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越 《管子学刊》2011,(1):53-60
先齐时期齐地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齐地大汶口文化时期丰富多彩的彩绘陶、龙山文化时期工艺精湛的蛋壳黑陶,还是独具风格的大汶口文化的白陶,都充分反映了先齐时期齐地的艺术成就,并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特别是齐地龙山文化时期的筑城技术、平面形状与结构类型等方面,作为中国古代城市产生的重要开端,无疑为后来城邑或城市的发展并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先齐时期齐地艺术作为中华艺术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对后世中国艺术理论与实践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的审美想象力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它深深植根于中国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之中。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在本源上影响了中国人审美想象力的发展,同时中国古代儒、道、禅的哲学观又为中国人的审美想象力特征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理论前提,这一切又最终形成了中国人审美想象力的独特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3.
音乐具有教育、审美、娱乐三大功能。我们在声乐教学中要从理论或美学角度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音乐的审美特征来了解整个艺术领域的美,从而在声乐表现中更具审美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美术是当代大学生美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最能够代表中国民族文化的艺术门类之一。从目前的美育教学实际来看,重视并发掘中国古代美术这一文化资源,极具审美素质教育的价值功能。大学生可以在美育学习过程中通过对中国古代美术的鉴赏来解读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从中领会自己本土文化艺术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来丰富自己的审美文化内涵,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真正成为人格完善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5.
解伟 《美与时代》2005,(11):44-45
任何一种歌唱艺术及其演唱方法都是建立在本民族文化传统及审美情趣基础上的.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也是受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语言文化、音乐风格及审美意识的制约而发展起来的.中国民族声乐与西欧的声乐艺术在结构形态和审美心理上有着极大的差别,这些差别决定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演唱方法上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在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自然包含着声乐的源流。音乐起源于劳动,而音乐的最早形态又是声乐。严格地讲,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演进,就是从原解的劳动而产生的“号子”开始萌芽,到歌、舞、乐三结合的原始音乐形式的形成,后又演变成歌舞和各种戏曲、杂剧、曲艺及民歌等等,直到歌唱活动成为一门单独的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古代山水画历史源远流长,通过分析北宋时期山水画的代表作品及山水画的形式美规律,结合当代的审美价值来更好地认识山水画,从而提高人们的审美与鉴赏能力,传播中国山水画的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8.
"六法论"是从中国古代魏晋时期玄学中发展出来的对古代绘画的品评理论,是中国绘画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形成的。它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体系框架,为之后美术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人在品评中虽然有不同见解,但大体离不开六法的范围。  相似文献   

9.
道教审美文化的历史、特色及将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道教文艺为代表的道教审美文化 ,是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一条独特的分支 ,曾经对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的推动作用 ,道教文学源远流长 ,道教艺术别具特色 ,道教美学思想富于民族特色。进入新世纪 ,怎样研究和引导道教审美文化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有利于抵制邪教 ,也应提上文化发展的日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建筑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风格和美学意蕴,这种建筑风格和美学意蕴主要体现在建筑物的结构、屋顶造型、色彩和平面布置等方面。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能给人极其特殊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来自西方的理论影响着中国建筑设计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与以前相比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楚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蕴涵了丰富的文化精髓。在建筑设计中应当继承楚文化,并在继承中创新与发展,将楚文化融入现代社会,发展出更适合现代审美追求的、更全球化的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中国哲学史研究室主办的“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人学问题”讨论会于10月中旬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的20多位专家应邀参加了会议。从人学的角度研究中国哲学史,尚属草创时期,与会者就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人学问题的特点及其理论建构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有关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人学问题的界定问题与会者认为,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人学问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实事求是、突出中国哲学的特点,依据切实的理论史实进行研究和理论概括。有论者进一步指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公元前221年以后,进入封建社会,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促进了古代声乐艺术的不断完 善和成熟。秦汉以后,宋元以前这段时期,歌唱和舞蹈进入了空前的合作,大型歌舞成了这个时期艺术形式的主流。宋元以后,戏曲、曲艺艺术兴起,又逐渐成为了歌唱艺术的主流,尽管如此,宋元以后民歌和艺术歌曲同样得到空前发展,尤其明清的民歌极为丰富。因此,我们把秦汉以后,明清以前这个时期划分为“古歌舞时代”和”戏曲时代”是有其历史依据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的生态化与人居环境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盖光 《管子学刊》2005,(3):105-110
中国古代的风水学有三大理论基础:即“气”本体论、“阴阳五行”与“四时五方”的理论.风水的操作性与理论形态实际都是具体化、现实化的生态学理论;其运行的整体脉络,其实就是自然——社会——文化而构型的复合性生态系统;其构筑的是系统整体化和生态化的生存论.风水理论的“美学成分”呈现着生存论视野中的生态审美体认,其生态审美和谐化的表征在于:一是对人的生态化生命存在的审美建构,一是体现我国古代哲学、美学、心理学、生态学、地质学、地理学、景观学等多学科的人文生态化整合,因而还呈现了学科间对人的生命存在的审美建构.  相似文献   

