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前学术界出现了经学研究的热潮,但经学的诸多重要问题还值得认真深入地研究。本文就"经学是研究儒家经典的学说"这一人们所熟知的经学定义提出质疑,认为作为经学原典的五经出现在儒家之前,先秦诸子百家皆宗奉五经,五经不是儒学的专利;而汉武帝以来的经学与设立五经博士之后的儒学存在经子之分,"儒家经学"的习惯用语存在混淆经子之分之嫌。  相似文献   

2.
矫正宋元以来独尊《四书》而导致的虚浮学风、接续朱子经学的未竟事业,以及广通博识的学术追求,是元代巨儒吴澄专注《五经》而无《四书》著述之主要原因。身为南人的吴澄北仕大都,受到以李孟为主的北方士人的压制而无从实现在国子监的教法改革,被迫辞仕。这反映了元代中期南北士人之间由于政治、文化长期割裂而导致的抵触、竞争与倾轧。  相似文献   

3.
唐太宗时由孔颖达主持编纂的《五 经正义》,以及明成祖时由胡广主持编纂的《五经大全》,是中国经学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对 经学文本的统一。《五经正义》的编纂是为了解决“文字多讹缪”,和“儒学多门,章句繁 杂”的问题,为科举考试提供一个统一的文本。因此他们首先对注家和义疏进行严格的筛选 和比较,并以“疏不驳注”的原则处理二者的关系。《五经大全》则是为了用程朱理学纲纪 人心,因此在对文本的选择上存在着严重的错误,在内容上墨守程朱,在编纂上疏于考证, 舛误向仍。  相似文献   

4.
四隋唐的政治统一,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南北分裂与纷争。在意识形态领域内虽然也有走向统一的趋势,但却没有能很快地“定于~等”,而是迎来了儒、释、道“三家鼎立”的基本格局。比起佛教在隋唐时代的鼎盛情况,儒家阵营就显得不够十分景气,虽然儒家经典仍是朝廷庙堂政治决策的理论依据,虽然通过唐初的《五经正义》的编纂而走向规范化,但在统摄人心方面,其影响力已大大下降,各地的学馆孔庙之数远逊于佛寺道观。在科举取土制度上,儒学也不占特别突出地位,社佑《通典》卷十四载:“开元八年七月国于司业李元扶上言……今两监及州县独…  相似文献   

5.
儒学的更新与朱熹在儒学发展中的贡献钟肇鹏从孔子到朱子,儒学的发展变化可大致分为五个阶段。从孔子开始,儒学即表现了善于抉择、博采众长的开放性特征,虽然儒家历来祖述五经,宗师仲尼,但每一阶段的儒学都吸收了一些新的东西。而且对儒经的侧重点也有不同。朱熹集理...  相似文献   

6.
南北数字鸿沟及其跨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素群 《学海》2002,(1):191-194
南北数字鸿沟的存在及其所带来的贫富差距的拉大 ,对整个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是极为不利的 ,为实现南北数字鸿沟的跨越 ,发展中国家应做到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为南北数字鸿沟跨越提供产业支撑 ;树立人才资源观 ,为南北数字鸿沟跨越提供人才保障 ;加强政府角色调适 ,为南北数字鸿沟跨越提供政策支持 ;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为南北数字鸿沟跨越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7.
赵伟 《孔子研究》2019,(4):107-119
明初,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沿袭太祖朱元璋的文化政策,尊崇孔子与孔子之道,对程朱理学"益张而大之",命臣僚编辑《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性理大全》。尽管永乐时期的儒士更加谨守程朱之绳墨,但如杨士奇等台阁重臣的道学主张中仍带有一定的心学色彩,更有道衍及其所撰《道余录》对于程朱理学的抨击,表明永乐时期儒学与思想界隐含着复杂或者说是多样的形态。  相似文献   

8.
土观·罗桑却季尼玛对汉地儒家的源流和特点的系统阐述,是儒家图景在藏传佛教视域下的首次完整呈现。其立足于"初儒教如星、次道教如月,最后佛则如日"的立场,区分了"儒"、"儒教"、"儒学"的内涵和特点;其通过对儒学不论述佛教因果轮回涅槃、四书五经和朱子并不抨击佛教的解释以及用佛教的观点诠释《大学》,表明其佛儒并行不悖的倾向,其对易学在藏地的影响以及藏地对孔子、易学的谬见清理,体现出当时藏传佛教对儒学认知的进一步深化,在藏传佛教与儒学交流认知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正> 一、隋与唐初统一形势对经学的推动和要求儒家经学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经历了一次大的转变,从现象上看,最显著的变化如皮锡瑞所说,经学从分立的时代进入了统一的时代,以孔颖达《五经正义》为标志,开始了经学统一最长的新时期。这种情况是经学自身演变的结果,更受到中国政治上重新统一的决定性  相似文献   

10.
"五经"的意义与重译的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邀参加这次会议,得与诸胜流共商"五经"的研究与翻译工作,我深感荣幸! 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孔子已有"六艺"之说,指的是包括"五经"在内的六部经典.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春,汉武帝将"五经"立于学官,置"五经"博士,从此确立了<诗><书><礼><易><春秋>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11.
道教发展至唐代出现兴盛之势,这与李唐统治者对道教的重视和支持密切相关,但另一方面,自隋朝统一南北之后,道教各派间得以更广泛的交流也是原因之一。如卿希泰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史》指出:"隋的统一打破了地域分割,为融合进一步创造了条件。唐承隋而继续推进融合,带来了道教的繁荣兴盛。"  相似文献   

