献   

11.
杨玉辉 《宗教学研究》2007,20(1):105-108
在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上,佛教主张人是由一种身与心的统一体;而道教则认为人是形气神的统一体。在人生价值观上,佛教强调人生万般皆苦,惟有学佛修道,明心见性,方能摆脱世间的痛苦;道教则强调人终有一死,惟有学道修仙,才能不死成仙。在修行观上,佛教认为人皆有佛性,通过八正道和戒定慧的修持,就可以明心见性,成就佛业;道教则强调人皆有道性,如果以外丹、内丹等养生修仙的方法进行修炼,就可以长生不老,成就神仙。  相似文献   

12.
刘亚琼 《管子学刊》2016,(2):106-109
郭店楚简的圣人观处于孔子、孟子之间的过渡阶段。孔子推崇圣人而强调难以企及;郭店楚简首提圣人之性,指出圣人通过道德修养,正身而治世,能得以实现圣人之道;孟子降低了圣的高远性却广开了成圣之门。先秦儒家从孔子郭店楚简再到孟子,其圣人观显示出各自的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孔子诗论》与春秋时期诗学观念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孔子诗论》同《左传》、《国语》所反映的诗学观念相比较,二者有三个相同之处:对诗的本质的认识和对风、雅、颂的认识是一致的;都采用“断章取义”的解诗方法;乃至对一些具体作品的解释也是一致的。这表明春秋时期的解《诗》用《诗》之风,不但是《诗论》产生的土壤,也给其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同时二者又有三个不同之处,即点滴论述和自成体系的不同;断章取义和评论篇旨的不同;大、小雅并重和国风、小雅并重的不同。这表明《诗论》是在更高的水平上评论作品,是对春秋时期诗学思想的重大超越。  相似文献   

14.
比较上海博物馆藏《孔子诗论》与《论语》等传世典籍中记载的孔子论《诗》的内容 ,可以使我们更为全面地了解孔子的《诗》学思想。以往人们认为孔子对《诗》只有使用层面上的阐发 ,今据上博简《孔子诗论》则可知孔子以“情志”论《诗》 ,对《诗》旨也有精确允当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当代日本著名宗教活动家池田大作先生对孙中山生前阐发的思想十分敬仰,这既缘于他们二人对于人类文明的现状与未来存在一定共识,又缘于池田大作对于孙中山所处时情国势的深刻理解与同情。他们都对发端于西欧的"现代文明"自身的弊端及其对东方文明的侵略与歧视姿态予以批判,但基于各自所处时代的不同主题,孙中山的批判侧重于政治层面,池田大作的批判侧重于精神层面;孙中山提倡民族主义,池田大作提倡世界主义。两人对东方文明具有高度一致的信心,都认为中国传统大同思想当中蕴含的超越利己主义的普遍关爱精神,就是消除"现代文明"弊端的良方,因此以大同思想为主要精神资源的东方文明必将焕发新的光彩。  相似文献   

16.
从上个世纪20年代至今,中国学者将亚里士多德的一个重要的伦理概念arete译为"德性"、"德"、"德行"、"美德"、"品德"、"优秀"等等.亚氏的arete指人时意思是人的理性的特长、功能.它分为两类:"理智的德性"和"伦理的德性";后者与理性密切相关,显示了亚氏伦理学的理性主义特征.孔子的"德"与亚氏的arete较为相似.孔子的"德"包括才在内,指人的道德.这或许可以叫做道德理性.孔子的"德"包涵内在的与外在的两个方面.在内为个人修养,外化为德行,二者密不可分.具体言之,即修己与安人.比较这两个概念,有助于理解这两位东西方大师的伦理学说.  相似文献   

17.
在伦理观上,苏格拉底的道德理性精神认为只有理性知识才是支配人的道德行为的终极因素,将知识置于情感之上,主张道德实践之“理”仅仅存在于理性知识之中,情感必须遵循和服从这种理性之“理”;孔子的血亲情理精神认为只有血缘亲情才是支配人的道德行为的终极因素,将情感置于知识之上,主张道德实践之“理”仅仅存在于血亲情感之中,知识必须遵循和服从这种情理之“理”。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异,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8.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宗教.围绕“道”的信仰,道教历史上对《老子》的注本众多,各种注本通过对《老子》之“道”这一基本哲学范畴的解释,作为其立说的基础,其中《老子河上公章句》和《老子想尔注》两部较早的重要注本,对“道”的不同解释,体现了道教形成过程中基本思想的重大转变,对研究早期道教的特点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相比于墨子以"明鬼"这一主题用许多篇幅构建绝对的鬼神信仰来说,上博楚简第五册中<鬼神之明>对鬼神之"有所明"与"有所不明"的言说则篇幅很小.虽然如此,但它却提出了一个既不同于墨子也有别于孔子的颇有特色的"鬼神观".这一"鬼神观"在肯定"鬼神"存在的前提之下,揭示了"鬼神"在施行赏罚上的盲点和不一贯性,这是对孔子儒家和墨子信持鬼神能够普遍"福善祸淫"或者善恶因果报应观念的一个明显修正,称得上是存疑的"二重性"的鬼神观,从而为东周子学的"鬼神"观念增添了新的色彩,甚至可以说由于这种"鬼神观"的出现使东周的鬼神信仰呈现出了多样或多元性的局面.据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从"三代"宗教到东周宗教所发生的具体转化.在此,我们关注的是<鬼神之明>"鬼神观"的独特性以及它在东周鬼神信仰世界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卢梭的契约正义观与罗尔斯的契约正义观在形式上有其相似之处。但由于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其正义观的价值内核、论证方式及其实现途径都存在着重大的差别。从卢梭的契约正义观到罗尔斯的契约正义观的嬗变代表了西方正义论从实体正义向程序正义的转变,把握这一转变的趋向及其内在精神实质,对于丰富和完善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