15.
彭立勋教授是我国新时期审美经验研究领域代表性美学家之一,他提出更新审美经验研究思维方式、创新审美经验研究理论框架、建构审美学完整学科体系、推动中西审美学融合创新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审美学等学术观点,对审美学学科性质和研究领域、审美经验特殊心理结构方式和发生机制、西方审美学发展演变和评价、中国传统审美学思想特点和创造性转化等问题提出一系列独特见解,为审美学的理论创新和学科建构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在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前提下,承认西方音乐渗透的客观性与合理性,从教材体系的构建和应用开发上来继承、发展中华文化是切实可行的。落实到声乐小组课这个问题上,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材的开发与应用:第一,打破传统观念,大幅度提高中国传统声乐作品学习的质量,使之系统化。第二,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增强教师的传统文化意识。第三,传统声乐作品在声乐小组课中的应用与开发。优秀的声乐教材应体现音乐的艺术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声音训练功能等。因此,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在民族音乐文化中选用和发掘声乐教材,使民族声乐作品在教学中逐步系统化。  相似文献   

17.
唐代国家繁荣富强,昌明发达,外交上采取开放、和谐的民族政策,中西交流频繁,大量的外来人士涌入中土,带来许多别样的技术与艺术文化,并逐步溶入中国原有文化之中,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唐代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社会的一个黄金时期,唐代金银器是古代工艺美术中的绚丽瑰宝,同时,也带有着唐朝人们鲜明的审美特征与心态。  相似文献   

18.
梁佶中 《美与时代》2004,(12):72-73
在声乐教学中,重技巧轻内涵的倾向由来已久。审美教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声乐教学如果不把情感教育放在首位的话,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技巧"的奴隶,而不能成为审美情感的传播者。所以,声乐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切入点,这样才能体现声乐教学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19.
黄莓子 《美与时代》2004,(10):14-15
画像砖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装饰性墓室建筑构件,史学界一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盛于汉代,是中国古代为丧礼服务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主要分布在四川、河南等省.因其题材内容的广泛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与艺术发展的珍贵资料."画像砖、画像石,是真正属于汉代的审美奇观和艺术奇迹,也是中国审美文化史上一支瑰丽夺目的奇葩."[1]  相似文献   

20.
经典诠释与体系建构--中国哲学诠释传统的成熟与特点刍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哲学诠释的传统有密切关系,王弼和郭象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诠释传统的成熟时期,自此以后,以较完整的经典注释的方式阐发思想家的哲学体系就成了中国哲学发展的主流,朱熹、王夫之是古代哲学诠释传统的高峰,牟宗三则是这一传统的现代代表.本文认为,西方诠释学从原则上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体系重构提供了很好的解释和论证,但西方诠释学理论并不能充分解释中国哲学的诠释传统,中国的哲学诠释传统的典型形式是以经典诠释的方式进行哲学体系的建构或重构,打破了西方诠释学理论所说的"诠释的循环",从而构成了对西方诠释学的一种挑战,回答这种挑战就可以丰富和发展诠释学理论,并有可能创造出一种新的适合于理解和说明中国哲学传统的诠释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