12.
当下如何复兴儒学?通过对儒学三次复兴历史的分析与总结,说明当代(当下生活的时代)循宗教的、哲学的、生活的路向复兴儒学都不足取,"儒学世俗化"应是当下复兴儒学所应遵循的路向。儒学世俗化,是祛儒学精神贵族化之魅,使之重归原始儒学之世俗情怀与世俗关切,而不是使儒学化为庸俗。为求儒学世俗化,儒学在当代迫切需要实现三大转变:(1)改变立场,由重"士"转向重"民";(2)改变观念,由不能容忍世俗价值转向重视民众的世俗愿望与世俗要求;(3)改变导向,由专注正面指导人生转向积极关注人生的负面问题。  相似文献   

13.
当代新儒家对儒学宗教性问题的反思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面对西方精神文化的挑战和某些传教士直至黑格尔(Heqel)以来西方学界视儒学为一般世俗伦理的误导,当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无不重视儒学内部所蕴涵的宗教精神的开掘。从一定意义上说,20世纪儒学的一个重要的面相是通过讨论儒学的宗教性问题,一方面与西方精神资源相沟通并对话;另一方面由此而深化对于先秦、宋明儒学等五经传统、四书传统的认识。扬弃清世汉学,经受五四洗汰之后,始有当代新儒家重新省视东亚精神文明及其价值内核。儒学是一种特殊的人生智慧,是生命的学问。儒学是否是宗教或是否具有宗教性的问题,不仅涉及到对“…  相似文献   

14.
齐鲁大地,海岱之间,古道众多,但据严耕望先生考证"有东西两条重要之南北交通线",现代考古发现也证实了此观点。春秋末发源于鲁的儒学在战国时期兴盛于齐,既而在西汉成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显学。这一过程背后有很多因素,本文仅从儒学传播的地理途径——齐鲁古道入手,以孔子、孟子来往于齐鲁两地的行迹为中心,将史籍文献、历代地理变迁之大势以及迄今所存之历史遗迹等线索汇集一起,阐释齐鲁古道在"鲁学"北渐中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21世纪初,重新研究和翻译中国最古老的"五经",有什么意义呢?早在两千年前的汉朝,这些经典已经是很古老了.而现在呢?我只能引用"五经"项目主持人、我的老朋友施舟人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施舟人把多语种"五经"的翻译和基督教<圣经>的翻译作比较.我认为这个看法是对的,尤其因为从年代来看,这两种经典是在同一时代完成的.  相似文献   

16.
"圣人"观念在现代社会看似已不合时宜,但在传统儒学中却不可或缺。儒学本身是一套以希圣、成圣为精神追求的完整学问。在儒学的发展中,圣人观念有治统化和心性化两个层面的偏向,而治统化的圣人观逐渐淡化,转以心性的成就作为对圣人的主要规定。儒家的圣人观念大体上可以说是人伦与天道的统一,人性与圣性的统一,循理与自由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个体与全体的统一。其在历史中呈现出越来越开放、越来越通俗的趋向,圣人之德从殊德转为总德,从绝德变为通德。儒家圣人观蕴含了儒家式的古典平等、自由观念,对人生和世俗社会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引导功能。圣人之旧德蕴含了沟通现代新德的可能,且别具优越的特质,对现代社会和人生可有其价值理想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周炽成 《现代哲学》2007,1(4):63-68
文章通过回顾陈荣捷和杜维明对儒学世界化所作的贡献,讨论了在儒学研究世界化过程中儒学的"原汁原味"与"新的色香味"的关系问题、儒学的独特性问题等,试图以点见面,从个案研究中窥视儒学的世界价值。  相似文献   

18.
韩国儒学是东亚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韩国儒学与中国儒学和日本儒学相比较,具有自己的特性,这种特性具体说就是重"气"、重"情"、重"实"。具有这种特性的韩国儒学,在韩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先秦儒学与宋代理学在"性"与"情"以及"人物性同异"等问题上的差异,是韩国儒学史上"四七之辩"与"湖洛论争"的根源。从"四七之辩"和"湖洛论争"来看,有些重要的问题在中国儒学中没有展开讨论,而在韩国儒学中却得以深入展开。这其中除了韩国儒学受到中国儒学的思想影响外,又凸显了韩国儒学之思维缜密、追求哲理之贯通的特点。而在韩国儒学的特点中,我们反过来又可见中韩儒学在义理结构、思想发展上的逻辑相通处。  相似文献   

20.
孔颖达《五经正义》及其五篇序文,对经典的训诂实践作了一系列富有见地的理论探讨。概言之,孔氏完整地揭示了"训诂"一词的内涵,简要地概括了多种解经体例的义旨与特点,并系统地论述了解经的基本原则与具体主张。孔氏认为经典训诂应遵循以经解经的原则,以捍卫儒学正统地位;尊崇旧注同时也追求创新,以服务于当下政治;注重严谨的名物制度考证结合精深义理的阐发;追求简明朴实的训诂语言等。孔氏的论述标志着中国训诂理论在初唐已经趋于深刻化、体系化,在训诂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