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纪念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叶适 (公元 1150— 12 2 3)诞辰 850周年 ,由温州市人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浙江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学会等联合主办的“纪念叶适诞辰 850周年暨永嘉学派国际学术研讨会” ,于2 0 0 0年 11月 7日至 10日在温州市举行。来自加拿大、日本及台湾、大陆的专家学者 60余人出席了会议。现将会议论点综述如下。一、叶适暨永嘉学派的批判精神叶适暨永嘉学派的思想中最鲜明、突出的特点是其批判精神。叶适对自孔子之后的诸子百家学说皆有批判 ,其锋芒直指宋儒的理学 (心性之学 )。对此 ,…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叶适思想中的义利观、四民观(本末观)、理财观等方面的具体分析,阐述了叶适的重商思想及其渊源.虽然叶适对"贵义贱利"、"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尖锐的批判,并在理财、货币、土地乃至兵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富于商品经济意识的深刻见解和主张,然而,从其基本立场及思想渊源来看,叶适的重商思想仍是基于儒家传统的.  相似文献   

3.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大环境下的学术自由、学术批判是《论语》成书的重要原因。后世对孔子的“封圣”及与之相联系的对《论语》的教条化 ,严重违背了《论语》自身所表现出的学术自由、学术批判的精神 ,阻碍了《论语》所提出的积极思想的发展 ,进而束缚了中国人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4.
<正> 叶适(1150—1223年)字正则,号水心先生,是南宋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和主要代表。叶适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南宋思想界的两大学派——道学和心学的唯心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与朱、陆二派鼎足而三,在南宋思想界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也有很大的影响。叶适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首先表现在他认为“万物皆动而不止”,而万物之动“起于二气之争”,“丸物皆两”,“两之而变生”等等。对于这些思想,我国当代学术界的一些论著在评论叶适思想时,都是给予充分的肯定,认为是辩证法思想。但是,当评论到叶适的“中庸”、“中和”、“诚”等概念时,就认为叶适在这里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泥坑,扼杀了辩证法,从而在根本上给了否定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正> 叶适的智勇观所涉及的主要是战争中人的认识和主观能动性问题。虽然“智勇”是一对古已有之的范畴,智勇双全,仁智勇三者兼备一直是兵家所推崇的理想人格要素。但历史上从哲学层次讨论兵家之智勇问题的却主要是叶适。一、“数”的客观实在性和可知性  相似文献   

6.
叶适通过对《周易》的辨章,建立了系统的易学形上学理论,乾道就是他的形上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叶适理解的形上之乾道是一个独立、阳刚、自足、动健、绝对的概念,是天地万物效法的对象,也是《周易》的中心主题。叶适的易学形上学既有顺应时代学术潮流由传统经学向形而上学转变的要求,也有应对道学形上之理和心的挑战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传统与创造、批判与继承、理想与现实三个方面比较了中西哲学的不同取向.作者指出,中国哲学重传统,西方哲学重创造;西方学术传统蕴涵有"否定"、"批判"的精神,中国学术更重视发扬继承.中国哲学强调"接着做",欧洲强调"重新做",但两者都是"从头做",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8.
叶适的德性之学及其批判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适是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的儒学思想家 ,其德性学说及其批判精神独具特色 ,并影响到宋明以后的儒学发展。除了孔子及原始经典之外 ,诸子百家之学皆在其批判之列 ,其中 ,宋代的性命之学 (亦即心性之学 )是其批判的主要对象。一叶适对当时盛行并成为儒学主流思潮的性命之学的批判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性命之学的先验超越根据的批判 ,认为这种学说无法经受实际生活经验的证明 ,只是后儒的一种臆测和想象 ,他称之为“影像”。这种影像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教的影响。追根溯源 ,他将宋代性命之学追溯到《大学》、《中庸》、《易·系辞》…  相似文献   

9.
黄宗羲与清代学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介绍了已经考知的黄宗羲的著作,论述了黄宗羲的三大学术成就:一、提出了系统批判封建专制,实行社会改革的具有民主启蒙性质的政治思想纲领;二、为保存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中国史学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三、提出了“理气心性”统一论,创立了以“一本万殊”为指导,以“会众合一”为方法的哲学史观。“自三代以后,乱天下者无如夷狄”的命题是黄宗羲以反清为目的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表达,而“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命题则体现了以反君主专制为目的的民主主义精神。“经世应务”是贯串黄宗羲一生的基本精神。他的学术成就和思想主张,培育了与乾嘉考据学派迥异的清代浙东学派的独特学风,并对清末民主主义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严锡禹 《天风》2001,(11):46-47
一、基督教神学的特征 神学的第一个特征是它的批判性或反思性。所谓批判,并不是我们习惯上理解的政治术语,而是学术界运用的学术术语。也许我们中国人更容易接受“反思性”这个词。从本质上讲,批判和反思没有多大区别。神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在西方已经发展了2000年,而且在2000年的历史中,它始终处在不断发展、更新的过程中。发展和更新是神学生命力的体现,这个生命力就与批判精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出发,探寻现代性道德危机的学术与理论根源.通过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绝对知识的解读,提出绝对知识是黑格尔伦理思想体系的终极关怀,黑格尔通过绝对知识开创了一个由"真"统"善"的现代性伦理言路.在此基础上,从当代学术前沿与黑格尔绝对知识本身视角对黑格尔的绝对知识进行了当代批判,提出建立由"善"导"真"的伦理向度、构建和谐伦理体系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从学术规范的视角来看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现状,关涉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研究历程的清理与反思。这一工作的主旨在于,秉承哲学批判精神,自觉地引入学术批评的维度,对我们一直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固有观念进行梳理和澄清:一方面对以往的哲学观念和基于此种哲学观基础上的研究成果进行批判,另一方面对教科书体系及其遗留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初,梁启超发表了题为《新民说》的系列文章。分析梁启超在这一系列文章中从批判儒家伦理到重视儒家伦理的转变,考察儒家思想在一百年来所遭受到的质疑、批判和粗暴对待,可知诸多关于儒家思想本来面貌和基本精神的观点和看法均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合。  相似文献   

14.
去年八月,心理学界开展了一次学术批判运动,着重批判了心理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中的超阶級观点(如把大公无私和自私自利只当作个性差异)和专从生理和生物学方面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生物学化傾向”。对于清除心理学中資产阶級唯心主义的学术思想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992年第3期《管子学刊》发表了胡家聪先生的《〈管子〉中“王、霸”说的战国特征——兼论〈管子〉并非管仲遗著》。笔者本着学术争鸣的精神,对此文提出批评意见,以就正于大方之家。学术问题不能由学术之外的任何因素解决胡家聪在《管子学刊》创刊号上发表了以批判姿态出现的、专门批判关锋、林聿时的文章,题为《〈经言〉作于战国考辨——驳〈管仲遗著考〉》(按:1 959年关锋、林聿时于《中国哲学史论文集》初集发表《管仲遗著考》,后收入他们的专集《春秋哲学史论集》;这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新中国伦理学事业的开拓者之一,罗国杰教授在四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关注不断发展的社会道德生活,发表和出版了大量颇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为中国伦理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从以下四方面做了简要评介: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努力探索和建立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论体系;二、坚持一元价值导向,致力于研究和完善集体主义道德理论;三、坚持批判继承、正确对待、积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四、关注道德建设,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7.
叶适在孔子"道一以贯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道原于一而成于两"的命题。"道"在叶适这里并非是实体性的物,而是最高的统一性原理。与此相应,叶适强调的是"道"的实践意义,反对将"道"作为实体性的认识对象来加以把握。从实践的层面来说,"道"具体表现为义理与事功、知道与行道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刘明贤 《学海》2005,3(3):123-128
伯林将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悲剧理论移植到政治哲学领域中,目的是要进一步阐明其自由主义理论。他从三方面论述了其悲剧观:首先他批判了理性主义悲剧观;其次他依据价值多元论,分析了悲剧的产生根源;最后他认为,不重视启蒙运动敌人的观点也是产生悲剧的根源。文章最后一部分指出,伯林认为悲剧无法超越。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叔本华及马克思等人的悲剧观相比,伯林的悲剧观是独特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从社会学角度对“法轮功”的内容予以批判和揭露的文章很多,但从心理学角度对“法轮功”这一邪教现象予以分析和批判的研究并不多。本文由“法轮功”的亲身经历者从独特的心理学内省技术的独特视角对“法轮功”的“向内找”予以分析,揭露了李洪志是如何利用心理技术以修身养性之名来行精神控制之实。  相似文献   

20.
宋代的永嘉学派,自北宋以来,学绪相承,缕缕不绝。其导源发轫者可推北宋中叶的王开祖,奠定其学派规模的是周行己、许景衡等“永嘉九先生”,重振“九先生”之学的当推郑伯熊、郑伯英兄弟,转变其学风的则为薛季宣,而光大其学的乃是陈傅良、叶适。当乾、淳之际,南宋学术最称繁荣,而永嘉亦为焕然学问之区。及“乾、淳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两派,而水心断断其间,遂称鼎足。”(全祖望《宋元学案序录》)这种学术上鼎足之势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叶适对永嘉事功之学在理论上的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